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台湾政治民主化以来,几经政党轮替,正所谓“风水轮流转”,没有哪一个政党可以永续执政,这成为多数国民党人对将来重返执政的信心来源。然而,2014-2016年这一轮国民党真的败得很惨、伤得很深,因此,曾经有民进党人士弹冠相庆,好似要进入20年长久执政一般。却未料蔡英文执政仅仅一年多就民调“直落落”,近日,行政部门负责人林全终于被换掉,赖清德北上意味着对台南市食言而肥,甚至民进党大佬辜宽敏还呼吁“蔡英文只做四年就好”,可见,蔡英文当局的整体表现已经“破功”。
然而,民进党“衰”并不直接等同于国民党“兴”。民众对蔡英文当局的施政失望,而对于国民党的战斗力仍然在静静观望。直到今年的国民党党主席选举,转机终于出现。此次选举堪称国民党有史以来最激烈的党主席选举,共有6位候选人参与角逐,吴敦义首轮过半,国民党终于展现出了凝聚人气的态势。众望所归的吴敦义似乎即将开始一个国民党的新时代。国民党是否就此止跌回升,甚至在2020年夺回执政权,民众对于台湾的时局乃至于两岸关系的改善有了新的期待。
一、吴敦义三大优势
事实上,“蓝营”内部一直有人十分看好吴敦义,吴敦义也曾被期许在2015年出来挑战蔡英文,或者2016年出来执掌国民党。可惜的是,或许是因为经过精细计算,吴敦义最终推迟到2017年才“出山”。正如俗语云:“好酒不怕晚,好菜不怕等”,吴敦义“再出发”依然给国民党带来新的希望。吴敦义被看好,极有可能带领国民党走出低谷,可以总结为三大原因:
(一)吴敦义在国民党内凝聚超高人气
2016年5月,蔡英文甫一上台,就开始对国民党一波波的“政治追杀”,从清查“不当党产”到不断强推“年金改革”,可谓是“刀刀见骨”。普通国民党党员现在很苦,台湾政坛政治风向逆转而国民党未来似乎迷茫,此刻非常需要一位能够凝聚人气的党主席出现,吴敦义恰恰就是这样超高人气的不二人选。在此次6位候选人中,只有吴敦义历任国民党秘书长、副主席等党职,南投县县长、高雄市市长、民意代表、台湾地区副领导人等公职,经历丰富,人脉广泛,本土色彩也十分浓厚,所以,吴敦义在选前得到多位国民党籍民意代表及地方重要人物的支持。事实上,正是因为诸多中常委对于吴敦义寄予厚望,在洪秀柱后期才出现了架空洪秀柱的情况,甚至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立法机构国民党党团。
此外,吴敦义在此次选举中,得到了多方国民党传统大佬的支持。被称之为党内本土派旗手之一的前台湾立法机构负责人王金平曾公开称赞,吴敦义是“最好的人选”;前“总统府”秘书长曾永权本是马英九的嫡系,近期被吴敦义委以重任,不仅担任国民党副主席还兼任秘书长。被马英九、王金平同时支持是其他竞争者所不具备的。更令人惊奇的是,曾经和吴敦义角逐党主席的两位对手相继被“收编”,郝龙斌同样被委任为副主席,并且9月份受吴敦义委托访问祖国大陆,另一位“悍将”韩国瑜则被派往“深绿重镇”高雄市发展。
总之,吴敦义的超高人气展现了国民党的团结,也有利于凝聚士气和新一轮人事布局的顺利展开。
(二)吴敦义将有可能回归传统的施政风格
如前所述,今年69岁的吴敦义履历完整,历练丰富,这一点与之前的几位特立独行的国民党领导人有很大差别,这一点也注定投射出各位在施政风格上的差别。例如,前领导人马英九喜欢任用小圈子和学者群体,号称“不粘锅”,痛恨官员贪腐,却也忽略了国民党的酱缸文化之反面就是“水至清则无鱼”。2013年的“马王政争”由马英九一手发动,他本来认为是“关说者必受罚”,孰料最后王金平却毫发无损,而国民党内斗公开化却使得党的形象严重受损。不仅如此,2014年“反服贸运动”的发展、2014年末的“九合一”选举结果恐怕也与这一事件相关。可见马英九当时的政策推动并未考虑到这一事件可能影响到国民党的未来发展,大局观严重不足。
再比如号称“小辣椒”的洪秀柱,在2015年竞选台湾领导人和2016年竞选国民党党主席的时候,慷慨激昂,拥趸众多;但在选上党主席的时候,基本上还是保持了民意代表的行事风格,经常在脸书(Facebook)上控诉民进党执政之荒谬,却在国民党的整体人事布局方面有所欠缺。当然,洪秀柱的人脉欠缺实际上也是因为履历不够丰富造成的。所以,洪秀柱虽然战斗力很强,但是却绝非与民进党竞争的最理想人选。
相较于马英九、洪秀柱二位“太过于有个性”,吴敦义时代的国民党将更可能采取传统政治打法,依靠多方面人脉资源,听取民意,平稳布局,梯次展开,很有章法地进行。若是这样,将非常有利于国民党在2018年的“九合一”选举。
(三)民进党执政不力,给国民党提供新的契机
