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2016年第一期  > 正文

2015年台湾政局回顾与未来展望

日期:2016-02-23 10:22 来源:《统一论坛》杂志 作者:尹茂祥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2015年,岛内政局主要围绕两项选举展开,在总体政治氛围“蓝消绿涨”形势下,国民党选情一直大幅落后民进党,新兴“第三势力”的加入,让局势更加复杂和多元。展望2016,民进党“全面执政”,国民党东山再起困难重重。

  一、岛内政治版图呈现“蓝消绿涨”、“国弱民强”态势

  (一)政党实力“国弱民强”

  目前,全台22个县市中,除3席为无党籍外,国民党仅执掌6席,民进党增至13席,执政县市人口达1444万,占全台人口61.67%。几十年来“蓝大于绿”的战略态势彻底改变,政党实力和基层实力均呈现明显的“国降民升”、“国退民进”态势。

  (二)战略态势“地方包围中枢”

  2014年“太阳花学运”与“九合一”选举以来,绿营士气持续高涨,重夺政权信心大增。民进党主席蔡英文以“准台湾地区领导人”自居,要求执政的13个县市与亲绿的台北市,成立“县市长联席会议”和“自治同盟”,相互扶持、共同决策,在“反核四”、“反课纲微调”、处理“八仙尘爆”等议题上一致对外,与行政部门分庭抗礼,形成“地方包围中枢”之势。

  (三)选民结构“蓝消绿涨”

  岛内蓝绿选民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外省人第一代逐渐凋零,每年锐减25万人左右;第三代本土意识强烈,国族认同发生较大偏差;青年世代每年增加约30万人,其中绝大部分“反马亲绿”,“恐中、惧中”意识更为强烈;阶级意识崛起、公民运动发生及围绕公平正义的情绪不断发酵,直接导致民众向“中间偏绿”倾斜。这种状况使得选民结构呈“蓝消绿涨”、“蓝25%、绿30%、中间45%至50%”态势。

  二、马英九团队施政乏力,处于“看守期”

  (一)“马英九包袱”沉重,民心思变气氛不断发酵

  近年来,全球经济疲软、低迷,台湾自然难以置身事外,经济成长率一直在低幅度徘徊。物价快速上涨,失业率居高不下,民众实际薪资所得停滞甚至倒退,社会贫富差距扩大,民众不满情绪高涨。老百姓的不满,自然由执政当局概括承受。尤其是马英九执政期间社会问题频发,如“高铁财改案”引发交通部门负责人叶匡时辞职,台军官私带艺人闯禁地登阿帕奇直升机令舆论哗然,张显耀涉密案致大陆事务主管王郁琦请辞等等,使得马英九团队支持率低迷,不满意度一再创下新高。岛内民心思变,社会上弥漫着“用选票惩罚执政党”的氛围。

  (二)马英九彻底跛脚,施政更趋保守

  马英九请辞党主席后彻底跛脚,政治威信遭受重创,各项政令难以推动,“府、院、党”关系不畅,处于“施政看守期”。年初,马英九启用毛治国小幅调整行政团队,人事上多延用老面孔,被外界批评“消极保守思维”。2月,马英九核心幕僚金溥聪请辞“国安会秘书长”,“马金体制”在形式上宣告瓦解,马英九当局施政能力更加弱化,行政、立法对抗持续升温。一方面,很多党籍民意代表炮轰马英九,宣示“走自己的路”。另一方面,行政部门列为重大优先法案的“服贸协议”、“两岸协议监督条例”、“自由经济示范区特别条例”等案,由于被国民党立法机构党团列为非优先处理,被搁置至今。

  三、国民党改革不力、整合困难,2016选情艰困

  2015年1月,马英九请辞党主席,国民党正式进入朱立伦时代。一年来,国民党积极推进党务改革、完成大选提名、争取选民回流,但受制于内外部整合不力、支持者流失严重等问题,目前仍在谷底徘徊。

