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2017年第五期  > 正文

论“一中同表”的现实基础与发展愿景(一)

日期:2017-12-25 15:57 来源:《统一论坛》杂志 作者:潘佳瑭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2017年是海峡两岸达成“九二共识”25周年,然而长期以来,台湾岛内对“九二共识”一直存在错误的解读,国民党人士普遍倾向于“一中各表”,前国民党主席洪秀柱提出要走向“一中同表”,民进党人士否认两岸有共识,普通民众的认知则比较模糊和混乱。那么,岛内人士为何曲解甚至拒不承认“九二共识”,两岸关系的政治现实及实力对比究竟如何,统“独”和“一国两制”对台湾意味着什么,两岸有没有达成“一中同表”的可能性?这些问题可谓环环相扣,与台湾社会各界能否理解和接受“一个中国”密切相关。鉴于岛内对“一个中国”存在各种认识误区、错误言论和思潮,有必要厘清事实和真相,权衡利弊得失,凝聚两岸“一中同表”的共识,营造有利于促进两岸和平统一的舆论氛围。

  一、“九二共识”的核心意涵

  1992年,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就事务性商谈中如何表明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态度问题,达成各自以口头声明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2000年,台湾大陆事务主管部门负责人苏起将这一共识表述为“九二共识”,获得两岸广泛认同并沿用至今,成为两岸各领域交流与合作的政治基础。

  (一)1992年的共识。1992年10月28日至30日,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在香港进行工作性商谈,双方就如何在协议文本中表述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各自提出5种文字方案,但未形成一致的写法。最后,海基会代表“建议在彼此可以接受的范围内,各自以口头方式说明立场”,并提出3种口头表述方案,其中第八案的表述内容是:“在海峡两岸共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的过程中,双方虽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但对于一个中国的涵义,认知各有不同。”

  海协会研究了海基会的第八案,认为这一方案虽然提出对“一个中国”的涵义“认知各有不同”,但没有具体论述台湾的认知,而海协会历来主张在事务性商谈中只要表明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态度,不讨论一个中国的政治涵义,因此可以考虑这一方案,并提出自己表述的方案,作为达成共识的基础。经数度函电往来,11月16日,海协会致函海基会,表示同意以各自口头表述的方式表明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态度,并告之海协会的口头表述要点为:“海峡两岸都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努力谋求国家统一。但在海峡两岸事务性商谈中,不涉及一个中国的政治含义。”12月3日,海基会回函,对此未表示任何异议。此后,两会都认为经过协商达成上述共识。

  显然,“九二共识”就是“一中共识”,其核心意涵是海峡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并努力谋求国家统一。至于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本身只是表述的具体方法或形式,表述的内容是“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而不是“一个中国的意涵是什么”,因为两会从未讨论一个中国的政治含义。

  (二)国民党的立场。大多数国民党人士把“九二共识”曲解为“一中各表”,即“一个中国,各自表述”,少数人士甚至无视“九二共识”的模糊空间,把一个中国表述为“两个中国”。1995年,李登辉访美期间声称,“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大陆,一个中华民国在台湾”,导致两岸协商中断。1998年,辜振甫访问祖国大陆,在北京当着最高领导人的面,要求祖国大陆“承认中华民国是客观存在”。1999年,李登辉正式提出“两国论”,把两岸关系说成“国与国”关系。

  2001年,马英九提出,“中华民国”接受“九二共识”一点困难都没有,因为此一说法是“一中各表”,大陆方面说自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我方则说自己是“中华民国”,既然双方意见不同,予以搁置,谈别的,希望大陆方面不要只提“一个中国”,也应提“各自表述”。2008年马英九执政后,提出坚持“九二共识、一中各表”,维持“不统、不独、不武”现状,明确反对“台独”,认为两岸不是“国与国”关系,也不是“一边一国”。对于两岸关系的定位,马英九提出“互不承认主权、互不否认治权”,呼吁祖国大陆“正视中华民国存在的事实”。2013年,马英九再次当选国民党主席后,在回复习近平总书记的贺电电文中指出,“1992年,海峡两岸达成‘各自以口头声明方式表达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本党自五年前在台湾重返执政伊始,相关部门立即在此项‘九二共识’的基础上,恢复两岸中断近十年的和解与合作……”,这实际上可视为国民党对“九二共识”的再次确认。

