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2012年第三期  > 正文

深化沪台大交流 汇聚浓浓中华情

日期:2012-06-23 10:08 来源:《统一论坛》 作者:张新声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访中共上海市委常委、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常务理事杨晓渡

  当前,两岸经济合作正处在新的起点上,进入可以大有作为的关键时期。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不但要厚植共同的经济利益,而且要加强中华文化的精神纽带,增强休戚与共的中华民族认同。祖国大陆开始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旨在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意义的基础。构建两岸经济合作的制度化平台,两岸呈现有序、稳定、良性发展的大好势头。两岸“三通”的实现、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签署,为两岸交流合作创造了新的发展契机。近日,我们就新形势下如何促进上海和台湾经济文化交流这一话题,采访了中共上海市委常委、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常务理事杨晓渡。

  

  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大背景下,上海着眼于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增添两岸民众共同福祉,与台湾在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成效显著,人员往来等方面工作获得了跨越式的发展。

  

  杨晓渡指出,2008年以来,两岸关系呈现和平发展的良好局面,“两会”商谈取得了丰硕成果,签署了十六项与经济、民生密切相关的协议,并达成了多项共识。其中,特别是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签署后,更是给两岸带来了“和平红利”,由此给在沪台商带来信心面加持和沪台两地交流制度面示范作用。祖国大陆在“十一五”期间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上海提出“十二五”期间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目标,都为台商在两岸交流中扮演关键角色提供了舞台。2011年是两岸签署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早期收获计划实施的第一年,早期收获计划很多是台湾上中游产业为祖国大陆中下游企业提供产品,在祖国大陆加工后出口或内销,比如石化产品、汽车零部件、纺织原料等。2011年,上海口岸与台湾的贸易额达到349.4亿美元,比2010年增长8%。2011年上海口岸出口前十位中,台资企业占据前六位,贸易额达到531.9亿美元。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早期收获计划实施后,两岸相关产业形成了更加完整和更低成本的产业链,在全球产业分工中占据更为有利的位置,共同迎接激烈的国际竞争,占有更多的市场份额。“说得通俗点,就是两岸联手赚世界的钱”。世界上45%的笔记本电脑是由在上海的台资企业生产就是最好的佐证。

  

  祖国大陆充分理解台湾经济和社会的现状,认真履行“充分考虑台湾同胞特别是台湾农民兄弟利益”的承诺,不仅关心台湾弱势产业,还针对原产地在台湾的18项农产品和部分台湾传统产业产品降税,充分体现了诚意和善意。2011年,“统一梦公园”等企业在上海设立了台湾农产品精品店,上海水产集团向台南学甲食品公司采购了6批1479.3吨、金额达469万美元的虱目鱼,上海海洋大学与台湾苗栗县政府签署“中华绒螯蟹养殖科技合作协议”,并于2012年1月12日将首批蟹苗送到台湾养殖户手中。我们紧紧抓住早收计划中两岸开放服务业的契机,第一家台资独资医院禾新医院、第一家台资独资旅行社雄狮旅行社先后落户上海。与此同时,上海正积极筹划吸引台湾文创品牌如诚品书店、台北“故宫”文创衍生品落户上海。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除带来两岸贸易自由化和服务业大发展外,也进一步实现双向直接投资便利化,截至2011年12月,上海累计赴台投资项目16项,涉及航空、电子、设备制造、计算机及系统、化妆品等行业,投资额达10.22亿元新台币。这些将帮助台湾经济“转骨”变身,进行转型与升级,开创台湾经济发展的“黄金十年”。与此同时,台商也积极参与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震旦、润泰、台达、华新丽华等47家台资企业先后在上海设立总部、地区性投资公司和研发中心,与上海8600余家台资企业携270亿合同台资共同为上海经济社会建设添砖加瓦。

  

  依据两岸金融监管合作备忘录和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相关规定,台湾金融机构积极参与上海金融中心建设。2010年12月,台湾国泰世华银行、第一银行、土地银行等三家上海分行先后开业,在一年成功经营后,目前都具备了申请承做人民币业务的条件。2011年,先后又有第一证券、泰安产险和宝来投信在上海设立办事处。台湾的中国人寿入主原太平洋安泰保险公司,更名建信人寿。在祖国大陆的台资金融机构一半以上集聚在上海,达到32家。