  (一)党务改革加速进行,但未取得实质成效

  朱立伦接任党主席后,积极推行“内造化、战斗化、年轻化、志工化”改革,给外界耳目一新之感。一是理顺决策运转机制。废除备受诟病的中山会报制度,让中常会重新成为决策中心;以回归制度与党章为由未聘马英九为荣誉主席,改称连战、吴伯雄为前主席。副主席由7名缩减为2名;宣示“重建权责相符的制度”、“修宪公投”、“以内阁制取代现行的双首长制”等。二是加强内部协调配合。将“国家政策研究基金会”改造为国民党智库,建立智库与立法机构党团及政策会配合机制;改善行政、立法部门双向沟通机制;成立“立委辅选策略委员会”负责党内提名。三是强化中央与基层联接。任命黄昭顺、卢秀燕、赖士葆等民意代表出任党职;邀请执政县市长出席中常会;争取地方实力人物及卸任政务官出任地方党部主委等。四是加速推进世代交替。连战、吴伯雄日益淡出,马英九、王金平、吴敦义基本不插手党务,国民党初步形成以朱立伦为首的新权力核心;任命李四川为秘书长,黄昭顺、卢秀燕、江政彦为副秘书长;在智库下新设“新媒体、新世代组”,着重处理青年议题、网络传播及人才培养工作。不过,受主客观诸多因素限制,国民党党务改革缺乏实质性突破,主要表现在:内斗沉疴依然不断;与基层及地方派系关系疏远;年轻人才储备不足;党务、立法、行政部门运作不畅。尤其是进入大选及民意代表提名阶段后,党务改革明显放缓,人事提名问题明显妥协,社会各界失望情绪明显。

  (二)内外整合成效不大,低迷氛围难以突破

  一是朱立伦是“史上最弱党主席”。由于马英九掌握行政部门、王金平操控立法机构,朱立伦可调动的党政资源十分有限。二是“马王心结”等高层矛盾难以化解。马英九、王金平矛盾是影响党内团结的最大不稳定因素。朱立伦接任党主席后以“尊马挺王”迂回处理王金平党籍案,最终以国民党败诉定案,但党内的恩怨、内斗及由此埋下的分裂危机至今仍余波荡漾难以化解。三是多名民意代表和地方派系接连出走。国民党选情被普遍看衰,加剧了党内人士“跳船逃生”。年初,全台最高票当选的民意代表徐欣莹退党自组民国党。其后,多名民意代表如蔡正元、林鸿池、谢国梁、徐志荣、张嘉郡、翁重钧、杨应雄、郑汝芬等集体“跳船”,退出民意代表选举。7月6日,台北市议员李庆元宣布退出国民党。11月18日,民意代表李鸿钧更宣布退党支持宋楚瑜,党的凝聚力遭到严重削弱。四是泛蓝整合困难重重。围绕2016年选举,国民党、亲民党虽经多方撮合、协调,依旧分道扬镳,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坚持参选到底,并推出多名民意代表候选人,国民党选情雪上加霜。

  (三)国民党支持者流失严重,但士气有所回升

  受大环境不利和执政包袱影响,2015年国民党始终没能走出“九合一”败选阴霾,党内到处弥漫着失败主义。不仅传统支持群体流失严重,大多数中间阶层、年轻选民亦“弃蓝从绿”。不过,由于国民党基本盘并未涣散,在党政资源、两岸政策等方面仍有优势,蓝营士气逐步回升。一是民意代表补选暂时止血。2月,民意代表补选,国民党获得5个选区中的2席,民进党获3席,基本维持平盘,国民党暂时止血,有助蓝营选民归队。二是朱立伦临危受命接任党主席,宣示“找回创党精神,重建核心价值”,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一定程度上让蓝营群众重燃信心。朱立伦3月到访香港、5月赴祖国大陆并与习近平会面、11月访美,声望和形象大大提高。三是国民党“抽柱换朱”,改征召党主席朱立伦参选2016后,选情有所改观。

  四、民进党实力增强,2016夺权希望大增

  得益于国民党施政不彰,民进党很快走出2012年败选阴霾,并在被视为2016年大选前哨战的“九合一”选举中取得“有史以来最好成绩”,积极为2016年重新执政创造条件。

