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2016年第六期  > 正文

根在河洛 心归华夏

日期:2016-12-19 16:16 来源:《统一论坛》杂志 作者:戎戒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河洛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煌煌祖宗业,永怀河洛间。

  悠悠古都城,十年再聚首。

  2016年9月21日至22日,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河南省政协、中国河洛文化研究会主办的第十四届河洛文化研讨会,在九朝古都洛阳市召开。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河洛文化研究会顾问卢展工出席并讲话。

  来自祖国大陆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香港、台湾和美国、韩国的专家学者200余人,围绕河洛文化与“一带一路”、河洛文化的“核”与“魂”、河洛文化与程朱理学、河洛文化与洛阳等议题展开热烈研讨,达成广泛共识。

  今年是中国河洛文化研究会成立10周年。10年来,中国河洛文化研究会坚持“传承河洛文化,弘扬华夏文明”宗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

  洛阳与河洛文化

  “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这是司马光《过洛阳故城》诗句。不到洛阳,就不了解河洛文化,就不了解中华文化,甚至可以说不了解中国。

  河洛是一个地域范畴,指黄河与洛河汇流形成的夹角地区,中心点在洛阳。“河洛”又不单是一个地域概念,更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人文概念。

  司马迁在《史记·封禅书》中说:“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从西周开始,洛阳作为“天下之中”的概念就被提了出来。“中国”(何尊铭文)一词最早即缘起于此。三代以降,有13个王朝在此建都,河洛地区也因此长期为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政治上的强势使得河洛文化处于各地域文化的中心地位,辐射四方,同时也融合了不同地域的文化,包括夷、狄、胡、蛮文化。各民族融合的结果在这块热土上形成了华夏民族,并由此形成了博大精深的华夏文明。

  上下五千年,神韵河洛书。《周易·系辞上》曰:“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河图”“洛书”凝结了古代先哲神秘的想象和超凡的智慧。被誉为六经之首的《周易》源于河图洛书,中国哲学的最基本、最原始的命题“天人合一”“阴阳五行”源于河图洛书,世界最早的二进位制也源于河图洛书。

  所谓河洛文化,是以洛阳为中心的古代黄河与洛水交汇地区的物质与精神文明的总和,是中原文化的核心,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和主流。河洛文化以“河图”“洛书”为标志,以夏、商、周三代文化为主干,以汉魏唐宋为兴盛,以古都洛阳所凝聚的文化精华为核心,以“河洛郎”南迁为途径,是联结海内外华人的重要精神纽带。

  河洛文化是中华民族文明的起源地,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兴发之地。河洛地区不仅为后世提供了可借鉴的国家管理体制、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以及家庭制度等,同时还产生了一些重要的思想观念,比如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以民为本的社会观,为政以德的法理观,大一统的国家观,知行合一的哲学观,知变求新的发展观,崇义尚信的价值观,自强不息的人生观,尊老爱幼的道德观,等等。这些思想影响了中国社会2000多年,至今仍闪耀光辉。

  诚如卢展工在讲话中指出:“中国的自信本质上是文化自信……河洛文化乃至河洛地区孕育的文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只有解决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哪里来’,才能更好地诠释‘中华民族去往何处’,才能真正做到文化自信,才能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提供不竭的动力源泉。”

  专家们在研讨会上交流,河洛地区居“天下之中”,洛阳又位于河洛地区腹心地带,历史上作为帝都达2000年之久,中华文化元典精神中的天人合一、自强不息、民为邦本、尚中贵和等观念皆源于此,10年来,河洛文化研究卓有成效,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突出重点,围绕河洛文化的“根”与“魂”,突出其“力”与“效”的研究,以不断推进研究向纵深发展。洛阳是丝绸之路和大运河的重要节点,是国家“一五”建设重点城市,具有很多资源优势。在实施“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中,进一步深入研究河洛文化与洛阳,是洛阳实施“文化强市”一个新的机遇,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征程中,河洛文化必将焕发新的光彩。