台湾政治民主化以来,处处选举至上,没有谁是永远执政,没有谁是永远在野。这样的选举逻辑着实让民进党十分焦虑,因此,民进党“反其道而行之”,希望出重手尽快打压国民党,争取让国民党出现分化、分裂乃至解体,最终不再对民进党造成任何有影响力的威胁。然而,民进党对国民党的动作可谓是“用力过猛”,对国民党的“不当党产清算”居然从1945年算起,再加上对“军公教警消”的年金改革也招致骂声一片,导致大量相关人士到处围堵蔡英文。如此政策实际上使得民意的天平已经出现了再次修正,并最终体现在蔡英文和林全的民调一再下滑。
此外,民进党的其他政策也备受争议。“一例一休”居然导致了“三输”局面,即劳工薪资减少、雇主成本增加与物价上涨;“前瞻基础建设计划”刚开始居然编列8年8000多亿元新台币,后来三读通过也有4年4000多亿元,其中轨道建设始终有绑桩和讨好日本之嫌;当然,“同婚”议题、教改议题、反核议题、产业政策等也是争议不断,“815大停电”更是彻底戳穿了民进党“不缺电”的谎言。
总之,民进党执政一年多来,施政不当导致民众纷纷走上街头表达不满,这为国民党的东山再起提供了重要契机。
二、多重挑战
尽管吴敦义就任党主席后,国民党呈现出了团结奋进的气势,但国民党不可掉以轻心。即便是蔡英文执政不当,也可能仅仅导致民进党内部出现诸侯并起之局面,并不意味着绿营已经无牌可下。相反,吴敦义如果不解决以下三大挑战,将有可能短期之内就耗掉民众的信任和刚刚恢复的士气,需要十分警惕。
(一)如何与民进党抢夺话语权
国民党治理台湾有丰富经验,在经济、金融、产业、基础设施、教育等各个方面,国民党内不仅有大量人才,还有着较为成熟的理念。然而,在与民进党的竞争中,国民党经常在话语权方面出现“失声”,在被后者“抹红”“抹黑”之后,往往毫无招架之力,甚至最终沦落为“人云亦云”。所以,国民党应该勇敢地抢夺治理台湾的话语权。尤其是眼下,国民党不能仅仅是批评民进党的政策有多少错误和多么糟糕——这是在野党普遍擅长的逻辑分析——而应该在具体政策上,有更为完整、系统的表述。例如,“前瞻基础建设计划”是否有国民党版本?“一例一休”是否在政策出台之前即可以有很好的评估?在“同婚”议题、教改议题、反核议题、产业政策等方面,国民党是否更能凝聚多数人共识?
以上话语权的抢夺,除了人才储备之外,还需要媒体的争夺。当然,争夺话语权的时候,还应该注意尺度的把握。太过于激进,则有可能导致民众接受程度过低;但太过于保守,则相当于没有自己的想法,仍然会被民众看低。
(二)如何唤醒青年一代对国民党的支持
年轻人是祖国的未来。“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社会文化和价值观的普及是一项长期工程,教育的作用不容忽视。自从李登辉推进本土化教育以来,台湾青年对于祖国的疏离感在增加,而青年中的“台独”分离意识在抬头,“台独”对青年的毒害使得坚守“一个中国”和维护中华文化的中国国民党对青年的吸引力在不断下降。眼下,尽管国民党已经意识到了青年群体的重要性和“台独”削弱青年靠近国民党的严峻性,但由于近十几年的台湾教育基本上隐含“去中国化”史观(“去‘中华民国’化”),沉疴已久,须从长计议。然而,随着台湾选举政治越来越呈现功利化特征,若各个党派进行政治动员只是为了选举,如此背景下对于青年的动员实际上更难以赢得青年真正的支持。
此外,青年工作不仅仅是文宣问题。如果国民党内政治文化依旧,人事拔擢总是论资排辈,重要场合均为大佬轮番表演,青年始终没有机会出头,甚至于“一朝天子一朝新政”(前主席洪秀柱推出扶持年轻战将的“五零计划”最终无疾而终),那么,无疑于将青年推到了其他党。所以,国民党在组织人事工作方面必须进行改革创新,“胆子要再大一些,步子要再快一些”,将青年的上升渠道阐述得更清晰一些,才能增强青年对国民党的认同和参与。
(三)如何构建两岸均能接受的两岸论述
两岸关系对于中国国民党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中国国民党标榜“中国”以及建党一百多年的历史,当然可以成为两岸联系的“天然桥梁”。但如果两岸关系出现冷却或者两岸交流话语权旁落,这对中国国民党的岛内影响力是有一定削弱作用的。当前,吴敦义回归“九二共识、一中各表”以及马英九提出的“不统、不独、不武”,表面看是为了纠正洪秀柱的“一中同表”而回归模糊战略,即所谓回归台湾主流民意,但实际上是迎合眼下民进党的“维持现状”论述,不仅无助于改善两岸关系,还有可能造成祖国大陆对其政策的疑虑和观望。
