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2013年第三期  > 正文

两岸文化交流与文化“差异”

日期:2013-06-23 10:05 来源:《统一论坛》 作者:刘红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在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巩固和深化与祖国和平统一进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包括两岸在一些领域确实存在的发展“差距”问题。在祖国大陆快速发展下,缩小两岸间看得见、摸得着、想得到的硬件建设“差距”已经大有成效。问题是在软实力领域,在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领域存在的“差异”,以及台湾一些人对于“差异”的不正确、不正常的看法,已经成为干扰两岸关系发展、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主要思想认识障碍。两岸文化“差异”存在,一方面是要正确对待和认同两岸文化中的不同点,一方面要在两岸文化共同点的基础上,推动两岸文化往来,在改变两岸对文化“差异”认识的同时,分别做好传承、弘扬和创新工作,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巩固和深化、祖国和平统一的实现作出独到贡献。

  一、两岸文化交流合作的内在动力

  今天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巩固和深化、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新局面的形成,也有两岸“差异”和“差距”在起作用。经过几十年的各自发展,两岸对于对方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方面的不同,都想了解。因而两岸“差异”的存在,成为两岸交流的愿望和启动、发展、深化的动力。按照西方当代“文化多元”的观点,现实世界是多元的,文化也不可避免是多元的,文化“差异”就是多元的具体体现。文化“差异”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多民族国家中不同族群之间的文化交流,推动了社会和谐与安定。但“差异”本身也有对社会和谐与安定不利的一面,不同族群之间的文化“差异”有可能使族群之间的交流产生一定障碍,甚至产生误读及由此而导致的族群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在两岸关系上,既要承认两岸文化的同源性,也要看到由于历史、地域和政治等原因而形成的两岸文化的差异性;既要正确对待和认同两岸文化“差异”,也要认清两岸之间的文化“差异”对于两岸的社会认识与认同、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直至未来和平统一的重要性;在“共同”与“差异”之中寻找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巩固和深化、推进和平统一之道。

  两岸在中华文化基础上存在的“差异”,有利于两岸通过交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一方面两岸要相互了解、尊重、包容和认同对方的文化。祖国大陆对于台湾文化,要充分认识台湾和台湾同胞的中华文化根基,要表现出谦虚谨慎的学习精神,超越政治的包容精神。两岸文化“差异”的存在,确实有文化因素,但更多的是“非文化因素”造成的。无论是在两岸隔绝时期,还是两岸交流阶段,两岸对文化的看法都受到政治的制约:如何认定、解释和应用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处理现代教育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如何处理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关系?如何看待和评价西方文化?如何处理文化和政治、文化和发展模式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文化和政治文化、政治文化和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意识形态和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相互关系?如何推进现阶段的两岸文化交流、如何协商和签署“文教合作框架协议”?解决这些“文化问题”,恐怕需要在各自意识形态允许的范围内进行最大限度的文化交流、合作和创新,需要两岸在和平发展巩固和深化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发扬政治包容精神。只有这样才能面对文化“差异”,有效改变两岸对于文化“差异”的看法,把“差异”变成两岸文化交流合作的动力。一方面,两岸要借鉴、学习对方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台湾短小精干、变化灵活,在传统文化的保存、多元文化的展现、创新能力和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等方面有其优势。但祖国大陆腹地广大、文化资源丰沛,文化政策及艺文整合能力显然优于台湾。因此,两岸应努力塑造共同价值。两岸目前已走到了激发两岸文化交流热情和创造力,着手探讨构建两岸新文化、新价值的历史性阶段。要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巩固和深化,进而推进和平统一的进程,需要透过两岸共同发展,培植两岸共同利益,增强两岸共同观念,形塑两岸共同价值,结成两岸共同命运,形成两岸共同认同,加快两岸同胞情感趋融、价值趋近、认同趋合的进程。