  2015年,洪秀柱参加台湾地区领导人党内初选,提出“九二共识”的阶段性功能已经完成,在两岸关系进入深水区时,必须认真处理两岸的政治定位问题。洪秀柱主张深化“九二共识”,提出应该从“一中各表”“一中不表”走向“一中同表”,具体内容是“两岸均是‘整个中国’内的一部分,其主权宣示重叠、宪政治权分立”。洪秀柱还表示,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中华民国”主权宣示重叠,但不能说“中华民国”存在,否则就变成“两国论”。洪秀柱的主张在党内引起巨大争议和强烈反弹,以致引发后来的“换柱风波”,党主席朱立伦公开表示,国民党在两岸关系上坚持“九二共识、一中各表”。

  2017年国民党主席选举期间,候选人围绕两岸关系展开交锋。吴敦义主张“九二共识、一中各表”,目前“‘统’‘独’都不能谈”,谈“统”不切实际,“独”也不可能,“唯有和平最好”。洪秀柱则主张“一中同表”,签署两岸和平协议,终结敌对关系,两岸未来走向和平统一。郝龙斌认为,“一中”是两岸的共识,“各表”是台湾内部共识,“一中同表”在国民党内部没有共识,国民党的核心理念思想是捍卫“中华民国”,反对“台独”。吴敦义当选党主席后,多次强调“九二共识、一中各表”,表示两岸都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但对于它的涵意(含义),双方同意用口头声明方式做“各自的表述”,“你(大陆)表你的,我(台湾)表我的”,并在新的党纲草案中刻意强化“一中各表”。对此,铭传大学教授杨开煌表示,“一中各表”是台湾的片面说词,“一个中国”是两岸的共识,“各表”不是共识;曾连任三届台湾省议员的童福来直言,“一中各表”原来就是国民党自己说的;国台办原副主任王在希直接指出,“一中各表”实质上是“特殊两国论”,祖国大陆对此始终不赞同。

  显然,“九二共识”与“一中各表”不是一回事,国民党人士普遍主张“一中各表”,实际上是游走于“一个中国”与“两个中国”的中间地带,既有对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反对“台独”的政治宣誓,又有把“中华民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相提并论的曲意解读,个中原委值得玩味。

  (三)民进党的立场。民进党长期坚持“台独”路线,拒不接受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九二共识”。民进党从创党之日起就操弄民粹、误导民意,在两岸关系上鼓吹所谓“住民自决”和“主流民意”,其立场集中体现在“台独”党纲、“台湾前途决议文”、“正常国家决议文”三个文件里。1991年,民进党通过的党纲公然提出“建立主权独立自主的台湾共和国”,主张“独立建国”,制定“新宪”。1999年,民进党通过“台湾前途决议文”,声称“台湾是一主权独立国家,任何有关独立现状的更动,须经由台湾全体住民以公民投票的方式决定”,“‘一个中国原则’与‘一国两制’根本不适用于台湾”,台湾主权领域仅及于台澎金马与其附属岛屿,对外不再坚持使用“中华民国”。2007年,民进党通过“正常国家决议文”,主张台湾是“主权独立的国家”,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互不隶属,互不治理,“国号”应正名为台湾,尽速制定台湾“新宪法”,破除“宪法一中”迷障。蔡英文当选民进党主席后,多次声称“中华民国就是台湾”。

  陈水扁执政时期回避一个中国原则,把“九二共识”歪曲为“没有共识的共识”,企图用所谓的“九二精神”来取代“九二共识”,破坏两岸协商和对话的政治基础。2016年,蔡英文担任台湾地区领导人后,仅表示尊重1992年两岸两会会谈的历史事实,对“九二共识”始终采取模糊立场。民进党“明日之星”、原台南市市长赖清德则公开叫嚣“主张‘台独’不会改变”,狂言“两岸关系是国际关系”。

  纵观民进党的立场,其实质是坚持“台独”路线,企图制造“一中一台”,不承认两岸同属一个中国。

  (四)台湾民众的认知。从1895年清政府割让台湾至今120多年的漫长岁月里,台湾先后经历50年殖民统治、50年专制统治和20多年政党恶斗,受日本“皇民化运动”、国民党反共宣传、“台独”人士和媒体长年累月的影响,台湾民众的政治认知比较混乱,普遍不了解两岸关系的真实现状,多数认为“九二共识”就是“一中各表”,少数认为是“一个中国”,有的只知道有“九二共识”这个名词,说不清是指什么。

