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2012年第一期  > 正文

2012年台湾大选结果评析

日期:2012-02-28 15:22 来源:《统一论坛》 作者:彭维学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1月14日,空前激烈的台湾“二合一”选举结果揭晓,马英九以领先蔡英文近80万票的优势成功连任,国民党在立法机构稳定过半。此次选举,国民党维持“完全执政”局面,“台独”势力分裂操作空间进一步被压缩,台海稳定局势得到进一步维护,台湾经济继续提升的内外环境进一步改善。

  一、选举结果的五个观察点

  第13任台湾领导人选举选民总数逾1808万人,投票率为74.38%,为历次大选最低。其中,马英九获689多万票,得票率51.6%,比2008年的58.45%少6.85%;蔡英文获609多万票,得票率45.63%,比2008年“谢苏配”的41.55%多4.08%;宋楚瑜近37万票,得票率2.77%。

  立法机构选举,在113席中,国民党64席,民进党40席,亲民党3席,“台联党”3席,无党团结联盟及无党籍3席。蓝营政党得票率合计51.53%,绿营政党得票率43.58%,蓝营占总席次的62%,绿营占38%。

  此次选举是回归蓝绿基本盘和岛内政治现实的一次重要选举,有五个观察点值得关注。

  第一,马英九“小赢即大胜”。2000年、2004年两次大选,胜负差距都比较小,2004年民进党赢国民党不到3万票。2008年,在陈水扁“急独”贪腐、民众望治心切的特定环境下,国民党先后在立法机构和大选中狂胜民进党。但此次选举回归蓝绿竞争常态,在民进党夺权气势急剧膨胀、亲民党分散泛蓝选票的情况下,马英九不仅打赢“二合一”选举,得票还超过预期。与一些国家和地区领导人选举、多数执政党受全球经济危机冲击遭遇大败的形势相较,马英九“小赢其实是大胜”。

  第二,“蓝略大于绿”选民结构没有根本改变。泛蓝两项选举得票率较2008年有所下降,但均比泛绿多约8%。泛蓝立法机构席次较上届减少,但仍比绿营多27席。从近20年涉及全台湾的选举结果看,除2004年大选因“公投绑大选”、“三一九枪击案”等事件影响,民进党得票率领先国民党0.22%外,民进党在大选中的得票率从未超过46%;泛绿立法机构选举得票率从未超过44%,席次率从未超过45%。

  第三,“北蓝南绿”格局强化了民进党“乡村政党”特色。两项选举中,泛蓝“北部大胜、中部小赢、南部中输”局面,致使民进党“南部大赢、北部小输”算盘落空。绿营在南部6县市和北部宜兰县共领先55万票,蓝营在其他15个县市领先134万票。民进党政治版图局限在南部农业县市,在中北部和都会地区开拓选票的能量持续下降。中北部有效选票近890万,是南部408万的2倍多,“北蓝南绿”格局对民进党拓展选票极其不利。

  第四,民进党南部优势因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效应开始弱化。民进党计划在南部票仓大赢70万,结果只赢53万票。除高雄市外,民进党南部其他4个执政县市大选投票率比总投票率低2到5个百分点。岛内媒体分析,多数南部农民情感上偏向民进党,但并不是“铁杆台独”。一些人担心民进党上台损害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带来的经济效应和陆客赴台商机,开始转为不投票的隐性选民。

  第五,民进党县市长选举优势未能转移到大选上来。由于候选人对照效应、两岸议题的重要程度、选民的重视程度不一样,蔡英文在各县市得票率比2009年“县、市长”、2010年“五都”市长选举民进党候选人得票率明显下滑;屏东县、台南市的绿营优势区,选民分裂投票现象严重,蔡英文得票分别比党籍民意代表少约2到3万票。

  二、蓝绿基本盘、两岸政策、候选人政治人格是影响大选结果的三大关键因素

  一般而言,影响岛内选举结果的主要因素包括:蓝绿基本盘、候选人形象与实力、两岸政策与美日因素、选举策略等。“马胜蔡败”的主要原因如下:

  第一,国民党成功激发泛蓝选民危机意识,充分发挥“弃宋保马”效应,最大限度凝聚了泛蓝基本盘。同属泛蓝阵营的宋楚瑜坚持参选到底,对马英九连任构成重大威胁,引起泛蓝选民高度焦虑。国民党强调“投宋楚瑜,即是帮蔡英文”,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吴伯雄以“保卫中华民国”为诉求,希望泛蓝选民吸取2000年“国民党分裂、陈水扁得利”的惨痛教训,“集中选票”支持马英九。国民党还成功争取花莲县长傅崐萁、前台北县长周锡玮等宋楚瑜子弟兵,公开“弃宋保马”。危机牌、弃保牌冲高了蓝营投票率,吸引泛蓝选民回流,这是确保马英九连任的最重要因素。台北市、新北市、台中市、新竹县市等蓝营票仓,投票率比总投票率高2%左右,比南部民进党执政县市高3到8个百分点。宋楚瑜得票比连署票少近10万票,得票率比选前7到10个百分点的民调支持度低很多,说明“弃宋保马”效应充分发酵。

