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2013年第四期  > 正文

妈祖文化

日期:2013-08-23 09:45 来源: 作者:谭舯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妈祖是中国一种重要的民间信仰,2009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代表作名录。妈祖文化遍布许多国家和地区,在祖国大陆沿海和台湾地区的影响尤为广泛和突出,是海峡两岸最主要的共同文化现象之一。

  妈祖文化的起源和传播

  妈祖文化起源于北宋初期,迄今已有千余年历史。据史料记载,北宋建隆元年(960年)至雍熙四年(987年),福建莆田湄洲岛上有一位姓林的杰出女子,“生而神异”,“幼而聪颖”,能“言人休咎”、“知人祸福”,经常为民治病、拯救海难、帮助渔民。她去世时年仅28岁,湄洲岛民众为感谢其恩德,将她奉为海岛保护神,专门修建祠庙进行祭祀。这便是妈祖信仰的起源。需要说明的是,“妈祖”这一称谓并非原来就有,而是到清代初期才开始出现,此前的数百年里,不算官方封号,单是民间的相关称谓就非常多,比如“巫媪”、“神女”、“龙女”、“灵女”、“娘妈”等。为便于表述,这里统一采用“妈祖”称谓。

  湄洲岛民众为妈祖立祠修庙后,岛上不断传出妈祖灵验、帮助大家解决危机和困难的故事,并且逐渐流传至邻近的陆地。1086年,莆田宁海建起陆地上的第一座妈祖庙即圣堆庙,标志着妈祖信仰正式从海岛传到内陆。随后,在莆田其他区域和仙游等地,相继建起一些奉祀妈祖的宫庙。到南宋初年,妈祖已成为莆田和仙游地区主要的地方性信仰。南宋的黄公度有一首名为《题顺济庙》的诗:“枯木肇灵沧海东,参差宫殿崪晴空。平生不厌混巫媪,已死犹能效国功。万户牲醪无水旱,四时歌舞走儿童。传闻利泽至今在,千里危樯一信风。”诗中对妈祖生前死后的突出表现、救民于水旱灾害和海难事故的光辉事迹以及妈祖宫庙建筑的雄伟盛况,都作了非常生动的描述。妈祖信仰的兴起,也引起了朝廷的注意。自宣和五年(1122年)宋徽宗赐庙额开始,宋代赐予妈祖封号多达10余次,尊称其为“夫人”、“妃”。在朝廷的褒扬和推动下,妈祖信仰获得了进一步传播。至南宋末年,妈祖信仰已经传到了上海、浙江和广东沿海地区。

  元代建都于现在的北京,每年需要从南方经海道向北方运输大量的粮食。由于海上航行充满危险,为确保漕运顺利完成,朝廷十分重视对妈祖的祭祀,以期获得其庇佑。从海运起点到沿途各地,再到海运终点直沽(位于今天津市),建造了许多妈祖庙。每次漕运都要在各地妈祖庙举行隆重的祭典,当地官员甚至皇帝都亲自参加。朝廷把妈祖当作漕运守护神,9次赐封,尊称其为“天妃”。在漕运带动下,妈祖信仰从东南沿海扩散到北方沿海,并且形成一南一北两个传播中心,南方中心即湄洲岛祖庙,北方中心则为天津的敕建天妃宫。

  进入明代,中国的对外贸易和交往空前增多,举世闻名的郑和7次下西洋,跨越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最远到达红海和非洲东岸。与近海航行相比,远洋航行要凶险得多,经常会遭遇飓风骇浪的威胁和海盗倭寇的袭扰,因此出使船队对妈祖信仰的依赖更加迫切。不论是出洋遇险后安全脱险,还是未遇险顺利成行,人们都会把功劳归于妈祖的庇佑。除了修建妈祖庙,当时在船上设神位奉祀妈祖的情况相当普遍。随着对外贸易和交往足迹的延伸,妈祖信仰传到了日本、琉球和暹罗、满刺加、爪哇、苏门答腊等许多东南亚国家。在明代,妈祖信仰不仅在沿海居民和航海队伍中颇为盛行,而且逐渐向内地传播,在远离海洋的福建邵武、永定和江西景德镇等地,也出现了妈祖庙。这说明人们祈求妈祖庇佑的范围已有所突破,不再限于单纯的保护涉海作业。明代朝廷对妈祖的封号主要是“天妃”和“圣妃”。

