当前位置: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2012年第六期  > 正文

客家文化

日期:2012-12-23 10:42 来源:《统一论坛》 作者:谭舯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客家文化是以客家民系为载体而形成的一种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分支。在中华文化诸多分支中,客家文化历史不算十分悠久,但它内容丰富、特色鲜明,既存中原古意又纳南方春晖,被誉为中华文化大家园中的一朵奇葩。当前,客家文化已成为联系中国大陆同胞与港澳台同胞乃至世界华侨华人的一条重要纽带。

  客家文化的形成和传播

  所谓“客家”,从字面上可理解为某一区域的原住居民对外来居民的一种泛称。但就客家民系和客家文化来说,“客家”一词具有特殊含义。在历史上,大量汉族人为躲避战乱,从中原地区迁徙到赣闽粤边区定居,与当地少数民族居民发生交流和融合,逐渐形成了一个汉族的新民系。南迁汉族人凭借经济、技术、文化等方面的优势,在当地生产生活中占据了主导,不过相对原住居民来说毕竟身处客位、属于客民,于是人们用“客家”来专门指称这一新民系。据考证,“客家”称谓在明代中叶已经出现。围绕客家民系而产生的文化就是客家文化。

  客家文化的形成,与中原汉族人的南迁直接相关。中原汉族人迁入赣闽粤边区,主要始于唐朝中叶“安史之乱”。当时,中原地区战火纷飞、局势动荡,大批汉族人举族外迁,其中一部分人经过长途跋涉,辗转来到赣闽粤边区。这里山岭陡峭、林菁深密、环境封闭,虽然条件艰苦,但为南迁汉族人提供了一个可以暂避战乱的栖身之地。此后数百年里,在唐朝末年、北宋末年、南宋末年又发生了3次大的移民潮。其间在南宋时期,赣闽粤边区的南迁汉族人已经具有相当规模,客家方言也已定型,标志着客家民系和客家文化正式形成。

  中原汉族人迁入赣闽粤边区并非一步到位,而是经历了一个历时数百年的逐步递进和延伸过程。与此相应,客家文化也处于动态发展之中,其重心不断发生转移和变化。赣南是南迁汉族人进入赣闽粤边区的第一站,俗称客家摇篮。后来随着战火蔓延,一些家族从赣南翻越武夷山脉,迁入闽西扎根定居、生息繁衍。闽西被称为客家祖地,是南宋时期客家民系的核心区域,客家文化的大部分特征在此生成。南宋末年,一部分客家人又从闽西迁移到粤东、粤北。到了明清时期,粤东、粤北成为客家文化新的重心,那里的梅州、惠州分别有客都、客埠的美称。

  赣闽粤边区成为客家大本营后,客家人的迁徙步伐并未停止。自明末清初开始,客家人从赣闽粤边区外迁的线路主要有3条:一是“北回”,迁入江西中部、西北部和湖南东部、东南部等地;二是“西进”,迁入广东中部、西南部,广西中部、东南部,四川中部、东部和贵州等地;三是“南渡”,迁往海南、香港、台湾和东南亚等地。近代以来,客家人的分布范围进一步扩大,人口数量持续增多。据统计,目前客家人在赣闽粤边区约有3580万,在国内其他地区(包括港澳台)约有2400万,在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美国、新加坡、秘鲁等80多个国家和地区约有1000多万。随着客家人足迹延伸扩展,客家文化也得到了广泛传播。

  客家文化的内容和特质

  历史上,汉族外迁与其他民族发生融合,从而产生一种新型文化的事例不在少数。在离赣闽粤边区不远的区域,就有广府文化、福佬文化等典型例子。客家文化之所以能够别开生面、独树一帜,与赣闽粤边区地处内陆、山高谷深的自然环境,与南迁汉族人屡遭战乱、辗转延伸的迁徙方式,都存在密切关系。但最主要的原因,还应当归究于客家民系在形成过程中,对中原文化与当地众多少数民族文化特别是畲族文化进行了有效整合和创新。