  (一)民进党实力增强、士气高涨

  “九合一”选举大胜,给民进党带来了2016年重夺政权的信心和实力。一是政治风向大大有利于民进党。不管从实力、气势还是媒体民调看,民进党都是稳赢。台湾选民素来有“西瓜偎大边”的性格,蔡英文占尽天时地利人和,2016势在必得。二是地方行政资源大幅增长,基层实力显著增强,展现出“从地方赢回台湾”的强烈企图心。三是随着国民党的结构性崩盘,民进党的社会基础和支持群体快速扩张,岛内“民心思变”氛围已然形成。

  (二)蔡英文“绿营共主”地位稳固

  “九合一”胜选适度平息了党内派系纷争,蔡英文声望持续攀升,“绿营共主”地位得以强化。一是大力推动世代交替。苏贞昌、谢长廷、游锡堃等“美丽岛世代”日渐退出权力核心,林佳龙、郑文灿、林佑昌、林智坚、涂醒哲等中生代迅速崛起,青年势力大幅上位。二是代表民进党出战2016。在国民党多个台面上可能的候选人互信推诿、各有盘算的情况下,民进党2016候选人早就定于一尊,蔡英文以逸待劳、稳扎稳打,占尽先机。新潮流系大佬、前“国安会秘书长”邱义仁担当“战情总监”,统筹2016年大选战略,党内各派系大佬谢长廷、游锡堃、许信良、姚嘉文、苏贞昌等负责各选区辅选任务。三是奔走美、日寻支持。民进党“九合一”选后即派秘书长吴钊燮赴美,探知美国态度,为重返执政寻求支持。5月29日,蔡英文亲自赴美,展开为期12天的“面试之旅”,先后拜访了白宫国家安全会议(NSC)、美国常务副国务卿托尼·布林肯,被媒体认为“受到高规格接待”、“面试通过”。10月6日,蔡英文启程访日,除会见台籍侨胞、日本商界和政坛人士外,并在日本首相安倍晋三的胞弟岸信夫陪同下,造访了安倍的家乡山口县,被媒体形容是“高规格”、“准总统”待遇。

  (三)策略性调整两岸政策

  早在2012年败选后,蔡英文就提到民进党重返执政还剩下“最后一哩路”,外界普遍认为这“一哩路”就是两岸政策。此后民进党多次抛出“中国政策大辩论”,但都无疾而终。2015年年初,蔡英文提出“三个坚持”、“三个有利于”,其后又提出“透明、清廉、公民参与与主权巩固”,“两岸关系的处理要着重实质层次,名词和标签化处理不利于两岸关系的有效处理”等论调,都难以消除选民和国际社会的疑虑。为取得美国信任和支持,同时回应外界的持续高压,蔡英文访美前后分别抛出“维持现状论”与尊重“中华民国现行宪政体制”论述,一定程度上得到美国默许,也迷惑了部分岛内民众。但由于在是否承认“九二共识”、“两岸一中”等核心问题上继续采取模糊态度,两岸政策仍将是该党无法克服的“软肋”。民进党前主席许信良认为,民进党两岸政策“应设定为取得政权后继续与大陆往来,否则若被大陆完全否定仍将难以执政”。

  五、各党派围绕2016展开激烈竞逐,“第三势力”欲求突破

  (一)蔡英文选情稳定领先、稳扎稳打

  由于选情一路领先,蔡英文采取稳扎稳打战术,主打“安全牌”,避免犯错。一是陆续成立“小英之友会”、“百工百业社团后援会”,逐一拜会党籍县市长、企业界大佬及重要工商业组织,争取支持。二是积极参加民意代表造势活动,互相拉抬。三是以内政为主战场,提出“三个连结、五大创新”等一系列政见,争取中间选民支持。四是在选战后期主动出击,指控国民党操作5亿元“换柱”、朱立伦家族涉嫌贪腐弊案、副手王如玄“军宅案”等。