  

  杨晓渡指出,上海加强与台湾经贸、文化、教育等方面合作交流,人员往来日益增加,对于促进两地经济和各项事业发展,推进祖国统一大业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经济合作方面,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平台、机制和环境建设为抓手,推动沪台经济交流合作深入发展。在经贸交流方面,结合“十二五”规划实施和上海“四个中心”建设,进一步加强沪台两地经贸交流与合作,实现共谋发展,续创共赢。截至2011年12月,上海累计批准台资企业8655家,合同台资268.9亿美元,累计赴台投资项目16个,涉及航空、电子、设备制造、计算机及系统、化妆品等行业,投资额达10.22亿元新台币。在经贸交流工作中,我们一是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效能。结合落实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大力吸引台资企业总部、研发中心落户上海并取得实效。二是加强入岛采购并为台商台企提供良好服务,努力为台资企业营造良好经营环境。三是帮助在沪台资企业转型发展。针对在沪部分台资中小企业因国内外宏观经济因素面临经营困境,我们推出《上海市进一步促进台资企业发展的若干举措》,以加强对台资中小企业扶持,为台资企业解决融资问题、明确发展方向提供更多支持。相关部门还召开产业政策说明会,为台商解析政策,更加方便了台胞在上海的投资与发展。

  

  杨晓渡说,我们围绕增进台湾同胞对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认同,坚持以人为本,立足于上海优势,推动沪台在文化、教育、科技等各个领域的交流,弘扬中华文化,加强精神纽带。沪台两地的交流交往愈加成熟,更为机制化、品牌化和精细化。一是交流平台不断拓展。几年来,上海市与台北市先后签署了文化、教育、旅游、环保等7项合作备忘录,并推动相关区县开展对口交流,开创了两岸城市合作交流新局面。上海与台北“双城、双博、双赢”传为佳话。比如,“会‘动’的清明上河图”赴台北、台中市巡展,观展民众逾134万人次,被台媒评为2011年最受台湾民众欢迎的文化展。“上海戏曲季”活动历时57天,吸引了近两万台湾民众到场观看。“上海舞台艺术精华展”仅在宜兰就吸引了8万观众,花博会期间,上海海韵园共接待游客285万人次,占花博会接待游客总数的三分之一,上海赴台观花博游客累计达到32265人次。花博会结束后,上海市政府将海韵园让渡给台北市政府,作为上海和台北两市友好的象征。二是品牌项目层出不穷。我们围绕中华文化主题,在各个领域创新交流形式,努力塑造新的品牌形象。文化交流领域的“两岸城市艺术节——上海文化周”、“海峡两岸四地电影产业发展论坛”等活动;青少年和妇女交流领域的“上海夜未眠”中华文化研习营、“舞动青春,唱响未来”沪台中小学生才艺交流等活动;科技交流领域的“两岸医学生专业技能邀请赛”、“海峡两岸医务合作研讨会”、“海峡两岸中医药传承与发展论坛”等活动;教育交流领域的“海峡两岸中小学教育学术研讨会”、“华夏情、文化行——沪台大学生夏令营”、“卡内基两岸大学生菁英训练营”等活动正成为影响力越来越大的品牌项目。

  

  杨晓渡指出,做好文化交流这篇文章,是争取台湾民心的重要切入点。文化是深入人心、融入血液、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海派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朵奇葩,源远流长,底蕴深厚,是两岸上海人共同的精神家园。实践证明,深入做好文化文章,就能求同存异,推动形成共同的价值观,从而增强台湾民众的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沪台文化交流交往的长足发展,重在利用资源优势,重在沟通两岸民众。要始终坚持以开拓创新、延续品牌、注重实效为导向,以弘扬中华文化、体现海派特色为主题,体现品牌影响与规模效应,巩固以往工作中所形成的良好基础,发挥好上海的独特优势,不断提升沪台交流交往的影响力。

  

  一是历史资源优势。上海与台湾拥有大量深厚的历史渊源和人脉传承,是台胞、台商集聚和两岸人民交流往来的热点地区之一。改革开放以来,上海便参与和主办了一系列两岸之间具有重大历史和现实意义的交流活动,上海抓住这些机会,不断巩固、发展并妥善运用,形成了上海独有的历史资源优势。

  

