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2012年第六期  > 正文

藏传佛教与“拓然巴”格西制度建设

日期:2012-12-23 11:05 来源:《统一论坛》 作者:王长鱼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藏传佛教教派与活佛转世制度

  藏传佛教规范地称为“藏语系佛教”,俗称“喇嘛教”,是中国佛教三大系统之一。公元七世纪,松赞干布在征服西藏各地方小邦过程中不断扩大活动地域,在建立吐蕃王朝后,先后迎娶尼泊尔赤尊公主和唐文成公主。因两公主均来自佛教盛行的地方和笃信佛教,并都带佛像、经籍、法器以及僧人和工匠到西藏,这引起了松赞干布对佛教的兴趣。此时松赞干布虽征服各部成为赞普,但其政权仍不稳固,为了摆脱由苯教徒以神的旨意对王室朝政的束缚,需要寻找一种新的方式来强化赞普的权利,佛教正好是一个有利契机,于是开始重视和支持佛教。佛教是差不多时期从印度、尼泊尔和内地传入西藏的。藏传佛教在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教派有:宁玛派、萨迦派、噶举派、噶当派、格鲁派、苯波派、觉囊派、夏鲁派、觉鲁派、希解派等大小十多个教派。目前我们所能接触到的教派有:

  (1)宁玛派。“宁玛”藏语意为“古旧”。“宁玛派”是藏传佛教最古老的教派,又因该派僧人戴红帽,称为“红教”,创建于11世纪。“宁玛派”奉莲花生为祖师,依其入藏所传密咒和所遗伏藏修习传承,渐成一派。其教法以大圆满法为正传。宁玛派认为修法的最后阶段要通过男女双修才能成佛。宁玛派的经典就记述了他们的祖师爷莲花生曾经有五个“空行母”,并带着她们到处传法的故事。

  宁玛派以分散发展为主,组织涣散,单线承传,故始终未能形成一个稳定的寺庙集团势力。与地方势力集团关系不甚密切,是几个大教派中唯一未能获得政权支持的教派。

  (2)萨迦派。因在后藏萨迦地方建萨迦寺传教,而得名萨迦派。又因该派寺院围墙上涂有象征文殊、观音和金刚手菩萨的红、白、黑三种花色,俗称“花教”。

  该派是藏传佛教教派中有较大影响的教派。13世纪中叶,在结束西藏长达400余年的分裂割据状态、使西藏重新走向统一、正式归入祖国版图方面,萨迦派做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由此得到元朝统治者的大力支持。萨迦五祖之一的八思巴曾被元世祖忽必烈封为帝师,并奉命掌管全国佛教和藏族地区事务的总制院。在元中央王朝的支持下,在西藏地区建立了政教合一统治制度,号称萨迦王朝,掌管西藏地方政权近百年。萨迦则是萨迦王朝的首府,是西藏政治、军事、文化的中心。元朝灭亡后,萨迦派统治西藏的地位被噶举派政权取代。

  (3)噶举派。噶举,是用口传教之意,该派注重密法,多以口语传徒,要求耳听心会。相传该派远祖玛尔巴、米拉日巴等人修法时,沿印僧习惯穿白色僧衣,俗称“白教”。噶举派是公元11世纪中期形成的教派,它的支系繁多,主要有两个传承系统:一个叫香巴噶举,一个叫塔波噶举。

  “噶举派”的上层受明朝册封,执掌过西藏地方政权。在噶举派的“香巴噶举”和“塔波噶举”两大传承中,塔波噶举又分有“噶玛噶举”、“蔡巴噶举”、“拔绒噶举”和“帕竹噶举”四个大的支派,其中帕竹噶举又分有“止贡噶举”、“达垅噶举”、“主巴噶举”、“雅桑噶举”、“卓浦噶举”、“修赛噶举”、“叶巴噶举”、“玛仓噶举”八个小支派。其中,噶玛噶举是在藏传佛教中最早采取活佛转世制度的教派。