  第二,两岸共同坚持“九二共识”、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格局的政策与作为得到国际社会、岛内多数民众认同。 

  2008年5月以来,两岸在“九二共识”基础上恢复“两会”协商,签署了包括两岸直航、陆客赴台、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在内的16项协议,不断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格局,极大促进了两岸共同发展,尤其对台湾提振经济、增加就业、扩大国际参与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蔡英文坚持“一边一国”论,否认“九二共识”,抛出内容空洞的所谓“台湾共识”,推销“民进党上台无害论”,引起海峡两岸和国际社会的普遍担忧。岛内主流舆论担心蔡英文上台“败掉两岸和平红利,输掉台湾经济”。郭台铭、王文渊、王雪红等知名企业家选前一周纷纷公开支持“九二共识”。祖国大陆、美国以及岛内各界形成支持“九二共识”的强大合力,重挫蔡英文选情声势。《中国时报》、《联合报》及一些国际媒体指出,“九二共识打败了台湾共识”。

  第三,马英九清廉诚信形象得到多数民众认同,而蔡英文虚伪贪婪人格特质未能有效开拓中间选票。长期以来,马英九“温良俭恭让”形象得到多数民众认可。蔡英文一度因形象清新被吹捧为“女版马英九”,民进党对她寄予厚望。但2011年3月民进党党内初选以来,蔡英文虚伪贪婪、政策模糊、反复不定的形象逐渐暴露,不仅不与巨贪陈水扁划清界限,反而重用大批“扁朝高官”为大选操盘,副手人选苏嘉全及其家人丑闻缠身。更有甚者,蔡英文深陷家族图利自肥的“宇昌案”,却始终不回答民众质疑,被主流媒体讥为“再版陈水扁”,勾起了民众对陈水扁贪腐执政的沉重记忆,这也是“马胜蔡败”的重要原因。

  第四,岛内民众“求稳怕乱”的心理是马英九连任的重要社会因素。与陈水扁执政8年政局动荡、两岸对抗、经济衰退的形势相比,马英九第一任内总体上政局稳定、两岸和平、政绩亮眼。民众虽因“经济无感复苏”对马英九不满,但仍没有到要“换人做做看”的程度,他们不放心把台湾交给“台独”贪婪、经验不足、政见空洞的蔡英文。岛内多家民调显示,马英九从政表现、领导能力、处理两岸能力、信任度等指标,均不同程度领先蔡英文、宋楚瑜。

  三、马英九推动改革、追求历史定位的环境好转,当前岛内局势有利于国民党2016年“拼大选”

  国民党继续“完全执政”,重掌行政、立法主导权,不仅止住了2008年以来多次败选的颓势,更有助于政策推动和政局稳定。马英九权力地位巩固,党内大佬影响逐渐削弱,地方派系要价筹码减少。马英九没有连任压力,未来可能调整执政风格,大刀阔斧推动经济、赋税、民生、文教、党务等领域的改革,在经济发展与公平正义之间谋求平衡,扭转“执政无能、决断迟缓”的被动局面,实现追求历史定位、扩大支持基础的目标。

  客观而言,欧债风暴持续蔓延、世界经济发展迟滞,马英九连任并不能马上解决民众“经济无感复苏”的问题,加之朝野政治实力进一步拉近,南北分化和贫富差距拉大,国民党接班卡位战开始浮现,马英九第二任仍面临不小挑战。但从目前形势看,有利国民党2016年继续执政的基本条件依然存在。一是岛内政治生态仍维持“蓝大于绿”格局和“国强民弱”结构。如果泛蓝不分裂,形势对国民党相对有利。二是国民党可利用中央执政资源和基层执政优势,拼改革、拼政绩,扩大群众基础。三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格局不断深化,将不断扩大两岸和平红利,对岛内政局和民意走向的积极影响将进一步增强。四是吴敦义、朱立伦、郝龙斌等中生代接班梯队,在行政经验、人格特质、两岸政策上的优势明显比当前民进党台面人物强。

  四、民进党整体实力进一步增强,但两岸政策、贪腐形象等结构性问题仍是制约民进党重夺政权的关键

  民进党大选得票及立法机构席次均比2008年有所增加,基本盘持续回笼,整体实力进一步提升,2016年抢夺执政权的斗志依然旺盛。但民进党开拓中间选票的能量受到极大限制,南部执政县市领先优势不增反降,要在大选中突破50%门槛仍有较大难度。尤其是,“二合一”选举败北不但严重影响民进党发展气势,更激化党内选举恩怨和诸多矛盾。蔡英文辞去党主席后,党内实力派以检讨败选原因为由,围绕党主席改选、2016年候选人提名明争暗斗,未来党内领导权之争、路线之争、世代交替之争、派系发展之争将更加激烈,两岸政策论述、贪腐形象改善、接班人才培养等重大结构性问题将更加突出。这些问题能否妥善解决,将是制约该党2016年能否夺取执政权的关键。

