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2016年第六期  > 正文

民进党“台独”动作频频意欲何为

日期:2016-12-19 16:31 来源:《统一论坛》杂志 作者:赵爽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2016年台湾大选前,蔡英文信誓旦旦地向台湾民众承诺:“我一定会与大陆维持非常良好的关系”,“我说维持现状,就是维持现状”,“我说得到,就做得到”。但蔡英文上台已经半年了,两岸之间的关系并未有任何进展,反而出现了倒退。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国台办与台湾大陆事务主管部门制度化沟通管道已告封闭。台湾行政部门负责人林全声称的不排除“二轨管道”亦不可得,甚至连台湾海基会董事长人选也举棋不定,这更是“现状”无以维持的印证。不仅如此,蔡英文上台后更是“台独”动作频频,破坏了两岸关系现状,将两岸关系带向不确定。

  废止“课纲微调”,推行“文化台独”

  “文化台独”的出现经历了一个比较长的发展变化过程,即由早期出现在岛内的文化“本土化”运动衍生出所谓“台湾意识”,最终异化成为“台独”政治目标服务的文化分裂主义思潮。一般认为,台湾“本土化”运动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当时国民党当局出于巩固政权的目的而推行政治“本土化”,开始大量启用台湾本土籍“精英”人物。国民党外的人士则抓住机会,打着“本土化”旗帜积极开展党外运动。

  20世纪末以来,台湾当局和“台独”势力借教育改革之名,塞进大量“文化台独”内容。乡土语言教育是另一个主要内容。1999年,台湾教育部门大张旗鼓地展开“国民教育九年一贯课程”草案意见征求工作,包括引起争议的“乡土语言”等内容都获得通过,决定于2000年下学期开始实施。2000年陈水扁执政后,教科书采用杜正胜的“同心圆史观”,课纲、编写、审查3道关卡全面“独化”,将明代中期以降的中国史列入世界史范围,将“一边一国”“日本殖民有功”观点灌输给台湾学生。“乡土语言”部分号称要“以多元文化精神及尊重各民族语文特性,纳入正式课程实施教学。强调族群语文对乡土文化延续及创新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热爱乡土的情怀”。台湾还有少数诗人,提倡用“台语写诗”,所谓“台语”就是“闽南话”,其实是中国众多方言的一种。

  “拼音之争”也是其中一个缩影。“台独”势力认为,作为国际通行标准的“汉语拼音”是由中国大陆制定并推广的,将是否采用这种拼音上纲上线为统“独”之争,要求选用“通用拼音”。

  “文化台独”当属“台独”的一部分,但又不同于政治层面上的“台独”行为。它的出现经历了一个较长的演变过程,具有极为复杂的背景。作为一种文化观念,它一旦被民众接受便很难将其彻底根除。“文化台独”的推行者企图在文化上割断台湾与祖国的联系,制造“台湾本土文化”与“中华文化”对立。

  共同的文化是构成一个民族的基本要素之一,要分裂一个民族,必破坏这个民族的文化,制造民族、文化认同的混乱。

  5月31日,民进党以“行政院”公告“教育部令”,废止2014年2月10日修正发布的“普通高级中学课程纲要”(简称“课纲微调”)。“课纲微调”是指马英九当局通过的“普通高级中学课程纲要”,对高中历史、社会、国文等课程纲要进行微调,扫除“去中国化”“文化台独”遗留毒素。“课纲微调”把“日本统治”改成“日本殖民统治”,“清代”改成“清廷”,“接收台湾”改回“光复台湾”,“郑氏统治时期”改为“明郑统治时期”,纠正部分错误史观。

  现在,蔡英文当局宣布废止“微调课纲”,沿用李登辉、陈水扁时期的课纲版本,就是延续李登辉、陈水扁时期一贯的“台独”路线,借“教育改革”,企图割断两岸历史,撕裂民族情感,从文化上切断台湾与祖国的联系,从而达到其实行政治“台独”、实质“台独”的目的。

  李登辉、陈水扁时期从更改、篡改教科书入手,片面强调所谓文化“本土化”,以台湾的乡土文化来取代整个中华文化,甚至制造本土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对立,否认中华文化在台湾文化中的主体地位和深远影响,利用“去中国化”,推动“文化台独”,扭曲岛内青年人的“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史观认同”,使台湾青年对祖国大陆和两岸关系定位产生错误判断和认知,产生“台湾人不是中国人”的错误意识,从而培养出了一大批蔡英文所称的“天然独”,为民进党的政权延续储存了后备力量。

  台湾青年人对祖国大陆和历史的错误认知若不断累积,不仅会恶化两岸关系,也会让这种错误意识尤其是对祖国大陆的敌对情绪延续到下一代。“文化台独”无疑会让台湾民众从心理认知角度对祖国大陆感到隔阂,甚至造成两岸在意识形态领域对抗。加上一旦碰到“外交参与”空间受到阻碍,民进党皆朝“反中”方向操作,从而形成了更多两岸的对抗因子。

