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2014年第一期  > 正文

四大痼疾缠身 民进党怎能彻底改变?

日期:2014-02-23 10:04 来源:《统一论坛》 作者:杨昆福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今年元旦,蔡英文在其个人网页上发表题为《反省再出发,期许一个全新的2014》的文章。蔡英文表示,民进党在新的一年里,要好好反省和思索,该为台湾及台湾民众做些什么。她认为,民进党要在两个方面做出抉择,一方面是如何处理民进党与所谓“公民社会”的关系,另一方面,是否要改变既有的“政治惯习”。蔡英文指出,民进党必须在2014年“要有彻底的改变”,否则结果便是“等着被这个社会淘汰”。姑且不论蔡英文此文的政治动机所在,就呼吁民进党应“彻底改变”字面意义来看,不可讳言,从政党政治发展角度着眼,对民进党长远利益具有一定的“正面意义”。然而,蔡英文似乎只谈到问题的表面,依旧没有触及本质性问题。

  细察她所谓的“两个抉择”问题不难发现,她呼吁民进党要处理好与所谓“公民社会”的关系,其实是与去年8月,台湾因“洪仲丘事件”而引发号称规模有25万人的“白衫军”上街抗议有关。这场运动被赋予所谓“公民运动的风水岭”的地位,理据无非是成员都是自愿自发组成的,政党角色在这场运动中并未得到凸显,而是几乎隐形。在外界看来,民进党以街头抗争起家,在这场运动中,却未能起到主导作用,这似乎与民进党一贯作为不相称,坊间乃至民进党内部不少人士,对民进党的街头主导能力提出了质疑。因此,便不难理解蔡英文为何会得出民进党“必须认清,现在是‘公民社会’要不要接纳民进党,而不是民进党能不能领导‘公民社会’”的结论了。然而,处理好与民间团体或组织的关系,民进党就不会被“社会淘汰”了吗?蔡英文显然没能真正回答这个问题。

  另外,蔡英文认为要进行抉择的另一方面是,过去的所谓“政治惯习”是否要与时俱进的问题。细读她的文章,再联系当前民进党选举实际不难发现,她呼吁民进党所谓的应思考“是否展现更大的包容力,结合社会其他的力量,共同打破当前国民党一党垄断的政经结构”,其实,是在暗挺绿营台北市长候选人柯文哲。对于是否加入民进党,以民进党籍身份参选,有“政治素人”之称的台大医师柯文哲,目前还在盘算考量中。因为,台北选民结构“蓝大于绿”,民进党除了1994年,陈水扁因蓝营参选人黄大洲与赵少康分裂,而渔翁得利侥幸当选外,至今民进党在台北市依旧未能问鼎,台北因此也被视为民进党难以攻克的所谓“天龙国”。

  为此,在柯文哲看来,加入民进党参选是选择“必败模式”,因而主张组成所谓的“在野大联盟”进行角逐,从而提高胜选几率。对此,民进党主席苏贞昌并不以为然,并且,苏贞昌与民进党内最大派系新潮流系,已有自己属意的人选顾立雄。蔡英文在文中呼吁民进党“展现更大的包容力”,显然意有所指。然而,做出此“抉择”,民进党便能真正“回到社会”,改变“未来命运”吗?蔡英文同样没有触及问题的本质,她提出的“两个抉择”只是从选举需要乃至基于派系斗争考量出发的应景之需,开出的药方充其量也只能缓解症状,并不能药到病除。

  民进党要避免被社会淘汰,要彻底改变的,其实并非仅仅是调整与岛内民间团体的关系,也不是居于特定政治考量,为一个县市首长之位的得失,而转变所谓的“政治惯习”就能解决的问题。从民进党建党至今,虽几经调整与变革,民进党却依旧病魇缠身,存在不少沉疴痼疾。

  第一大痼疾:两岸政策固步自封

  民进党在两岸政策上虽不时闪烁可能进行调整的迹象,但往往转瞬即逝,自我设限。2012年台湾大选已再次证明,两岸政策止步不前固守自闭,已成为民进党更上层楼、完成“最后一哩路”的最大障碍。虽然在败选后,呼吁民进党在两岸政策上必须进行转型的呼声愈发强劲,乃至有逐渐成为党内共识的趋势。但是,在苏贞昌的主导下,为了现实选举需要及居于特定政治盘算,民进党两岸政策调整乃至转型并未真正付诸实践,而更多的是沦为派系角力的砝码,以及呈现出退缩固守基本盘的态势。从所谓“中国事务委员会”的定名,以及主导人选之争,到对两岸服贸协议审议的掣肘延宕,乃至对最近民进党内提出“冻独”试探信号的反弹,便可窥见一二。民进党依旧裹足不前,在两岸政策上未能大开大阖。