  五、加强两岸经济文化社会交流、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将进入新阶段,但两岸政治谈判短期内恐难取得重大突破

  从选举过程与结果看,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格局的环境进一步改善,但制约两岸政治谈判的内外因素依然十分复杂。一是美国虽支持两岸关系继续有序可控发展,但可能加强“拉马”、“压马”力度。一方面提高对台军售质量、提高高官访台层级、签署类似自由贸易协定的经济协议等,强化美台实质关系,另一方面严控两岸在政治、军事、安全领域对话,影响两岸关系发展进程。二是马英九“倾中卖台”标签被撕掉,推进两岸关系的信心和动能进一步增强,将继续坚持现行大陆政策开放合作大方向,落实“拼经济”的首要任务,但将坚持“先经后政、先易后难、先急后缓”三原则和“政经分离”的一贯作法。三是民进党可能考虑将蔡英文“中华民国是台湾”的“柔性台独”主张变成党代会决议文,并着重加强两岸经贸论述,但仍将以“维护台湾主权”、“加强民主监督”为由与“台联党”合作,牵制马英九开放两岸政策步伐,阻挠两岸政治谈判。四是岛内“遏独促和”民意持续深化,加强两岸交流、扩大两岸和平红利的愿望增强,但“台湾主体意识”短期内难以有效遏制,民众对两岸和平协议等政治议题疑虑较大。五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格局不断深化,但两岸政治互信仍然不足,两岸在台湾政治定位等关键问题上的分歧短期内恐难解决。

  鉴于此,未来四年两岸可能结合祖国大陆“十二五规划”和马英九“黄金十年”政纲,推进“两会”协商开辟新领域,推动两岸经济、文化、社会交流与合作朝全面化、深入化、制度化、稳定化方向发展。一是加速落实已签署各项协议,积极落实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早期计划,深化两岸金融与产业合作,逐步松绑陆客自由行、陆资赴台投资、陆生赴台就学,让更多岛内民众对“和平红利”真正有感。二是有序推进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后续协商,逐步完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经济架构。三是加强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合作,甚至可能推动签署两岸文教协议取得实质进展。

  由于诸多因素限制,尤其是马英九“和平协议公投”的选举操作,未来四年两岸签署和平协议、建立军事互信机制存在复杂变数,但以二轨、三轨研讨两岸政治对话进程可行性的可能性不能排除。两岸“两会”有可能就经济社会交流中产生的政治问题进行政治协商、甚至取得突破,比如“两会”互设综合性办事机构等。

  值得注意的是,马英九第二任内可能继续要求祖国大陆给予台湾更大国际空间,台湾参与国际组织、拓展国际经济空间的力度将不断加大,与新加坡、新西兰等国商签自由贸易协定有可能取得实质进展,祖国大陆在国际社会维护“一中框架”工作面临新的形势。

  六、以蓝绿对抗、两党对决为主轴的两党政治格局进一步深化,亲民党、“台联党”以及第三势力发展空间相当有限

  “二合一”选举呈现“蓝、绿对峙”、“国、民两党对决”的特征,选举结果没有根本改变两党政治格局。国、民两党占立法机构113席的92%,其他政党席次比率不足8%。亲民党、“台联党”虽跨过5%的政党门槛,各自成立“立院党团”,未来可在朝野协商中以拖慢立法进程为武器,与国民党讨价还价,增加政治能见度。但国民党立法机构席次稳定过半,理论上足以主导议事大局,表决时在野党难以实质阻挡,亲民党、“台联党”扮演“关键性少数”角色的难度较大。

  由于蓝绿板块相对固化,加之单一选区两票制有利国、民两大党夹杀其他小党派,第三势力发展空间狭小。亲民党、“台联党”本质上仍是蓝绿光谱之下与主体政党关系密切的小党,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第三势力,未来可能以“议题合作”为导向,在加强与主体政党合作的同时,以政党协商为手段争取政治资源。由于基层组织薄弱,资源有限,加之李登辉、宋楚瑜影响削弱,“台联党”、亲民党继续壮大的可能性不大。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日报英文版两岸频道 | 中国日报中文版两岸频道 | 湖南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广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江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中国政府网 | 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 |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 | 外交部 | 人民政协网 | 黄埔军校同学会 | 全国台联 | 中国侨联 | 台盟 | 新华网 | 人民网 | 中新网 | 中央电视台 |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 国际在线 | 

统一之声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