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2013年第四期  > 正文

陈金烈:一位世纪老人的爱国情怀

日期:2013-08-23 10:45 来源:《统一论坛》 作者:徐天成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陈金烈接受采访

  陈金烈,曾任民建中央第六、七届中央委员会委员,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现任香港汎年国际集团董事长,民建中央对外联络委员会顾问,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常务理事。民建十大期间,民建中央联络部副部长金德安采访了来自香港地区的唯一代表陈金烈。老人家回顾了1953年以来,参加民建、服务国家60年的感人经历。让我们体会到了一位世纪老人的爱国情怀。

  一、 莘莘学子 大器早成

  陈金烈1930年出生在福建晋江市深沪镇后山村,童年时代中国正处于一个苦难的多事之秋。为了谋生,父亲冒着生命危险飘洋过海,到菲律宾做生意,两个哥哥随父亲到菲律宾,留下陈金烈在福建读书。陈金烈读小学四年级时,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人占领吕宋岛,菲律宾沦陷。他的一个哥哥因为在菲律宾参加地下抗日武装斗争,落入日本宪兵队的魔掌。

  当时国家面临的灾难和家庭艰难的生存环境深深地触动了陈金烈幼小的心灵,从此立志要好好读书。在深沪小学就读时,他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比其他同学更有积极性和韧性。上中学后,学校在离家60多里的市里,交通不便,往来全部徒步。除了学校规定的课业,他还从学校借出很多课外书阅读,既增长了学识,又锻炼了独立生活的能力,培养了坚忍不拔、敢于克服困难的优秀品质。初中毕业后,陈金烈随父母来到厦门,先是考入厦门双十中学,一年后转到省立厦门中学。后来传来了他大哥在菲律宾牺牲的消息,父亲只好让陈金烈辍学到菲律宾做他二哥业务上的帮手。然而,由于赴菲律宾的手续没有办成,转道香港的陈金烈只得再次回到厦门。没过多久,厦门解放了。尚未完成学业的陈金烈也被命运之手迅速地推向了职场。

  二、 经营侨批 崭露头角

  早年的福建是一个经济比较贫穷落后的沿海省份,很多人冒着生命危险出国谋生,他们的足迹遍布东南亚、南美洲等地。华侨在海外,家属在国内,需要写信回来、寄钱回来。但是当时国家没有国际邮政业务和国际银行汇兑业务,加上国际上对新生的中国进行贸易和金融封锁,钱无法直接汇回国内。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国际金融业一个全新的行业出现了,这就是应运而生的“侨批”业。在闽南话中,“批”就是“信”的意思。“侨批”就是华侨的信件。在侨居国,华侨们将他们写给国内家属的信以及需要带回国的钱,交给他们信任的华侨去办,这批有着极高信誉度的受到广大华侨委托捎信捎钱的人,就是侨批业务的最早开拓者。

  在当时的中国只有四个省有这个业务,即与海外联系较多的广东、广西、福建、浙江。侨批业在当时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家外汇紧缺的状况。国家对其他工商业是采取赎买政策,而对侨批业则不同,采取了保护措施。当时国家提出“侨汇归公,利润归私”的政策,以利于侨批业更好地服务国家建设。

  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那一年,陈金烈的父亲来到福建厦门。解放后不久,父亲生病去世,陈金烈接手了父亲“璧丰信局”的侨批业务。他工作积极、认真、勤勉、负责,很快就得到了华侨及其国内亲友的肯定与信赖。

  一次,从国外带回来的侨汇剩下一笔找不到受主,因为地址不详,人名雷同又多,无法投递。这笔款项只有100港币,有人主张退回,有人主张搁置。主张搁置的理由是,款项的数目并不大,不太要紧,人家迟早会来催讨的。等催时弄清地址姓名后再送也不迟。当时担任业务经理的陈金烈怎么也不同意退汇,也不同意搁置。他认为,侨汇不应该分数目的大小,不管钱多钱少应该一视同仁。可能小数目的款项还更要紧,说明汇款人的手头拮据,这样还不得不汇款,说明家里急等着用钱,因此必须想办法把汇款赶紧送到侨眷的手里。就这样,他们研究随同钱一起寄回来的信件,通过信件里面的一句话,找到了收款侨眷,终于把一笔无法投送的“死批”救活了。

  虽然那时的陈金烈只有20岁,但是,“璧丰信局”在他的带领下,工作越做越细,局面也愈来愈开阔。“璧丰信局”也因此成为联系海内外乡亲感情的一个窗口、一个纽带,信誉也越来越高。每到一个侨村,他都要登门拜访侨户,听取他们的意见。常常找在海外有影响力的归侨侨属促膝谈心,做他们的思想工作,让他们向海外亲属反馈新中国的真实情况。自己亲人的话当然是可信的,许多有名望的华侨就是在陈金烈做好其亲属的思想工作后,从国外寄钱回来帮助推进建造房屋、修桥补路、援建学校等公益事业。1959年,陈金烈在地方政府的批准下,赴香港处理一笔侨汇业务,有一笔20万元从菲律宾途径香港寄往厦门的侨汇被香港的中转人挪作他用。陈金烈赶到香港后,多方寻找线索,打听消息。他的这种勤勉机警的工作作风让广大的华侨以及侨眷深受感动。当年由于陈金烈“侨批”工作业绩突出,被选为特邀代表参加在北京举行的国庆10周年庆典,荣登天安门,参加国庆观礼。