  客家文化是一个完整体系,涉及多个领域和层面。在语言上,客家方言保留了许多唐宋时期的中原古汉语读音和词汇,其数量之多居汉语七大方言首位,同时在语法上又大量使用了少数民族语言常见的颠倒语序,比如将“公鸡”说成“鸡公”、“热闹”说成“闹热”、“少穿一件”说成“穿少一件”。在建筑上,客家人将北方的砖瓦技术与当地少数民族的干栏、棚屋样式巧妙结合起来,创建了土楼、围龙屋、五凤楼等各式客家大屋。如今在广东梅州、福建永定、江西寻邬,风格独特的客家民居吸引了大批中外游客前去参观。在传统习俗上,客家人基本沿袭中原汉族人的风俗习惯,但也有许多当地少数民族的成分,比如妇女不缠足、不束胸,喜欢梳高髻,穿花边衣裤、船状布鞋和“凸”字围裙;饮食方面以棱米取代北方的面粉,常用荷叶包饭;婚葬方面有“转门”、“买水浴尸”、“捡骨葬”等习俗。在民间文艺上,客家人喜欢唱山歌斗山歌,俗有“客家山歌远传扬”之谚,另外还有颇具特色的采茶戏、提线木偶戏、汉剧、南北词等艺术形式和九狮拜象、竹篙火龙节、走古事、游大龙等文娱活动。在宗教信仰上,客家人的最大特点就是多种宗教纷繁交杂,既有南迁汉族人从中原带来的正统儒教、佛教、道教,又有少数民族原住居民流传下来的信巫尚鬼、泛神泛灵之风;既有本地的定光佛、公王爷等信仰,又有外来的妈祖、三山国王等信仰。

  客家人在长期迁徙和艰苦创业历程中,不断磨炼意志、砥砺品质,形成了本民系的精神特质。这种特质又称客家精神,是客家文化的内核,对客家人取得卓越成就起到了重要作用。一是吃苦耐劳、自强不息。作为客家先民的主体,中原汉族人在南迁途中,饱受战乱灾祸和颠沛流离之苦;迁至被时人视为蛮荒之地的赣闽粤边区后,又要在极其困难的自然和社会条件下开基创业。特殊的经历和环境造就了客家人勤劳俭朴、忍辱负重、自强自立的品质。二是锐意进取、勇于开拓。重峦叠嶂的山区环境一方面给人们提供了躲避战火的栖身之所,另一方面也容易产生保守、封闭、狭隘的性格。但赣闽粤边区的客家人并没有因循守旧、固步自封,而是保持了强烈的开拓进取精神。特别是随着后来客家人向沿海挺进,并且漂洋过海移民异邦,这种勇敢进取、开拓奋斗的精神得到了进一步发扬光大。三是崇先报本、爱国爱乡。客家地区各姓祠堂大门的上端都写着醒目的堂号,如陈姓的颍川堂、李姓的陇西堂、叶姓的南阳堂、温姓的太原堂、丘姓的河南堂等,直接表明本族的中原渊源。客家人不论迁徙到何地,都教诫子孙“宁卖祖宗田,不卖祖宗言”,要敦宗睦族、追远慎终。客家人还把中原情结、故土情结升华为爱国精神和民族大义,涌现出孙中山、文天祥、胡文虎等许许多多光辉典范。四是尊文重教、知书尚礼。赣闽粤边区是华南地区开发较迟的一个区域,直到唐朝还被视为化外之地。但从南宋特别是明朝中叶以来,赣闽粤边区得到迅速发展,并以教育发达、人文荟萃著称于世,这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客家人崇文重教、以学为荣的社会风气。“晴耕雨读”、“士慕诗书”、“人思向学”很早就成为客家人自然而然的生活习惯,不论生活如何困苦,父母都会想方设法让孩子念书。五是团结互助、和衷共济。客家人有很强的族群凝聚力,常说:“亲不亲客家人,一颗蕃薯也都分着食。”团结互济、群策群力、诚实守信的品格,赋予了客家人战胜困难、发家兴业的强大力量。

