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2017年第五期  > 正文

蔡英文当局两岸政策的“台独”本质

日期:2017-12-25 15:51 来源:《统一论坛》杂志 作者:张文生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蔡英文上任以来,拒绝承认“九二共识”及其核心意涵“两岸同属一中”,其内外政策依然沿着“拒统反中”的方向发展。当然,从表面上看,蔡英文表现出所谓“不挑衅”的低姿态,用“维持现状”迷惑台湾民众,但是在本质上,蔡英文没有改变“一边一国”的“台独”政治主张,其两岸政策的核心目标就是去除“一中框架”。

  一、政治上蔡英文通过拒绝“九二共识”来否定“两岸同属一中”

  “九二共识”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其重要意义在于确认了“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国家”的事实,明晰了两岸关系的性质。祖国大陆多次指出:“无论台湾哪个政党、团体,无论其过去主张过什么,只要承认‘九二共识’的历史事实,认同其核心意涵,同大陆的交往就不会存在障碍。”

  然而在“九二共识”这个关键问题上,蔡英文采取了模糊、回避的态度,其目的就是企图“一边一国”的“台独”政治主张取代“两岸一中”的核心意涵。早在当选之前,蔡英文就已经表示对于“九二共识”采取所谓“求同存异”的态度。蔡英文认为,1992年所发生的会谈,大家有不同解读、不同名词,大家可以坐下来好好谈一谈;但1992年会谈体现出来最重要的精神,就是互相谅解、求同存异,让两岸关系可以继续往前走,“这是当时最重要的结论、最重要的成果”。可见,蔡英文花言巧语的背后,潜藏的目的就是要掏空“九二共识”的核心意涵,否定“两岸同属一中”。蔡英文甚至要求回到1992年香港会谈的原点,实质就是要把1992年双方对于“两岸一中”共识抹去,站在“一边一国”的基础上来对话谈判。

  在“就职演说”中,在“九二共识”这个关键问题上,蔡英文依旧采取回避和模糊的态度,认为:“1992年两岸两会秉持相互谅解、求同存异的政治思维,进行沟通协商,达成若干的共同认知与谅解,我尊重这个历史事实。”对“九二共识”停留在尊重两岸“两会”会谈的历史事实层面,对于是否有“共识”,“共识”是什么则避而不谈,对于“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核心意涵采取回避态度。这种回避和模糊态度,表面上看是她受制于岛内政治格局,实质上是体现出她顽固坚持“一边一国”的政治态度,为她自己保留了推行“台独、分裂”政策的回旋空间。没有一个中国,就否定了两岸关系为“非国与国关系”的政治性质,蔡英文的立场理所当然不为海内外中国人所接受,针对蔡英文的就职演说,国台办负责人明确指出:“这是一份没有完成的答卷。”

  在2016年“双十讲话”中,蔡英文提出“四个不会”:“我们的承诺不会改变,我们的善意不会改变,我们也不会在压力下屈服,更不会走回对抗的老路。”并且要求祖国大陆:“正视‘中华民国’存在的事实,正视台湾人民对于民主制度的坚信。”在就职周年前夕,蔡英文接受《联合报》专访时,抛出“新情势、新问卷、新模式”的两岸关系互动新主张。蔡英文仍然对“九二共识”避而不答,因为她的两岸政策基础就是建立在“一边一国”路线之上的,可见蔡英文不可能、也没有意愿承认“九二共识”,更不可能接受“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这一核心意涵。

  二、法理上蔡英文试图利用“中华民国宪政体制”来贯彻“两国论”