  台湾民众长期处于封闭的政治生态,形成对“中国”、对祖国大陆的复杂情感和根深蒂固的刻板印象,直接影响对“九二共识”的认可程度。一是疏离感。台湾当局一直宣称“中华民国是主权独立国家”,早年的国民党对中共持续进行妖魔化宣传,民进党成立30多年来,不断制造祖国大陆在国际上打压台湾的舆论,导致民众不清楚“中华民国”的性质,心理上排斥中华人民共和国,对中共和祖国大陆没有好感,形成“仇共”“疑共”和“反陆”“抗陆”的敌对意识。李登辉、陈水扁上台后推行“文化台独”,通过修改教科书,把台湾史与中国史分开,把祖国大陆称为“中国”,使年轻人从小就把台湾视为与“中国”并列的概念,形成“一中一台”的政治认知,不认同两岸同属一个中国。二是优越感。“台独”人士及其控制的媒体日复一日对岛内民众进行洗脑,丑化中共和祖国大陆,岛内电视、电台、网络和报纸每天有关祖国大陆的话题几乎全是负面新闻,其中不乏歪曲事实的片面报导,即使少数客观的正面报导,也很难引起关注,民众普遍认为台湾社会民主自由,经济水平和人文素质较高,科技、军事实力也不容小觑,而祖国大陆没有民主自由,经济发展落后,人权状况不好,文明素质不高,即使对祖国大陆有所了解,往往也不以为然,似乎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优越感。三是恐惧感。多数民众对统一怀有强烈的抗拒心理,担心统一后会失去民主自由,现有利益得不到保障,面对祖国大陆的“军事威胁”,希望永远维持“不统不独”现状,同时怀有侥幸心理,认为即使台海开战,台军也具备一定的防御能力,而且美国一定会出兵保护,支持两岸统一的民众可谓凤毛麟角。

  二、两岸关系的政治现实

  两岸关系是中国的内部关系,经过数十年发展和演变,形成特殊的历史背景和现实格局。两岸关系的政治现实是,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代表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一)两岸法理统一,现状分治。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遗留的历史问题,依据现行法律,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在国家主权上是统一的。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神圣领土的一部分。完成统一祖国的大业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神圣职责”,这是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明确了两岸同属一个中国。2005年全国人大通过《反分裂国家法》,进一步明确了“两岸一中”原则和反分裂底线。台湾地区法律确认的中国领土范围同样涵盖两岸,1991年台湾当局废除“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从1991年至2004年先后对“中华民国宪法”进行了7次增修,将两岸关系明确界定为“一个中国”原则之下大陆地区与台湾地区的关系,以“因应国家统一前之需要”,但始终没有改变1946年“中华民国宪法”第4条确认的“中华民国领土依其固有之疆域”,从而构成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法理基础。

  相对来说,国家主权主要体现在对外关系上,治权则主要体现在对内治理上。当前两岸处于分治状态,尚未实现形式统一。祖国大陆地区、台湾地区分别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华民国”进行治理,形成一个国家内部同时并存的两个政治实体,实行不同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代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1945年国共内战爆发后,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国民政府由南京先后迁往广州、重庆、成都,最后退守台北,管辖的国土面积由960万平方公里缩小为3.6万平方公里,管辖的人口由4.5亿减少到不足900万人,近900万兵力仅剩下60多万人。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宣告成立,这是在同一国际法主体没有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出现的政权更替,国家主权和固有领土并未改变。从那时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取代中华民国政府,成为代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当然,受美国等西方反华势力的操纵和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未同时取得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也正因为如此,1971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第2758号决议,决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同时将“中华民国”代表逐出联合国,从此解决了中国在联合国的代表权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代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也是由历史和现实决定的。一是在两岸法理统一的前提下,中国的国家主权只有一个,在两个政治实体并存的情况下,只能由其中一个代表中国,而不可能由两个同时代表中国,否则就是“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法理台独)。二是从政治实体的代表性看,1949年祖国大陆(含海南岛)面积约956万平方公里,人口接近4.5亿,分别占全国领土和人口的99.6%、98%,而台湾面积仅占0.4%,人口仅占2%,能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三是从国际地位和国际关系看,中华人民共和国是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具有无法比拟的国际影响力。现代国家最重要的标志是能否在国际上得到普遍的外交承认,在当今世界195个国家中,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的有175个,与“中华民国”维持“邦交”关系的仅剩20个小国或穷国,把这20个国家的领土加在一起,面积只有120万平方公里,仅相当于中国大陆的12.6%,2015年人口总共8537万人,仅相当于中国大陆的6.2%,把2015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加在一起,只有2480亿美元,仅相当于中国大陆的2.3%,甚至不及香港的经济规模(相当于香港的80%)。显然,无论是国土面积、人口数量、国际影响力和经济实力,能代表中国的都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而不可能是偏安一隅的“中华民国”。

