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2017年第六期  > 正文

当前国民党青年认同危机浅析

日期:2017-12-26 14:40 来源:《统一论坛》杂志 作者:邹梦莹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9月9日,国民党第20届中央委员选举落幕。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当选人中,青年共39人,较上届多13人,占总席次18.57%。年轻中央委员比例的提升对暮气沉沉的国民党来说固然是个机会。然而,国民党长期执政并未获得岛内年轻人广泛认可,青年认同危机不断加剧,背后原因值得深思。

  一、国民党青年认同危机加剧因素多

  从2008年大选囊括近90%青年票,到2012年在“首投族”得票率方面输给民进党,再到2016年大选仅获不到10%青年票,国民党青年认同危机愈益严峻。

  (一)政党形象僵化陈旧,党内青年出头无望

  国民党作为“百年老店”,从建党至今形成了排资论辈的大佬文化和家长制作风,官僚气息浓厚,被岛内青年贴上“封闭”“守旧”“老人党”等标签。与民进党青年人才能够迅速在党内找到舞台、品尝权力的滋味、甚至成为民进党新一代领军人物不同,国民党老一辈党员人数众多、资历深且经验丰富,党内权力分享的排他性相对较强,让年轻人普遍感觉缺乏上升空间。少数能在较短时间内进入政治资源共享圈的年轻世代,多是拥有深厚家族政治背景的“政二代”“富二代”。在普通台湾青年眼中,这些资质一般的“年轻世代当权派”并非因努力打拼而赢得机会,而是凭借家族背景阻断了出身草根的优秀青年从政通道,这无疑又进一步固化了岛内青年对国民党的负面印象。

  (二)党意与民意严重脱节,难与青年产生共鸣

  从国民党组织体制来看,中常委的人选结构无法代表国民党整体的声音,而党代表、中央委员等国民党内的其他选举结果更无法体现广大民意。大多数所谓的党内菁英,往往一参加公职选举就落选,更加凸显了党意与民意的巨大差距。从政策本身来看,马英九执政时期推出的多项施政措施由于出台时机不当、配套措施不足等原因,引发民众较大反弹。同时,受全球经济复苏迟缓等因素拖累,台湾经济低迷不振,社会贫富差距持续扩大,青年世代的相对剥夺感尤为强烈,对国民党不满程度持续加深。“国民党不倒,台湾不会好”等口号已经成为台湾年轻人的流行语。

  (三)理念丧失、内斗严重,引发青年严重不满

  国民党之所以在青年群体中政治号召力低,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便是核心理念的溃散。近几任国民党领导人以及党主席参选人,都强调“重振中心思想”,但很少能明确说出中心思想的内涵。从“一中各表”到“一中同表”再回到“一中各表的两岸共识”,国民党政党理念近乎全盘沦丧,从而基本丧失了对岛内社会思潮的引导,对年轻人则更没有吸引力。同时,核心理念的混乱进一步加剧了包括路线之争在内的严重内斗。国民党内各大山头表面和谐,暗地里却各开小灶、权谋精算。如2013年的“马王之争”、2015年的“换柱风波”等,背后都是大佬们的精心算计以及“深蓝”与“本土蓝”的重重矛盾。既没有明晰的核心理念,又没有积极的团结氛围,国民党在青年中的凝聚力自然不断下降。

  (四)两岸政策未获认可,被青年贴上“卖台”标签

  两岸关系一直以来都是国民党的优势。然而,在绿色政党及媒体的煽动下,岛内以“反国民党”“反大陆”为主题的社会运动大行其道,并广受年轻人支持。岛内青年不仅不认可国民党长期坚持“九二共识”、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努力和成果,反而将高失业率、低薪资、分配正义等问题全部归结为马英九执政以来两岸大交流大交往带来的冲击,对国民党在两岸政策上的不满持续加剧,指责马英九当局“亲中卖台”、并创造出“两岸政商权贵联盟”等标签,进而将对国民党的不满折射到对祖国大陆的反感以及对两岸和平统一的抗拒。

