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2017年第五期  > 正文

执政失能 社会失序 民众失望—— 2016年5月以来台湾政局概述

日期:2017-12-25 15:52 来源:《统一论坛》杂志 作者:徐家勇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蔡英文自2016年5月20日上台执政,迄今已一年有余。蔡英文当局上任后以推动“转型正义”“改革”和振兴经济为施政主轴,试图巩固政权基础,回应民众期待,谋求长期执政,但刺激蓝绿对立升温,社会抗争不断,民意大幅滑落。随着蔡英文的执政绩效不佳,民进党内部争夺有所突出。国民党经历一年多来的内外交困后,吴敦义就任国民党主席,未来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柯文哲等“第三势力”继续利用台湾社会普遍不满蓝绿的情绪,制造亮点,伺机谋求突破。

  一、蔡英文当局执政遇到困境

  随着时间的推移,蔡英文当局推动经济民生发展未见起色,强推“转型正义”加剧蓝绿对立,改革举措招致强烈反弹,执政遇到困境,社会抗争不断。民调显示,蔡英文的满意度已下滑至3成左右,不满意度高达6成,对其不信任的比例也已高于信任度。

  发展经济民生未见起色。蔡英文当局执政后重点推动的经济政策包括“5+2创新产业研发计划”“新南向政策”均受到各种因素制约而难以落到实处,试图打造以“创新、就业、分配”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新模式”沦为一句口号。受经济环境和能源政策影响,岛内投资环境趋于恶化,鸿海、台积电等台湾大企业纷纷加大对祖国大陆、美国的投资。为提振经济,蔡英文当局提出8年投入8800多亿元新台币的“前瞻基础建设计划”,试图以当局的投资带动提振经济。但“前瞻计划”对蓝绿执政县市资源分配不均、选举“绑桩”考量更重,政策设计基于短期的经济和政治利益,引发蓝绿激烈对抗、社会团体严重不满,加上举债数目大、实施周期长,提振经济效果有限。此外,因两岸关系陷入僵局,导致陆客大减及观光产业衰退,旅游业叫苦连天,对各行业冲击效果逐渐浮现;美国特朗普政府宣布退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美、日要求台开放“美猪”、核灾区食品进口等,使台湾对外贸易构成严峻挑战。总体看,虽然台湾经济受惠于外部经济环境的好转,增长率有所回升,但其面临的结构性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台湾民众所普遍关心的青年就业困难、实质薪资倒退、住房等社会问题没有得到缓解,致使蔡英文当局的民调不断下滑,也使其逐渐丧失年轻人的青睐。

  强推“转型正义”刺激蓝绿对立升温。蔡英文当局上任后的优先任务是巩固政权基础,谋求长期执政。为此,以“转型正义”为名,以追讨国民党党产为抓手,从政治、经济、历史、司法、意识形态等各方面对国民党进行全面打压清算。民进党在立法机构强行通过“不当党产处理条例”,冻结国民党账户,将其主要党营事业收归公有,查封国民党不动产,全面断绝其财务来源,使其陷入生存困境。“党产会”还针对“妇联会”、“救国团”、国民党捐资成立的基金会等所谓“附随组织”进行清算,逼迫“妇联会”将其大部分资产捐给蔡英文当局。在历史文化领域,蔡英文当局大力推动“去蒋化”,继续在教育、文化领域推动“去中国化”活动,加大力度去除台湾社会的“中国元素”,如把高中历史科目的中国史列入东亚史,降低文言文在高中语文中的占比,增列所谓“国家语言”意图稀释占主导地位的“国语”等。加强对司法、媒体等领域的渗透,迫使马英九深陷官司缠讼之中,“绿化”台湾媒体、掌控话语权。蔡英文当局利用政权的力量针对国民党的一系列操作有恃无恐、频频得逞,但持续制造事端不可避免刺激蓝绿对立升温、加剧社会不同族群矛盾,造成社会紧张不安的氛围,也暴露了民进党打着“改革正义”之名清算政治对手的真实面目。