  清代继续沿用宋、元、明各代鼓励妈祖信仰传播的政策。朝廷对妈祖的册封共有18次,封号层次越来越高,尊称其为“天上圣母”、“天后”。封号中的褒扬之词也不断增加,到咸丰七年(1857年),妈祖封号的全称竟然长达64个字。清代对妈祖信仰的重视,与统一台湾、移民垦台、两岸贸易等涉台事务的骤然增加直接有关。也正因如此,清代妈祖信仰的发展在闽南、粤东北和台湾表现得最为突出。凡是海峡两岸来往最频繁的地方,也往往是妈祖信仰最普及的地方。当时,厦门是前往台湾的最主要港口,妈祖庙有32座之多。

  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后,妈祖信仰失去了官方支持,但在民间依然延续和发展,一些士绅、商人出资新建和维修妈祖庙。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祖国大陆的妈祖信仰与其他民间信仰一样,一度趋于衰落。特别是在“文革”期间,妈祖信仰受到巨大冲击,许多妈祖庙被破坏或拆除。改革开放后,各地的妈祖庙得以恢复,香火日趋兴旺。以湄洲岛的妈祖祖庙为例,每逢妈祖诞辰周年纪念都要举行隆重的庙会。今年是妈祖诞辰1053周年,庙会的参加者达到了近20万人。随着各国华人数量不断增加,妈祖信仰在国际上的影响也越来越大,目前全世界妈祖庙的数量有5000多座,分布在20多个国家和地区,信众超过2亿人。在美国纽约,甚至有“一条华人街,两个天妃宫”的说法。

  妈祖文化的本质和内涵

  在产生和传播过程中,妈祖文化受到了儒家、佛教、道教文化的显著影响。历代朝廷在塑造和利用妈祖形象时,不断提升妈祖的神格,突出强调其护国庇民尤其是有功于国、有德于民、忠信慈孝的一面,以适应封建统治和宗法礼教的要求,这背后显然有儒家文化的推动。佛教和道教也都试图将妈祖改造为本教之神,编造了大量将妈祖与本教联系起来的依据。正因如此,在妈祖文化中,总是混合和夹杂着许多儒家、佛教、道教文化的因素。然而,并不能以此为依据说妈祖文化就属于儒家文化、佛教文化或道教文化。从其本质来看,妈祖文化仍然是一种民间信仰文化。在广大信众心目中,妈祖最主要的是一个可以通过简单的祈祷仪式、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实际问题的保护神。即使不了解或不认同儒家、佛教、道教文化,也并不影响他们对妈祖的虔诚信仰。

  妈祖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长期孕育的产物,同时又以自身发展和影响,对丰富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起到了独特作用。千余年来,围绕妈祖生前死后的事迹,涌现了许许多多的故事,如窥井得符、梦中救父、化草救商、祷神起碇、辞母仙游、拯兴泉饥、托梦建庙、挂席泛槎、灵符回生、降伏二神、收伏晏公、奉旨锁龙等等。这些故事绝大多数都是后世特别是明清时期编撰出来的传说,不仅与实际情况相去甚远,而且充满了迷信、夸张的成分。但是,就妈祖文化的整体而言,积极、正面的内容是其主流。比如对传统美德的发扬。妈祖是正义、善良、美好的化身,是集慈悲仁爱、乐善好施、扶危济困、见义勇为等多种传统美德于一身的光辉典范,其高尚情操对世人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又如对进取精神的鼓励。妈祖信仰为航海者提供了面对艰险、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体现了开拓进取、自强自救的奋斗精神。再如对和平文化的宣扬。妈祖文化提倡惩恶劝善、反对暴力侵略,给实现社会各界和谐相处、世界各国和平交往带来诸多启示。上世纪80年代,联合国专门授予妈祖“和平女神”的称号。正是这些积极、正面的内容,使妈祖受到人们的广泛敬重和爱戴,使妈祖文化具有长盛不衰的持久生命力。