  清算国民党历史,在岛内挑起“反中”浪潮

  台湾“二二八”事件纪念日,宜兰市中山公园孙中山铜像、蒋介石铜像遭泼红漆,并喷上“台湾希特勒”“二二八元凶”。

  无论是孙中山还是蒋介石的铜像,代表了国民党的历史,而破坏这些铜像,就代表了一些“台独”分子在刻意挑动历史恩怨。民进党打着“转型正义”和“本土化”旗号清算国民党的历史,挑起仇恨的背后不只是“反蓝”“反共”,而是要挑起“反中”情绪,现在连“中华民国”称号在台湾都频频被公开羞辱,可见目标远远不止“反蓝”“反共”那么简单,“反中”“去中国化”才是终极目标。“台独”分子认为“中华民国”和中国有牵连,现在就是要搞“台湾独立”,要和祖国大陆切断所有联系,历史的、文化的、政治的、包括从祖国大陆迁移至台湾的政权(国民党),民进党也要狠狠批判,“逢中必反”已经成为岛内常态。

  蔡英文还没有像陈水扁那样搞“急独”,一方面是避免与祖国大陆“硬碰硬”;另一方面,台湾在经济上对祖国大陆依赖度越来越高,祖国大陆通过不断向台湾让利,为其带来庞大的经济利益,民进党希望继续得到维持现状的和平红利。同时,又要实现其“台独”理想,就不断地在“仇中”上做文章,造成台湾民众对祖国大陆的仇视和隔阂。

  民进党在“仇中”上能够操作成功,有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早在陈水扁当政时期,民进党就利用政治权力打压蓝营媒体,并不断扶植亲绿媒体,甚至让深绿地下电台“合法化”,抢占台湾言论市场。与此同时,民进党公然动用行政资源对岛内媒体进行置入性营销。国民党前民意代表邱毅曾爆料,陈水扁执政期间,仅亲绿电视台民视,民进党便花了高达5亿6571万元新台币的置入营销费用。在地方执政的县市,民进党县市首长则依旧动用行政资源不断对亲绿媒体进行培植;而民进党中央也十分重视舆论战的重要性,比如,民进党舆情小组笼络不少亲绿名嘴,不断给他们提供一手资讯乃至内幕,供其爆料。

  民进党近几年民意支持度升高,而国民党却受到了公共舆论的压力,把党政军退出媒体和校园后,这一空白正好由民进党补上,所以绿营现在全面掌握台湾媒体和网络之后,也就掌握了话语权。有了话语权之后,民进党在控制民意上就更加一手遮天,操作“台独”上就更加肆无忌惮。即使有反对的声音,也会被民进党歪曲解释、恶意批判,最终遭到抵制,无法形成气候。

  第二,在民进党种种肆意妄为的“台独”活动面前,国民党显得软弱无能,并未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制止,甚至纵容“台独”引导民意,这就更加助长了民进党的气焰,也使得“台独”思想肆意蔓延。

  第三,被李登辉、陈水扁时期教科书洗脑的年轻一代,容易受到“台独”思想蛊惑,被别有用心的政客所利用。在“反课纲微调”和“太阳花运动”中,这批年轻人都充当了急先锋。

  放宽“公投”门槛,迈向“法理台独”

  台湾“立法院内政委员会”近日审查“公投法”部分修正草案,初步达成共识,一方面放宽“公投”门槛,另一方面将全台性“公民投票”适用事项增列“领土变更案之复决”,并新增两岸政治协议事前事后都必须经由“全民公投”才能换文生效。

  根据闯过第一关的修正草案,“公投”通过门槛由现行规定的双1/2高门槛,下修为“同意票多于不同意票,且同意票数达有投票权的人总数25%以上”的“1/4制”共识。

  从民进党上台后的3个动作来看,它正在一步一步地,从各个方面,运用循序渐进的手法,来达成其蓄谋已久的目的——“台独”。

  “台独”问题若究根到底,原因复杂,但日本殖民时期留下的皇民化思想,仍是一个重要原因,对台湾有深远影响,典型的如李登辉,出生于被日本殖民时期的台湾,自幼接受的是日本军国主义教育,如今变成了“台独”的精神领袖,完全无视台湾与祖国大陆历史、文化和血缘的联系,“崇日”“媚日”情结严重,在其“当政”期间,通过修改教科书,使“媚日”“台独”思想在岛内得到“传承”并发展至今,影响了台湾无数的年轻一代。

  对祖国大陆来说,如何应对民进党层出不穷、变化多端的“台独”招数,首先必须看清民进党“台独”的本质。台湾民众应该看清民进党披着所谓的“转型正义”和“本土化”外衣,从事“台独”之实。应该认清事实,尊重历史,坚持“一中”原则,早日结束两岸“敌对”状态,增进两岸政治互信,加强沟通,扩大民间交流,消除误解,最终实现和平统一,共同繁荣发展,才是两岸人民共同的福祉所在。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日报英文版两岸频道 | 中国日报中文版两岸频道 | 湖南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广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贵州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江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浙江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中国政府网 | 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 |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 | 外交部 | 人民政协网 | 黄埔军校同学会 | 全国台联 | 中国侨联 | 台盟 | 新华网 | 人民网 | 中新网 | 中央电视台 | 

统一之声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