  台湾的客家文化

  台湾是客家民系分布的一个重要区域。明朝末年,台湾岛上就已经有祖国大陆客家人的足迹,不过当时的人数很少。祖国大陆客家人成群结队、大规模迁入台湾,开始于清朝康熙年间。此后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客家人又经历了4次大的迁台高潮。300多年来,台湾客家人不断增长,人数在台湾四大族群位居第二。2011年,台湾有关部门根据“具有客家血缘或客家渊源,且自我认同为客家人者”的标准进行统计,估算出台湾客家人口有419.7万,约占台湾总人口的18.1%。台湾客家人主要聚集在桃竹苗、高高屏、花东等三大区域,各县市中客家人数量最多的依次为桃园县(78.5万人)、新北市(54.9万人)、台中市(43.6万人),比例最高的依次为新竹县(71.6%)、苗栗县(64.6%)、桃园县(39.2%)。客家人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对抵抗殖民侵略、促进台湾发展都作出了重大贡献。

  台湾客家民系源自祖国大陆,台湾客家文化根在祖国大陆。300多年来,台湾客家人很好地传承了祖国大陆客家人特别是闽西、粤东、粤北客家人的文化,可谓“语同音、歌同调、俗同风、食同好、文同源、祖同宗”。同时,台湾客家文化并不是对祖国大陆客家文化的简单移植,而是适应环境和时代的变迁,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改变,呈现出一定的地域特色。比如,在语言上,台湾客家话主要沿袭了广东、福建客家话的声腔,分为四县、海陆、永定、长乐、大埔、饶平、诏安七种,但又出现了一些变化,特别是受闽南话的影响很大。在建筑上,台湾客家地区有许多类似祖国大陆土楼、围龙屋、五凤楼的民居建筑,而且大都刻意仿效原乡式样建造,不过在构造和布局上,也加入了一些祖国大陆客家居民没有的元素和特点。在民间文艺、传统习俗、宗教信仰等方面,情况也大体如此。

  在台湾客家文化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对祖国大陆客家精神特质的继承和发扬。比如,客家人入台时间比福佬人晚,当时许多肥沃的平地已被后者开发殆尽,迫不得已只好向南端的烟瘴地带和中北部的山丘地带开垦。但客家人凭借自己坚韧刻苦、勇于开拓的优秀品质,烧山伐木,披荆斩棘,成功地开垦出了大片良田。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金广福垦号”,其故事至今仍为台湾人民所传颂。现代台湾工商业的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以客家人为代表的这种艰苦创业精神。客家人的爱国精神同样在台湾得到了极大的弘扬。最早有福建客家人刘国轩被郑成功任命为收复台湾前军大将,为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立下了汗马功劳。后来在日本占据台湾的50年间,台湾人民的抗日活动此起彼伏、从未停息,其中就有许多台湾客家人揭竿而起、毁家纾难、抗倭复台的光辉事迹。此外,重视文教、崇尚读书等其他优良传统,在台湾客家人中也保存得很好。

  台湾客家文化同祖国大陆客家文化一脉相承,一样光彩夺目、生机勃发、富有魅力。现在,台湾的新北、苗栗、六堆、美浓都建立了专门的客家文物馆,生动而翔实地记载着台湾客家文化的方方面面。人是文化最好的载体,客家文化更是深深印刻在每一个台湾客家人的心中。近年来,全球各地客家人之间的联系不断加强,前不久第25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在福建三明召开,吸引了五大洲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属乡亲。可以预见,客家文化必将掀起一个快速发展的新高潮,迎来一个更加繁荣的明天,在弘扬中华文化、促进祖国统一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日报英文版两岸频道 | 中国日报中文版两岸频道 | 湖南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广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贵州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江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浙江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中国政府网 | 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 |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 | 外交部 | 人民政协网 | 黄埔军校同学会 | 全国台联 | 中国侨联 | 台盟 | 新华网 | 人民网 | 中新网 | 中央电视台 | 

统一之声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