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2012年第六期  > 正文

“一国两制”的回顾与展望

日期:2012-12-23 11:12 来源:《统一论坛》 作者:杨立宪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纪念“一国两制”构想提出30周年

  如果以1982年邓小平接见客人时正式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概念作为“一国两制”构想形成标志的话,那么已整整30年了。30年来,海峡两岸乃至全世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国两制”提出的时空背景已迥然不同于以往,“一国两制”构想不仅在港澳回归的实践中得到了验证和发展,也在用于解决台湾问题时遇到了挑战。值此之际,回顾一下这30年来围绕解决台湾问题的各大因素的变化,对于我们全面理解“一国两制”构想的伟大意义,同时对面临的挑战保持清醒的头脑,进而对未来的发展前景有一个全面的把握,十分有意义。

  首先看世界大势。30年来,全球发生了若干件重大的攸关全局发展的事件,即:冷战结束、信息时代来临、经济全球化兴起、恐怖主义等非传统安全威胁凸显。其中前三件大事对包括台湾海峡两岸在内的整个中国的影响最大,既给中国的统一暨整合事业带来机遇,也带来挑战。

  从好的方面说,冷战结束,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对峙的重要性下降,取而代之的是以经济科技为核心的综合实力的竞争和政治多元化、多极化的发展趋势。信息时代来临和全球化的兴起,则使各国和各地区的联系空前紧密,彼此影响,彼此依赖,形成谁也离不开谁的格局。和平发展合作互利因而成为时代的主题词和最强音。这无疑有利于中国大陆“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有利于中国大陆快速发展、融入世界,有利于中国大陆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作用和影响力,从而为成功收回港澳并率先在港澳实行“一国两制”创造了条件,也对台湾产生了极大的磁吸效应,促进了两岸关系的缓和与经济文化交流的开展。

  从不好的方面说,冷战的结束是以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阵营的瓦解挫败、资本主义阵营的空前胜利为标志,这无疑对同样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中国大陆形成极大压力,对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的台湾则是极大的鼓舞。中国大陆实行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使生产力获得再一次大解放,顶住了这股压力的冲击。尽管如此,在全球范围内,资本主义占上风,社会主义占下风,是不争的事实。在这种背景下,港澳因受英葡殖民统治没有自主权,不得不回归中国实施“一国两制”,而台湾则因自主并受到美国安全保护的关系而拒绝统一,从而使主要为两岸统一设计的“一国两制”模式迟迟无法在台湾实现。

  其次看中国大陆。30多年来,中国大陆经过改革开放,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变。经济总量排名由世界第10名左右跃升到第2名,人均收入增长了70倍左右,人民生活水平由基本温饱达到初步小康。与此同时,政治社会基本稳定,科技国防教育等事业发展迅速,载人飞船上天,载人潜水创世界纪录,奥运会、世博会成功举办等等,无不令全球华人扬眉吐气充满自豪。冷战结束后,在全球都怀疑社会主义还能坚持多久的目光中,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所取得的一个又一个惊人奇迹,令世人不得不刮目相看,因而也奠定了中国的大国地位与举足轻重的影响力。这些无疑为顺利收回港澳创造了条件,也令“台独”分裂势力的图谋无法得逞。换言之,中国大陆的改革开放进步事业,是维护台湾海峡两岸同属一个中国框架的根本保障,也为“一国两制”构想的科学性与正当性添加了最好的注脚。

  但毋庸讳言,中国大陆历经百年沧桑磨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至今仍处于初级阶段,经济社会仍处于发展当中,人均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活水平还很低,社会整体文明素质还不够高,与发达国家以及台港澳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改革开放发展的任务仍十分艰巨,全球范围内资本主义占上风的格局尚未根本扭转,这不仅影响到台湾同胞的统一意愿,也影响到“一国两制”的说服力。

  第三看美国。作为全球头号强国的美国,一直是影响两岸关系最大的外部因素。冷战初期,美国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全面扶持台湾,阻挠中国的统一大业。中美建交后,美国表面上与台湾“断交、废约、撤军”,实质是改为采用“双轨战略”,即一方面与中国大陆打交道,利用中国大陆抗衡前苏联,一方面与台湾保持准官方关系,继续向台湾提供武器装备,希图“以台制华促变”。

  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全球唯一超级大国,在两岸关系上继续玩弄两手策略。即:一方面声言奉行“一个中国”政策,不支持台湾独立,与中国大陆发展所谓的“建设性的战略伙伴关系”;另一方面仍继续向台湾售武,声言反对任何一方单方面改变现状,实质是希望保持两岸不统不独不武的现状,利用这种局面牵制两岸,造成两岸均有求于美国的态势,从而巩固其超强的霸主地位,实现其在亚太地区利益的最大化。