  闽南语河洛文化

  闽南是指福建南部漳州、泉州、厦门等地区,闽南与河洛文化的渊源关系,主要源于历史上战乱中原移民3次大的迁徙:分别以“晋人南渡”、“开漳圣王”、王潮兄弟入闽为其历史标志。在对外播迁中,融合了当地文化和外来文化,成为超越闽南地区所有闽南人共同拥有的民系文化,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独特性格和丰富内涵,是中华文化一个重要支系。

  福建省多年来高度重视闽南文化的保护、研究和传承,并将闽南文化研究与对台交流合作结合起来,这是基于闽台两地血脉相连。台湾人口中80%以上是福建移民,福建移民中90%以上是闽南移民,形成了闽台文化命运共同体。早在2000年,厦门市率先成立闽南文化研究会;2001年,在厦门市举办“首届海峡两岸闽南文化学术研讨会”,随后基本上每两年举行一次;2009年2月,入岛与台湾中华闽南文化研究会共同举办第五届闽南文化学术研讨会。2007年5月,福建省编制了《闽南文化生态保护规划纲要》;6月,“闽南文化生态实验保护区”诞生。这是国家首个文化生态保护区,它进一步昭示弘扬与保护闽南文化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闽南文化的播迁辐射,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河洛文化的源远流长。在中国河洛文化研究会举行的历届研讨会中,就有“河洛文化与闽台”“河洛文化与闽南文化”等议题。第十二届河洛文化研讨会作为第六届海峡论坛系列活动之一,2014年6月11日至12日在厦门举行。与会专家对闽南人和闽南文化予以表述:闽南文化是闽南地区人民创造并代代传承、发展与创新的地域性文化,她既融入了古越族土著文化和中原文化,又吸收了阿拉伯、南洋和西方文化等外来文化的营养和合理因素,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独特性格和丰富内涵,是中华文化一个重要支系。闽南人及闽南文化具有强烈的开放进取精神,明清以来大量闽南人向海外播迁,将闽南文化扩展到台湾、东南亚及世界各地,并以其强大的凝聚力,团结了包括台湾及遍及全球各地的闽南人,数百年来坚持爱国爱乡、奋斗团结、敢为人先、勇于拼搏、海纳百川、开拓进取的精神,为家乡建设和国家统一大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河洛文化与闽南文化”研讨会认为,河洛文化与闽南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认真研讨河洛文化与闽南文化,应当以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优秀传统为旨归,站在“国民之魂,文以化之;国家之神,文以铸之”的战略高度,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中华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为增强民族与国家的软实力,为凝聚中华民族的精、气、神,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中国梦作出应有的新贡献。

  除了学术研讨,中国河洛文化研究会近年来还开展了一些普及工作。比如,组织信阳市豫剧团带着新编历史剧《开漳圣王陈元光》,南下广州、汕头、潮州、厦门、漳州、泉州、云霄、杭州等地演出,通过生动的剧情,让更多人对河洛文化与闽南文化产生认同。

  台湾与河洛文化

  闽南人及客家人东渡开发了台湾,迄今还有许多台湾人自称是“河洛郎”,念念不忘,根在河洛。

  中华民族以炎黄二帝为人文始祖,在按照人口数量排序的120个大姓中,属于炎黄帝族的有103个。在祖国大陆100个大姓中,有78个姓氏起源于河洛地区。台湾姓氏与河洛姓氏存在着渊源联系,在100个大姓中,陈、林、黄、张、李、王、吴、蔡、刘、杨等10大姓与祖国大陆10大姓基本相同,且其郡望多在河洛。

  除了姓氏,台湾文化中深厚的民族精神、人伦道德理念、习俗信仰规范等无不与河洛文化密切相关,如堂号、民俗、生活习惯、节日庆典及祭祖观念都源于中原,故有“五百年前在福建,一千年前在中原”一说。