  蔡英文在两岸政策中强调 “中华民国现行宪政体制”“中华民国宪法”“正视中华民国存在的事实”,表面上看,这些主张好像是在向蓝营的政治立场靠拢,回归“中华民国”体制,但是蔡英文和民进党人理解的“中华民国”与蓝营传统认同的“中华民国”是不同的,其关键区别是这个“中华民国”是否包含“一中框架”,是否承认“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国家”,也就是“中华民国是中国”与“中华民国是台湾”的区别。当然,蔡英文充分利用“中华民国”来借壳上市也有特定目的。第一是向蓝营支持者喊话,用“中华民国”认同来缓和蓝绿之间的紧张冲突,用“中华民国”来伪装民进党传统的“台独”主张。第二是向祖国大陆表明她坚守“中华民国现行宪政体制”,不会向“台独”进一步发展,因此她也多次重申了“依据中华民国宪法”处理两岸事务的观点。第三是在两岸关系上改变策略,易守为攻,用“中华民国”对抗“九二共识”。

  就蔡英文个人的从政道路看,她并非是传统的民进党人,既非创党党员,也非学运世代。蔡英文走上政坛与李登辉的提携重用有关。20世纪90年代中期,蔡英文开始介入两岸事务,先担任大陆事务主管部门咨询委员,后又担任“国安会”咨询委员,被李登辉延揽进入“强化中华民国主权国家地位专案小组”担任召集人,进行“两国论”方面的研究与策划。2000年陈水扁当选台湾地区领导人之后,蔡英文被任命为大陆事务主管,担任了把关者角色,曾经阻止了陈水扁有意承认“一中各表”的倾向,她也曾私下向前大陆事务主管苏起表示:“今后只做不说,不提‘两国论’,但仍将继续执行‘两国论’。”美国前驻华大使李洁明与蔡英文打交道后得出结论:“这个小女人是个坚定的‘台独’信仰者。”事实也证明,蔡英文在始终执行“不说‘两国论’的‘两国论’路线”。正因为蔡英文在“两国论”路线上的坚定性,使她获得了绿营“台独基本教义派”的充分信任,在2008年以后被推上了民进党主席的位置,并代表民进党出马参选台湾地区领导人。蔡英文在参选2012年台湾地区领导人的过程中,不仅否定“九二共识”,而且公开宣称“中华民国是台湾,台湾是中华民国”的“两国论”论调。公开否定“九二共识”是导致2012年蔡英文败选的重要原因,在参与2016年选举的过程中,蔡英文总结了2012年败选的经验教训,绝口不提“两国论”“一边一国”“台独”等政治主张,也不再公开否定“九二共识”,但她绝不承认“九二共识”及其核心意涵即“两岸一中”。

  然而,蔡英文两岸政策的核心仍然是坚持“两国论”的政治定位,虽然不改变“中华民国”的“国号”,但是把“中华民国”等同于“台湾”,把两岸定位为“两国”,这也是蔡英文长期以来坚持的政治立场。2016年6月,蔡英文访问巴拿马,在参访行程的留言中下意识地签下了“President of Taiwan(ROC)”,把“中华民国”等同于“台湾”。蔡英文当局的司法部门负责人许宗力更是公开主张把两岸关系定位成“特殊的国与国关系”,大陆事务主管张小月也坚持“台湾是主权独立国家”的立场,这些都进一步证明了蔡英文继续推行“两国论”分裂主义路线的政策。

  三、经济上蔡英文试图通过“新南向政策”来弱化两岸经贸往来

  当然,蔡英文在两岸政策上的心态是矛盾的,一方面,想要在政治上去除“一中框架”的束缚,想要在经济上摆脱对祖国大陆的依赖,想要在思想文化上阻挡祖国大陆的影响;另一方面,又担心所谓“新南向政策”及创新产业政策无法见效,导致政绩不佳影响连任。因此,既想远离祖国大陆,摆脱对祖国大陆的依赖,又担心两岸经贸关系疏离造成台湾经济衰退。新政策未见效,旧政策又不能延续;新市场未确定,旧市场又在收缩。因此,蔡英文的两岸政策表现出一定的矛盾性,既不承认“九二共识”,又想避免造成两岸关系紧张。然而,蔡英文当局的两岸政策最终损害的是台湾经济,受挫的是蔡英文当局的施政满意率。