  此外,由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美国的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仍存在很大的不同,因此,虽然冷战结束,美国在骨子里仍把中国大陆作为假想敌加以防范;随着中国大陆日益发展壮大,两岸关系步入和平发展轨道,以及东亚地区围绕海洋权益的争端升级,美国对中国大陆的防范意识随之提升。今年起,美国开始将战略重心东移,不仅强化美日安保体系,强化与中国大陆邻国的关系,而且强化了与台湾的互动(例如:加大出售尖端武器,对台湾民众赴美实施免签入境),企图离间两岸关系和中国大陆与邻国的关系,造成对中国大陆的战略包围与钳制,遏制中国大陆的发展态势。美国的这种做法及亚太地区战略格局的变化,自然不利于两岸早日达成和平统一。

  第四看港澳。综观历史,某个国家在某个时期同时存在一种以上的社会制度的情况并不罕见,这或是由该国政治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所致,或是由内部政争、改朝换代、外敌入侵等所致,是一种自然发生的或无可奈何的现象(例如中国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先后存在过的中华苏维埃政权和延安政权等,其所实行的政体与国内其他地区并不一致),但由中央政府基于和平共处双赢的目的而主动实施“一国两制”的情况并不多见。从这个意义上说,“一国两制”的提出并用于港澳回归后的治理是一个创举。

  十余年来,中央政府兑现了回归前所作的“一国两制、港(澳)人治港(澳)、高度自治”的承诺,确保《基本法》在港澳得到全面贯彻落实,不仅使港澳的经济社会制度与生活方式基本保持不变,使港澳的经济发展水平继续在世界保持领先地位,使港澳社会的安定繁荣程度一如既往,而且使港澳居民享有了从未有过的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港澳居民珍视的自由、法治、人权等价值观得到了尊重、维护和巩固。在中央政府和祖国内地的大力支持下,在特区政府和普通居民的共同努力下,特区战胜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确保了社会各项事业取得长足进步。“一国两制”在港澳实施之顺利,超出当初所有人的预料,这些无疑对台湾具有正面的示范作用和良性的影响力。

  但从另一方面也应看到,“一国两制”是政治史上的一大创举,实施起来不可能一帆风顺,磨合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在所难免。澳门因为地小人少问题也少,不足为训,香港的情况则较为复杂特殊,所引发的问题也较多,始终是台湾观察“一国两制”落实情况的重点。回归至今在香港出现的较大的争议问题有:是否制订实施香港基本法第23条细则?何时如何进行政制改革?是否允许内地“双非”孕妇到港产子?如何处理内地水货客走私日用品?是否设置国民教育课程?以及如何拿捏中央政府与特区政府的关系的分寸等?这些问题在台湾看来,无一不攸关“一国两制”的可能性和中央政府的信用,往往用放大镜进行解读。不可否认的是,香港迄今与内地的关系仍处于磨合状态,如何治理仍在探索当中,现在就说香港的“一国两制”实践已对台湾产生积极正面的示范效应,并不很准确。

  最后看台湾。祖国大陆提出“一国两制”构想之时,台湾仍处于国民党一党威权统治之下,故祖国大陆寄望通过国共第三次谈判来实现两岸的完全统一。未曾想仅仅数年之后,台湾的政治面貌就发生了彻底的改观:民主化、本土化取代了国民党的军事戒严统治,多党竞争取代了一党独大,主张“台独”的民进党利用政治上的解严开禁逐步坐大,成为国民党的主要竞争对手,并于2000年上台执政长达8年。政治体制和政治生态的变化,使得寄望国共两党谈判达成统一并实施“一国两制”成为不可能,任何解决方案若无法获得台湾主流民意的支持终将沦为空谈。虽然2008年国民党重新上台执政,两岸关系出现了大转折大发展,步上和平发展的轨道,但台湾主流民意赞成两岸统一的比例不升反降,赞成“台独”的比例不降反升。这种局面的出现,不能不发人深思。

  笔者在去年所写的一篇有关“一国两制”问题的研究文章中,曾将台湾拒绝的理由归纳为三条,即:“吞并说、矮化说、共产说”。其实这是就直接原因或部分原因而言的,深层次的原因则与国际大格局资本主义仍占上风,祖国大陆的综合实力仍不够强大,美国背后介入阻挠,台湾主流民意不信任祖国大陆也不自信,香港模式尚未发挥出应有的积极影响力等有关。因此,虽然“台独”受到了重创,但统一的影响力也未上升,取而代之的是马英九当局提出的“维持现状、不统不独不武、走着瞧”的心态。

