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2014年第六期  > 正文

何谓“台湾主体性”

日期:2014-12-23 09:26 来源:《统一论坛》 作者:刘红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所谓“台湾主体性”这一提法,最早是由中国台湾旅日学者戴国辉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提出来的,他认为台湾深受美国、日本价值影响而不自觉,对此应有所警醒,“树立台湾人该保持的主体性”。问题是如今的“台湾主体性”已与提出者的初衷不同,“台湾主体性”作为李登辉、陈水扁等“台独”势力人为建构和强力鼓吹的政治概念,在台湾内部已经高度普及化、大众化,因而一方面有正当性和合理性的内容,一方面也包含有“台独”的基本观点、理论和主张,甚至出现了极端化趋势。

一、“爱乡爱土”和“自主自立意识”

岛内蓝绿阵营以及媒体舆论界对“台湾主体性”的定义、认知与论述不尽相同,但是强调对台湾的土地认同及台湾人的身份认同具有共识,这些既有爱乡爱土的一面,也包含浓厚“自主自立意识”,甚至蕴含“台独意识”。

如“乡土认同”。台湾民众居住在台湾这块土地,必然会对乡土产生眷恋之情,认同台湾,是一种自然形成的、质朴的天然情感。关键是由于族群矛盾的存在,本省人则被赋予了比外省人更认同台湾这块土地的内涵。在此基础上,“台独”势力更将对台湾的土地认同与对中国的“国家爱、民族情”对立起来,宣扬“爱中国就是卖台”,并借自己的血缘优势,将外省籍政治菁英打成“卖台、非本土”。对此,泛蓝政治人物及学者多认为,爱台湾是发乎情的,但是爱台湾与对中国的国家爱、民族爱是不抵触的,爱国、爱家、爱乡土是很自然的事。

如“身份认同”。台湾民众居住在台湾,认同自己是台湾人是非常自然的。泛蓝阵营基本认为,台湾人与中国人并不是两组对立的概念,台湾人也是中国人。马英九透过“脸书”(facebook)做出说明,“血统上,他是中华民族炎黄子孙,热爱中华文化;身份上,他认同台湾,为台湾打拼,是台湾人;国籍上,他是‘中华民国’国民,也是‘中华民国总统’”。但是“台独”势力将“台湾人认同与中国人认同”对立起来,认为“台湾人”就是排除一切“外来人”的台湾人,“台湾人”是不属于中国人范畴的台湾人,即台湾人不是中国人。

如认同台湾是“命运共同体”。李登辉1992年首次提出“台湾生命共同体”概念。1998年12月8日,他在“国民大会”声称,“不分先来后到、不分语言地域,统括生活在此地,为台湾、为‘中华民国’在这里打拼、奋斗、奉献的一切人民,作为一个生命共同体的身份认同”。民进党主席蔡英文称,“台湾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这个生命共同体的主权是我们自己的”。显然,“台湾主体性”中爱乡爱土爱台的一面,与爱故乡爱祖国应该是联在一起的,两岸同胞已经组成“生命共同体”,这是关键所在。把爱乡爱土与爱国对立起来,就走向反面。

二、“中华民国”或“台湾”的“主权独立”