  (4)噶当派。噶当藏语意为教授佛语。该派源于印度僧人阿底峡,创立于其弟子仲敦巴。其标志是仲敦巴1056年在藏北当雄热振地方创建的热振寺。15世纪初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以噶当派教义为基础对西藏佛教进行改革,创建格鲁派后,噶当派改宗格鲁派。

  (5)格鲁派。“格鲁”藏语意为善规,该派倡导僧人应严守戒律。因该派僧人戴黄色僧帽,俗称“黄教”。格鲁派创始人是宗喀巴。

  藏传佛教各教派发展到15世纪初,据资料记载教已不教。各教派的上层喇嘛已不关心经典修持,而是热衷于世俗利禄,他们利用享有的封建特权,在政治上飞扬跋扈,为所欲为;在经济上大肆掠夺占有财富,过着荒淫糜烂的寄生生活,借修密法为名,随意霸占他人妻女,残害无辜群众。他们“不修经典,乱受灌顶”,“寺庙僧侣,尽同俗装”,出现了一派“颓废萎靡之相”。宗教上出现的危机,不只减弱了它为剥削阶级利益服务的作用,同时还有酿成社会政冶危机的可能。

  在这样的背景下,宗喀巴针对宗教时弊,进行了一场“宗教改革”,以修补藏传佛教“衰微殆尽”局面。宗喀巴的“宗教改革”,是对各教派的教义教法兼收并蓄,集其大成,创立了一个极其庞大的、次第井然的教义教法系统。针对各教派戒律松弛、教风败坏,搞出了一整套严格的清规戒律。宗喀巴严戒僧侣娶妻生子和参加生产劳动,提倡僧侣必须常住寺院,严格寺院的组织和管理制度,禁止世俗贵族操纵寺院事务。这就严格地划分了僧俗之间的界限,从组织上保证了寺庙和僧侣的稳定性,并使僧众能“不染俗尘”,专心致志地进行宗教活动。该派主张先显后密,以实践和修正为纲领,按部就班的学经程序。显宗学习内容规定为《释量论》、《现观庄严论》、《中观论》、《俱舍论》、《戒律论》五部大论,密宗主要修习《集密金刚》、《胜乐金刚》、《大威德怖畏金刚》、《时轮金刚》、《欢喜金刚》五大金刚经。该派寺院众多,著名的有西藏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札什伦布寺,青海塔尔寺,甘肃拉卜楞寺等。

  (6)苯波派。亦作“本教”、“黑教”等。为藏族本土固有的原始宗教与佛教的结合。苯波有三大派:笃苯、迦苯、觉苯。7世纪佛教传入西藏后,苯教与佛教长期相互排斥和斗争。8世纪后由于吐蕃王室扶持佛教,苯教逐渐与佛教融合,并以挖掘伏藏的方式找出了苯教的文字经典,后经信徒汇总,编纂成《苯教大藏经》流传于世。苯教的传承系师徒传承。

  其他教派还有:觉囊派。该派是域摩弥觉多吉于16世纪末创立,该派出了一位著名的僧人即多罗那他,著有几部觉朗派教义的书,并于1608年根据入藏印度僧人的口述,写下一部印度佛教史。他受蒙古汗王的邀请,到蒙古传教约20年之久,受到蒙古汗王的信任,称他为“哲布尊丹巴”。相传他在离藏前,四世达赖曾给他“迈达理”(弥勒佛)称号,他于1634年死于库伦,次年土谢图汗王适得一子,被认为是多罗那他的转世,成为哲布尊丹巴一世。希解派。“希解”是藏语的音译,意为“能寂”。该派僧人认为,依靠他们那一套教义和教法,能够息灭一切苦恼诼其根源,最后成佛,故名希解。觉鲁派。觉鲁意为“断境”,即指本派法能断除人的烦恼,达到涅槃的境界。传承方式分为男传觉宇法和女传觉宇法。夏鲁派。该派创始人为布顿仁钦朱,因他任过夏鲁寺的寺主,故称夏鲁派。

