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2016年第一期  > 正文

缘聚武夷 茶和天下

日期:2016-02-23 09:07 来源:《统一论坛》杂志 作者:杨瑞荣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武夷山第九届海峡两岸茶博会暨第六届海峡两岸朱子文化节侧记

  2015年11月16日,第九届海峡两岸茶业博览会在武夷山开馆。本届茶博会继续秉承“缘聚武夷 茶和天下”理念,突出“海峡情、两岸缘”,围绕“茶与茶文化”、“茶与养生”、“茶与茶具”、“茶与茶食品”、“茶与茶设备”等主题,举办展览展销和各项茶事活动,以茶为媒、以茶会友,打响武夷茶国际品牌,搭建海峡两岸文化经贸交流平台,持续将茶博会打造成为“全国有特色、国际有影响”的文化经贸盛会。

  本届茶博会更加注重市场化、专业化、特色化,设立太伟风景会展中心、凯捷岩茶城两个展馆,总展览面积4.3万平方米,总展位数1265个。展示茶类涵盖青茶、黑茶、红茶、绿茶、花茶、白茶等六大茶类。到会参展商565家,其中台湾茶企111家、境外茶商17家;采购商4000多人。众多茶界百强企业、中华老字号品牌企业竞相前来参展。省外、境外名茶参展比例增长25%以上。

  本届茶博会活动内容更加丰富。除继续举办国际禅茶文化节、欢乐茶节、“茶和天下”海峡两岸祭茶祈福活动、海峡两岸民间斗茶赛等系列品牌活动,促进两岸茶业界、文化界、佛教界、企业界交流,推动两岸茶旅文化发展外,还举办朱子文化节、“进百店、走百企、入百园”产销对接系列活动、“逆境中的突围——武夷茶企转型策略探讨”主题公益沙龙、全国茶业经销商大会等系列活动,贯穿整个茶博会的展前、展中、展后,烘托展会茶文化氛围。

  武夷茶缘传五洲四海

  在茶博会上,或精美的茶具、或称心的茶品、或优雅的茶服、或别致的茶包装、或静雅的茶会,都让宾客流连忘返。这些茶元素,成了妙不可言的缘,将五湖四海的宾客团聚于其中。记者置身茶博会,听到最多的便是这“茶缘”二字。

  从一个人到三两人直到里三层外三层围满了人,不到10平方米的马来西亚唐宋茶色茶商展区,仅用一泡上世纪80年代的普洱茶,便留住了新加坡、北京、江西、杭州等地的采购商及茶客的脚步。

  “好茶!喝完这泡老茶,喝水都觉得甘甜!”来自河北省邯郸市的一位采购商打趣,“这一泡茶我可真是等了快三十年呀!大家在此共饮一壶茶,真是有茶缘。”

  “2010年我曾喝过一次大马仓的茶(在马来西亚仓储的茶),但并没有留下好印象,不想今天在武夷山的茶博会上能喝到入口如此干净、舒服的老茶,真是三生有幸。”国家级茶艺技师、高级评茶师张馨月被唐宋茶色的老茶吸引,久久不愿离开。

  “一会儿还有珍藏的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武夷九曲水仙茶呢,来了就是有缘,欢迎大家一起品鉴。”唐宋茶色负责人林爱端热情地招呼着,拿出了不少好货,评说间大家已如多年的老友一般。

  老茶为何能征服众多好茶之客挑剔的味蕾?林爱端告诉记者,老茶的味道是藏出来的,由于马来西亚的气候、温度、湿度条件特别有利于茶品的陈化,经过马来西亚自然仓储存放后的大马仓茶品,相较于其他地区仓储的茶品,具有味醇、汤细、质稠、无杂味等特点。

  “大家都因一泡茶而结缘,而我来到武夷山,也希望能和当地的茶商多交流,找到心中的好茶,带到马来西亚去储藏。”林爱端满怀期盼。

  到武夷山寻茶叶本源

  在茶博会国际展区,来自日本的日东产业株式会社是第一次参加武夷山茶博会。对于负责人岩城黎光来说,除了推介产品交流合作外,到武夷山寻找茶叶本源也是他的一大心愿。

  “我们公司已经有70多年制造茶罐的历史,但随着制作技艺的提升,我们越来越觉得茶罐永远离不开茶,寻找茶叶本源成了我的执念。”岩城黎光说,6年前,公司在北京成立了办事处,他对中国的了解逐渐加深,听说武夷山是茶叶的主产区后,内心曾经十分复杂。

