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2012年第四期  > 正文

为“后九二共识”化解分歧

日期:2012-08-23 11:09 来源:《统一论坛》 作者:许世铨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自2008年5月以来,海峡两岸在反对“台独”和坚持“九二共识”的基础上,步入了国共两党2005年4月所确定的构建和平发展框架的历史新时期。短短4年多时间,两岸关系取得了60年来从未有过的丰硕成果。这不仅顺应了两岸同胞的企盼,也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赞许。马英九再次当选表明,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民意基础在岛内进一步巩固。然而,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的构建,如果要从基础到底层、再到高层逐步建起,两岸必须同时破解进程中不可回避的新老政治难题,需要在反对“台独”和坚持“九二共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和扩大双方的政治共识,提升政治互信水平。

  “九二共识”是当年两岸就事务性商谈所建立的政治基础,双方取得了一个中国原则的大同,而保留了在一个中国政治意涵上的小异。但是,当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跨入更为深化的互利双赢阶段时,特别是在处理诸如台湾“国际空间”、建立军事互信、结束敌对状态、签订和平协议这些政治问题时,就必须破解、至少是缩小两岸在一个中国意涵、也就是两岸政治定位问题上的“小异”。笔者认为,在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的阶段,两岸的政治定位仍属阶段性的界定,而非最终的定案,可以称之为“后九二共识”。即便如此,两岸要达成这样的新共识也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需要通过由下至上不同层面的探讨与协商,增信释疑,达成双方均可接受的方案。

  必须首先说明,笔者要探讨的“后九二共识”是两岸关系中的问题,不涉及国际层面,也就是“内外有别”。在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期间,两岸在国际上的定位,应维护一个中国的现状。过去4年多的事实表明,两岸在国际上为维护这一现状所展现的谅解和默契,为两岸关系改善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条件。

  双方的共识与

  两岸政治定位的基础

  从两岸有关政治定位问题的权威论述中,笔者发现,双方既有长期存在的分歧,也有重要的共识和接近的立场。双方应当有可能在这些共识和接近立场的基础上,经过平等协商找到新的共同认知和一致立场。双方的共识包括两个重要问题,应可以作为两岸政治定位的基础:

  (一)“法理一中”

  根据两岸的法律文件,两岸自1949年以来虽然处于分离状态,但主权和领土仍然是完整的,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双方都认为,这种分离状态肇因于中国内战。

  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的讲话中,对两岸的法理地位提出了新的诠释:“1949年以来,大陆和台湾尽管尚未统一,但不是中国领土和主权的分裂,而是上个世纪40年代中后期中国内战遗留并延续的政治对立,这没有改变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

  台湾则依照1946年在南京制定、翌年颁布的“中华民国宪法”,确认两岸是一个中国,两岸的分离肇因于中国内战。2008年8月26日,马英九接受墨西哥《太阳报》系集团董事长巴斯克斯专访时说:“我们基本认为双方的关系应该不是两个中国,而是海峡两岸的双方处于一种特别的关系。因为我们的宪法无法容许在我们的领土上还有另外一个国家;同样,他们的宪法也不容许在他们宪法所订的领土上还有另外一个国家。所以,我们双方是一种特别的关系,但不是国与国的关系,这一点特别重要。”他在2010年元旦祝辞中说:“台海冲突肇因于国共内战”。

  从上述双方对两岸政治关系的界定可以看出,双方都确认,在法理上只有一个中国,没有“两个中国”,更没有“一中一台”,因此,任何分裂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行为都是违反两岸法律的。据此,笔者认为,虽然双方确认一个中国的法律依据不同,但都维护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法理一中”为两岸探讨政治定位提供了法律前提。

  (二)两岸同属中华民族

  这本来是不争的事实,但岛内的分裂势力却企图通过“去中国化”、制造中国人和台湾人的对立,达到“台独”的目的,致使两岸的民族认同成为是否维护一个中国原则的问题。马英九在2008年5月20日的就职演说和2010年元旦祝辞中都说:“两岸人民同属中华民族。”他在祝辞中特别强调:“中国文化和传统是台湾文化的根源,我们不能否定自己的祖先。”在谈到两岸同胞在发生自然灾害时相互支持的情况时,他曾说:“两岸人民这种‘血浓于水’的民族感情,让我们对未来的两岸关系充满信心与期待。”祖国大陆则一贯强调,增强两岸民族感情、弘扬中华文化是解决两岸问题的精神纽带和感情基础。两岸同属中华民族是现今两岸的重要一致立场。

