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2017年第一期  > 正文

两岸政治关系理论研究的一部力作

日期:2017-02-23 09:56 来源:《统一论坛》 作者:林红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读王英津教授《两岸政治关系定位研究》

  2016年6月,九州出版社出版了王英津教授的个人专著《两岸政治关系定位研究》。我和王英津同在人民大学政治学系任教,在一个研究中心共同研究两岸关系。与其他国内同行相比,我对英津教授个人及书中的内容和观点有着更直接的了解。尽管英津教授在写书过程中也曾就某些观点与我讨论过,我也因此而知其大概内容,但当我真正把这本书认真阅读完毕后,还是不免有很多感触,故萌生了写此书评的念头。

  一、意义和内容

  正如该书所言,长期以来,两岸在政治关系定位问题上的分歧是影响两岸关系向前发展的根本性问题,也是影响其他政治难题的重要因素。倘若这个问题不能得到妥善解决,其他政治难题均难以得到有效解决。台湾社会实行政党政治,可能会因政党轮替而使得两岸关系发展呈现“波浪式”前进,但不论哪个政党上台执政,均无法回避两岸政治关系定位问题。祖国大陆领导人对于这个问题也高度重视。2008年12月31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三十周年座谈会上讲话表示:“两岸可就在国家尚未统一的特殊情况下的政治关系展开务实探讨。”中共十八大政治报告提出:“探讨国家尚未统一的特殊情况下的两岸政治关系,作出合情合理安排。”这既为破解两岸政治难题提出了要求,也奠定了基础。探讨两岸政治关系定位的现实意义主要有四:一可为解决台湾当局的政治定位问题提供方案设计,二可为未来两岸政治谈判预做理论准备,三可为建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奠定基础,四可为实现两岸公权力衔接与互动提供解释。作为研究两岸关系的学者,能够及时发现并抓住这一前沿问题,提前对这些基础性问题进行探索,为两岸关系正向发展扫除前进道路上的障碍,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该书共46万字、15章,章节安排依次是:“一中”论述中的两岸政治关系定位、台湾统“独”谱系中的两岸政治关系定位、“主权—治权”分析框架下的两岸政治关系定位、“国家—政府”分析框架下的两岸政治关系定位、典型定位论述(包括“宪法各表”、“一中三宪”、“一国两区”、蔡英文“宪政”论述)、定位症结(包括“中华民国”、“中华民国宪法”和台湾“国际活动空间”)、两岸政治关系定位的策略技术与方法、两岸政治关系定位中的台湾“民主牌”、定位方案设计与“一国两制”衔接等。

  二、该书特色

  该书从历史、理论、法理和现实四个维度,综合运用政治学、法学、国际政治学等跨学科研究方法,对两岸关系发展中的难点、热点和前沿问题做了透晰论述,这对学界(尤其青年学者)进一步了解和把握两岸关系发展脉络提供了深层次思考路径。该书在为读者厘清事实、拨开迷雾的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多年来对两岸关系的深层思考、理性认知和现实主义情怀。总体来说,该书具有以下四个显著特点。

  第一,理论性。完整的涉台研究应该包括三部分,一是理论研究,二是政策研究,三是舆情研究,每一部分都很重要,都有不可取代的地位和作用。但长期以来,祖国大陆涉台研究过多地聚焦于即时性舆情研究,而忽视中长期政策研究,更忽视基础性理论研究。这种现象不仅会导致研究内容重复,而且也造成研究资源浪费。该书侧重研究两岸关系发展中的理论问题,是对目前研究现状的突破和补强,拓宽了祖国大陆目前两岸关系研究的范围、方式和风格。与目前祖国大陆涉台研究界成果相比较,该书的重要特色就是其理论性比较强。

  第二,现实性。两岸关系问题是一个现实性很强的政治问题,所以从实际出发,结合现实形势对两岸关系进行研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该书在对每个理论问题进行探讨时,总是隐含着很强的现实关怀,均是为了解释或解决某个现实问题而进行的有针对性的探讨,而不是为了理论而理论研究。二是该书注重对两岸关系中现实问题的研究,可以说,该书对当前两岸政治关系中的重大现实问题几乎都有所覆盖,并进行深入分析和评价。

  第三,客观性。该书认为,两岸关系既是一个政治问题,也是一个学术理论问题,但本质上是政治问题。既然是政治问题,就很难做到像研究学术理论问题那样客观、中立,但该书坚定地站在一个中国立场上,力求对问题进行客观描述、分析和评价。主张两岸应换位思考,力求设计一个让两岸中国人均可接受的定位方案,乃至未来国家统一方案。该书较好地处理了两岸关系研究中政治性与中立性的关系,分析问题虽不中立,但力求客观,希冀通过客观性分析来增强论述的说服力。