  (二)民意代表选举呈“国守民攻”态势

  第一,国民党“少输为赢”,全力拉抬选情。朱立伦确定参选后,迅速确定竞选团队及选战策略,成立6大任务编组,充分动员各种资源拉抬民意代表选情。一是为王金平续任不分区民意代表解套,积极安抚洪秀柱,争取“本土蓝”和“深蓝”支持。二是邀请胡志强出任竞选总部主委,王金平任后援会会长,吴敦义、萧万长、连战、吴伯雄挂名竞选总部荣誉主委,营造党内团结氛围。三是密集展开辅选行程,拜会各行业、各界人士。四是强化“两岸牌”优势,批评蔡英文“维持现状说”。五是积极邀请蔡英文进行电视辩论,争取舆论关注。

  第二,民进党选情大好,力争立法机构过半。在蔡英文“母鸡带小鸡”效应拉抬下,民进党选情态势大好,未来成为立法机构第一大党,整个绿营将创造“席次过半、主导国会”的新历史。

  (三)“第三势力”积极布局民意代表选举

  所谓“第三势力”,是指介于蓝绿阵营之间的中道力量,诉求跳脱蓝绿对立,寻求公平正义。长期以来,岛内两党政治格局稳固,基本是国、民两党唱大戏,“第三势力”发展有限。不过,随着近年来台湾政治力量此消彼长,尤其是公民运动迅速崛起,蓝绿实力进一步拉近,“第三势力”地位和作用明显上升。2015年以来,岛内一些政治人物和社运团体借机成立新政党,他们标榜超越蓝绿,注重普遍正义及制度弊病,先后推出民意代表候选人,希望成为影响政局的关键少数。

  “时代力量”于2015年1月25日成立,主要依托互联网平台,争取对象为中北部都会区20至35岁年轻人。该党推出多人投入民意代表选举,迅速锁定公共议题,抓住选民眼球,并频繁到美国募款,选举经费相当可观。

  社会民主党于2015年3月由“野百合学运”总指挥、台湾大学社会系副教授范云和前经济民主连和发言人严婉玲等人筹组成立,二人亦分别投入台北和新北市民意代表选举。

  民国党由前国民党民意代表徐欣莹和前亲民党民意代表陈振盛年初筹组,打出超越蓝绿旗号,大力结合秒天法师为代表的宗教力量,通过各地禅修会馆和在大专院校设立的禅学社、领袖社等扩充社会基础,争取到一批年轻世代和中年民众支持,成长相当迅速。

  在当前岛内蓝绿二元对立政治环境下,“第三势力”仍显稚嫩,由于缺乏组织、知名度和选举经验,尤其是无法复制“柯文哲模式”,难以在2016年选举中取得太大斩获。不过,在当前岛内经济不振、民怨集中的形势下,“第三势力”可望获得一定的话语权和发展空间,“随着年轻世代兴起,未来将是一股不容小觑的政治力量”。

  六、未来展望

  民进党在2016年“二合一”选举中“双胜”,实现该党历史上首次全面执政。基于稳定执政和长期执政需要,台湾首位女领导人蔡英文将优先处理“内政”、经济、分配等议题,并在两岸政策上释出一定善意,但难以进行实质调整,未来将继续维持其借壳“中华民国”的“事实台独”路线。值得注意的是,蔡英文上台后虽不会宣布“法理台独”,但极有可能走“务实台独”之路,在文教领域进一步施行“去中国化”政策。对外关系方面,若该党长期执政,必然会采取以制衡祖国大陆为主的“亲美、友日、拒中”政策,东海、南海政策将更加消极。

  国民党败选后,“老人并发症”更加严重,政党实力进一步萎缩,未来东山再起困难重重。各派系围绕党主席改选展开激烈斗争,党内分裂危机加重,“本土蓝”和“传统蓝”矛盾尖锐化,党的政策全面走向“本土化”将是大势所趋。

  从政治版图和民意基础看,民进党在南部的支持基础将稳固扩大,中北部将继续开疆拓土。国民党的支持者流失严重,中间选民、年轻世代、工商界等逐渐倒向,整个社会的亲绿氛围恐将更难扭转。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日报英文版两岸频道 | 中国日报中文版两岸频道 | 湖南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广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贵州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江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浙江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中国政府网 | 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 |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 | 外交部 | 人民政协网 | 黄埔军校同学会 | 全国台联 | 中国侨联 | 台盟 | 新华网 | 人民网 | 中新网 | 中央电视台 | 

统一之声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