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2017年第二期  > 正文

台资企业发展挑战及转型升级方向探讨

日期:2017-04-23 10:27 来源:《统一论坛》 作者:周小柯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两岸经贸关系恢复以来,随着台商大规模进入祖国大陆,两岸形成了以台商为纽带的产业合作关系,台商在祖国大陆的发展壮大,不仅延续了台湾产业的生命力,也直接或间接促进了祖国大陆经济发展。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受内外诸多主客观因素影响,台资企业在祖国大陆的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同时也面临祖国大陆全面深化改革带来的新机遇。

  一、台商祖国大陆投资总体情况

  1990年7月,台湾当局正式开放台商赴祖国大陆间接投资以来,台商对祖国大陆投资开始进入快速发展期,尤其进入21世纪之后,一批大型台资项目纷纷到祖国大陆布局,进一步加速了台商投资祖国大陆的步伐。据商务部统计,1989年到2015年,祖国大陆累计批准台资项目95298个,累计实际使用台资626.9亿美元;而台湾“经济部投资审议委员会”统计显示,1991年到2015年,台湾核准对祖国大陆投资总额1543.55亿美元。无论投资项目数、实际金额还是核准金额,都显示出台商祖国大陆投资对两岸经贸关系发展的重要性。

  1989年以来,祖国大陆实际利用台资呈现“三升三落”特征。1989年到1996年为第一个上升期,祖国大陆实际利用台资从1.6亿美元升至34.8亿美元,到2000年降至23亿美元;2001年至2002年为第二个上升期,祖国大陆实际利用台资升至39.7亿美元,到2007年降至17.7亿美元;2008年至2012年为第三个上升期,祖国大陆实际利用台资升至28.5亿美元,之后再度进入下降态势,到2015年降至15.4亿美元。商务部台港澳司新近发布数据显示,2016年1-9月,祖国大陆实际使用台资15.5亿美元,同比上升28.6%;其中,4月、8月和9月三个月同比负增长,2月份同比持平,其余月份均有增长,但因8月和9月连续2个月同比负增长,台商祖国大陆投资回暖态势尚不完全明朗。

  从项目投资规模看,1989年以来,单个项目年均投资规模最高为2013年的127.86万美元,最低为1992年的16.33万美元,1989年至2016年9月整体平均为65.54万美元,表明台商祖国大陆投资项目规模普遍较小,中小企业是台商祖国大陆投资主体。

  二、台资企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两岸要素禀赋互补性明显降低。

  在相当长时间内,两岸生产要素高度互补,祖国大陆拥有土地资源和劳动力优势,台湾拥有资本和技术优势,台商到祖国大陆投资主要就是将两岸的优势有机结合起来,也由此两岸经济在这种要素禀赋基础上形成了高度互补合作模式。

  然而,随着祖国大陆经济快速成长,两岸经济发展差距日趋缩小,两岸要素禀赋结构也发生了明显变化,各自拥有的相对优势明显减弱,要素互补性随之明显降低。从1991年到2014年,祖国大陆城镇单位从业人员月均工资从36.6美元增加至764.58美元,年均增长14.13%;同期台湾工业和服务业从业人员月均工资从1002.3美元增加至1557.46美元,年均仅增长1.93%。工资增速的差距使得这一时期台湾相对祖国大陆人均月工资比值从27.39倍降至2.04倍,表明两岸劳动力禀赋互补性明显降低。从台资企业实际感受到的困难(见下页表)也可以看出,2008年到2013年,“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一项一直是台资企业在祖国大陆发展面临的首要困难,2014年选择该项的比例有所降低,但仍是第二位因素。与此同时,台湾所拥有的资本优势也明显减弱,台资在祖国大陆所吸收的境外资本中所占比例持续降低。根据商务部台港澳司发布的数据,截至2006年12月底,祖国大陆累计利用台资在累计吸收境外投资中占6.4%,截至2016年9月,这一比例已经降至3.7%。

  当前祖国大陆经济在新常态轨道运行背景下,随着劳动力成本及资源环境约束日趋强化,传统上所拥有的土地及劳动力优势将进一步削弱;同时,随着祖国大陆经济结构全面提升和发展动力根本性转换,台湾传统上所拥有的资本优势和技术优势也将进一步衰减。可以预见,未来两岸企业基于要素禀赋进行互补合作的空间将越来越小,日趋难以为继。

  (二)两岸产业之间竞争性日趋加强。

  作为后发经济体,祖国大陆经济对台湾经济具有显著的“追赶效应”,主要表现为祖国大陆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高级化速度快于台湾,两者共同作用下两岸经济发展阶段和产业结构差异性不断缩小。相似系数是最早由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国际工业研究中心提出的一个衡量工业结构同构程度的指标,也常被用于衡量不同国家或不同区域产业结构的相似程度。根据其概念界定,该指标数值介于0到1之间。对区域产业结构进行评价时,一般以0.90作为判断相似度高低的标准。采用这种方式和两岸各自的统计数据可以计算得出两岸三次产业结构相似系数。从2002年开始,两岸三次产业结构相似系数一直在0.9以上且在整体上呈现上升态势,到2013年突破0.95,2015年进一步上升至0.98,表明两岸间产业竞争快速升温。进一步挖掘其背后原因,一方面是祖国大陆第三产业从2012年再度进入快速发展期,并在当年超出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标志着祖国大陆经济开始进入工业化后期,与台湾经济所处的后工业化时期仅一步之遥,也更加重视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另一方面,台湾为走出金融危机后的经济低迷,尤其在近两年推出一系列举措,大力吸引资金回流岛内,实施“再工业化”。两方面因素交织作用,两岸产业开始出现越来越多的“正面交锋”。

