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2012年第三期  > 正文

签署和平协议是两岸关系发展的必由之路

日期:2012-06-23 10:40 来源:《统一论坛》 作者:李伟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2008年以来,在两岸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台海关系和平发展得到了两岸民众的普遍认同,并受到了国际社会的肯定和欢迎。但不能不引起人们注意的是,两岸关系要继续发展,除了要排除岛内“台独”分裂势力的干扰破坏外,必须改变两岸交流“只经不政”的状况,必须把发展两岸政治关系、签署两岸和平协议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一、签署两岸和平协议、促进两岸关系发展,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和支持,而且在台湾也有着广泛的民意基础

  台湾当局的大陆政策深受美国的影响。1996年台海危机之后,美国鉴于台海和平稳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制定了推动亚太地区和平安全的政策,促进两岸对话。克林顿时期的国安会亚太主任李侃如建议两岸签署长达50年的中程协议,50年后两岸统一。2005年,时任国民党主席的连战率国民党代表团首次访问祖国大陆,国共两党达成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五项愿景,签署和平协议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马英九当选国民党主席后,将和平发展五项愿景纳入党纲。2008年,马英九第一次竞选台湾地区领导人时,把签署和平协议纳入政见。在争取2012年连任过程中,再次提出签署和平协议。其竞选办公室执行长金溥聪2011年9月赴美时,主动提及两岸未来任何发展都有可能性,包括签署和平协议。2011年10月17日,马英九在其竞选白皮书“黄金十年”愿景中,明确表示“审酌推动两岸商签和平协议”。

  其实,签署两岸和平协议并非马英九的首倡。即使是在李登辉、陈水扁主政时期,也都曾以不同方式表达过类似的意愿。上世纪90年代李登辉执政初期,成立了“国统会”、“陆委会”、海基会,主持制定了“国统纲领”及“国统会”《关于一个中国的涵义》。“国统纲领”提出,“两岸应摒除敌对状态,并在一个中国的原则下,以和平方式解决一切争端”。1996年3月26日,李登辉接受《华尔街日报》专访表示,现在起我们将努力建立内部共识,“以签订结束海峡两岸冲突的和平协定为优先政策”。马英九作为当时的“陆委会”负责人、“国统会”研究委员及幕僚小组核心成员,参加了相关重要活动。

  2000年7月,陈水扁以“结束敌对状态,签订两岸和平协定”为目标,推动军事互信机制研究,规划分近程、中程、远程三个阶段。2003年1月1日,第一次提出希望建立和平稳定的互动架构;2004年5月,在第二次就职演说中,提出要成立“两岸和平发展委员会”,凝聚朝野的智慧与全民的共识,拟定“两岸和平发展纲领”,宣称要建立促进两岸和平稳定、永续发展的新关系。2004年,亲民党拟出“海峡两岸和平促进法(草案)”送立法机构审议,草案主张在“四不一没有”与“九二共识”前提下,签署“两岸和平协议”。2008年5月,《远见》杂志民调显示,71.6%的台湾民众认为应该签订两岸和平协议。2011年,马英九在竞选连任期间重提签署两岸和平协议后,台湾《中国时报》调查结果显示,近60%的台湾民众赞成签订两岸和平协议,认为有助于两岸稳定交流,避免兵戎相见。

  二、“只经不政”将使两岸关系的发展难以为继

  两岸关系发展说到底是要靠两岸之间的政治关系来保证,而政治关系的确定,则需要签署两岸和平协议来实现。2005年4月,连战率团访问祖国大陆,与祖国大陆达成“促进终止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建构两岸和平发展架构”的共识,也就是一种结束“内战状态”的共识。2008年台湾大选后,主张“台独”的民进党下台,两岸关系迅速发展成为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的新局面。和平发展已让两岸民众特别是台湾民众获得实实在在的红利,深化交流合作已成为两岸民众共同的深切期盼。在今年的台湾选举中,台湾选民把票投给马英九,是出于对拒不承认“九二共识”、顽固坚持“台独”立场的民进党的强烈恐惧,同时也寄托着台湾民众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能够取得新的、更大成果的高度期许。