  因此,中国河洛文化研究会曾两次跨过海峡,分别于2011年4月15日至17日在台北市,2015年10月13日至14日在新北市举行研讨会,都是围绕“河洛文化与台湾”这一主题,两岸学者在民族、国家及文化认同上取得了许多共识。

  台湾“中华侨联总会”理事长简汉生在第十届河洛文化学术研讨会开幕致辞中说,在台湾,不少人误将河洛文化和闽南文化划等号,这就将河洛文化的范围和内涵窄义化了;闽南和台湾一些民众自称“河洛人”,却常不知真正的文化发源地是在中原的河洛地区。河洛文化是台湾、闽南和客家文化的共同根源,它的影响不只局限于闽台地区,而是很广泛,包括长江以南的浙江、广东、江西、海南乃至东南亚一带,大陆以外的“信徒”有八千万,“开漳圣王庙”建于各地就是一例。

  与会专家学者同时对台湾文化作了肯定,在台湾的早期开发与现当代建设过程中,作为河洛后裔的闽南人、客家人和其后的“外省人”,与当地族群一起,以坚忍卓绝的精神,筚路蓝缕,开拓奋进,从而创造出了繁盛的今日台湾文化。这是一种在文化形态和特征上既有河洛文化的母胎迹痕,又有自己别具一格风貌的新文化,令世人瞩目,这是台湾民众创造精神的生动体现,在台湾社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是中华民族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台湾文化具有海洋性、相容性、民主性和现代精神,在中华文化中充满生机、灿烂耀目。因此,台湾在河洛文化研究中成为不可或缺的一环。

  中国河洛文化研究会一直致力于闽台关系研究,2009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河洛文化与闽台关系研究》,出版专著7部:刘加洪《河洛文化与客家优良传统》,龚国光《河洛文化与赣鄱文化》,任崇岳《台北知府陈星聚评传》,罗勇、邹春生《河洛文化与客家文化述论》,汤漳平《河洛文化与闽南文化综论》,何绵山《闽台五缘简论》,杨海中《周代礼乐与河洛文化》。

  历史剧《开漳圣王陈元光》两次到台湾,分别在台北、新北、高雄、台南、桃园、新竹、宜兰、凤山等地演出,把舞台多次直接搭在乡间和村头,与台湾民众零距离接触,感受两岸一家人和血浓于水的亲情。

  此外,中国河洛文化研究会与华艺公司联合摄制了历史文献片《台北知府陈星聚》,介绍了陈星聚清朝末年在台湾的政绩及抗法御侮事迹,2012年10月在中央电视台《海峡两岸》节目播出后引起较大反响。

  10年是一个节点,也是一个起点。河洛文化研究虽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与其博大精深的内涵相比,与推动中华民族复兴大业相联系,还需要继续努力。今后不仅要重“史”,也要重“实”:将其研究放在整个中华文明史的总体研究格局中去考虑,站在时代和历史的高度,发掘新内容、发现新线索、创造新成果、搭建新平台,本着客观实际的态度,紧抓人才和精品,以人才创精品,以精品创品牌;不仅要继续深入研究其历史贡献,还要深入阐解其当代价值,真正做到理论研究与开发利用相统一,会议研讨与往来交流相统一,坚守根本与继承发展相统一,传统文化特色与时代精神相统一;不仅要有“根在河洛”的文化认同,更要有“心归华夏”的实际行动,充分发挥其强大凝聚力和向心力,开辟更加广阔的合作空间,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建设两岸命运共同体做出新贡献。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日报英文版两岸频道 | 中国日报中文版两岸频道 | 湖南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广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贵州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江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浙江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中国政府网 | 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 |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 | 外交部 | 人民政协网 | 黄埔军校同学会 | 全国台联 | 中国侨联 | 台盟 | 新华网 | 人民网 | 中新网 | 中央电视台 | 

统一之声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