  推动重大“改革”虽有得手,但加剧社会裂痕。蔡英文当局上任后为展现新气象,四面出击,推动多项改革。其中两项改革影响更大,一是推动完成“一例一休”劳工休假政策修法,二是在立法机构通过对公务员、教职员和政务人员的“年金”改革。两项改革不仅未达到预期效果,还产生多项后遗症。“一例一休”原本意图平衡劳资双方利益,但急于通过立法,仓促上路,难以实施,导致出现劳资双方和消费者三输局面,地方县市、各行业纷纷反弹,要求尽快调整。“年金改革”在台湾社会已有较高共识,问题在于如何改。蔡英文当局一方面利用民意占据道德制高点,将矛头对准军公教阶层,采用“均贫富”手段降低公教人员退休待遇以拉近与普通劳工的差距,试图争取社会大多数;另一方面也设置了诸多政策“过渡期”和“豁免安排”,在一定程度上分化了军公教群体内部的利益诉求,使抗争“合力”难以形成,从而使“年金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并未真正解决问题。存量上的改革使得各阶层利益不同程度受损,尤其是当根源问题的财政压力没有得到改善的情况下,所谓的“年金改革”只是延缓问题的爆发,到时候军公教的怨恨与普通劳工的失望叠加,将使蔡英文当局的“改革”成果大打折扣。此外,推动的“司法改革”“原住民转型正义”“婚姻平权”等争议较大,尚未有实质的进展。总之,蔡英文当局试图利用“完全执政”优势多线作战,迅速打开局面,但“改革”触碰到不同阶层、团体的不同利益和价值观的冲突,加剧社会裂痕,民众不满升高,效果远不如预期,陷入了“雷声大、雨点小”、进退维谷的境地。

  二、民进党及绿营内部矛盾有所突出

  蔡英文上任后党政军大权一把抓,主导人事布局,强化对行政、立法、司法等权力的掌控,但随着执政表现不佳,其内部反弹声浪不断涌现,民进党内派系矛盾渐趋突出,“独”派掣肘力度增大,对蔡英文的地位构成一定挑战。

  一是党内派系矛盾突出。过去民进党有“派系共治”的传统。蔡英文上台后主导权力布局,“英派”人马占据行政、立法、党务等部门要津,拔擢任用新世代,党内其他“天王”逐渐被边缘化,引起各派系对蔡英文大权独揽的不满和怨言。新潮流系作为民进党内最大派系,抢占政经资源,引起其他派系的不满。随着2018年地方选举来临,新系与其他派系、各地方势力,为争取选举提名,内斗、矛盾愈演愈烈。作为新潮流系龙头的高雄市市长陈菊、行政部门负责人赖清德等政治明星拥兵自重,对蔡英文的地位构成潜在威胁。赖清德发表“亲中爱台”言论,民进党籍县市长兴起一股“亲中”“和中”“知中”的风潮,对蔡英文的两岸政策构成一定压力。蔡英文为稳住权力基础,试图牢牢抓住2018年地方选举提名权,不时放出要求赖清德参选新北市市长的风声,以操控陈菊、赖清德的下步走向,威逼利诱,利用其他派系平衡新系的影响力。

  二是深绿势力对蔡英文掣肘增加。“独”派势力不满蔡英文的人事布局和两岸政策,多次质疑蔡英文“维持现状”的两岸政策,要求推动“国家正常化”“公投制宪”“加入联合国”等,对蔡英文任用传统蓝营政务官担任外事、两岸事务等部门负责人极为不满,多次要求蔡英文不要兼任党主席、只做一任,制造支持赖清德取而代之的舆论,挑战蔡英文的权力地位。蔡英文为安抚“独”派不满,在“转型正义”及“去中国化”上动作频频,如近期裁撤“蒙藏委员会”。

  三、国民党未来发展仍面临挑战

  国民党在2016年大选失败后内外交困,士气低落,仍未走出败选低谷。从2017年年初开始,国民党内围绕新一任党主席选举竞争逐渐升温。5月20日,在蔡英文执政满一周年之际,竞争激烈的国民党主席选举终于落下帷幕,吴敦义被多数党员寄予厚望,“一轮过半”当选党主席。8月20日,吴敦义就任国民党主席,国民党正式迈入“吴敦义时代”。然而,吴敦义领导下的国民党仍然面临着艰巨的内外挑战。

  一是继续面临民进党的政治追杀。“党产会”成立一年来,一直持续不断追讨国民党党产。近期,“党产会”调查国民党转账拨用土地案,向国民党追征8.6亿元新台币,因国民党拒缴,蔡英文当局将查封相当价值的国民党持有不动产。由于“党产会”冻结国民党账户、将党营事业收归公有,国民党的财源被斩断,致使党务运作受到严重影响,其生存危机依然困扰新上任的吴敦义。此外,民进党利用“完全执政”优势强行推动“转型正义”和一些重大政策法案,不断侵蚀国民党的支持基础,国民党对此也束手无策,难以发挥监督制衡的作用。