  妈祖文化和两岸关系

  妈祖文化在台湾大约有400多年的历史。明代万历年间,澎湖马公镇使用从闽南运来的建材,按照莆田样式建起了台湾地区首座妈祖庙。清代初期,不论是郑成功收复台湾还是后来的清王朝统一台湾,除了要面临一般军事活动共有的风险,还要面临横渡海峡作战的特殊风险,因此都将妈祖作为随军的保护神,妈祖信仰开始传到台湾岛上。台湾早期的两座妈祖庙即台南市鹿耳门天后宫、彰化县鹿港天后宫,分别与郑成功和施琅有直接关系。当时,从祖国大陆迁到台湾的移民也越来越多,这些移民大多数来自福建和广东。为了安全渡过波涛汹涌的台湾海峡,并在尚未开发的蛮荒环境中生存下来,他们把原本就有的妈祖信仰带到了台湾,并且供奉起来。这样,随着移民足迹的扩展,妈祖文化逐渐在台湾普及开来。

  据统计,在清朝统一台湾前,台湾有10座妈祖庙,主要分布于台湾南部沿海平原地带,规模较小。到清代末年,台湾妈祖庙增加到232座,除花莲县没有妈祖庙外,其他县市都有妈祖庙。1895年日本侵占台湾后,推行殖民同化政策,到处拆毁妈祖庙,遭到台湾民众强烈反对,后来无奈只好停止拆庙。台湾妈祖庙数量在日据时期继续增加,到1934年达到335座。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后,被战火损毁的妈祖庙陆续得到修缮或扩建。由于妈祖信仰在岛内具有广泛而牢固的民众基础,台湾当局对其采取了肯定态度,并在财力、活动上加以支持。1964年,全台湾有妈祖庙384座,到上世纪90年代,进一步增加到800多座。目前,如果算上以妈祖为主神的宫庙,台湾妈祖庙总数已经超过1000座,信众达1600多万人,约占台湾总人口的70%。

  妈祖信仰是目前台湾岛内最为盛行的民间信仰。民众家中的神龛里普遍供奉着“家堂五神”,其中一位便是妈祖。每逢农历三月妈祖诞辰纪念、九月妈祖逝世纪念和正月,各地妈祖庙都要举行隆重的祭典仪式和庆祝活动。其中,声势最大的是台中市大甲镇澜宫到北港朝天宫或新港奉天宫的绕境进香活动,每年农历三月,来自台湾各地的数万信众抬着妈祖神像,穿越台中、彰化、云林、嘉义4县市30多个乡镇,来回历时8、9天,行程300多公里,沿途参拜信众多达数百万人次。在台湾,妈祖信仰早已突破了海上保护神的范畴,而成了各界民众都可以祈求保佑的万能神。

  妈祖信仰在台湾的盛行,反映了现代社会快速转型和激烈竞争的背景下人们对心灵安宁和精神慰藉的需求。更深层次的,则体现了台湾人民对数百年来妈祖信仰传承中从未中断的渊源关系的坚守,对妈祖信仰中包含的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对两岸同胞坚不可摧的深厚情谊的珍视。在反抗日本侵略时,台湾民众发出“拜妈祖,怀故国”的号召;在上世纪80年代,大甲镇澜宫组团绕道日本大阪,经上海、福州、泉州,不畏曲折和艰辛抵达湄洲岛参加妈祖千年祭典,开创两岸妈祖交流活动“破冰”之举;进入新世纪,两岸实现“三通”后,每年来祖国大陆朝拜妈祖、寻根谒祖的台湾信众多达数十万人……这些事例,都是对妈祖文化在两岸关系中重要性的最好说明。可以相信,妈祖文化在未来两岸关系发展中肯定会起到更强的媒介和聚合作用。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日报英文版两岸频道 | 中国日报中文版两岸频道 | 湖南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广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江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中国政府网 | 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 |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 | 外交部 | 人民政协网 | 黄埔军校同学会 | 全国台联 | 中国侨联 | 台盟 | 新华网 | 人民网 | 中新网 | 中央电视台 |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 国际在线 | 

统一之声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