  马英九的连任,让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赢得极其珍贵的四年机遇期。如果说,从2008年开始,两岸关系步入和平发展的正确轨道,那么在今后的四年期间,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就应致力于拓展、深耕,为长期、持续、稳定的两岸关系奠定更坚实的基础。在这种情况下,推动签署两岸和平协议、建立两岸军事互信机制,也自然会水到渠成。这既是两岸关系发展现实的需求,也是国民党能否赢得2016年选举关键的条件,更关系到马英九本人的历史定位。

  2008年至今的四年,马英九当局的确为两岸关系改善多有努力,也为台湾累积了不少经济利益,但是,“只经不政”、刻意回避政治议题,甚至将两岸签署的多项经济协议指称“广泛的和平协议”,来搪塞民众对于签署两岸和平协议期盼的做法,很难将近几年来的经济成就转换为自己的政治资本与能量,这是今年国民党在大选中陷入苦战的最主要原因,也是国民党在重新上台后的多次选战中多有失败的主要原因。

  “只经不政”不仅仅影响到两岸关系,也同样制约着台湾的对外关系。多年来,台湾虽然对海峡两岸间的政治接触一再回避,但是却对所谓的“扩展国际空间”兴趣满满。实际上,没有两岸政治关系的稳步发展,台湾所要追求的所谓“国际空间”是不可能扩展的。因为没有两岸政治关系的稳定,台海和平发展的局面则有可能失去存在的基础,甚至可能重现李登辉、陈水扁时代的紧张局面,在这样的局面下能够维持台海和平已属不易,遑论台湾的“国际空间”。更为重要的是,没有两岸的政治谈判,没有两岸和平协议的签署,没有对两岸关系做出明确的法律定位,谁能保证在台湾的政党政治下,一旦民进党重新上台后,不会利用这些“国际空间”进行疯狂的“台独”分裂活动,危害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破坏民族复兴进程?而这种情况如果出现,两岸关系只能倒退。

  因此,推动政治接触,增进政治互信,勇敢地面对两岸和平协议,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发展和繁荣的必要条件。

  三、签署和平协议是两岸未来不可回避的问题

  签署和平协议是两岸迟早都要面对的事情。为了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未来四年关键的机遇期,最重要的就是要有大格局的思维。要站在中华民族的高度,站在历史的高度,适应时代的潮流,关注民众的福祉,排除困难,前瞻性地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持续深入,强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制度化建构。

  对台湾而言,两岸政治问题“谈比不谈好”、“早谈比晚谈好”。构建和平发展的政治框架,对台湾而言,利远大于弊。两岸关系的发展充分说明,政治关系是两岸关系中最重要的内容,政治关系的发展程度制约着经济、文化、社会等关系的发展程度。在当前经济区域化、一体化进程中,由于海峡两岸的政治对立,台湾未能融入这一潮流或趋势之中,而是被排除在区域经济整合与经济一体化之外,从而形成台湾经济发展的边缘化与孤立化现象。很多台湾有识之士对台湾的前途忧心忡忡,认为台湾已经失去了多年宝贵时间,出现了边缘化危机。而台湾能否在融入区域经济发展或在加入多边经贸组织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则由台湾的政治定位和海峡两岸的政治关系来决定。在两岸政治互信增强的情况下,台湾才能避免被排除在区域经济整合与经济一体化之外的处境。

  改革开放以来,祖国大陆各项事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30多年的进步相当于其他西方先进国家的百年乃至数百年,创造了世界奇迹。如果台湾能把发展两岸政治关系摆在重要位置,更加重视全面发展与祖国大陆的关系,就可以充分利用祖国大陆的发展机遇,确保台湾“黄金十年”愿景的成功实现,让更多台湾民众分享祖国大陆经济高速发展的成果。

  两岸关系发展由浅而深、由易而难、由经而政,是一个必然的过程,需要双方共同努力、积极推动。台湾当局尤其要看清形势,负起该负的责任,为早日启动两岸政治对话、签署两岸和平协议创造有利条件。

  笔者深信,只要海峡两岸不断深化政治互信而达成两岸和平协议,就能够巩固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基础,不断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开创新局面,造福于两岸人民。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日报英文版两岸频道 | 中国日报中文版两岸频道 | 湖南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广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贵州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江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浙江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中国政府网 | 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 |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 | 外交部 | 人民政协网 | 黄埔军校同学会 | 全国台联 | 中国侨联 | 台盟 | 新华网 | 人民网 | 中新网 | 中央电视台 | 

统一之声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