  二是内部路线、权力之争并未停歇。国民党内部“本土派”与深蓝的路线之争并未因吴敦义当选党主席而停歇。洪秀柱、张亚中等所代表的深蓝势力继续在党内、社会宣扬理念,并与外部的新党等统派势力相呼应,并不认同吴敦义领导的国民党两岸政策路线。除了党内路线之争外,国民党内部的团结问题依然未完全解决。尽管在8月20日的国民党“二十全”上刻意营造党内团结氛围,但党内各股力量仍然需要进一步凝聚。

  三是党务改革面临考验。吴敦义就任党主席后将会实践其选举中提出的一些改革政见,如推动实施“地方党部主委直选”、加大力度培养青年人才等。但吴敦义对改革不会过于理想化,为改革而改革,将以争取最大程度的选举胜利为导向,继续依赖传统地方派系作用,强化传统组织动员模式。目前吴敦义任命的党务主管和地方党部主委,多属传统政治人物。然而不论是地方党部主委直选,还是党务人事布局,均属于技术性层面,并未触及到国民党存在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如理念弱化、组织松弛、支持基础流失、与青年脱节等。倘若国民党不能改善政党形象、重新凝聚并扩大社会基础、吸引年轻人的政治参与,那么单纯技术性的改革将难以改变力量走弱的总趋势。即将来临的2018年地方选举,是吴敦义接任党主席后最关键的一次大考,其所有改革经营成果将反映在选举结果上。展望未来发展前景,虽然民进党执政不力和全力打压激发了国民党再起的信心和压力,但挑战突出,全赖于吴敦义及其团队能否努力推动改革、加强团结,提出更符合民众期待的政策路线,为扩大执政基础创造条件。

  四、柯文哲等政治势力仍是影响台湾政局演变的变量

  以台北市市长柯文哲为代表的“白色力量”,虽然由于柯文哲的施政不力有所失色,但台湾社会对蔡英文当局执政不满情绪渐升、对国民党信心尚未恢复,使得所谓“第三势力”仍有存在发展的空间。柯文哲完成上海之行,继续举办“上海-台北双城论坛”,台湾舆论认为其走出一条不同于蓝绿的“第三条道路”,加上台北市成功举办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成为媒体焦点,助其民意支持率获得较大幅度提升。蔡英文和民进党从避免国民党光复台北市和柯文哲投入2020年大选的角度考虑,在战略上倾向再度礼让柯文哲参选台北市市长,但双方在两岸政策、选举利益等问题上的差异渐显。有评论认为,柯文哲迟早要与民进党“新天王”决战大位,蔡英文则要避免柯文哲过早投入大选,影响到她的连任。不论柯文哲能否连任成功、是否投入2020年大选,他所代表不同于传统蓝绿的政治力量已经在台湾政坛发酵,成为影响未来台湾政局演变的重要变量。

  此外,“时代力量”在进入立法机构一年多后,虽然媒体曝光度有所下降,立场不一及政治能量也遭受外界越来越大的质疑,但作为一股新兴政治势力,其未来发展动向仍值得关注。“时代力量”在民进党执政后,与民进党的关系发生微妙变化,双方竞争面凸显,但在总体路线上仍与民进党保持战略合作关系,致力于清算斗争国民党,走激进“台独”路线,未摆脱民进党“侧翼”的形象。由于认识到难以实质改变政治生态,当前“时代力量”在发展策略上有所调整,从过去一段时期活跃于政治舞台转为致力于加强地方经营,强化塑造代表劳工、青年、社运等中下阶层团体利益的形象,加大力度布局2018年地方选举,试图抢占更多地盘。

  总体看,蔡英文执政后形成的民进党主导台湾政局的基本格局尚未改变,但台湾社会不满情绪持续发展,民进党的政治优势受到挑战;国民党仍处于艰困时期,但有利于恢复上升的外部因素在积累,吴敦义能否把握住机会努力耕耘重拾民心,不仅决定国民党的发展前景,而且攸关蓝绿政党格局演变;以柯文哲为代表的“第三势力”试图进一步突破传统政治格局,备受关注。台湾朝野各政治势力围绕重大改革政策、“转型正义”、两岸政策及2018年地方选举议题激烈角逐,台湾政局正酝酿新一轮的分化重组。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日报英文版两岸频道 | 中国日报中文版两岸频道 | 湖南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广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贵州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江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浙江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中国政府网 | 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 |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 | 外交部 | 人民政协网 | 黄埔军校同学会 | 全国台联 | 中国侨联 | 台盟 | 新华网 | 人民网 | 中新网 | 中央电视台 | 

统一之声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