  (三)“中华民国”只是一个政治实体,不是主权独立国家。中华民国曾是主权独立国家。1912年至1949年的中华民国基本实现了国家统一,无疑是一个主权独立国家,当时的中华民国政府自然是代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之时,“中华民国”就不再是主权独立国家,“中华民国”政府退守台湾后,沦为军事割据政权,延续至今的“国号”实为一个地区性政治实体的代号或“区号”。正如1950年3月13日蒋介石在《复职的使命与目的》讲话中所指出,“我今天特别提醒大家,我们的中华民国到去年年终就随大陆沦陷而已经灭亡了!我们今天都已成了亡国之民”(《蒋总统集》,秦孝仪编)。1975年蒋介石去世,其遗嘱希望“以复国为共同之目标……非达成国民革命之责任,绝不中止”;1988年蒋经国去世,其遗嘱指出“务望我政府与民众坚守反共复国政策”,说的都是“复国”,表明“中华民国”早已名存实亡。至于现行的“中华民国宪法”,作为台湾地区最重要的法律,本身包含对中国“固有疆域”的确认,具有高度的严肃性与约束性,但只是冠以“宪法”之名的区域性法律,不具有国家宪法性质。

  相对来说,台湾更不可能是主权独立国家。岛内有人认为,台湾有“中华民国宪法”,有自己的土地、人口、政府、议会、军队和“外交”,似乎具有主权独立国家所必需的一切条件。事实上,主权独立国家必须同时具备人口、政府、领土、主权四个基本要素,台湾除拥有2300多万居住人口以外,其他三个要素都不具备。一是从政府性质看,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遗留的历史问题,在两岸尚未统一的情况下,台湾成为“国军”的军事控制区,台湾当局实属割据政权,台湾民众对此难以接受,但这确属事实。二是从领土范围看,台湾没有独立的领土,“中华民国宪法”规定的“固有疆域”并非仅限于台澎金马地区,而是涵盖整个祖国大陆。三是从主权内涵看,台湾当局能维持对台湾的治理,是在法理上坚持“一个中国”的结果,一旦当局推行“法理台独”,祖国大陆将不得不动用武力收复台湾,届时徒有其名的“中华民国”将彻底消失,不再是政治实体,台湾实行什么样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完全由中央政府决定。正因为如此,2004年李登辉曾公开表示,台湾“制宪”才能成为主权国家,言下之意,台湾不是主权国家;2007年陈水扁提出“四要一没有”,第一个“要”就是“台湾要独立”,言下之意是台湾没有独立;“台独”人士不断鼓吹建立“台湾共和国”,都表明台湾从来不是主权独立国家。

  三、两岸实力的巨大反差

  在过去将近40年时间里,祖国大陆经济一直保持快速发展势头,综合实力持续增强。与台湾相比,目前祖国大陆在经济、科技、军事各方面均拥有压倒性优势,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两岸之间的这种差距还将不断扩大。

  (一)祖国大陆经济持续增长。1978-2016年,祖国大陆在将近40年时间里年均经济增长率超过9%,祖国大陆国内生产总值于2005年首次超越法国,2006年超越英国,2007年超越德国,2010年超越“台独”人士顶礼膜拜的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2015年,祖国大陆国内生产总值10.9万亿美元,相当于日本的2.6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155美元增至7925美元,超过台湾“钱淹脚目”中后期1989年的水平(7558美元);对外贸易总额由206亿美元增至3.7万亿美元,成为全球最大贸易国;外汇储备约3万亿美元,相当于台湾的7倍,连续十多年稳居全球之首。