  蔡英文把改善台湾经济的希望寄托在“新南向政策”“加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五加二创新产业”等经济政策上,但这些政策措施尚未推行就接连受挫。没有良好的两岸关系发展环境,这些经济和产业政策都没有成功的可能性。美国总统特朗普上台后已经公开退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使蔡英文当局在经济上“依美抗中”的希望落空。台湾产业界和学术界并不看好她的规划,最糟糕的是蔡英文提出“要摆脱对于中国的过度依赖”,但是离开了祖国大陆的广阔市场,无论“五加二创新计划”或“新南向政策”的推动都障碍重重。7月,台湾工业总会发表“2017年政策白皮书”指出,台湾投资环境存在“五缺六失”的问题,即缺水、缺电、缺工、缺地、缺人才,以及台湾当局失能、社会失序、立法机构失灵、经济失调、世代失落和台湾失去了总目标。“问题还在恶化,明天不会更好。”

  台湾观光旅游产业发展更离不开陆客支持。蔡英文上台后对祖国大陆游客极不友好,赴台游客逐渐减少,已经给台湾观光旅游业者造成明显冲击,以至于他们不得不喊出“要生存、有工作、能温饱”的卑微的诉求。然而,蔡英文和民进党依然热衷于政治斗争,在立法机构推动“转型正义条例”“不当党产处分条例”,把清算国民党作为上台执政后的首要任务。蔡英文当局和民进党仍旧没有改变精于选举而疏于施政的风格,这样的表现只会让台湾经济越来越衰颓,台湾民众也会越来越不满,蔡英文当局的施政困境也将越来越明显。

  蔡英文上台以后,经济建设上难有作为,因为她无法处理好两岸关系,导致两岸制度性联系协商机制中断以及两岸交流大幅降温,其中的关键原因就在于蔡英文拒绝承认体现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对于蔡英文当局来说,改善台湾经济环境,推动台湾经济发展的政策选择并不多,而其中最重要的出路在于处理好两岸关系。连蔡英文当局端出的“新南向政策纲领”都不得不把“新南向政策”与祖国大陆的“一带一路”规划挂钩。坚持“台独、分裂”路线,没有能力处理两岸关系,可以说是蔡英文面临内外困境的重要根源。

  四、教育文化上蔡英文推行“去中国化”的“柔性台独”策略

  蔡英文当局一方面用“维持现状”来欺瞒社会舆论,另一方面却积极推行“柔性台独”政策。蔡英文上台不久就宣布废止马英九时期的“课纲微调”政策,恢复“台独”色彩浓厚的中学历史课纲。近来台湾当局教育部门推出所谓“文言文和白话文比例修正案”,企图减少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比例。正是台湾当局导向性的“去中国化”的“柔性台独”政策,鼓励了岛内“台独”势力猖獗地煽动青少年一代的“台独”意识。

  “台独”势力还把“去中国化”的矛头指向孙中山先生。2016年2月,民进党民意代表高志鹏等人提案要求废除“国父遗像”。台湾现行的所谓“中华民国国歌”歌词也体现了孙中山的影响:“三民主义,吾党所宗,以建民国,以进大同。”民进党当局还有人要求修改“陆军官校”校歌,因为里面唱到了“怒潮澎湃,党旗飞舞,这是革命的黄埔”。而最为积极的,倒是台湾政治大学,把校歌中孙中山对于政治的定义也作了修改,把“政治是管理众人之事”改为“政治是服务众人之事”,把“实行三民主义为吾党的使命;建设中华民国是吾党的责任”,改为“实践民主法治是我们的使命;维护自由人权是我们的责任”。