  活佛转世制度是藏传佛教传承的特色。活佛转世制度产生既有政治原因,也有经济原因,是一个社会产物,不仅仅是一个宗教现象。西藏的第一位转世活佛攘迥多吉1284年出生在噶举派一代宗师米拉日巴的故乡后藏贡塘,并被认定为噶玛拔希的转世,5岁时他被迎请到噶举派主寺楚布寺。

  噶举派为什么要实行活佛转世这一独特的教权传承方式呢?从10世纪以后,西藏社会逐步向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社会过渡。在新兴的封建领主的大力扶持下,佛教在藏区再次复兴,各教派及新的寺院纷纷建立,教派与地方世俗封建贵族紧密结合,教派依政而行,政依教派而定。随着西藏各寺院的建立和宗教势力的扩张,开始形成独立的寺院经济,它拥有土地、牲畜、牧场和属民。这一情况的出现,最终导致了各教派之间在政治和经济上的激烈竞争和相互吞并。为了在这种竞争中站稳脚跟,并使教派兴旺发达,必须要有一个有号召力的、相对稳定的教派首领。但是,这样的教派首领一旦圆寂,就会面临一个继承人选择的问题。如果选择不当,教派在政治和经济的激烈斗争中就会处于不利的位置。有鉴于此,各教派便利用教民对佛的崇高信仰,赋予教派首领或高僧以佛的化身地位。噶举派正是在这样的社会历史背景下,为解决宗教权力的传承和延续问题,开创了教派首领转世的先例。

  西藏历史上也有以其他方式继承教权的,如萨迦派允许喇嘛结婚,依靠父子或叔侄相传来延续萨迦派的教权。

  噶举派的活佛转世分为黑帽和红帽两系。黑帽系始于噶玛拔希。他在南宋宝佑四年(1256)接受元宪宗蒙哥给的金缘黑色僧帽和金印,此为该系名称的由来。但在西藏佛教史籍上把噶玛噶举的创始人噶玛巴·都松钦巴列为第一世活佛,噶玛拔希为第二世活佛。红帽系因第一世活佛札巴僧格曾得到元帝室赐给的一顶红色僧帽而得名。第十世却朱加措,为第六世班禅贝丹益西的同母异父之兄,曾引廓尔喀军队两次入西藏。乾隆五十五年(1790),乾隆帝派福康安入藏破廓尔喀,却朱加措自杀。清政府下令以叛国罪论处,将其骨殖分挂各寺示众,没收财产,并禁止其活佛转世,寺庙和僧人改宗,红帽系从此在国内断绝。

  转世活佛有男也有女,羊卓雍湖边的桑丁寺主持多吉帕母(意译为“金刚亥母”)就是西藏现在唯一的女活佛。

  活佛转世虽然开始于噶举派,但是,真正使活佛转世形成制度并影响整个藏蒙地区的却是格鲁派(黄教)。达赖和班禅的转世制度则成为格鲁派两个最大的活佛转世系统。

  清顺治二年(1645),顾始汗赠罗桑却吉坚赞以班禅称号,是为班禅名称之始。顺治九年,五世达赖喇嘛亲赴北京朝觐,次年受清廷册封为“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领天下释教普通瓦赤喇怛喇达赖喇嘛”。康熙五十二年(1713)册封班禅五世罗桑益希为“班禅额尔德尼”。达赖、班禅成为格鲁派两大活佛转世系统。在清廷大力扶持下,格鲁派成为西藏地方的执政教派。

  自噶玛噶举黑帽派和格鲁派相继建立起活佛转世制度以后,这种神秘的活佛转世制度开始在藏区和蒙古地区的藏传佛教寺院中兴盛起来,并且世代相继,法统不绝。

  一个新的活佛转世系统是怎样产生的呢?凡是高僧升职到堪布后,即有条件创立一个私邸,即喇让,喇让所有财产归堪布个人所有,这是从寺庙所有转为僧侣个体所有的一个分界点,亦是形成一个活佛转世系统的出发点。一个堪布圆寂后,就可以按照一定的遗轨,寻访转世灵童,成为二世活佛。