  从功能上看,两岸文化“差异”可以促进两岸共同弘扬中华文化,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也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内容。台湾在传承中华文化和吸取外来文化两个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台湾一直是面向海洋的岛屿,得“外来风气”之先,移民文化中先天具有较大的包容性,因而形成了文化的多样性和创新性。多样文化的良性互动及融合的过程与经验,是台湾文化中的宝贵财富;台湾现代化起步较早,在文化建设方面的成果可以与祖国大陆分享。祖国大陆是弘扬中华文化的主力军,在改革开放走过30多年的今天,十分重视文化建设,专门提出了对内推动文化大发展和大繁荣、对外加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大战略。因此两岸应当携手合作,在中华文化复兴和为人类文化发展方面做出更多的贡献。当前人类面临许多挑战,中华文化可以提供独特的应对思路,与其他文化形成互补。例如,在开展绿色低碳环保活动时,中华文化“天人合一”的价值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应对文化冲突、文明冲突和恐怖主义时,中华文化和谐、包容等价值观念会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特别是中华文化中的“中华一统、政治一统、思想一统、民族一统、文化一统”理论和实践,表明中华民族各民族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显然,因为有共同的内核和基础,所以两岸文化“差异”导致文化交流需求的增加;文化交流需求的增加,促进两岸文化交流的发展;两岸文化交流的发展,有利于两岸改变对文化“差异”的认识;对于文化“差异”认识的改进,可以加深两岸的“文化认同”;“中华文化认同”的增强,成为“一个中国认同”的基础,进而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巩固和深化、祖国和平统一的进程。

  二、台湾政治势力利用文化“差异”

  两岸发展道路、政治体制、意识形态和经济模式的不同,存在“差异”是难免的。两岸文化“差异”之所以对于发展两岸关系产生负面影响,是因为台湾一些政治势力利用两岸文化“差异”的结果。两岸文化“差异”,使得两岸在交往过程中潜伏着文化冲突的因素。由于文化属于意识形态范畴,更易受到政治上的限制。两岸文化“差异”,开始于台湾问题出现、两岸关系形成之时。在过去60多年间,“文化反共”和“文化台独”都在利用文化“差异”。前者是因为“差异”而隔绝两岸文化往来,后者是因为“差异”而否认台湾文化的中华文化属性,人为扩大两岸文化“差异”,制造两岸文化交流障碍。

  因为两岸发展道路、政治体制不同,包括文化“差异”在内的各个领域的“差异”同时出现。国民党当局为防止政治对立引起的文化“差异”和其他“差异”对其统治的影响,在近40年的时间里,极力推行“文化反共”路线。在20世纪50年代,按照“反共复国”基本路线,在坚持“文化反共”的同时,扫除日本殖民文化,大力推广“国语”,恢复中华传统文化。60年代中后期,国民党当局积极推动“中华文化复兴运动”、反对“全盘西化”的文化主张;70年代后期,在经济建设略具规模后,及时将文化建设列入施政的重要日程;80年代中后期,在思想文化领域里反对“台独主张”和“分离意识”等,对于维护中华文化在台湾的主导地位,促进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全面协调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就负面而言,国民党当局长时期在文化领域里实行政治管制,推行“文化反共路线”,使文化建设服从服务于“反共复国”、维护“法统”的政治目的,尤其是长期坚持“动员戡乱”、“反攻大陆”和“不妥协、不接触、不谈判”隔离两岸的政策,在政治、经济上全面依赖美、日等西方国家,也给文化的发展造成很大的消极影响。

  国民党当局长期坚持敌视祖国大陆,两岸的文化联系被人为隔断,不仅使台湾年轻一代对祖国大陆缺乏感性认知,民族观念有所淡漠,“岛民意识”滋长,而且引发了部分民众对祖国大陆和祖国大陆文化情绪性的排斥,为“台独”分子宣传“文化分离主义”提供了条件。国民党当局在政治、经济上全面依赖美日等国家,使西方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大举渗透,消费性的大众文化泛滥,以儒家文化为主干的人文文化陷入巨大的危机之中。这些情况造成了台湾文化本身发展的不平衡,造成了文化发展落后于经济建设的结果。