  第四,全面性。该书内容非常全面,几乎涉及两岸政治关系定位所有问题,从“一中”论述到“台独”论述,从研究框架到实证案例,从民进党论述到国民党论述,从现实状态到未来走向,从理论阐述到技术方法,从两岸内部到国际场合,从反“独”促统到未来统一,等等。但凡当前两岸关系发展所涉及的重大问题,该书均有所涉及,并作了独到的分析和论证。从整体看,该书所研究的内容具有全面性、系统性;从具体内容看,每章均可独立成文,富有系统性、逻辑性,且行文流畅,言简意明,用语严谨。

  三、研究突破

  相较以往涉台研究成果,该书在许多方面提出了颇有创新的观点和见解。结合该书内容,笔者将这些创新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第一,在比较“旧三句”和“新三句”的基础上提出了“更新三句”设计。经过研究,作者将未来“一个中国”政策的更新表述设计为:“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代表中国的唯一中央政府。”其一,“代表中国的唯一中央政府”,较先前“代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已蕴含着更为深层的时代意涵。其二,祖国大陆须理直气壮地声明代表中国的唯一中央政府,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维护“一个中国”。其三,“旧三句”坚持“本政府代表说”,其问题是缺乏弹性和包容性,但有助于维护“一个中国”框架。“更新三句”兼顾了“新三句”和“旧三句”之间的平衡。

  第二,在梳理“独台”与“台独”概念关系的基础上,主张取消使用“独台”概念。随着岛内局势变迁,“独台”概念的积极价值和学术意义已大打折扣,尤其是目前学界将“独台”与“台独”概念并列起来使用的做法是非常不科学的。具体原因有二:其一,在目前台湾社会绝大部分民众内心深处已将“台湾”和“中华民国”等同起来的情况下,“台独”与“独台”的界分与使用有时不完全成立。其二,“独台”和“台独”并非两个相斥的并列概念,而是两个相互交叉的概念。故将“独台”跟“台独”并列起来使用在逻辑上存在问题,必定会引起相关论述混乱。

  第三,在考察台湾社会“统独”光谱的基础上,揭示了民进党放弃“台独”并非意味着接受“九二共识”。因为放弃“台独”和接受“九二共识”之间并非“非此即彼”的二元论关系。由于在“九二共识”和“台独”之间存在着广阔的中间地带,所以,放弃“台独”并不意味着一定会接受“九二共识”,可能出现既反对“台独”也反对“九二共识”的情形。过去,有些人之所以将放弃“台独”视为民共政治互动的前提条件,就是因为他们不经意地陷入了一个误区,将放弃“台独”与接受“九二共识”之间理解成“非此即彼”关系。接受“九二共识”,必定意味着放弃“台独”;但放弃“台独”,并非一定接受“九二共识”。

  第四,在剖析“主权—治权”分析框架缺陷的基础上,提出以“主权所有权—主权行使权—一般治权”分析框架(简称“三分法”分析框架)作为替代方案。该分析框架将国家权力整体按照权力的位阶和性质,从高到低依次划分为三个组成部分:主权所有权、主权行使权和一般治权。与“二分法”分析框架相比较,该分析框架在逻辑结构上更加严谨科学,用其对两岸政治关系的研究会更加具体深入,对两岸分离现状的解释更具说服力。相较于“主权—主权权力”分析框架,该分析框架具有更广泛的适用性,有助于更好防范“一个中国”虚体化。

  第五,主张将未统一前的两岸政治关系定位表述为“一国两府一中央”,是“一个中国,两个政府体系,一个中央政府”的简称。如何在表述上既能清晰地表达目前“一个中国内部存在着暂时互不隶属的两个政府体系”,又能与台湾的“一国两府”区隔开来,成为一个技术上亟待突破和解决的问题。“一国两府一中央”的完整意思表述是:“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一个中国内部存在着暂时互不隶属的两个政府体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代表中国的唯一中央政府。”

  第六,将台湾当局定位为“区域性特别自治政府”。该书从政权地域范围视角,认为可称台湾当局为“区域性政府”(相对于“全国性政府而言”);从权力运行及隶属关系视角,认为可称台湾当局为“特别自治政府”。该政治定位的完整意思表述是:“台湾当局是一个基于历史上内战原因造成的、由一部分中国人在中国领土上先后通过割据和民选改造而建立起来的、与中央政府暂时互不隶属的区域性特别自治政府。”“台湾特别自治政府”既非中央政府,亦非地方政府,而是两岸未统一前的特殊政治安排,这样的安排无法用传统的单一制理论来界定。