  二是交流平台优势。近年来,通过上海世博会、台北花博会等重要平台,沪台两地在政党、企业、社团、科技、文化、教育等方面建立了全方位的交流交往关系。特别是2010年,“双城”、“双博”、“双赢”的上海——台北城市交流为两岸城际交流树立了新的示范,韩正市长访台更是激起了强烈反响,形成了良好效应。交流平台的优势和上海自身的发展特色,将有力推动沪台两地交流交往向纵深发展,取得更多成果。

  

  三是交流品牌优势。近年来,我们围绕沪台城市交流,凸显文化内涵,认真做好交流规划,培育品牌项目,打造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交流活动,不断拓展与台湾科技、教育、文化、卫生、旅游、体育、法律和宗教等领域的交流工作渠道。品牌项目的影响力优势,将不断加深岛内民众对“开放、多样、求新、务实”的上海海派文化特色的理解,提升岛内民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四是机制保障优势。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的领导都高度重视对台交流工作,亲自赴台访问,经常参与沪台交流的各项重要活动。各区县、委办局、人民团体、高校的领导也都十分关心支持对台交流工作,参与指导交流活动,广交台湾各界朋友,取得了较好的成效。通过长期以来的对台交流交往工作实践,上海市逐渐形成了较为成熟完善的多部门、多层次参与协作机制,为台胞台商服务、交流项目扶持、突发情况处置等方面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杨晓渡指出,我们坚持拓宽领域,提高层次,扩大沪台人员交流往来,使两地同胞的感情更加融洽、合作更加深化。随着两岸交流合作的深入发展,台湾政商界人士对上海也越来越关注和重视。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吴伯雄等来过上海交流和考察,对上海的经济社会发展给予高度评价。台湾工商界排名前六大行业公会的理事长和部分百大企业集团的高层人士,以及文化界知名人士也纷纷到上海交流考察,沪台经济和文化交流合作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对于深化未来沪台交流,杨晓渡强调,一是继续深入推动沪台大交流、大发展、大合作。新形势下如何帮助台企成功转型升级,加强文化交流的针对性,体现有效管理服务,防范突发事件等方面仍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上海对台交流交往的任务依然艰巨。我们要按照中央台办和市委的部署,规划好、实施好能够凝聚两岸共识、符合沪台特点的重点交流项目,同时做好一般交流项目,进一步巩固沪台大交流、大合作所取得的丰硕成果,进一步加快沪台交流交往的步伐。

  

  二是继续促进沪台两地民间交流,拉近民众情感距离。目前,绝大多数台湾同胞支持两岸扩大交流,增进了解,然而,岛内的“台独”主张和“去中国化”政策贻害不可小觑,必须通过加大交流力度,进一步增进他们对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感情。要结合海派文化“开放、多样、求新、务实”的特色,着力深化沪台文化、科技、教育、卫生、体育、农业等各个领域的交流,通过更多实效性、长期性的民间交流,为台湾同胞送去真正的实惠和友谊。同时,不断提高涉台服务工作的质量和水平,从满足台胞、台生最迫切、最实际的生活、学习和发展需求入手,让他们能够安居乐业、融入上海。

  

  三是继续拓展并利用好资源优势。长久以来沪台两地的交流交往积累了丰厚的优势资源。目前,我们正在考虑如何利用好这些资源,加强与台湾的交流合作。今后,我们还将继续巩固、深化、拓展资源优势,凝聚全市合力,并注重充分挖掘和运用黄埔军校同学会、侨联、侨办等单位的特殊资源优势。

  

  杨晓渡最后说,两岸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的新局面已经形成,上海将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和中央对台方针政策,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发挥优势、突出特色,抢抓机遇、开拓创新,上海对台工作将不断创新发展。充分利用沪台两地往来之便捷,加强经贸合作,广泛开展文化交流,深化同胞感情,增强台湾人民对中华文化、中华民族的认同,谱写沪台合作的历史新篇章。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日报英文版两岸频道 | 中国日报中文版两岸频道 | 湖南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广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贵州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江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浙江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中国政府网 | 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 |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 | 外交部 | 人民政协网 | 黄埔军校同学会 | 全国台联 | 中国侨联 | 台盟 | 新华网 | 人民网 | 中新网 | 中央电视台 | 

统一之声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