  综上所述,活佛转世制度的形成、确立与宗教首领的地位、政治特权和寺庙经济势力的发展巩固是互为因果的。为了避免因宗教首领和圆寂而丧失本教派的政治特权和经济势力,并能保证其权力得到延续,藏传佛教才出现了活佛转世制度。从本质上看,活佛转世制度是神秘的灵魂不灭观念和佛教化身理论与世俗的世袭传承制度相结合的产物。

  藏传佛教大活佛的转世问题,历来不是一个单纯的宗教问题,同时也是一个政治问题。根据历史传统,比如达赖喇嘛、班禅喇嘛转世灵童的寻访认定,必然要经过两个层面的过程,一个是宗教仪轨,主要是指履行宗教方面的一切必要的程序;另一个是历史定制,主要是指在政治上接受中国中央政府的批准和最后的确定。

  藏传佛教格西制度

  格西制度是从学经制度发展而来的。藏传佛教是崇尚学问的,僧人入寺重要的是学经。入寺学经的扎巴称为贝恰娃,先编入预备班学习。数年后,根据经师的推荐,可转入正式班学习5部大论。正式班的分级,各寺不一,有分15级的,也有分13级的。每一级有为期1年的,也有为期2年的。正式班最高的一级称为增札堂波。僧人在正式班学习期间,除了开坛期间能听到堪布的传经之外,寺庙几乎不过问他们的学业进度。僧人在寺一切费用全靠自理,没有经济条件的家庭是不可能考取格西的。唯有少数具备足够条件的僧人,才能由经师推荐,向扎仓申请报考格西学位。一个僧人考得格西,可以说他在修习显宗方面已告一段落,并获得了一个“功名”。凡考上格西的人,就可以出席寺内的一部分重要会议,还可以收授门徒、外出传经,同时也取得了升入三大寺密院进修密宗的资格。

  在密院修习数年至数十年的人,可被派往各寺任堪布等重要职位,这是僧人通向僧侣贵族的一条途径。另外,也还有一条途径,那就是留在密院,通过一定的阶梯,最后升任甘丹寺甘丹赤巴的显赫位职。

  完整的格西制度建立大约在1620年左右,是格鲁派创立的。格西是“格外喜念”的简称,意是“善知识”。说到格西先简单介绍一下西藏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三大寺的组织机构。三大寺的组织都是由喇吉、扎仓和康村三级管理机构组成。喇吉是全寺性的组织;扎仓是二级机构,是寺庙的中坚组织;康村是寺庙的基层组织。

  早期拉萨三大寺系统的格西分为四个等级。第一等为“拉然巴”格西,是在拉萨正月祈愿大法会上考取的;第二等为“措然巴”格西,是在小昭寺举行的大法会考取的;第三等为“林赛”格西,是在全寺性的法会上考取的;第四等为“朵然巴”格西,是在佛殿门前经过辩论考取的。取得“拉然巴”格西和“措然巴”格西的,可进入密院进一步深造,担任经师或属寺堪布。“林赛”格西和“朵然巴”格西也有资格,但不如前两等。格西不只是学习显宗后的学位,密宗也有如“阿然巴”。大的寺院也各有格西名称。

  藏传佛教高级学衔(“拓然巴”格西)制度的建设

  藏传佛教学衔(“拓然巴”格西)制度是为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和藏传佛教自身发展的需要,在继承藏传佛教寺院传统教育模式和格西制度的基础上,借鉴现代教育方式和学位体系而创建的。所谓“拓然巴”,是藏语“拓仁木然降巴”的简称,“拓仁木”为“高级”,“然降巴”可以理解为“博学高明之士”,合起来可以理解为“高级的博学高明之士”,这是藏传佛教界现今最高的佛学学衔。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是国家授权实施藏传佛教高级学衔“拓然巴”格西学位授予的唯一机构。

  为建立健全藏传佛教高级学衔制度,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于2004年8月在拉萨成立并召开了藏传佛教高级学衔工作指导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由27位高僧、活佛等组成的藏传佛教学衔工作指导委员会宣告成立,全国政协副主席、西藏自治区政协主席帕巴拉·格列朗杰当选为名誉主任,全国人大常委、甘肃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中国佛协副会长、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院长嘉木样·洛桑久美·图丹却吉尼玛活佛当选为主任。同时,宣布成立了藏传佛教高级学衔评审委员会,由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西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珠康·土登克珠活佛担任主任。