  总之,通过上述的回顾可知,现阶段两岸统一的时机与条件尚不成熟,遑论实施“一国两制”了。其原因,按照毛泽东关于内外因关系的论述,以及“事物的主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的论述,祖国大陆自身的发展建设做得还不够好、综合实力还不够强大,应是主要的及起关键作用的因素,其他则是起次要和服从作用的因素。

  因此,当务之急,首先应全力以赴搞好祖国大陆自身的建设,坚持“三步走”发展战略,发展壮大综合实力,增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吸引力、感召力和说服力,为统一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与精神基础。其次,应在国际社会树立文明负责讲原则的国际形象,从中国的国家利益和国际道义出发,牢牢掌握对外交往的主动权,勇于并善于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打交道,该合作时合作,该斗争时则要斗争,争取国际主流社会对中国统一大业的理解同情和支持,确保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框架不动摇。第三,要继续在港澳贯彻落实好基本法,不断总结“一国两制”在港澳实施的经验教训,使之切实能为解决台湾问题发挥率先垂范的积极作用。第四,要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排除一切干扰和阻力,千方百计维护好已取得的既有成果,不断将和平发展引向深入,为最终实现两岸和平统一创造条件。

  除上述几点之外,我们还应不断探索、创新能为两岸所共同接受的统一方式,不断丰富充实和完善“一国两制”的台湾模式。总的来说,台湾不接受“一国两制”是因为统一的时机与条件不成熟,而非“一国两制”不好。但台湾自蒋经国、李登辉、陈水扁到马英九,自始至终拒不接受“一国两制”,也是不争的事实,即使是反对“台独”赞成两岸终极统一的国民党,过去所提出的统一方案也是主张“在自由民主均富”的基础上实行“一国良制”。

  海内外许多学者为了找到一条能够为两岸所接受的方案,曾提出过许多建议和模式,虽然这些模式并不符合两岸的实际情况,也无法套用照搬,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其中许多知识、智慧和思路,还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借鉴的。

  例如:台湾学者王晓波认为,两岸的现状就是尚未统一的“一国两制”,只需通过两岸平等谈判将现状合法化,统一就算大功告成。台湾大学教授张亚中提出“一中三宪模式”,即在“一中两宪”的现状基础上再制订一部统一的大宪法,与原有的两部宪法并存即可达成整合的目的。祖国大陆学者王贞威建议,借鉴坦桑尼亚——桑吉巴尔政权的统一经验来促成两岸的统一。还有祖国大陆学者建议,借鉴功能主义理论来推动两岸关系循序渐进、稳定发展,通过平等的、具体领域的合作来积累经验和成果,在时机成熟时再考虑统一问题。还有学者提出要抓住机遇,掌握统一的主动权和主导权,以接近求演变等等。

  笔者认为,事实上,两岸正在进行的和平发展、共创双赢的实践,已经开启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两岸整合暨统一之路,即寓和平统一于和平发展、共创双赢的过程之中。其基本内涵就是:以“九二共识、两岸一中”作为政治基础,以为两岸同胞谋福祉作为根本归宿,以深化互利双赢、交流合作作为有效途径,以平等协商作为必由之路,以循序渐进、“三先三后”作为基本步骤。这就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所提出的以和平发展促进和平统一的战略思想,他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是这一思想的集中代表。

  几年来,在“和平发展促和平统一”的战略思想指引下,在国共两党的共同努力下,两岸已经打破了敌对的僵局,初步建立了政治互信,搭建起政党之间、民间各界别各地域之间互动的平台,恢复了中断9年多的海协会与海基会的交流机制,陆续签署了18项开放交流合作的协议,实现了直接“三通”和空前密切的经济文化大交流,陆资陆客陆生相继入岛,两岸关系出现了60多年来从未有过的良性互动的局面。

  笔者坚信,只要沿着目前正在走的这条道路前进,不断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局面,两岸之间将会逐渐结成利益的共同体、思想文化情感的共同体、命运的共同体,最后达到政治整合的目的。换言之,交流可以实现利益的连接,可以化解历史的恩怨,可以重塑共同的认同,可以将两岸的命运融为一体。只要两岸人民互有好感、互相吸引,愿意往一起走“作伙打拼”,任何外力因素都奈何不得。循着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路线图前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一定能够达成,两岸和平统一最终将水到渠成。”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日报英文版两岸频道 | 中国日报中文版两岸频道 | 湖南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广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贵州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江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浙江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中国政府网 | 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 |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 | 外交部 | 人民政协网 | 黄埔军校同学会 | 全国台联 | 中国侨联 | 台盟 | 新华网 | 人民网 | 中新网 | 中央电视台 | 

统一之声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