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2012年第四期  > 正文

两岸高层互动的特点及主要影响

日期:2012-08-23 11:10 来源:《统一论坛》 作者:汪曙申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自上世纪80年代末两岸关系解冻以来,两岸经贸、人员和各种交流已遍及社会各个领域,而高层互动在两岸交流中占有重要地位。虽然受历史和结构性因素制约,两岸迄今尚难以官方的名义进行直接商谈,但通过务实妥善的制度安排,使两岸的交流不断深入。

  一、主要平台

  目前,两岸的高层互动以执政党高层会谈、官方授权民间机构谈判、以及省级机构交流等几个方面组成。

  第一,“两会”平台。祖国大陆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之间的交流、对话和谈判是当前两岸公权力互动的最主要机制。创建于20世纪90年代初的“两会”机制,最初是在两岸无法实现官方直接谈判的局面下,通过设立具有民间机构身份、接受各自官方授权委托的海协会、海基会来推动解决两岸关系中日益迫切的事务性问题。“两会”商谈得以建立的基础是,两岸双方在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上达成共识和一致立场。然而随着90年代中后期李登辉当局分裂活动不断升级,2000年民进党执政后拒不承认“一个中国”和“九二共识”,致使两岸互信荡然无存,“两会”平台长期停摆。直到2008年5月国民党重新执政,两岸逐步在“一中”的政治基础上重建互信,重新恢复“两会”商谈机制,并实现制度化运作。2008年迄今,“两会”已先后召开7次商谈,达成16项重要协议,内容涉及经济、交通、司法、社会等诸多领域,解决了一批长期制约两岸关系发展的难题,积极推动了两岸社会之间的交流融合。在这期间,“两会”之间的交流互访日益常态化和机制化。曾有学者分析“两会”运作特质,称海协会是“以官扮民”,海基会是“以民扮官”,都接受两岸当局的授权。显然,“两会”以适应两岸关系特殊性的形式,颇为有效地推动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只要两岸双方继续保持并增进互信,“两会”平台的作用将会不断增强。

  第二,国共平台,即两岸经贸文化论坛。两岸经贸文化论坛是根据2005年国共达成的“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设立的,是国共两党的定期沟通平台,旨在加强两党对话交流与合作,稳定和推动两岸关系发展。从2006年首届两岸经贸论坛迄今,该平台已顺利举办7届。每届论坛的主题均紧扣两岸关系发展中的突出现实问题,如首届论坛聚焦“直航”,第2届论坛关注农业交流合作,此后分别探讨旅游、经济合作、文教交流、新兴产业合作、祖国大陆“十二五”规划与台湾“黄金十年”蓝图及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实施等重大现实问题。从国共平台的发展脉络看,呈现以下特点:一是对两岸关系发展具有洞察力,表现在论坛发布共同建议的前瞻性和务实性。二是参与面不断扩大,互动日益频繁。三是有力配合推动惠台政策的实施,祖国大陆通过论坛公布实施了一大批惠及广大台湾同胞的政策措施,对进一步密切两岸交流、创造两岸互利双赢提供了积极条件。2008年以来,国共两党以两岸执政党的身份与会,进一步强化了该平台的政治功能和现实作用。

  第三,博鳌亚洲论坛。博鳌亚洲论坛是非官方、非营利性、定期、定址的国际组织,每年4月在海南省博鳌举行,参与层级高、涉及面广,对促进亚洲区域内外的交流、协调与合作发挥了重要作用。从2003年起台湾开始派代表团参加博鳌亚洲论坛,2008年国民党重新执政两岸恢复互信后,该论坛在促进两岸关系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日益凸显。2008年4月,刚当选台湾地区副领导人的萧万长以两岸共同市场基金会董事长的身份参加博鳌亚洲论坛,并与胡锦涛总书记会面。今年举办的博鳌亚洲论坛,台湾派出规模近60人的代表团与会,前行政部门负责人、台湾地区副领导人当选人吴敦义以代表团荣誉团长、两岸共同市场基金会最高顾问的身份出席论坛,并与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会面,双方就加强两岸经济合作、共同应对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挑战交流了意见。台湾执政高层人士以适当身份与会并与祖国大陆领导人会面,有助于双方直接沟通和交换对两岸关系发展的看法,对促进两岸领导人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增进互信大有裨益。

  第四,祖国大陆省市主要领导赴台访问交流。随着两岸关系步入和平发展的轨道,近几年来祖国大陆省市主要领导赴台访问交流络绎不绝,成为推动两岸关系的一道助力。在内容上,各省市根据中央对台大政方针,直接入岛实施采购计划,强化与台湾在经贸、文教、社会等领域的交流合作。在形式上不断创新做法,各省市主要领导不仅与国民党、亲民党人士及地方县市长会谈,还充分展现亲民作风,轻车简从,广泛接触台湾社会,主动深入基层和田间地头,与岛内民众进行面对面的对话交流。迄今,各省市主要领导赴台访问积累了相当有益的经验,不仅推动了两岸交流合作,还沟通了感情,拉近了两岸心理距离。