  第七,提出了两岸政治关系定位的分解式定位法。该书认为,所谓分解式定位法是一种从“化整为零”到“积零为整”的定位方法。面对两岸政治关系定位这种复杂的政治难题,只能先分场合、分阶段、分层次地针对当时的具体形势作出部分定位,然后再将部分定位累加起来,最后构成“总体定位”。分解式定位坚持循序渐进原则,坚持先易后难、先低阶后高阶、先间接后直接、先各表后共表、先低度敏感后高度敏感、先外围后中心、先学界后官方的基本思路与次序。企图通过单一的、具体的、一次性的政治关系定位来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那是不可能做到的。

  第八,对两岸关系研究中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进行界分或比较。主要有:“一中不表”“一中各表”“一中共表”“一中同表”“一中新表”“各表一中”“各表一国”“一中两区”“一中两宪”“一中三宪”“一中两岸”“一中两国”“两宪一中”“宪法一中”“两岸一中”“两国一中”“两岸一国”“一国两区”“一国两府”“一国两治”“一国良制”,等等。除此之外,还有以下概念组合:主权所有权与主权行使权、国家继承与政府继承、国家承认与政府承认、人民主权与民主形式、自决与公决、国家与国度、国度与国际法意义上国家、国家与政府、国名与国号、法理状态与事实状态、法律承认与事实承认、法律人格平等与政治地位平等、形式平等与实质平等、政治问题与学术问题、政治问题与法律问题、国际政治上的主权与国内政治上的主权、实体“一中”和虚体“一中”、法理拥有与事实行使,等等。以上概念的比较和界分,有助于学界更准确地使用这些概念。

  第九,剖析了台湾“2300万人决定论”的错误。长期以来,台湾打着自决、民主、“公投”等旗号分裂或拒统。由于其“台独”活动所借助的上述理论工具似乎符合西方国家的主流政治价值,因而具有很强的迷惑性。该书从解析国家主权、人民主权、民主、公民投票之间区别与联系入手,揭示了“住民自决论”“民主分离论”和“民主拒统论”究竟为何在理论和法理上是站不住脚的。通过对公民投票进行更为细化的类型和层次划分,可以看清楚台湾利用公民投票制度从事分裂或拒统的错误所在。

  第十,继续建构了复合式“一国两制”台湾模式新构想。在原来研究的基础上,继续研究了以下问题:台湾政权名称问题、两岸统一后的国号问题、“中华民国宪政体制”问题、台湾“国际活动空间”问题安排、中央与台湾地区产生冲突后的解决机制、台湾民意在中央政权的体现问题。两岸关系的复杂性决定了未来解决两岸关系的理论一定是混合理论。实际上,“一国两制”理论就是一种混合理论。唯有混合理论及体制才能解决两岸统一问题。

  第十一,对台湾学者有关重要论述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解析。近年来,台湾学者提出诸多两岸政治关系定位论述,究竟如何看待和评价这些论述,祖国大陆内部观点不一。该书选取谢长廷的“宪法各表”、张亚中的“一中三宪”、国民党的“一国两区”和蔡英文的“宪政”论述作为典型个案进行深入解析,并得出研究结论。该研究的贡献在于,给人们观察、分析和判断某一政治关系定位论述提供一个新视角和思路,帮助人们理解这些论述对于两岸关系(特别对于祖国大陆)的利弊得失,从而研判该论述的现实可行性。

  四、小结

  《两岸政治关系定位研究》的出版,对于未来两岸关系研究开了一个好头。从这一角度说,该书的出版也是抛砖引玉。期盼涉台研究界在该书所论及问题的基础上,对关涉两岸关系的基础性、理论性问题展开进一步探讨。问题本来就是不辩不明,通过学界的广泛讨论和脑力激荡,不断深化和拓展两岸关系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以进一步提升涉台研究成果的数量和质量,从而更好地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以及未来国家统一贡献自己的才智。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日报英文版两岸频道 | 中国日报中文版两岸频道 | 湖南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广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贵州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江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浙江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中国政府网 | 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 |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 | 外交部 | 人民政协网 | 黄埔军校同学会 | 全国台联 | 中国侨联 | 台盟 | 新华网 | 人民网 | 中新网 | 中央电视台 | 

统一之声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