“台湾主体性”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在“主权问题”上。李登辉主政后,开始切割“中华民国”与祖国大陆的关系,将“中华民国”的“主权与治权”限定在台、澎、金、马地区,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互不隶属。陈水扁上台后更进一步宣扬“台湾是一个主权独立国家,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互不隶属”的观念。泛蓝阵营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代表“中华民国”的自然消亡,“中华民国”在台湾的事实存在是一个现实,大陆必须正视这一现象。马英九称,“一个中国就是中华民国,自1912年成立迄今,两岸目前处于分裂分治状态”;“台湾人民享有自由、民主、富足的生活,也凝聚对国家——‘中华民国’——坚实的认同,‘中华民国宪法’更早已成为全民共识的基础”,“‘中华民国’的前途与台湾的未来掌握在我们2300万人民的手中”。“中华民国宪法”中,两岸既非“一边一国,也不是两个国家,而是一国两区:大陆地区和台湾地区”。“中华民国”的固有疆域从未改变,范围涵盖祖国大陆,所以双方对领土主张是重叠的,祖国大陆把台湾算成一部分,台湾也把祖国大陆算成一部分,这就是要“一中各表”的主要原因。但是,泛绿阵营则认为,“台湾是一主权独立国家,其主权领域仅及于台澎金马与其附属岛屿,以及符合国际法规定之领海与邻接水域。台湾,固然依目前‘宪法’称为‘中华民国’,但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互不隶属,任何有关独立现状的更动,都必须经由台湾全体住民以公民投票的方式决定”。在台湾2012年大选中,蔡英文虽一再坚称所谓的“台湾主权独立”,但为争取中间选民,最后也不得不喊出“台湾就是中华民国、中华民国就是台湾”的口号。民进党眼中的“中华民国”是与祖国大陆没有关联的,只是一个用以让“台独”借壳上市的“名号”。在“一中框架”基础上,解决台湾的政治定位问题是两岸要解决和可以解决的问题,无论是蓝营还是绿营,都要看到这一点。

三、2300万台湾人民决定“台湾前途”

“台湾主体性”的重点之一是在台湾前途问题上接受“台独”主张。自“台独”产生之日起,“台独”势力就积极鼓吹“住民自决”,宣称:“台湾前途应由台湾住民以自由、民主、普遍公平而又平等的方式共同决定。”民进党成立后正式将“公投自决”列入党的纲领,宣称“国家前途应由公民投票决定”,“任何有关台湾独立现状的更动,必须经由台湾全体住民以公民投票方式决定”等。不遗余力推动“公投”的老派“台独”分子蔡同荣宣称,“其最大的目的就是要用公民投票决定台湾的主权及未来”。“住民自决”成为民进党的基本政治主张。台湾立法机构2003年11月审议“公投法”时,“台独”势力强烈要求将“领土主权议题”列入“公投范围”未果,但“公投法”第17条中又规定,“当国家遭受外力威胁,致国家主权有改变之虞,总统得经行政院院会之决议,就修改国家安全事项,交付公投票决”。这一所谓“防御性公投条款”,为台湾当局领导操纵变相的“统独公投”提供了方便之门。因举办赤裸裸的“统独公投”必将遭来国际社会以及岛内民众的普遍反对,也将把两岸关系拖向战争,自2004年后,民进党开始大肆宣扬“台湾前途必须由2300万台湾人民决定”,而避谈后半段“以公民投票方式决定”。在强大的民粹压力下,2006年2月22日,国民党也有人表示,“台湾未来前途由台湾人民决定,是台湾内部达成的共识,目前多数台湾民众都支持维持现状,支持独立和统一的人,比例约15%-20%。所以目前我们应维持现状,反对片面改变现状,但在未来当两岸情势成熟而台湾人民另有想法时,他们仍可依照其自由意志做出决定,这是百分之一百的民主”;“台湾的未来掌握在2300万人民手中”,“台湾的前途当然是由2300万人民来决定”,“台湾前途由2300万人民共同决定,这就是我的选项”。对于这一议题,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现实上,决定台湾前途的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而绝非民进党鼓吹的“2300万台湾住民”。

四、台湾“应自主、尊严地参与国际活动”