  双方接近的立场

  与可能协商达成的共同认知

  在两岸政治定位问题上,双方接近的立场也有两个,应当有可能通过协商达成双方均可接受的共同认知或一致立场:

  (一)“一个中国”原则的定义

  祖国大陆关于一个中国原则的定义,历来有“老三句”和“新三句”之说。“新三句”见于2000年8月25日钱其琛副总理会见台湾《联合报》系访问团时发表的讲话。他说:“就两岸关系而言,我们主张的一个中国原则是: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于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从那时起,“新三句”一直是祖国大陆在两岸关系中所坚持的一个中国原则立场,并以法律形式见诸于《反分裂国家法》中。在钱其琛讲话之前,海协会会长汪道涵曾就两岸关系发表过著名的“86字方针”。1998年10月14日,他在上海会见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时说:“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目前尚未统一,双方应共同努力,在一个中国的原则下,平等协商,共议统一。一个国家的主权和领土是不可分割的,台湾的政治地位应该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进行讨论”。

  根据以上情况,笔者认为,祖国大陆的一个中国原则,涉及到两岸政治定位的,有两点重要内涵:

  (1)“新三句”中有“就两岸关系而言”这个条件子句,也就是把两岸关系和其他关系,如国际上的关系区分开来,忽略了这个子句,在解读“新三句”时就可能出现某些困扰。(2)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应当可以理解为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祖国大陆也是中国的一部分,这和台湾“国家统一委员会”1992年8月1日通过的“关于‘一个中国’的涵义”是接近的,即“台湾固为中国之一部分,但大陆亦为中国之一部分。”祖国大陆还明确,这两部分可以平等协商,共议统一。

  很明显,两岸在“一个中国”原则上的分歧是:台湾明确两岸都属于“中华民国”,而祖国大陆则只说属于中国,没有涉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华民国”的问题,这是祖国大陆自“九二共识”以来一贯的立场。2000年7月13日,钱其琛在北京会见台湾媒体负责人访问团时说过,一个中国并不是“非此即彼”,两岸只要坚持一个中国,不必在一个中国到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还是“中华民国”上打转。化解这个分歧是取得“后九二共识”的核心问题。

  (二)主权和治权分开处理

  马英九主张,两岸在法理上互不承认,但在事实上互不否认,用把主权和统治权区分开来的方式解决两岸法律和政治分歧。2009年5月,他在接受美国《时代》周刊采访时说:“两岸处理这项问题(主权)可以在法律层次上相互不承认,在务实的层面却相互不否认。”2010年1月,他在接受德国《国际政治》双月刊书面采访时表示:“我们同德国一样将主权和统治权加以区分,用此方式解决(两岸)法律上与政治上的困扰”。

  祖国大陆没有公开对马英九的上述主张予以回应。祖国大陆对两岸法律和事实现状的基本立场一直是胡锦涛在中共十七大所作政治报告中的描述:“尽管两岸尚未统一,但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从未改变。”解决两岸问题的途径是“正式结束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祖国大陆认为,两岸是处于“尚未统一的特殊情况”,而且根据“一国两制”的基本政策,两岸统一后台湾同胞还是自己管理台湾的内部事务。

  笔者认为,在具备上述两个共同认知和两个接近立场的情况下,两岸只要都有诚意和愿望,是能够逐步破解两岸政治定位这个难题的。为此,两岸应继续秉持求同存异的包容与务实思维,找到互利双赢的解决办法。

  在两岸政治定位这个问题上,双方对1949年以前的中国没有异议,双方都确认法理上的一个中国,双方对中华民族的中国没有分歧,双方可以通过讨论找到“解决法律上与政治上的困扰”的共识。问题的症结还是一个中国的政治意涵,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华民国”的问题。在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期间,两岸认知的一个中国是中华各族人民共同铸造的具有五千余年璀璨文明的中国,是两岸同胞的中国。自1949年以来,作为中国内战遗留的问题,两岸虽然尚未解决政治分歧,但双方均明确,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并没有分裂,是完整的。任何企图分裂中国的行为都是非法的。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日报英文版两岸频道 | 中国日报中文版两岸频道 | 湖南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广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贵州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江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浙江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中国政府网 | 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 |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 | 外交部 | 人民政协网 | 黄埔军校同学会 | 全国台联 | 中国侨联 | 台盟 | 新华网 | 人民网 | 中新网 | 中央电视台 | 

统一之声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