  “在旧有的观念里,茶叶的主产区就是昏暗的大卖场,可能又脏又破又乱,所以起初对于要不要来武夷山很犹豫。但是这两年,我发现越来越多的知名人士前往武夷山,都赞叹武夷山美,武夷茶好,忍不住心痒起来。”岩城黎光说,来到武夷山后,他推翻了自己对武夷山的误解,被武夷山青翠的茶树、秀美的山水深深地迷住了。

  “我想这次茶博会之行,对武夷山的了解将会进一步加深,也希望能和武夷山的茶人多交流,在茶叶的本源中寻找到制作更加精美茶罐的‘钥匙’。”岩城黎光说道。

  台湾茶文化丰富多彩

  沁人心脾的茶香、热情奔放的舞蹈、精美大气的茶具、接踵摩肩的人群,在第九届海峡两岸茶业博览会的主展馆里,台湾馆依然是最具吸引力的展区之一,因其一衣带水的两岸情,因其灵魂深处的中华根。台湾馆展销商带来了独具特色的茶文化产品,向大家展示丰富多彩的台湾茶文化。

  “台湾人喝茶讲究精致精细。”台湾茶协会副理事长林绣娃说,台湾的茶文化氛围十分浓郁,上茶几乎是每个家庭的待客之道。在沏茶前要在茶几上铺上一面桌旗,一套完整的茶具要配有茶杯、杯托、茶席、茶勺、茶壶、杯套等器具。

  “我们的桌旗,都是纯手工编织的,每面绣有民俗文化元素。”林绣娃说,许多纯手工产品往往要编织上一整天的时间,所以每种产品都是独有的,并且具有文创特色。

  “我是第四次参加海峡两岸茶博会。”林绣娃说,差异化产品一直是她们坚持的理念,很高兴从茶博会上看到了大陆茶文化与台湾茶文化的共通处。近年来,随着国家日新月异的发展,大陆同胞对茶文化有了更高的品质的追求,以茶为核心的茶周边产品也越来越受欢迎,希望借茶博会的良好契机,就茶文化产品理念与大陆客商深入交流,推广精细化、独特化的茶文化产品。

  “最想逛的就是台湾馆。”来自广东珠海的采购商吕秀芳是第一次参加在武夷山举行的茶博会。“这次参加茶博会最想逛的就是台湾馆,所以一开馆我们就直奔台湾馆而来。”吕秀芳对台湾馆如此感兴趣的缘由既出乎我们意料之外,似乎又在情理之中:“前段时间习近平与马英九会面,让我们更想了解台湾的过去和现在,尤其是茶产业的历史和发展。”

  喝上一口台湾茶,欣赏台湾歌舞表演,和参展商探讨台湾茶具制作工艺……在台湾馆里,吕秀芳和所有人一样沉浸在了台湾的茶文化氛围中。作为采购商,吕秀芳最大的心愿是能在茶博会这个平台多发展几家茶叶供应商。“如果能和台湾客商达成协议,我们也十分愿意向客户推广台湾的茶叶和茶文化。”

  制陶工艺虽类似,创意大不同。白茶倒进去,杯底像白银;红茶倒进去,杯底像黄金。在又见山水生活工坊,会变色的茶具吸引了大量人群的关注。这其中的奥秘在哪里呢?展商廖继文为我们揭开了谜底,原来杯底上了一层晶彩釉,正是这层釉让茶杯变色。

  原本在1000度到1100度的温度下烧制的紫砂茶具,经过廖继文的创新,制作成功了紫砂材质的兔毫天目建盏。“在灯光直射下,你能看到杯壁里有闪光的星星。”廖继文告诉记者,不管是大陆还是台湾,制陶工艺其实都大同小异,区别则在于创意。

  当过老师后转行做陶艺的廖继文是第四次到武夷山参加茶博会,他最大的爱好除了陶艺就是交朋友。“通过茶博会这个平台,交到了很多好朋友,也得以在全国各省发展一批经销商。”廖继文告诉记者,参加茶博会让他收益很多。

  与往届茶博会不同,今年台湾馆内展销铁质茶壶的展位开始多了起来。记者一问价格,还真不便宜,纯手工制作的铁质茶壶一个都得2000元以上。

  “利用铁壶泡茶,可激发和提升茶的香气,在品好茶时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一家展销铁质茶壶的展位前,展商林靖焜告诉记者,在台湾,家家户户烧水煮老茶、陈茶都是用铁壶,相比不锈钢水壶,老铁壶煮水能提高水温,保温时间更长,还可软化水质,释放铁离子,补充人体所需铁质。

