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2014年第六期  > 正文

心安是福 学得为增

日期:2014-12-23 08:51 来源:《统一论坛》 作者:张代生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与李福增相识多年,早想写写李福增,今日提笔,竟然不知从何写起。转而一想,任何事物,任何艺术都是人创造的,都离不开人,当然还要从人写起。

  喜欢福增的作品,源于喜欢福增这个人;喜欢福增这个人则源于喜欢福增的洒脱与率性,他的低调,他的不事张扬。有人说,低调是高贵的平和。这“平和”二字用在福增身上,真是恰如其分。与福增相处,你会感觉很舒服,他身上有济南人的热情、仗义,又有济南人特有的幽默与情趣。对人对事,福增不争不抢,坦然处之。大庭广众之下,话都很少。他不喜欢应酬,不喜欢参加毫无意义的所谓热闹场合,艺术是他的最爱。

  清人杨守敬在《学书迩言》中说:“学书之人,一要品高,品高则下笔妍雅,不落尘俗;二要学富,胸罗万有,书卷之气自然溢于行间。”此说种种,福增皆具。他不喜功名、公道正派、谦逊谨慎,平时涉猎的范围很广,文史书画皆通。许多人都知道福增书法写得好,其实,他的画也颇具功力。书为画之骨、画为书之魂,以线立骨把绘画的手法运用到书法中,这便是福增书法挺拔而又秀美,潇洒而又浑厚,厚重与凝重相得益彰,古雅与时尚相映成趣的真正原因;同理,把书法的线条运用到绘画当中,则使他所画的物体更有质感,画面更有虚实变化,无论他的山水,他的人物,生动之中无不充满雅趣,富有文人画的哲理与意境。

  于书画一道,福增家渊颇深。他出生于一个艺术世家,在家庭的熏陶下,儿时的他便对那线条的变化,墨的浓淡干湿,作品的章法构造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打下了深厚的艺术根基。

  福增的书法以行草书成就为著。学书伊始先是在晋唐书风中探求,与晋人为友,与唐人谈心,继之又从“二王”、米芾入手,隶书推崇“石门颂”、“张迁碑”等。

  卫夫人笔阵图有云:“下笔点画,波撇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下笔一旦有力,线条就美,就有丰富的肌肤内涵。观李福增的作品,便有这种感觉。其作品潇洒、霸气,疾迟有节,力透纸背,沉着痛快,浑然天成,字里行间流溢着节奏美,非炉火纯青不能为之。

  一个书法家是否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取决于多方面,但最终还看自身的综合素养。福增不但书法技巧高超,而且注重自身的文化修养。他博览群书,勤奋好学。他认为书法艺术一定要雅俗共赏,与时俱进。学习书法不一定天天临,但一定要天天读、天天悟,积于胸中,演化到笔下。书法家必须汲取各方面的营养,在继承传统的前提下创新。不一定非写唐诗宋词,就像写生一样,走走看看,多创作,作品就会有动感,让人耳目一新。面对近年来书画圈过度商业化、娱乐化、追逐名利的现象,福增不为所动,他认为作为一个书法家,不能做市场的奴隶,要服务百姓,飞入寻常百姓家。

  书道源于人心,心手随变,书之妙哉。于书画之道,福增已达到很高的境界。这一点,欧阳中石先生独具慧眼,他曾为福增题字:“心安是福,学得为增。”福增说,这是欧阳中石先生对自己的勉励。我以为,这就是真实的李福增,是对李福增最好的写照。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日报英文版两岸频道 | 中国日报中文版两岸频道 | 湖南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广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江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中国政府网 | 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 |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 | 外交部 | 人民政协网 | 黄埔军校同学会 | 全国台联 | 中国侨联 | 台盟 | 新华网 | 人民网 | 中新网 | 中央电视台 |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 国际在线 | 

统一之声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