无论谁担任党主席,都必须认识到,中国国民党只有保持“中国”意涵(所谓“泛蓝共主”),才能够持续生存和发展下去。若国民党强调其“台湾”和“本土化”一面,则无异于自绝生路,因为国民党永远不可能和民进党攀比“谁更本土”,“外来政党”标签永难舍去。所以,吴敦义不仅需要不断与“台独”分裂势力做斗争,还需要在两岸论述方面继续创新和向前,积极构建两岸均能接受的表述,才有可能打消祖国大陆和国民党内“深蓝”的疑虑,从而壮大中国国民党的支持力量。
三、前景可期
马英九时期,国民党曾经有一副好牌,但并未利用好,因此,最终国民党再次在野,并被民进党一路“急追猛打”。现在国民党虽然展现新的气象,但必须要痛定思痛,深刻反思,才能够从谷底缓慢向上爬。可以说,吴敦义担任党主席,国民党已经重新走到新的十字路口。未来我们期待吴敦义主席运筹帷幄,在新的征途上走好以下三步:
(一)声势壮大,团结“泛蓝”
9月9日,中国国民党举行第20届中央委员选举,投票率高达97.12%,为历届最高,显示国民党内部的士气已经回来了。但此次选举吴系人马最终大多胜出,而洪系的李昶志(曾任发言人)、林忠山(曾任“台湾发展研究院院长”)、军系背景的吴斯怀、李天铎未能当选。这实际上就涉及到了如何安抚以洪秀柱为代表的党内“深蓝”派系的问题。此外,针对8月20日新党主席郁慕明“未来新党不会再和国民党和稀泥”的表态,和9月初前台湾防务部门总政治作战部主任许历农上将“以后不再‘反共’”的声明,国民党要明白,如果没有包容性态度,这样的切割就像亲民党的离开一样,最终将会弱化国民党的发展。
吴敦义不仅需要有大度包容之心,更要有高瞻远瞩之战略眼光。吴敦义应该深深意识到,团结“深蓝”未必能够打败民进党,但“深蓝”若分裂出去,则“蓝营”一定减损战斗力。所以,2017年是国民党的关键一年,国民党不仅需要自身做大做强,也需要强化“泛蓝”各党派联系,展现智慧和诚意。
(二)2018年“九合一”华丽逆转
国民党在马英九时期的重大失败可谓始于2014年“九合一”选举。当时的国民党似乎被打懵了,缓不过神来,于是,2016年大选几乎“无人征战”。因此,2018年“九合一”选举之所以备受瞩目,就在于国民党能否在此役中“翻身”。这是国民党在吴敦义时代所面临的第一场“大考”,也是吴敦义证明自己调和鼎鼐能力的最佳机会。
随着蔡英文执政的争议政策越来越多,势必2018年“九合一”选举民进党会受到一定影响。但吴敦义不应该简单地“坐享其成”,而应该拼尽全力,来一场轰轰烈烈的大胜,才能够一扫颓势,重振旗鼓。国民党应该全面布局,整体评估此次选举战况,不应该囿于“一城一池之得失”。
(三)2020年再创辉煌
2020年,台湾将迎来又一次领导人选举。吴敦义从不讳言自己对于台湾领导人位置的关切。今年全代会上国民党的口号就是:革新、团结、重返执政。虽然现在谈论“2020”还为时尚早,但2020年的几个指标仍然是可以观察和期待的。2020年的选举其实有几个观察指标,一是国民党是否能够成功打败民进党;二是即便没有打败民进党,但在立法机构能否获得更大斩获;三是即便领导人和立法机构均输了,总体的民意支持是否上升。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国民党要想在2020年选举获胜,需要从眼下就开始规划和统筹。选举不仅事关台湾政局走向,也事关两岸关系走向。在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年庆祝即将到来的时刻,国民党如何证明自身存在价值以及彰显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所扮演的角色,“行胜于言”,还是用行动来证明吧!
相关新闻
中国日报英文版两岸频道 | 中国日报中文版两岸频道 | 湖南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广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江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中国政府网 | 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 |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 | 外交部 | 人民政协网 | 黄埔军校同学会 | 全国台联 | 中国侨联 | 台盟 | 新华网 | 人民网 | 中新网 | 中央电视台 |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 国际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