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没有家世背景的江宜桦以黑马之姿,在不被外界看好的情况下,从一位以研究政治哲学理论为旨趣的台湾大学教授转入仕途,在短短5年的时间内,由“研考会主委”到执掌内务部门,变身行政部门副负责人,再到成为岛内史上最年轻的行政部门负责人,火箭般的升任速度让外界不禁好奇。这位得益于马英九赏识的本土政治精英到底有何能耐,能否将其政治思想转化为扭转马英九当局执政困境、推动台湾政经改革的行动,又或者如其前任般难逃“改革祭旗者”的劫数?从其初任行政部门负责人后的表现来看,江宜桦的政治实践似乎正带给马英九当局峰回路转的前景,江宜桦自身也在教授与“院长”之间悄然完成了角色转换。
研究“自由主义”的权威学者
江宜桦,1960年11月18日出生于台湾基隆市一个书香世家,性格沉静、内敛,从小勤奋好学,高中时就读于台北建中,与现任新北市长朱立伦曾是同班同学。江宜桦考入台湾大学政治系后,先后获得学士、硕士学位,并因学习成绩优异赴美国耶鲁大学留学,取得政治学博士学位。1993年回到台湾后,出任“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1995年担任台湾大学政治系副教授,1999年升任教授。2000年后,江宜桦先后成为英国剑桥大学达尔文学院访问学者,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东亚所客座教授,并担任《政治与社会哲学评论》创刊主编。2003年,江宜桦出任台湾大学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任教职期间,因为教学认真,曾获颁台湾大学教学杰出奖与多次教学优良奖,在台湾大学第一届“经师与人师”楷模表彰中,也是全校十位获奖者之一。
江宜桦的学术研究领域为政治哲学,以西方政治思想为主。早期研究领域为西方政治思想史、当代政治思潮、民主政治与国家认同等,其硕士论文题目是《政治、行动与判断——汉娜·阿伦特政治思想之研究》,博士论文题目是《无须栏杆的思考:阿伦特审美式政治思想研究》。后来作品中也多处可见汉娜·阿伦特的影响,被视为当代研究汉娜·阿伦特政治思想的权威。江宜桦的代表作品《自由民主的理路》、《自由主义、民族主义与国家认同》,曾获得《中国时报》开卷版推荐,也已经在祖国大陆出版简体字版本,主要回顾政治学上自由主义的传统,逐一探讨西方近代学者洛克、康斯坦、托克维尔及密尔的自由主义思想,并研究国家认同与自由主义、民族主义之间的关系。其他重要著作包括《民族主义与民主政治》、《社会科学通论》(合著)。近几年开始着手中西方政治思想之比较研究,具有公共知识分子的色彩,近期代表性文章及编撰书籍有《儒家思想与东亚公共哲学》、《公共领域中理性沟通的可能性》、《现代性与中国社会文化》、《华人世界的现代国家结构》、《公私领域新探——东亚与西方观点之比较》等。由于研究著述颇丰,曾获得“国科会”甲种研究奖励8次,“国科会”杰出研究奖,也曾多次应邀到祖国大陆开授课程或进行短期讲座,发表研究成果。
政治体制改革的推动者
2008年大选期间,江宜桦协助马英九撰写竞选政见中的“民主政策白皮书”,并汇整“教育政策白皮书”。马英九胜选后,本来要转任台湾大学教务长的江宜桦因时任“总统府副秘书长”高朗的推荐,受邀担任“研究发展考核委员会主任委员”,转而成为马英九竞选政见的管考者。上任后,江宜桦把马英九的竞选政见,包括“爱台12建设”等21项重大政策,归纳为414项领导人政见具体内容,成立领导人政见执行追踪专案小组,进行专案管考,首创条例化、具体化落实马英九竞选政见白皮书的方式,让马英九当局政见“数”得出来,给马英九留下深刻印象。
“研考会主委”任内,时任行政部门负责人刘兆玄推动延宕20余年的“行政院组织改造”工作,江宜桦担任“行政院组织改组推动小组”副召集人,成为实际执行者。由于“行政院组织改造”牵涉面广泛,此前历经8位行政部门负责人、6位“研考会主委”,4次函送立法机构审议,都未能顺利完成“三读”。江宜桦接手后,多次展开“部会”协商及专家咨询,重新检讨旧有“行政院组织法”相关法案,于2009年4月经行政部门会议通过,函送立法机构审议,并最终于2010年初顺利完成“三读”,确立“14部8会3独立机关”的组织架构。