  “用铁壶煮水、泡茶是如今台湾流行且健康的生活方式,我们希望这种文化能在大陆推广开来。”林靖焜说。

  一场精彩纷呈的文化盛会

  “东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中国古文化,泰山与武夷。”著名学者蔡尚思寓论于诗,肯定了朱子文化的历史地位。

  800多年前,14岁的朱熹跟着母亲一路蹒跚来到武夷山,求学五夫。自此,朱熹在武夷山从学、著述、授徒、生活近50年。朱子理学在这里萌芽、成熟、传播,武夷山成为朱子理学的摇篮。

  2015年,朱熹诞辰885周年。在第六届海峡两岸(武夷山)朱子文化节举办之际,海峡两岸朱子后裔、学者齐聚武夷山,参加朱子诞辰885周年纪念活动、纪念朱熹《近思录》成书840周年暨海峡两岸学术交流、世界朱子后裔联谊活动、朱子与朱子学文献研讨会以及朱子文化系列活动,近距离感受朱子文化魅力。我们仿佛看到朱熹在紫阳楼前栽下樟树的身影,听到他在九曲溪畔抚琴高唱《九曲棹歌》。

  “君子所贵者,仁也。臣之所贵者,忠也……”走进五夫镇朱子文化广场,朱子学校的学生们正齐声朗读《朱子家训》。

  从2005年武夷山成功举办首届朱子文化节以来,每一届朱子文化节都成为国内外朱子后裔及朱子理学研究者的盛会。2008年开始推出的“朱子之路”研习营,也已成为海峡两岸高校师生到朱子故里瞻仰圣迹、研讨朱子文化的盛典。

  “‘朱子之歌’演出太棒了。”世界朱氏联合会副会长、副秘书长朱述贤告诉我们,“今年我在台湾看过这场演出,但还是五夫观看的感觉最好。”

  《观书有感》《春日》《偶成》……以朱子诗词格言为素材,融合朗诵、合唱、舞蹈、戏曲等于一体的“朱子之歌”文艺演出将现场气氛不断推向高潮。

  如果你想来点静的享受,就去看看福建省第七届刻字艺术作品展暨朱子文化摄影展;想来点有思想内涵的活动,可以去参加纪念朱熹《近思录》成书840周年暨海峡两岸学术交流;如果你想了解相关纪念品,那就去看看海峡两岸朱子文化伴手礼创意设计大赛颁奖暨展示活动。

  此外,还有世界朱氏宗亲联谊,朱子与朱子学文献研究讨论会,纪念朱子诞辰885周年知识竞答获奖揭晓暨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授牌仪式和“朱子之路再出发”武夷新发现等活动。

  一场场精彩又各具特色的活动,让所有参会人员享受到一场视觉盛宴,接受了思想上的洗礼与熏陶。

  一个正在复兴的文化品牌

  武夷山成就朱熹,朱子理学辉映武夷山。武夷山与朱子理学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朱子文化奠定了闽学在中国思想文化长河中独尊700年的历史地位,为福建赢得了“海滨邹鲁”的盛誉。在福建具有地域特色的诸多文化中,能够列入国学、走向世界的只有朱子文化。

  台湾学者、朱熹第26代裔孙朱高正是武夷山市朱子文化品牌建设高级顾问。他表示,在两岸文化交流中,特别是朱子文化交流中,不要太苛求观点一致,无论是台湾新儒学,还是大陆对朱子文化的复兴,其根脉皆是“朱子学”。研究、学习、传承、弘扬“朱子学”是两岸共同的追求,也是两岸文化交流的纽带。

  “我将与海内外朱子后裔、朱氏宗亲共同努力,参与闽北朱子故里传承弘扬朱子文化世界基地建设,让朱子理学对世界和平产生积极影响。”世界朱氏联合会会长朱耀群希望闽北继续保护好、研究好、开发好朱子文化,扩大世界影响,提高全球华人和朱子后裔的向心力、凝聚力,不断发挥朱子文化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依托闽北丰富遗存,抱团打造朱子文化已成共识。

  “我们把打造朱子文化品牌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快朱子文化生态保护核心区建设,推进保护、学术、传播、教化、交流工程,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举全市之力打造朱子文化品牌,促进文旅融合,推动旅游转型升级。”武夷山市市长徐春晖说。

  在五夫镇,兴贤古街等朱子相关文物的保护恢复工作已初见成效,由东南大学规划设计,以屏山书院和紫阳楼为主体的朱子学村完成奠基,五夫镇正朝着弘扬、交流、体验朱子文化的重镇发展。

  武夷山市政府与武夷学院签署共建朱子学院框架协议,探索开展面向群众的朱子文化等国学教育和面向游客的游学项目,标志着全国首所朱子学院落户武夷山。该市还精心培育“朱子寻根之旅”“书院文化游”等线路,探索与“朱子之路”沿线城市联手打造精品旅游线路……

