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2014年第一期  > 正文

情系芭蕾 舞动人生

日期:2014-02-23 10:08 来源:《统一论坛》 作者:鲁安泰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记著名芭蕾表演艺术家、芭蕾大师冯英

  轻盈的舞步,曼妙的身姿,随着她一次次的旋转,一次次的跳跃,整个世界似乎都被赋予了无限的活力,跟着舞动起来。她就是用足尖诠释着芭蕾之韵、生命之美的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理事、中央芭蕾舞团团长兼艺术总监、著名芭蕾表演艺术家、芭蕾大师冯英。

  出生于黑龙江哈尔滨的冯英,从小就对舞蹈有着与生俱来的热爱。还不太会说话的时候,她就喜欢站在镜子前手舞足蹈。4岁开始,冯英就跟着街道文艺宣传队一起到处演样板戏,她扮演的小铁梅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吉林读小学时,冯英是班上的文艺骨干,当时学生们常跳“忠字舞”,她总能根据大家熟悉的革命歌曲编出优美的舞蹈动作。10岁时,冯英参加学校组织的一次大型文艺汇演。高烧39度的她坚持演出的举动感动了身边的每一个人。这种不肯轻易放弃的性格,同样也影响了她以后人生中的几次重要选择。1973年,北京舞蹈学院的老师来校招生,独特的舞蹈天分让冯英顺利通过了层层筛选,在众多考生中脱颖而出。冯英真正开始迈入她身心向往的舞蹈殿堂。

  1973年,冯英带着家人的不舍与对舞蹈的渴望来到北京,成为北京舞蹈学校芭蕾舞专业的一名学生。进入学校后,冯英对来自西方的芭蕾艺术有了最初的感受——那是一种足尖肢体艺术,对舞者身体的弹跳力与柔韧性要求非常高,尤其对脚部能力的要求更苛刻,脚背要弓,脚心要凹。然而,脚背弓度不够成为了冯英的一个缺憾,也正因为这个缺憾,让她学会坚强,并懂得要付出几倍的刻苦与勤奋才能弥补这个不足。每天除了正常的训练之外,冯英自己额外加大训练量,足尖与袜子常常被血水粘在一起,每次脱舞鞋都要忍着钻心的疼。为了使舞蹈动作更优美,更精准地表达舞蹈意境,冯英瞒着家人、忍着剧痛,让医生把脚后突出的距骨三角骨锯掉,术后只休息了两个多月,她就重新出现在练功房,坚持一遍遍练习旋转、跳跃……芭蕾给冯英带来了种种难以忍受的伤痛与“折磨”,但她却无怨无悔,因为她热爱舞蹈,酷爱芭蕾。

  由于对舞蹈先天的悟性与执着,经过6年艰苦的训练,冯英终于迎来了走上舞台的春天。由她担纲主演的毕业实习剧目《天鹅湖》获得了圆满成功,冯英的表演也得到了老师的肯定和观众的认可。

  1980年,凭着优异的毕业成绩,冯英正式进入中央芭蕾舞团担任主要演员。期间,她几乎主演了剧团所有中外芭蕾舞剧及一些代表性精品。20世纪80年代初的出国热也造成了芭蕾舞团人才的外流。看着身边一起来团的同事走了又走,冯英坚持用她对芭蕾舞艺术的热爱,承受着这份寂寞。用冯英自己的话说,“芭蕾带给我的精神快乐是任何事情都替代不了的”。

  1982年6月,“中法两国政府文化交流项目”选派中国7名各门类艺术家组成艺术小组赴法国学习,冯英是其中幸运的一员。抵达法国后,冯英首先在法国芭蕾大师莫里斯·贝雅大师班学习了一个半月,之后又进入侯塞拉·海德华大师班学习。1982年9月,正式进入法国巴黎歌剧院舞蹈学校,接受芭蕾舞基本训练、双人舞、现代舞、爵士舞的学习。法国芭蕾流派的细腻、脚下速度的瞬息变化、技术的复杂、舞姿的轻盈飘逸让一直学习俄罗斯学派的冯英大受裨益。在巴黎进修之余,冯英流连在凡尔赛宫、枫丹白露宫、蓬皮杜艺术中心,建筑、绘画、雕塑让她目不暇接,各类音乐会令她陶醉,参观文学巨匠、艺术大师的故居,更是触动了她的心灵。在法国一年的时间,冯英收获的不只是芭蕾技艺的提高,更得到了哲学、文学、艺术与音乐的熏陶,艺术感悟力大大提升。

  学成归国后,冯英以其精湛的技艺和更为扎实的艺术功底,先后主演了《天鹅湖》、《吉赛尔》、《堂·吉诃德》、《红色娘子军》、《鱼美人》、《林黛玉》等芭蕾经典剧目,赢得了国内外观众和业界的广泛赞誉。英国舞蹈家贝琳达在观看冯英主演的舞剧《吉赛尔》时,称赞说:“看冯英跳吉赛尔,她的轻灵舒展抑或旋转腾跃,会在近于完美的控制中融为一体。”冯英1985年荣获第一届全国舞蹈比赛女子独舞一等奖。1986年,冯英受法国巴黎歌剧院邀请,作为客席艺术家与巴黎歌剧院明星同台献艺,这也是中国芭蕾艺术家首次作为客座明星登上世界级舞台做示范性表演,她精湛的舞技和丰富流畅的艺术表现,赢得了全场观众经久不息的掌声,赢得了国外同行对中国芭蕾艺术家的敬意。1987年荣获第二届全国舞蹈比赛双人舞一等奖。1992年剧团复排《红色娘子军》后,她成为第三代“琼花”的杰出代表。