2009年9月7日,刘兆玄因“八八风灾”救灾不利辞职,江宜桦一同辞去“研考会主委”一职。9日,新任行政部门负责人吴敦义宣布江宜桦接掌内务部门。上任后,江宜桦迅速针对台湾防灾体系漏洞进行弥补,通过组织改造、“修法”、改革灾害应变实务流程等,构建起一整套防灾体系,为后来马英九当局顺利应对类似突发事件奠定基础。紧接着,热比娅企图入境台湾,掌管台湾入出境业务的江宜桦展现出维护两岸和平的大局意识,坚拒热比娅入境,获得两岸舆论好评。此后,江宜桦的主要工作放在推动民主政治的改革方面。一是推动合并选举,把原本分散的“直辖市长”、“直辖市”议员、县市长、县市议员、乡镇市民代表与村里长等7种地方选举集中到同一年同一日进行,以减少因选举过于频繁导致的社会成本消耗。二是推动不在籍投票。江宜桦提出不在籍投票有通讯投票、代理投票、提前投票、转移投票等施行方式,并表示将先采行从户籍地转移到工作所在地的移转投票方式。虽然不在籍投票在2012年大选中暂缓实施,但“不在籍投票”的正当性已得到充分论证,并确定成为未来改革方向。三是推动“政党法”“立法”。江宜桦主导的“政党法”草案中,禁止政党进行盈利活动,政党经费以党费、政治献金、政党补助金为限,但因事涉国民党党产处理,其任内该法案并未获得通过。
此外,为解决台湾可持续发展问题,充分体现分配正义,江宜桦提出多项社会福利措施,包括:针对台湾的少子化现象,提出青年成家及育儿方案;针对台湾老龄化日趋严重的问题,规划老年长期照顾政策;针对经济不景气及通货膨胀导致的实际贫穷人口大量增加,推动修正“社会救助法”,重新定义“贫穷线”,纳入“新贫”及“近贫”的概念,确立每年重新检讨最低生活费的机制。江宜桦推出的一系列福利政策大都收到好的社会效果,不少措施成为马英九争取连任的政绩亮点,也因此更加获得马英九的信任。
“实践政治理论”的先行者
2012年1月,马英九成功连任。有望更上层楼但同时借调期满的江宜桦若要再度进入执政当局,就形同放弃台湾大学教职,这对于多次表示“自己生来就是教书的人”、“要重返学术界”的江宜桦而言,必须作出人生抉择。在马英九与其深谈之后,江宜桦与家人也进行了一番争论。“如果要放弃教职,除非在别的地方找到更大意义”。作为汉娜·阿伦特“积极参与、实践政治理论”主张的信奉者和布道者,江宜桦最终决定放弃教学志业,从政服务更多人。2月6日,江宜桦在新一届执政当局中出任行政部门副负责人。仅仅1年,江宜桦又接替陈冲负责行政部门,并开始以“院长”的身份实践教授的理论。
当下岛内政治生态正如汉娜·阿伦特政治理论里所描述的是“争胜的政治”,选举中的高度对峙延续到问政之中,朝野政党为“争胜”长期处于敌对状态,造成“政治与政策的双重失能”。为改变这种朝野政党领袖老死不相往来的状态,江宜桦一上任就表态要与民进党主席苏贞昌见面,虽被民进党视为政治姿态而婉拒,但此举赢得舆论赞赏,不仅让对手丧失议题主导权,也成为实践汉娜·阿伦特“在争胜政治之外寻求政治友谊”的一次尝试。
随后,江宜桦又宣布将推动“核四公投”,再度赢得舆论喝彩的同时让民进党对这位书生气十足的新任“院长”刮目相看。支持“核四”续建以发展经济与反对续建以保障安全的争论在岛内从未停息,而且愈演愈烈,屡屡让国民党当局陷入两难困境,高举“环保”大旗的民进党则多次借机炒作“核四公投”的政治议题,徒然让“核四”处于尴尬的“待建”之中,无益于问题的解决。在汉娜·阿伦特的民主共和理论中,这种尴尬正是代议政治在政党政治化之后代议政治自身难以解开的“结”,只有回到“公民的政治实践”才能重塑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讲,江宜桦一改国民党长期以来对“核四公投”讳莫如深的态度,主动诉诸“核四公投”,无异于是该政治理论的一次大胆尝试。
虽然初试啼声赢得喝彩,但值得一提的是,江宜桦长期以来走的都是政务官路线,并不参与国民党内派系争斗。自2012年10月入党以后,江宜桦被视为参加2014年台北市长选举的热门人选,卷入政治漩涡已无可避免。如今,江宜桦被外界视为是马英九的接班人选,但其本人在国民党内却缺乏基层支持,在马英九当局民望低下,国民党内中生代各有盘算、并将付之行动之际,江宜桦无疑充当着马前卒的角色。未来,年金改革等涉及民众现实利益的议题尚待推动,如何在捍卫政策的同时争取民意,在政治道路上展现出更多自己的特点,无疑将给政治学理论深厚的江宜桦带去更多的思索。
相关新闻
中国日报英文版两岸频道 | 中国日报中文版两岸频道 | 湖南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广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江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中国政府网 | 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 |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 | 外交部 | 人民政协网 | 黄埔军校同学会 | 全国台联 | 中国侨联 | 台盟 | 新华网 | 人民网 | 中新网 | 中央电视台 |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 国际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