  南平市政协展开调研,并组织了朱子文化课题组,向市政府提出了《朱子文化品牌建设方案》。此外,向省有关部门建议,从打造“文化强省”的高度将朱子文化列入省重点文化项目、将南平市整体或者将朱子文化关联度最大的县(市、区)域划定为省级朱子文化生态保护区。

  诚然,优秀、丰富的文化资源不会天然地转化为文化力量,文化品牌的培育需要时间,需要舍弃追逐功利的心态,需要充满内涵、底蕴的推动力。

  我们相信,朱子文化这一世界级品牌的复兴,不会遥远。

  一次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

  14岁来五夫求学,朱熹曾有40多年在此乡居,五夫镇大街小巷、山水田园,到处可寻朱子当年印记。经过修复的“紫阳楼”、“兴贤书院”、“灵泉”、“朱子巷”等遗迹已然在我们眼前。

  跟随着朱子后人,我们拂去历史烟尘,在古镇探寻800多年前留存至今的文脉。

  走在兴贤古街上,探访朱子巷、兴贤书院和朱子社仓。这条老街还保留着古色古香的明清时期风味。我们一步一步静静走在当年朱子为学、寻思、踱步处,恍如时空交错。

  穿几条街坊,来到“朱子巷”,这是朱熹当年前往兴贤书院讲学必经之路。巷子曲折蜿蜒,两侧雨蚀风侵的黄墙黛瓦、脚下岁月磨洗的鹅卵石,都印刻着理学宗师在此留下的深痕。

  “原来这里就是朱子社仓啊,真是开眼界了!”

  “朱熹曾为刘氏家祠写了两幅褒颂功德的对联:‘两汉帝王胄,三刘文献家’,‘八闽上群先贤地,千古忠良宰相家’,祠堂历代均有修葺。”

  “以前只是在电视和网络上看到这些。”从安徽来参加朱子文化节的朱氏后裔朱成西第一次到五夫镇,68岁的他显得特别兴奋,边走边用手机记录拍照。“我要把这里的一切都‘带’回去,让没来参加此次文化节的家人都看看。”

  不一会,我们来到了此行的终点——紫阳楼,一株800多年的古樟树枝繁叶茂,晃动着时光的年轮。这株朱熹手植的樟树,至今引得无数人对它顶礼膜拜。修复落成的紫阳楼,青瓦青砖、庄重典雅,屋前青竹扶疏,松桂挺拔,伴以数畦青圃、半亩方塘,仍可见当年宋人所云“有地可树、有圃可蔬、有池可鱼”的旧貌。

  走进紫阳楼,感受浓浓的文化气息。仿佛看见朱子捋须撩衫向我们走来,发出谁解我心的提问。这样的文化氛围,恐怕走遍全国也是不多见的吧。

  一部《近思录》

  串起领先百年理学史

  15日,第六届海峡两岸(武夷山)朱子文化节系列活动重要内容,纪念《近思录》成书840周年海峡两岸学术交流会在武夷山市举行。

  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朱子学会、中华朱子学会、清华大学国学院、厦门大学国学院、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所、福建省社科联、台湾海峡两岸朱子文化交流促进会、台湾朱子研究协会主办,意在纪念朱熹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贡献,同时推动两岸的学术交流和文化认同。

  《近思录》是南宋著名理学大师朱熹和吕祖谦在武夷山寒泉精舍合作,从北宋“道学四子”周敦颐、程颐、程颢、张载4人语录中分类精编而成的一部理学经典名著,被国学大师梁启超列为国学必读书之一,影响中国、朝鲜半岛、日本学界800多年,并被翻译成德语和英语传入欧美。《近思录》对复兴儒学、传播儒家精神和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交流会上,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严佐之、台湾朱子学研究协会会长潘朝阳、厦门大学哲学系教授乐爱国、台湾学者朱高正等4位主讲嘉宾围绕《近思录》的历史意义与时代价值分别作了主题演讲。中华书局总编辑顾青、台湾大学中文系兼任助理教授许惠敏、台中教育大学语教系助理教授高玮谦进行大会交流发言。其间,还举行了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的《近思录特辑》赠书仪式。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日报英文版两岸频道 | 中国日报中文版两岸频道 | 湖南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广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贵州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江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浙江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中国政府网 | 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 |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 | 外交部 | 人民政协网 | 黄埔军校同学会 | 全国台联 | 中国侨联 | 台盟 | 新华网 | 人民网 | 中新网 | 中央电视台 | 

统一之声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