  国民党当局的以隔绝两岸文化来往为特征的“文化反共路线”,不但是在制造两岸的“文化鸿沟”,也被“台独”势力和“台独”文化所利用。“文化反共”不仅使台湾民众对于祖国大陆在传承、弘扬和创新中华文化所做的贡献和取得的成果不了解,也导致两岸的文化“差异”开始出现。

  “台独”执政后,面对两岸的文化“差异”,台湾当局的基本对策是利用这种“差异”,消除中华文化中的“大一统观念”,消除文化交流为两岸交流服务的功能,极力推行“台独”文化。李登辉借助反对专制统治宣扬“民主化”和“本土化”,基本策略是借助“民主化”夺取权力和实施威权统治,借助“本土化”否定“一个中国政策”。在这一过程中,国民党的“一个中国政策”和党的形象遭到社会各界的一再质疑,“一个中国认同”开始多元,在过去40年间不存在疑问的“我是中国人”的认同,随着李登辉分裂分治阴谋的实施不但开始下跌,而且随着李登辉在“民主化、本土化、多元化”的名义下推行分裂计划的实施,两岸之间的“差异”不断加深。

  陈水扁上台后,“台独”进入“制度化和政策化”阶段,“文化台独”由“理论宣扬”进入“贯彻落实”阶段,成为“台独”当局强化“实质台独”的重要一环。在台湾当局的推动下,“台独”势力鼓吹“文化台独”的方式远远超出了书斋研究和课堂教学的范围,遍布“台独”分子控制的报章杂志、广播电视及其他教育文化场所;其涉及领域远远超出了传统的文学、艺术、教育诸方面,渗透到民众的行为方式、审美情趣、饮食文化和服饰文化等诸多方面。针对价值观和世界观尚未成形、鉴别与判断问题能力有限的青少年,“台独”势力以“认识台湾、研究台湾”为幌子,在教育系统强制性地向小学、中学、大学等各层级学生灌输“台独”文化,企图使他们“不认识中华文化与中国”。语言是文化的最重要载体,全面储存着文化的整体信息。陈水扁当局以“保存母语”为幌子,强行推动“台语教育”,以“通用拼音”取代汉语拼音,以建立“台独”文化的基础。

  与实施“政治台独”必然会带来的严重后果相比,“文化台独”则是以“本土化”、“本土意识”、“台湾主体性”、“台湾意识”、“台湾精神”为伪装,某种程度上迎合了岛内民众要求“出头天”的特殊社会心理,不容易引起岛内民众的警觉,因而它比“政治台独”更具欺骗性。

  自从进入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阶段以来,国民党当局能够接受“九二共识”,反对“台独”,与祖国大陆一起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为增强“中华文化认同”,正面影响和引导台湾“国家认同”,增加台湾“一个中国认同”创造了条件。但是马英九当局以“不统、不独、不武”为核心的大陆政策的消极作用,客观上起到了误导台湾民众对于祖国和平统一前景的作用。这一政策不但不会为增加中华文化认同增加正能量,反而将加深两岸文化的“差异”。

  随着扩大和深入进行两岸文化交流合作,巩固和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相信台湾一些政治势力企图加深两岸的文化“差异”并企图使这些差异政治化的问题应该能够逐步解决。两岸之间的文化交流合作,有利于改变两岸对于文化“差异”的认识,特别是可以清理对于台湾“国家认同”危害最大的“台独国家认同”,为增强“中华文化认同”、增加“一个中国认同”清除思想障碍。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日报英文版两岸频道 | 中国日报中文版两岸频道 | 湖南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广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江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中国政府网 | 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 |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 | 外交部 | 人民政协网 | 黄埔军校同学会 | 全国台联 | 中国侨联 | 台盟 | 新华网 | 人民网 | 中新网 | 中央电视台 |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 国际在线 | 

统一之声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