  三、侨居香港 服务祖国

  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间,国际反华势力对中国采取了孤立和重重包围的政策,许多海外华侨由于不了解国内情况,对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产生了许多疑虑和误解。厦门的侨批业在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下,组织文艺宣传队到侨乡宣传演出,宣传国家侨务政策、侨汇政策以及国家的中心任务,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在厦门的工商联之下,还成立了侨批业同业公会。陈金烈二十几岁就被选为厦门侨批业同业公会会长。在侨批业内,他始终能够想人民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在商业经营中始终保持着较低的利润率。

  陈金烈1954年在厦门加入了中国民主建国会,侨批业吸收了一些成员,成立了金融支部,他担任了金融支部的主任委员,同时也是厦门的人大代表。抗美援朝期间,陈金烈参加了支持国家的捐款行动。当时很多国家都没有与中国建交,有的国家对中国实行金融封锁,因此侨批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在很困难的环境下,华侨往国内汇钱,没有直接的渠道,只能通过香港转道国内。当时菲律宾对这个行业管理非常严格,不允许经营这个业务,发现后经营者要重罚,甚至坐牢枪毙。1959年,因为一单生意出现事故,没有及时将钱转回国内。陈金烈奉命赴香港去处理这笔款项。后来,为了避免出现转汇回国内的侨批业务再次出现这样卡壳的情况,他就直接到香港负责侨批业务。在香港,侨批业务归中国银行管理。侨批业务的佣金非常微薄,内地生活水平低,靠佣金尚能生活,但是到香港后,生活十分艰难。1966年,陈金烈开始了第二次创业,侨批业继续坚持做的同时,开始经营对菲律宾的转口贸易,主要经营化工原料兼做电子电器。改革开放后,他成为内地塑料行业出口贸易的总代理。随着业务的逐步发展,他的汎年国际集团由于经营有方,管理严格,已经发展成为香港商界的佼佼者。

  商业的成功,人品、人格、声誉等方面的珍贵品质,使陈金烈迅速成长为香港商界有影响力的爱国侨领,著名的爱国企业家、社会活动家。先后担任香港厦门联谊总会理事长,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常务委员,香港华侨华人总会副理事长,香港福建社团联会等社团领导人。同时,他热心公益,积极支持家乡厦门市以及内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香港回归祖国前,1995年应邀担任第四批香港事务顾问,1996年成为香港特区推委会委员,为香港的顺利回归做出了积极贡献。

  在推动香港、台湾与内地的交流与合作上,陈金烈也做出了突出贡献,多次接待民建中央赴香港以及台湾交流访问团。为了推动两岸关系的解冻与融合,他从推进两岸的文化与教育的交流与合作做起。为纪念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他曾经就读过的中学改名双十中学,而在台湾海峡的另外一边,台中也有一所双十中学。经过他牵线搭桥,海峡两岸的双十中学建立姊妹校关系。中国国民党台中市党部访问团到访厦门双十中学,两所学校联合成立学生合唱团,到世界各地演出,参加比赛,较好地促进了两岸年轻人之间的交流与友谊。

  由于历史原因,两岸至今尚未统一,这给两岸百姓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不少困扰。有一次,福建厦门的一艘渔船在捕鱼作业时由于台风来临,船被吹向了台湾海峡靠近台湾岛海域,渔船与渔民被台湾有关当局以非法偷渡的罪名扣押。当时,两岸之间尚没有常设性的沟通管道。家乡的父老乡亲为了解救被扣押的渔船和渔民,找到了远在香港的陈金烈。陈金烈得知情况后,多方联系,在台湾嘉义蔡武璋等朋友的鼎力帮助下,与台湾有关部门据理力争,终于使得渔民和渔船顺利释放返回福建。

  民进党执政期间,两岸关系遭受重大挫折。为了推动两岸人民之间的交流,推进国家的统一事业,定居香港的陈金烈多次参与对台交流。在民建中央邀请来访的台湾团组中,陈金烈先后多次担任访问团顾问,随团与祖国大陆各单位交流座谈。多年前,布袋港发展促进会访问团应民建中央邀请来祖国大陆参访,陈金烈拨冗陪同,到访商务部、质检总局、国台办、中央统战部、农业部等机构,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直接促成了台湾农产品零关税输入祖国大陆,为两岸百姓的福祉及农业合作掀开了新的一页。

  如今祖国大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建设成就,两岸已经掀开了团结协作、共创繁荣与复兴的伟大篇章。在这一伟大的征程中,两岸同胞一定会铭记陈金烈这位世纪老人的爱国爱乡情怀。


陈金烈与海协会理事金德安交流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日报英文版两岸频道 | 中国日报中文版两岸频道 | 湖南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广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贵州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江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浙江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中国政府网 | 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 |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 | 外交部 | 人民政协网 | 黄埔军校同学会 | 全国台联 | 中国侨联 | 台盟 | 新华网 | 人民网 | 中新网 | 中央电视台 | 

统一之声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