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2016年第五期  > 正文

“新南向政策”的困境与台商的选择

日期:2016-10-23 14:54 来源:《统一论坛》 作者:吴宜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新南向政策”是蔡英文当局重要对外经济政策之一,从属于其整体经贸政策乃至总体施政,意图通过发展与东南亚等地的“多面向伙伴关系”,达到弱化两岸关系、强化“台湾经济自主性”的目的。目前看,“新南向政策”面临的困境加深、风险加大,岛内外各方普遍不看好,而台商未来发展的最佳选择仍是祖国大陆。

  “新南向政策”是“台独”政经战略重要一环

  蔡英文当局的“新南向政策”有其渊源。李登辉和陈水扁执政时期,台湾当局为了“摆脱对大陆经济依赖”,从主观意愿出发,先后在1994年、1997年和2002年推动过3波“南向政策”,引导台商向东南亚地区发展。但在此期间,由于两岸经济的高度互补性,两岸经贸非但未因此弱化、反而飞速发展,相互依赖日益紧密。虽然3次“南向”的结果均因违背客观经济规律而告失败,但从“台独”政权“一脉相承”的政治逻辑思维出发,“南向”仍是蔡英文当局“远离大陆”的“最佳选择”。

  2015年9月22日,竞选期间的蔡英文借民进党党庆外事酒会发表“外交政策”时,首次明确提出“新南向政策”。她称,若当选,将全力发展与东南亚国家和印度的关系,成立专门机构,“积极推广双方的经贸、文化交流与国民外交”。“5·20”就职讲话中,蔡英文公开宣称,推动“新南向政策”,“提升对外经济的格局及多元性,告别以往过于依赖单一市场的现象”。6月15日,直属蔡英文办公室的“新南向政策办公室”正式成立,并公布了“远景”和“目标”。

  相较于过去3次“南向”,此次蔡英文的“新南向政策”主要特点有:一是区域范围扩大。过去“南向”主要针对东盟10个国家,此次加入南亚印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巴基斯坦、不丹、尼泊尔6国。二是投资主体和产业领域增多。过去以鼓励中小企业、制造业投资为主,此次意图动员大型企业为“南向”主力,并鼓励服务业开拓新市场。三是延伸链接范围。过去只引导台商将贸易、投资、产业布局转移到东南亚,此次还强调通过转移到东南亚、南亚后,与美国、日本、欧盟等进行更直接的经济联系。四是交流合作领域扩大,强调双向而非单向。除了传统经济合作外,还加入了文化、教育、人才交流与观光旅游等,从以往的台湾对外单向输出,转为强调双方之间的往来与合作,特别是吸引东南亚民众赴台湾旅游,企图弥补祖国大陆游客下降的损失等。五是重视程度更高。以往几次政策口头宣誓多,实际行动少,推动主体主要为经济主管部门。此次专门成立直属机构 “新南向政策办公室”和研究单位“东协及南亚研究智库”;调动经济、“国发会”、外事、教育、文化等各部门,意图“打组合拳”。

  显而易见,“新南向政策”是蔡英文“柔性台独”的重要组成部分。政治层面上,由于两岸实力落差巨大、两岸经贸人员往来关系密不可分以及国际格局的强大制约,“台独”势力已经不可能、也不敢贸然通过政治、军事、法理等途径和手段来赤裸裸地推动“台独”进程。于是,蔡英文被迫选择“柔性台独”策略,即以所谓“中华民国宪政体制”为幌子,在经济、社会、文教和涉外等领域推行“只做不说”的“台独”进程。而“新南向政策”就是“柔性台独”主要的经济和涉外途径。经济层面上,由于近年来祖国大陆经济正经历从“世界工厂”到“全球市场”的改革转型,传统制造业台商在祖国大陆的经营成本快速上升,加上全球经济低迷外需订单下降,“两头在外”的台商在祖国大陆尤其是沿海地区经营日渐艰难,一些难以升级和转型的台商纷纷向东南亚等成本更为低廉的地区转移。同时,美国在亚太积极推动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东南亚一些国家如越南等已完成第一轮谈判,为避免贸易排挤效应,台商东南亚“插旗”意愿升高。总之,经济客观形势变化,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台独”分裂势力的需求,为蔡英文当局推动“新南向”、降低两岸经济联系提供了比以往更好的基础。

  “新南向”无法替代两岸经贸

  表面上,蔡英文当局此次操作“新南向”似乎是“顺水推舟”“顺风顺水”,但两岸经贸是台湾经济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新南向”无法替代。“新南向政策”不仅难有成效,还可能“赔了夫人又折兵”。

  历经多年快速发展,台湾经济对两岸经贸已处于高度依存状态,两岸经贸在台湾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不但不容忽视,而且举足轻重。统计资料显示,两岸贸易占台湾外贸比重约30%,其中台湾对祖国大陆出口占总出口约40%,祖国大陆持续多年成为台湾最大贸易伙伴和最大贸易顺差来源地。即使在2015年两岸贸易有所下降的情况下,两岸贸易总额仍达1885.6亿美元,台湾从祖国大陆获得1000亿美元出口外汇。祖国大陆也是台商最主要对外投资地,台湾对外投资总额约70%集中在祖国大陆,在台湾上市(柜)的1515家公司中,约77%已赴祖国大陆投资发展。