  传统上寺院授予格西学位时,各寺院按照自己的学位制度,采用辩经、讲经的方式考察考僧的佛学知识,给考试合格者授予格西学位。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也以藏传佛教各教派的传统学位制度为基础,通过藏传佛教各教派寺院的高僧、活佛组成的两个委员会进行指导和评审。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依据国家颁布的《藏传佛教高级学衔授予办法》,承担着授予高级学衔的职能,并建立健全了高级学衔从招生原则、考生标准、学习方式、考试方式、论文答辩到学位辩经的一系列制度。

  具体学习过程是:从五省藏区各个藏传佛教寺院圆满完成“五部大论”学业的僧人,通过推荐、考试和考核,成绩优秀者被录取为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高级学衔班学员,进行为期两年的学习培养。聘请藏传佛教界富有声望的格西、堪布及其他专家学者给高级学衔班的学员授课,使他们系统地学习佛学、历史、政策、法律、汉语文等课程后返回原籍寺院,在自己经师的指导下,继续钻研“五部大论”,准备参加高级佛学院的考试和辩经,并撰写学衔论文。经过八年的实践,藏传佛教大德高僧普遍认为,建立藏传佛教高级学衔制度是成功的,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藏传佛教工作的重视和关怀,充分体现了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在藏传佛教历史上是一项具有开创性的工作。

  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建立及僧才培养

  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是由十世班禅大师和赵朴初先生倡议,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于1987年9月1日正式建立的,专门培养藏传佛教爱国人士的宗教院校,是藏传佛教的最高学府。办院方针是培养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弘扬藏传佛教,培养懂国家法律和政策、精通佛学的爱国爱教高级宗教人才。招收对象是讲藏语的藏传佛教学经僧人。培养目标是:造就爱国爱教、遵纪守法、宗教上有造诣、品德上能服众、懂政策、会管理的高级僧才。第一任院长由十世班禅大师亲自担任,第二任院长、即现任院长为现任全国人大常委、甘肃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甘肃拉卜楞寺嘉木样·洛桑久美·图丹却吉尼玛活佛。

  经过20多年的实践与发展,佛学院实现两个历史性突破,一是藏传佛教人才教育培养方式从经院式教学转变为现代院校式教育;二是创立并成功实施了藏传佛教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包容各个教派的高级学衔——“拓然巴”格西制度。自2004年创建藏传佛教高级学衔制度以来,逐步建立健全学衔教育、考试和授予制度,先后成立了藏传佛教学衔指导委员会和藏传佛教高级学衔评审委员会。2011年,学院又成立了经师资格评审委员会,并首次完成了31名经师资格的评审工作,评出特级经师2名,一级经师27名,二级经师2名。经师评聘工作的完成,为进一步完善学院的学衔制度建设,提高教学水平建立了可靠的师资保障。

  目前学院有高级学衔班、中级学衔班和活佛大专班等三种班次。学员来自西藏及甘、青、川、滇4省藏区,目前,招生涵盖了藏传佛教6个教派。25年来,有77位僧人获得“拓然巴”格西学位,共有785名不同班次学员毕业。学院采取了各教派轮流招生的方案,充分体现各教派平等。学员对此感慨地说,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各教派才实现了真正的平等。

  藏传佛教具有光荣的爱国主义传统,自古西藏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以任何形式,包括通过宗教形式分裂中国的图谋都是不能得逞的。”

  (作者为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理事、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副院长)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日报英文版两岸频道 | 中国日报中文版两岸频道 | 湖南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广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贵州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江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浙江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中国政府网 | 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 |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 | 外交部 | 人民政协网 | 黄埔军校同学会 | 全国台联 | 中国侨联 | 台盟 | 新华网 | 人民网 | 中新网 | 中央电视台 | 

统一之声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