  进一步从决定未来两岸产业走向的新兴产业规划发展情况看,未来两岸产业竞争会愈加激烈。根据“十三五”规划,祖国大陆未来将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生物技术、绿色低碳、高端装备与材料、数字创意等新兴产业。另外,按照《中国制造2025》规划,未来大力推动的重点产业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等10大领域。而蔡英文提出“五大创新研发计划”,将绿能科技、物联网、生技医药、精密机械、防务航太等产业作为优先发展的重点。从内容看,祖国大陆未来重点发展的产业基本上涵盖了台湾“五大创新研发计划”所涉及领域,两岸这些产业在发展过程中难免会相互影响甚至彼此竞争。比较而言,祖国大陆可以凭借市场、技术人才以及配套资源等优势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而且优势会不断强化。

  从表中还可以看出,2008年到2013年,“同业竞争激烈”一项一直是台资企业在祖国大陆发展面临的第二困难因素,而且选择该项的比例一直在稳定增加,到2014年达到23.20%,已经超过“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成为台资企业面临的首要困难,这也表明了台资企业在祖国大陆竞争力的相对下降。

  (三)传统代工经营模式难以为继。

  长期以来,许多台资企业在祖国大陆的发展主要以代工模式生产制造,且原材料和销售市场“两头在外”。近几年来,随着内外经济形势变化,过去台资企业依托祖国大陆丰富且廉价劳动力的代工经营模式日益难以匹配变化了的新环境。一方面,土地、劳动力以及原材料等的上涨从供给面推动生产成本上升;另一方面,全球金融危机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先后爆发导致全球经济持续低迷,台资企业传统上所高度依赖的欧美市场需求下滑甚至萎靡不振,从需求面在降低对台资企业产品消费需求的同时,也倾向于压低这些产品的价格。供需两个层面的因素都在挤压代工经营模式的利润空间。尽管相关企业可以通过产业空间转移方式降低成本,但这种转移本身也存在较大风险,毕竟适应新环境需要一个过程;而且在当前全球新一轮工业革命已经兴起的背景下,台资企业继续采用空间转移模式最多勉强能维持若干年,迟早将面临被市场淘汰的风险。

  三、台资企业转型升级方向探讨

  在祖国大陆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台资企业发展面临上述三大挑战呈现强化之势,同时也面临祖国大陆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发展动力转换、区域经济发展新战略以及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建设等带来的发展新机遇。对于台资企业而言,唯有积极探索新的转型,才能突破既有格局,实现创新发展。

  一是从要素禀赋互补合作模式向研发创新合作模式升级。用发展的眼光看,两岸要素禀赋互补性降低是不可逆转的趋势,这在客观上要求两岸彻底摒弃传统的基于资源禀赋差异的经贸合作模式,在更深层次研发创新层面寻求面向未来的合作,也对台商在祖国大陆的转型升级提出了更高要求。从两岸产业目前在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中的地位来看,两岸企业所处位置整体上还都是以中低端为主,也非常有必要开展研发创新层面合作。祖国大陆经济发展动力向创新驱动转换,则在客观上为两岸企业开展研发创新合作提供了良好环境和广阔舞台。目前,已有两岸企业在这方面作出积极尝试,并取得实际成效。

  二是从独资模式向合资模式发展。随着祖国大陆工业化进程深度推进,两岸产业结构将进一步趋同,企业彼此之间的竞争也将会更加激烈。内外环境的新变化,客观上需要两岸企业以一种紧密的合作形式,形成利益共同体,有效解决现实利益冲突,避免相互之间恶性竞争,共同应对新挑战,抓住新机遇,提升产业竞争力。具体而言,就是通过两岸企业合资的方式,促使两岸企业紧密形成共担风险、共负盈亏的利益共同体,在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同时,也有利于解决两岸企业利益共享及合理分配方面的机制问题。在过去的发展中,台资企业绝大多数以独资形态运营,今后应更多地与祖国大陆其他企业开展资本合作。

  三是从高度依赖外需市场转向重点拓展内需市场。在外需低迷、净出口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减弱背景下,祖国大陆逐步将稳增长的重点从扩大出口、增加投资转向扩大内需,祖国大陆经济正在发生结构性变化。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在祖国大陆国民生产总值(GDP)三驾马车中,消费占比从2011年开始稳步上升,到2014年升至51.4%,比2010年的49.1%提升2.3个百分点;投资占比从2012年起呈现下降态势,到2014年降至45.9%;而净出口占比则从2008年开始明显下降,到2011年已经降至2.5%,2011年之后基本稳定在这一较低水平。这种结构性变化意味着2011年以来消费需求成为祖国大陆经济增长主引擎。随着祖国大陆经济结构的优化提升,尤其是消费需求在社会总需求中所占比重上升,祖国大陆逐渐从“世界工厂”发展成为“世界市场”,未来日趋重要的内需市场将是台资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的基础。顺应这一趋势,台商投资要更多地从制造业尤其是出口加工业为主的结构转向更多地投资服务于祖国大陆当地市场的服务业项目。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日报英文版两岸频道 | 中国日报中文版两岸频道 | 湖南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广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贵州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江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浙江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中国政府网 | 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 |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 | 外交部 | 人民政协网 | 黄埔军校同学会 | 全国台联 | 中国侨联 | 台盟 | 新华网 | 人民网 | 中新网 | 中央电视台 | 

统一之声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