“台湾主体性”在台湾对外关系也有其主张。在国际社会普遍接受一个中国原则下,台湾参与国际活动受到严格限制。台湾各界却认为,台湾2300万人有权自由参与国际活动,不必经由大陆的同意与允许。从1993年起,李登辉开始全面推行“务实外交”,陈水扁上台后更是变本加厉。名为“务实外交”,实为“台独外交”,把“外交领域”不仅当成推进“台独”的重点,更把其视为扩大“台独”影响、实现“台独”的舞台和捷径。“台独”势力认为,“台独外交”是寻求美国支持的主要途径、实现“台独”的主要途径、挑衅大陆的前沿阵地和误导社会舆论的基本题材。基本手段是全力推进、采取“攻击性外交策略”、巧立名目、“多头并进”、口号多样化、“柔性化”。可以说“台独外交”,使得“外交”失去了本身所具有的创造良好国际环境的作用,既不“务实”,也没有“外交”。马英九上台后,开始实施“外交休兵”、“活路外交”,表示要把两岸的“和解精神”延伸到国际事务,把两岸关系改善的成果和经验,延伸到“外交领域”,为台湾在国际社会寻找新的出路。重点是恢复和提升台美关系、有意建立台日“特别伙伴关系”、低调进行“过境外交”、务实面对“邦交国”和减少两岸在国际间的冲突。对于台湾的对外关系,应该说是台湾发展的需要,在蓝绿阵营、官学产民各界中有高度共识,同样也是马英九主政的重大政绩。问题是从根本上讲,外交是主权的外延、行使、代表和象征,台湾不是主权国家,而是中国领土之一部分,因而不可能拥有与主权国家一样的正常外交关系;台湾与祖国大陆政治上的对立,无法就涉外事务达成正式协议。对此,台湾各界、包括蓝绿阵营,在扩大国际活动空间方面,存在难得的共识,当然也成为“台湾主体性”的重要内涵之一。

五、“台湾主体性”自身的极端化

“台湾主体性”的始作俑者是“台独”势力,经过李登辉、陈水扁执政任内20余年的大力建构与倡导而影响岛内民众,使得“台湾主体性”这一概念从一产生就不可避免地打上了“台独”烙印,并且不断向寻求“台独建国”、对抗祖国大陆的方向演进,走向极端化。“台独”势力声称,台湾人400年来的历史发展,已经形成了一个有别于中国人的“命运共同体”,并形成了有别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台湾本土文化”,台湾现已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这个生命共同体的主权是台湾人自己的”。宣扬台湾是“一个主权独立国家”是“台湾主体性”的核心。李登辉、陈水扁等利用岛内民众对台湾的土地认同,以及在特殊历史环境下形成的要求“出头天”心态及“悲情意识”,来煽动岛内民众的“台湾主体性”,逐步培植其“台湾国家认同”,为实现最终的“台独建国”奠定社会思想基础。为建构和强化“台湾主体性”,李登辉、陈水扁等利用执政资源,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对外关系等各个领域全方位进行推动,从对抗中国、区隔中国的角度来谈“台湾主体性”,试图通过切断台湾同中国的历史脐带与血脉联系,编造一个脱离中国母体、完全不同于中华民族且具有完全“主体性”的“台湾民族”,最终实现“台独建国”梦想。同时,李登辉、陈水扁任内进行7次“修宪”,使得带有大中国意涵的“中华民国宪政体制”被摧毁,以台湾为主体的“宪政架构”逐步确立,以加深岛内民众对以“台湾”为主体的政治体制的认同度与接受度,进一步强化其“本土认同”和以台湾为主体的“国家认同”,严重削弱其“大中国意识”和“一个中国认同”。此外,积极鼓吹“公投自决”,特别是“公投立法”与“公投入宪”的相继完成,以及针对两岸以及涉外议题的“3·20公投”及“入联公投”等的相继举办,进一步强化社会的“住民自决意识”。“台独”势力把“台湾主体性”推向极致的目的就在这里。

综上所述,这一概念提出后,“台独”势力背离原意,在加入“台湾主权独立”、“公投自决”等内容后,大肆加以滥用,不仅导致“台湾主体性”概念深入岛内政治、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民众的“台湾主体性”也日渐抬头、高涨。国民党基于选举等政治因素的考虑,逐步接受了“台湾主体性”的概念,并力图与民进党抢夺“台湾主体性”的话语权。因此,“台湾主体性”的宣扬者广泛,内容构成多样,观点、主张和立场不一,集中了当前台湾社会主要的观念、意识、思想和思潮,并且在朝野政党、政治人物的政策、政治论述中体现出来。

(作者为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理事)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日报英文版两岸频道 | 中国日报中文版两岸频道 | 湖南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广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贵州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江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浙江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中国政府网 | 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 |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 | 外交部 | 人民政协网 | 黄埔军校同学会 | 全国台联 | 中国侨联 | 台盟 | 新华网 | 人民网 | 中新网 | 中央电视台 | 

统一之声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