  两岸经济此消彼长,早已不在同一数量级。根据世界银行和台湾当局公布的数据,1990年祖国大陆国内生产总值与台湾地区生产总值分别为3569亿美元、1647亿美元,祖国大陆相当于台湾的2.2倍;2000年分别为11985亿美元、3262亿美元,祖国大陆相当于台湾的3.7倍;2015年分别为108664亿美元、5242亿美元,祖国大陆相当于台湾的20.7倍。与祖国大陆相比,台湾民众曾经引以为豪的“台湾奇迹”根本不算什么。2011-2015年,祖国大陆国内生产总值由基期(2010年)的60396亿美元增至108664亿美元,仅增量就达到48268亿美元,相当于2015年台湾的9.2倍,也就是说,如果20世纪70、80年代台湾创造了经济腾飞的奇迹,那么祖国大陆在短短的5年间就创造了9个“台湾奇迹”。近年来,祖国大陆致力于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经济增速降至7%左右,据此测算,祖国大陆每年的经济增量仍然远远超过台湾的经济总量,这意味着祖国大陆今后每年都将继续创造一、两个新的“台湾奇迹”。

  即使与其他经济大省相比,台湾也在迅速变“小”。2007年,广东省地区生产总值约4006亿美元,首次超越台湾;2015年,广东、江苏、山东、浙江、河南5个省地区生产总值分别约11531亿美元、11104亿美元、9977亿美元、6792亿美元、5860亿美元,分别相当于台湾的2.2倍、2.1倍、1.9倍、1.3倍和1.1倍,上海市面积不到台湾的五分之一,地区生产总值已接近台湾的八成。当前祖国大陆经济仍保持中高速增长态势,可以预见,今后几年内还会有越来越多的省份超越台湾。

  (二)祖国大陆科技快速进步。经过数十年投入和研发,祖国大陆科技厚积薄发。2015年,祖国大陆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2275亿美元,占全球研发投入的20%,成为推动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目前祖国大陆在超级计算机、空间探测、卫星导航、互联网应用、量子通信、高速铁路、新材料、核电等诸多领域已跻身世界前列,有的处于全球领先水平,基础设施建设、新能源、无人机、船舶制造、军事工业等领域已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或正在快速赶超全球先进水平。与祖国大陆相比,台湾在许多科技领域存在无法逾越的鸿沟,两岸的科技实力根本不在一个层次,而且这种差距还在迅速扩大。即使台湾人自信的半导体领域,祖国大陆也是全球增长最快地区,未来5年每年投资可能超过5000亿美元(与台湾地区生产总值相当),台湾人才不断流向祖国大陆公司,对台积电、联发科等公司形成巨大压力。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报告,2016年中国大陆通过国际专利制度(PCT)申请专利43万份,仅次于美国的56万份和日本的45万份,比2015年增加44.7%。

  (三)祖国大陆军力迅速提升。1950-1988年,祖国大陆每年军费投入均大于台湾,此后8年台湾反超祖国大陆。1996年,“台海危机”后祖国大陆军费开始恢复性增长,2010年达789亿美元,相当于台湾(87亿美元)的9倍,2015年达1459亿美元,相当于台湾的15倍,两岸军力呈现不可逆转的发展态势。随着祖国大陆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高性能武器层出不穷,不断列装部队并投入实战演练,各军兵种联合作战能力大幅度提升,形成全天候快速机动、陆海空天一体的近程作战和中远程打击力量。近些年,祖国大陆军事装备加速升级换代,陆军不同型号的远程火箭炮射程覆盖整个台湾海峡和中央山脉以西全部地域,可随时实施超饱和攻击,海军已装备第三代核潜艇和第四代常规潜艇,052D型驱逐舰、054型护卫舰等新型舰艇像“下饺子”一样列装部队,仅2016年入列的舰艇总吨位(16万吨)就接近台军舰艇的总吨位(约17万吨),空军歼20等四代隐形战机和空警-2000预警机、轰6K、运20等先进军机陆续列装,火箭军和战略支援部队在分导式多弹头技术、反导技术、反卫星武器等方面处于世界前沿水平,拥有核常一体、射程衔接的精确打击能力与情报侦察、电子对抗能力。相对而言,台军外购武器主要是美军的淘汰货,连常规潜艇都造不出来,空军装备的还是三代战机,军方丑闻不断,士气低迷,装备和战力与解放军没有可比性。(待续)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日报英文版两岸频道 | 中国日报中文版两岸频道 | 湖南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广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贵州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江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浙江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中国政府网 | 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 |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 | 外交部 | 人民政协网 | 黄埔军校同学会 | 全国台联 | 中国侨联 | 台盟 | 新华网 | 人民网 | 中新网 | 中央电视台 | 

统一之声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