  第二大痼疾:派系倾轧恶斗不止

  虽然民进党在2006年通过了解散派系的决议,但至今派系不但没有根除,反而有越演越烈之势。民进党内派系经过多年的分化和消长,目前主要呈现出英系、谢系、苏系、新潮流系、游系等多方角力竞合的局面。而在民进党内“两颗太阳”竞争逐渐公开化的情形之下,就当前局势而言,民进党内派系在某种程度上呈现出“反苏”与“挺苏”两大阵营缠斗的局面。“反苏”联盟与“挺苏”阵营,不断在各种议题和选举布局等方面进行角力。

  从“七合一”选举布局,到党主席换届选举,乃至2016年台湾大选,以及两岸政策话语权的争夺等各个方面,两大阵营中的各个派系从各自利益考量出发,依据形势变化,适时调整结盟策略,进行利益交换,不断在台面上下进行明争暗斗。各派系这种分化组合的现象已成为民进党内政治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从根本上消除,难度可谓不小。

  第三大痼疾:世代交替难以实现

  在坊间看来,不少人认为,在民进党内年轻世代相对容易出头,这不可否认,但一到关键时刻或一有重要战略位置,民进党内的过气天王往往不甘退居二线为年轻世代腾出空间和舞台,而是强力卡位,力争抢占有利地位,并压制年轻世代“出头”。以游系龙头游锡堃为例,在上届“五都”选举之时,游锡堃第一个表态参选新北市长,并声称希望“双北”能够“双赢”,来呼应抢先宣布参选台北市长的苏贞昌提出的所谓“双城奇谋”。此次,游锡堃再次抢占先机,先私下与苏贞昌结成联盟,进行利益交换,从而为在新北市出线创造有利条件,最终,目前已66岁的游锡堃成功卡位,取得代表民进党征战新北市的代表权。

  而在台北市,年纪已有70岁、被戏称为“祖母绿”的吕秀莲对问鼎台北市长之位同样雄心勃勃,在民调落后的情况下,她不甘被边缘化,炮火四射,将批判矛头对准她认为有碍于她出线的人员。而在2012年台湾大选之前,吕秀莲也一度想参与民进党内初选,当时她同样火力勇猛,四处驳火,在民进党内掀起阵阵涟漪。不过,最终吕秀莲却毫无预警地宣布弃选,跑去从事所谓的“拯救地球”工作,着实令人费解。

  民进党内这些曾经在台湾政坛风云叱咤的大佬,在年轻世代逐渐成长并需要展现舞台的当下,却不甘隐退,十分不利于民进党新陈代谢与自我更新。坊间对于游锡堃和吕秀莲之类人员不甘退居二线,将他们戏称为“五府千岁”,而苏贞昌也同样受到波及,戏称他率领的是“五府千岁”团队。的确,相较于蓝营的“双北”热门人选,当下的民进党显得有点暮气沉沉,而过气天王的回锅卡位,势必会挤压年轻世代的政治成长空间。

  第四大痼疾:民粹政治泛滥不已

  民进党发端于“体制外”,从街头抗争发家,十分善于煽动民众情绪,时至今日,民进党依旧以台湾本土利益代言人自居。虽说民进党挑动省籍纷争、制造族群对立的政治操作手法,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时局的变换,越来越隐秘化。但是,利用民粹来对抗,依旧是民进党惯用的手法。一遇到可操作的议题,民进党动辄发动民众上街表达所谓的“民意”,以向台湾当局施加压力。在施压的过程中,再偷渡各种政治诉求从而力争达到打击对方阵营的目的。以去年年初,民进党发动所谓的“火大游行”为例,该党以民生诉求为号召,煽动台湾民众走上街头表达对当局的不满,而在游行快要落幕之时,党主席苏贞昌趁势抛出罢免马英九和国民党民代的主张,试图延续游行的后续政治效应,从而力争达到在党内打击政敌,抢夺反马大旗,巩固自己的领导权威和提高政治影响力,在党外攻击马英九团队,削弱其民意支持基础的目的。民进党这种“为反对而反对”、操作民粹的功力十分了得,并且也试图从中谋取更多的政治利益,让民进党弃守这一“战场”实属不易。

  总之,民进党发展至今,上述四大沉疴痼疾依旧无法根除,而如果民进党没办法彻底改变,那么,可以预期,民进党终将陷入更大的困境。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日报英文版两岸频道 | 中国日报中文版两岸频道 | 湖南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广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江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中国政府网 | 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 |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 | 外交部 | 人民政协网 | 黄埔军校同学会 | 全国台联 | 中国侨联 | 台盟 | 新华网 | 人民网 | 中新网 | 中央电视台 |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 国际在线 | 

统一之声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