  蔡英文当局还把“去中国化”的“柔性台独”政策贯彻到两岸交流中去,强化台湾社会的“反共、反统、反中”氛围,“台独”势力拿着“反统、反中”的政治放大镜在岛内制造肃杀气氛。绿色媒体渲染“反共意识”,宣称台湾有5000“共谍”;民进党民意代表指责台湾高校向陆生出具“一中承诺书”,扬言追究台湾高校的责任;蔡英文当局意图恢复白色恐怖时期的“保防法”,遭到舆论质疑后,改名为“反渗透法”。蔡英文当局还修订“两岸关系条例”,管制退役将领和政务官“登陆”,用剥夺退俸威胁退役将领和政务官;大陆事务部门还扬言禁止祖国大陆省级台办、批绿学者、党政军人士等入岛交流。

  由于蔡英文当局上任后坚持意识形态的“反中”,导致两岸民间敌意的上升,台湾社会进一步“台独化”的政治倾向加剧,使得两岸关系的危机呈现出日益深化的趋势。

  五、对外关系上蔡英文推行“亲美日反中国”的政策

  蔡英文当局的分裂主义路线在对外关系上的表现是推行“亲美日反中国”政策。蔡英文当选之后就积极布局配合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争取加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意图在美国的支持下与祖国大陆对抗。2016年年底,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打乱了蔡英文当局的布局,没有了美国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成为食之无味的鸡肋。蔡英文当局不得不适应特朗普的风格,首先在2016年底与特朗普通电话,其次极力争取实现美台关系的突破,尤其是军事安全关系上的突破。美台之间试图升级军事安全合作的突破手段包括以下方面:一是军事人员交流层级的突破,企图撕去美台军事交流的民间装饰,把美台军事交流人员层级提高到防务部门副负责人以上层级;二是军事力量交流的突破,企图恢复美国在台驻军的权力,也恢复美国军舰在台靠港的权力;三是军事活动交流的突破,即所谓 “汉光演习”中台湾海军陆战队的一个排与美军太平洋司令部所属的海军陆战队,混合编队进行为期2周的连级战斗作战训练;四是军事武器交流的突破,2017年6月美国批准14.2亿美元对台军售,其中包括早期预警雷达的技术指导、反雷达导弹、鱼雷和SM-2导弹零件等,实现了某种程度的军事武器技术突破。

  蔡英文当局也积极寻求台日关系突破。为了拉拢日本,蔡英文任命曾经留学日本的谢长廷为驻日代表,宣称不再质疑“冲之鸟是礁还是岛”的立场,准备开放日本核灾区食品进口。在此同时,日本也宣布将负责对台事务的“交流协会”从2017年1月1日起更名为“日本台湾交流协会”,为蔡英文当局和岛内“台独”势力撑腰壮胆。

  蔡英文执政给岛内“台独”势力带来了激励,也给两岸关系带来阻碍,海内外中国人要求“武力统一”的呼声高涨,蔡英文当局“亲美日反中国”的心态更加强烈。美国、日本趁机利用“台湾牌”牵制中国发展的想法,与蔡英文当局的“反中”心态一拍即合。当然,从目前来看,这些突破性的举措处于试探阶段。美国固然对中国大陆的发展怀有戒心,但对这种发展的前景也深感无法阻挡,因此采取了既遏制围堵又接触交流的所谓“再平衡战略”。同时,美国对台湾当局也未必全然放心,既想利用台湾牵制中国大陆,又担心被“台独”势力拖下水,造成中美之间为极少数“台独”分子厮杀的悲惨结局。因此,在美台关系上,美国一贯认为自己是完全的主导者,台湾则是随时可以放弃和牺牲的“棋子”,日本在对台关系上则是配合美国战略的角色而已。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日报英文版两岸频道 | 中国日报中文版两岸频道 | 湖南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广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贵州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江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浙江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中国政府网 | 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 |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 | 外交部 | 人民政协网 | 黄埔军校同学会 | 全国台联 | 中国侨联 | 台盟 | 新华网 | 人民网 | 中新网 | 中央电视台 | 

统一之声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