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2013年第四期  > 正文

平和之情 淡然之美

日期:2013-08-23 09:54 来源:《统一论坛》 作者:曹利华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评张锦镜隶书

  隶书由小篆演变而来,由原来较整齐的长方形、均匀圆转的线条变成结体方折、横画留有“蚕头燕尾”的近代书体,据说这种字体是当时下层小官吏、工匠、奴隶日常使用的文字,故称“隶书”。到了汉代,隶书取代小篆成为主要字体,中国文字的发展历史就脱离了古文字阶段。汉代以后,小篆并未消失,而是成为主要用来刻印、铭文的古字体。隶书的形成使文字从象形的字符变成平直点画所组成的字符,这种改变大大提高了书写的速度,是中国文字发展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使中国文字进入更为定型的阶段,隶变之后的文字,接近现在所使用的文字。

  隶书在当今的创作中显得十分薄弱,近年的书展中隶书作品很少,经典作品就更少。张锦镜的隶书之所以耐看,有较高的欣赏价值,至少有如下三个特点:篆韵、楷化、隶神。

  篆韵。隶书是从篆书转化而来的,篆书具有线条圆润,结体匀称的特征,在张锦镜的隶书中明显保持了这样的特征,如横画、竖画、圆转十分稳健。一般书家在处理左右结构、上下结构的字时最怕的就是失衡,而张锦镜对结体的把握却是成竹在胸,细微处见功夫。他在上下或上中下结构中,既注意均衡,又注意到平稳,将底部线条拓宽或加重,而这种均衡和平衡使人产生平和、舒展、安详的美感。

  楷化。魏碑是在公元五百年前后出现的北魏碑版上的一种流行字体。这种字体基本上属于楷书范畴。在书艺方面,有着其他时代不可能具有的特色。其行笔速起急收、点划峻利,转折处多以侧锋取势,形成内圆外方、撇捺重顿的特点。在结体方面纵横倚斜,错落有致,由此开创了这一代的书风。张锦镜的隶书《前后出师表》中,“撇捺重顿”十分突出,而横画波磔运用涩笔,使左右形成张力,在严整中流动着生命的力量;起笔和收笔多用侧锋,极具力度感。隶书是一种规整的书体,如何在规整中显现活力,这是对书家功力的考验。

  隶神。清代学者朱彝尊对《泰山庙碑》做过这样的评价:“汉隶凡三种,一种方正,一种流丽,一种奇古,惟延熹《华岳庙碑》正变乖合,靡所不有,兼三者之长,当为汉隶第一品。”而张锦镜的隶书正是将“方正”、“流丽”、“奇古”汉隶的三种风格融为一体,加之篆韵和楷化,使他的隶书颇有神韵,在刚与柔、正与奇、润与涩、粗与细、浓与淡、实与虚、严谨与灵秀、结体的匀称与笔画的灵活等等的对立关系中达到了一种有机的统一。在他的隶书中,点、横、竖、撇、捺不仅仅是字的构成因素,而且是筋、骨、血、肉鲜活的生命体征。

  张锦镜的隶书将我们带入了一种“平和之情,淡然之美”的境界!

  张锦镜艺术简历

  张锦镜(笔名景静),北京市人,1944年出生于贵州省贵阳市书法世家,自幼酷爱书法,终生从事教育工作,主攻秦篆汉隶,兼容魏碑楷行,曾师从欧阳中石、田雨欣等书法名家。作品题材多样,字体公正、大气,布局严谨,用笔精烈,字中有神,融入人格,独成一家。现为中华民族艺术珍品评审鉴定专家委员,中关村文化产业创新发展促进会副会长,北京·中国书画协会副会长,中国书画协会鉴评委员会副会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诗书画院一级书法家、国宾礼特供艺术家。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日报英文版两岸频道 | 中国日报中文版两岸频道 | 湖南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广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贵州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江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浙江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中国政府网 | 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 |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 | 外交部 | 人民政协网 | 黄埔军校同学会 | 全国台联 | 中国侨联 | 台盟 | 新华网 | 人民网 | 中新网 | 中央电视台 | 

统一之声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