  1996年开始担任芭蕾舞团教员、总排练者、芭蕾大师的冯英,可谓是桃李天下。在她指导下,朱妍、金瑶获瓦尔纳国际芭蕾舞比赛成年组女子金奖,张剑、王启敏、管文婷获莫斯科国际芭蕾舞比赛成人组女子金奖,武海燕、曹舒慈获杰克逊国际芭蕾舞比赛成年组女子金奖,何晓宇、姚海婧获赫尔辛基国际芭蕾舞比赛组委会大奖、金奖,孟宁宁获名古屋国际芭蕾舞比赛成人组女子金奖……

  2004年,冯英被任命为中央芭蕾舞团副团长,2009年出任团长。履新后,冯英提出了“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工作目标,为中芭剧团改革做出了积极贡献。

  为培养本土芭蕾年轻编导人才,为中国芭蕾发展创新之路奠定基础、储备力量,冯英于2010年4月创立了“芭蕾创意工作坊(Workshop)”项目。连续四年的项目运作激发了剧团年轻编导和演员的艺术原创热情和智慧,提升了编创能力和水平,也进一步带动了剧团灯光、舞美、服装设计、作曲、宣传策划等领域的人才培养工作。此外,为建立后备人才“蓄水池”,冯英与北京舞蹈学院密切联系,2012年9月合作开办“芭蕾舞表演人才实验班”。实验班学生前两年在舞校学习文化及芭蕾基础课程,后两年到中芭进行“实习”,真正实现芭蕾舞表演学习与舞团实践接轨。

  为提高中芭效益,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冯英尝试引入企业化管理模式,深化人事、收入分配等改革,强化投入产出观念。她先后率队参加国家艺术院团优秀剧目展演,参与艺术节、舞蹈节、音乐节等固定性、示范性项目演出,打造属于中芭的专项活动品牌,大力拓展演出市场。探索积累市场营销运作经验,针对不同的演出市场和观众群体,制定不同的拓展方案和具体量化指标。加强与国内演出商、剧院的联系,建立竞争机制和长期合作机制,同时积极培育和建设剧团自己的市场营销团队,采取多种有效的营销手段,把从被动等人上门邀请演出向积极主动拓展市场转变。为此,冯英先后荣获“中央国家机关优秀女领导干部”、“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并多次应邀出席国际顶尖芭蕾舞团团庆活动,与世界一流芭蕾舞团团长交流。

  为了中国芭蕾舞团能够出精品,冯英对中芭艺术创作提出了“三足鼎立”的艺术创作理念,即一要创作以中国题材、中国传统文化为元素的原创舞剧,二要保留古典芭蕾剧目,以提升演员古典芭蕾基本功;三要跟进不断变化的当代社会,创作更多具有时代特色的现代芭蕾作品。这一发展模式对于扩大中芭影响力,提升中芭的艺术吸引力,起到了重要作用。近年来,中芭在复排《天鹅湖》、《希尔薇娅》、《堂·吉诃德》等古典芭蕾舞剧,不断打磨《红色娘子军》、《大红灯笼高高挂》和《牡丹亭》等中国经典传统剧目之外,积极引进现当代芭蕾作品《小美人鱼》、《春之祭》等。2012年与约翰·诺伊梅尔合作的《小美人鱼》,使中芭演职人员感受到了梦想与追求的激励和芭蕾艺术所蕴含的美丽宽广的创新前景,极大地提升了中国演艺剧团在国际上的实力、信心和地位。此外,冯英还致力于中国芭蕾舞“走出去”,着力扩大中国文化艺术在国际的影响力。先后出访了美国、英国、法国、德国、荷兰、墨西哥、巴西、日本、俄罗斯、澳大利亚、芬兰、瑞士、加拿大等国,向世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展现当今中国芭蕾艺术高端水平。多次领导和组织“走进大学”、“走进农村”、“走进社区”,并在国外巡演期间为学生授课和介绍中国芭蕾等活动,同时在国内,让更多不同社会群体有机会分享芭蕾艺术成果,让普通的家庭孩子们有机会了解艺术、了解芭蕾。

  此外,冯英还担任多项社会职务,积极参与各类慈善公益事业。她曾任第九、十、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现任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舞蹈家协会副主席等职。在四川汶川、雅安地震发生之后,中芭第一时间筹备义演,并将演出收入全部捐给受灾地区,之后又邀请受灾地区的师生来团参观,面对面进行交流,在社会上得到良好反响。长期以来,冯英关心、支持祖国和平统一事业,自担任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理事以来,为丰富两岸文化交流载体、促进两岸文化交往合作,做出了积极贡献。

  “我是幸运的,芭蕾带给我的精神快乐是任何事情都替代不了的,我把自己的全部心血,都倾注在芭蕾事业上,我是为芭蕾而生,这就是我的生命!感谢芭蕾!”冯英的人生因芭蕾而精彩,冯英的奉献也让这项优雅的艺术焕发出更夺目的光彩。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日报英文版两岸频道 | 中国日报中文版两岸频道 | 湖南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广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江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中国政府网 | 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 |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 | 外交部 | 人民政协网 | 黄埔军校同学会 | 全国台联 | 中国侨联 | 台盟 | 新华网 | 人民网 | 中新网 | 中央电视台 |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 国际在线 | 

统一之声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