  反观“新南向政策”中的东南亚和南亚地区,在可预见的未来无法替代祖国大陆成为带动台湾经济发展的主要外部动力。2015年,台湾与东盟10国贸易总额794亿美元,与南亚6国双边贸易69亿美元,两者总计约864亿美元,约占台湾外贸总额18%、两岸贸易总额45%左右。台湾统计数据显示,台湾与东盟的贸易额自2015年1月的71.6亿美元,一直下降至2016年1月的61.4亿美元,下跌14%;2016年6月出口数据显示,台湾对外出口年减2.1%,创下连续17个月负成长,其中对祖国大陆(含香港)下降4.5%,对东盟下降4.4%,可见东南亚市场并没有给台湾经济发展带来新机遇。主要受到苹果新手机将上市及电子零组件需求增长的影响,7月和8月出口较去年同期增加1.2%、1%,终结了史上最长、连续17个月的负增长。因上半年衰退幅度较大,全年出口预计仍维持衰退。“新南向”不仅不可能替代祖国大陆市场,甚至连两岸贸易的“补充”也谈不上。

  “新南向”前景堪忧可能“撞南墙”

  目前看,台商赴东南亚和南亚投资面临问题多、风险大。

  虽然相较于祖国大陆,东南亚和南亚新兴市场的经营成本较低、比较优势突出,且总人口规模庞大(东南亚6.23亿、南亚约17亿),消费能力也逐步上升,似乎可以弥补台湾“远离”祖国大陆所带来的损失。但实际上,东南亚、南亚国家的投资环境存在诸多问题,如官僚行政体系缺乏效率甚至腐败丛生、基础建设配套不足、法令规章不完善或者税制复杂繁复等,都使台商在当地的经营发展倍感艰辛。此外,东南亚、南亚地区的语言、文化、风俗习惯各异,对台商经营发展而言也是重要的成本。

  就在台湾当局如火如荼推动“新南向政策”之际,台湾在越南和印度的两个大型投资纷纷遭遇重挫:一是台塑在越南总投资3400亿新台币,也是越南最大外资投资项目的河静钢铁厂,经过10年规划和兴建,但就在正式点火前夕,被越南政府以排污不当导致大量鱼群死亡、破坏环境等种种借口,先是“补税”7000万美元,后又重罚5亿美元。期间,台塑集团总裁、副总裁前往处理此事时,竟被越南政府扣押并限制出境,被迫“吞下”天价罚单。另一案例是岛内钢铁巨头“中钢”在印度投资的二期计划,因印度政府突然将热轧原料的进口关税从5%上调至10%而被迫暂缓。这两个案例都反映出台商在东南亚、南亚地区发展的困境,而蔡英文当局不仅缺乏保护台商的实力、束手无策,还力图淡化事件影响,企图“掩耳盗铃”继续推进“新南向政策”。岛内舆论和台商纷纷对此表示质疑和不满,认为若连台塑、中钢这样实力雄厚的大厂的“南向”都遭打击,中小厂商怎么会逃出厄运?同时,从国际贸易理论看,要促使“新南向政策”在经济方面取得成就,使台湾与东南亚、南亚之间的经贸大幅成长,必须签订双边及多边的贸易协定,以消除关税贸易壁垒和保障投资等,但蔡英文当局注定失败。在两岸政治关系僵持、缺乏良性互动的情况下,在国际政治经济现实环境下,不论是签订双边的自由贸易协议,还是参与多边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和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等,台湾都难以取得进展。在此情况下,台商的东南亚发展无法取得竞争优势和有效保障,意愿大大降低,“新南向政策”前景堪忧。

  祖国大陆仍是台商发展首选

  当前,即使因全球经济变局和祖国大陆经济增速放缓,两岸经贸、台商投资出现下滑甚至局部转移,但祖国大陆仍是台商对外贸易和投资布局的首选地。

  未来相当一段时期,祖国大陆仍然是亚太地区最有活力、增速较高且最稳定的统一大市场,经济多样化、经济体制改革深化、产业体系完整且正快速转型升级,“自贸区”“一带一路”和“亚投行”等对外开放新格局形成。这样的发展态势,为传统制造业台商向中西部投资或转移、新兴服务业台商的发展都提供了巨大的市场和诸多新的机遇。同时,相较于东南亚、南亚地区,祖国大陆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各项法规制度、基础设施都比较完善成熟,两岸也初步完成了经济合作制度化,更有“南向”各地区都无可比拟的同文同种、血浓于水的环境优势。许多台商表示,企业会根据“市场法则”决定自己发展的方向,“不会那么笨,你告诉我到新南向,我就真的到新南向去”;“没有企业敢冒着倒闭的风险,去投入‘新南向政策’”,直言“不可能放弃已经营许久的大陆市场”。

  总之,由于此次蔡英文当局仍以政治思维来推动“新南向政策”,因此很难在经济上取得进展。即便是蔡英文当局私下也对其不抱过高期待,只图以此来削弱两岸经贸联系和人员往来。一味“南向”、断绝“西进”将得不偿失,损害台湾经济和民众的利益,而明智的台商将会继续选择祖国大陆。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日报英文版两岸频道 | 中国日报中文版两岸频道 | 湖南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广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贵州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江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浙江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中国政府网 | 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 |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 | 外交部 | 人民政协网 | 黄埔军校同学会 | 全国台联 | 中国侨联 | 台盟 | 新华网 | 人民网 | 中新网 | 中央电视台 | 

统一之声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