  二、主要特点及影响

  从趋势上看,4年多来两岸高层互动的广度与深度不断拓展,呈现以下主要特点。

  一是政治性。由于两岸关系的特殊性,两岸展开正式对话交流需要政治前提和基础,即双方一致承认体现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祖国大陆的立场很明确,两岸在事关维护一个中国框架这一原则问题上形成共同认知和一致立场,就有了构筑政治互信的基石,什么事情都好商量。正是因为国民党重新执政后坚持一个中国、反对“台独”的立场,“两会”商谈才得以快速恢复并取得丰硕成果,国共平台才能持续有效运作,两岸互动交流的机制才能不断丰富和发展。政治性是两岸交流合作发展的首要特征,只有具备对话合作的政治基础,两岸交流才能建立和深化。

  二是互补性。在发展两岸关系中,上述四种交流合作形式不仅有各自独特的功能,而且能够相互补充和促进。如国共平台平稳运作,扮演两岸协商谈判前期沟通和确定方向的功能。两岸协商谈判是一个由浅入深的递进过程,即使在较为单纯的事务性谈判中,两岸双方也存在利益矛盾,更遑论涉及结束敌对状态、建立军事互信机制、签订和平协议等敏感政治问题。在未来两岸事务性谈判、政治对话乃至政治谈判过程中,国共平台可就有关议题展开先期沟通,发挥以党际交流形式促进两岸官方对话协商的作用,扮演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独特“轨道”。再者,两岸领导人通过博鳌亚洲论坛会面,可以进一步明确两岸合作的方向和步骤,增进双方互信及信心,从而为“两会”商谈取得成果营造氛围、创造条件。

  三是创造性。两岸合作的形式和内容,既受到两岸关系实践的制约,又反作用于两岸关系实践。两岸交流空间十分广阔,只要两岸建立并不断累积互信,两岸双方就有智慧不断改进和创新机制,以适应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形势的需要。

  两岸高层互动交流是两岸交流合作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对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一,有效合作与友好互动加强两岸互信,巩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心理基础。第二,国共两党高层通过多种平台直接会面,不仅从战略上对两岸关系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释疑解惑,而且科学规划两岸关系发展的方向和路径。第三,通过协商谈判逐步解决两岸关系中历史遗留的老问题以及不断出现的新问题,减少两岸关系发展的各种障碍因素,为两岸大交流、大融合创造有利条件。第四,以“走进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推进两岸深度交流,有助于逐步去除两岸民间社会的情感隔阂。

  三、未来挑战

  回顾60多年来的两岸关系发展史,当前两岸交流正处于重要的历史机遇期,对此我们应坚定信心,妥善用好、用足机遇,同时也应看到未来将面临的各种挑战。

  首先,两岸协商谈判的难度不断增加。客观而言,两岸商谈是一个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的递进过程。目前,两岸商谈逐步进入深水区,攸关双方更核心、更重要的利益调整,两岸投资保障协议协商过程遭遇的一波三折即是例证。因此,“两会”平台要保持有效运作,不仅需要两岸持续巩固和深化互信,而且双方要有足够的信心和耐心探寻合情合理的安排,防止停滞不前或倒退。

  其次,台湾当局在两岸关系上的保守性日渐凸显。两岸政策是国民党执政的最大亮点和政绩所在,但马英九连任伊始便深陷执政困境,面对民进党的极力阻挠以及美国的牵制,马英九当局在发展两岸关系上的顾虑明显增多。因此,未来四年,祖国大陆推动两岸正式结束敌对状态和签署和平协议将难获台湾的呼应,两岸现有交流平台的作用仍将主要停留在事务性和功能性问题上,很难迈入政治和军事领域。

  第三,两岸社会心理的隔阂暂难去除。两岸关系发展不仅需要执政者高屋建瓴、积极推动,而且需要有良好的社会互信和心理沟通支撑。历史因素造成的两岸社会心理隔阂尚未去除,加之两岸政治制度、社会体制差异,以及在“台独意识”的长期蛊惑下不少台湾民众的国家认同、身份认同、历史认同出现严重偏差,都是制约今后两岸交流合作深入推进的现实因素。

  总体上,未来一个时期两岸关系的发展机遇大于挑战,两岸双方应根据两岸关系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不断创新思维,勇于攻坚克难,努力开创新的交流途径和模式,为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不断创造条件。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日报英文版两岸频道 | 中国日报中文版两岸频道 | 湖南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广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贵州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江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浙江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中国政府网 | 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 |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 | 外交部 | 人民政协网 | 黄埔军校同学会 | 全国台联 | 中国侨联 | 台盟 | 新华网 | 人民网 | 中新网 | 中央电视台 | 

统一之声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