  二、国民党青年工作效果有限

  事实上,自2005年马英九任党主席以来,国民党已经意识到争取青年认同的重要性,推动开展了一系列青年工作,但受主客观因素影响,实际效果并不明显。

  (一)成立青年团、发展青年军,但未能推动国民党年轻化

  2005年马英九当选国民党主席后,为了争取更多青年,宣布成立青年团,招募15到40岁的在校学生,以“保障在学青年权益,举用在学青年干部”。青年团积极与学校社团互动联系,组织形式灵活且充满创意的活动,如推出体验式政治实践营、倡导公益服务等,并在岛内各地设立分团。同时,在选举中大量使用“青年军”和青春派元素。如动员青年学生作为竞选助理、利用卡通玩偶包装候选人等,欲塑造候选人活力开明的风格形象。然而,由于青年团缺乏中下层组织建制,人事和工作方向随每年总团长改选而异动,任务目标延续性不佳,青年军也随着选举的结束而疏于经营,因此,这些举措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国民党与青年群体的互动,但是未能真正推动国民党的年轻化。

  (二)启用青年人才,但缺乏系统性的选拔培养管道

  近年来,特别是“反服贸运动”之后,国民党开始注重扩大青年的政治参与。一是在制度设计中,对青年的代表权给予保障。如要求党代会代表和中央委员中青年代表均不得少于10%、各级党组织干部中40岁以下者不少于25%。二是在选举层面,鼓励40岁以下的青年参加各类竞选或参与竞选团队,如曾经的新闻发言人苏俊宾、美女主播陈以真等,都是透过“青年赞线”等国民党青年人才计划脱颖而出。然而,国民党的青年培养多与选举动员造势有关,只为拼场面、做样子。此外,与民进党政治人物注重对助理的培养不同,国民党内权力牢牢掌握在大佬手中,党籍民意代表助理通常分量不足,前景多因各民意代表卸任而中断。在缺乏系统性人才培养机制的情况下,年轻人很难获得切实的发展机会,自然无法增进对国民党的认同。

  (三)推动落实青年事务,但青年政策执行率低

  青年政策的制订和落实,对争取青年支持和认同有着重要意义。马英九执政时期曾提出一系列青年政策,如针对在学青年,鼓励开展志愿服务和国际交流活动,并推出“一日首长见习”项目;针对刚进入社会的青年,积极保障就业权利、帮助其进修学习并提供创业创新贷款;在实际生活方面,还为青年争取无息购房贷款,推动社会住宅建设,并为青年父母发放育儿津贴。在整合青年工作方面,还设立“青年发展委员会”,将青年部与青年团并入“国发院”,并在大陆事务部内成立“两岸青年交流推动小组”等。然而,对于选票等短期利益的追逐使得国民党青年政策很难落实,即便提出符合青年期待的政策主张,但在实践中往往大打折扣,这也使得国民党青年政策始终处于“口号胜于行动”的尴尬境地。

  三、几点启示

  如今,民进党执政已一年多,年轻人对蔡英文当局的满意度一路走低,却未见年轻人转向支持国民党。未来,在争取岛内青年认同方面,国民党还需找到正确的切入点和方向。

  (一)找回核心理念是重中之重

  一个政党能否存续发展,很重要的因素之一便是其理念能否得到党员和民众支持。吴敦义宣誓就职时就表示,国民党与青年关系的重点在于“是否有理想、有目标”。然而,自李登辉时代起,国民党已逐渐放弃以“大中国意识”为重要内容的核心理念,特别是“反服贸运动”后,面对岛内由民进党恶意煽动形成的民粹氛围,党内出现了许多立场摇摆的人士,甚至有主张完全放弃与祖国大陆连结的声音出现。最终,核心理念的缺失和路线的分歧加剧了国民党的衰颓。因此,若国民党能够满足青年对和平与发展的务实要求,找回以“大中国意识”为核心的政党理念、提出一套积极务实的两岸和平论述,尤其是在民进党当局至今还不承认“九二共识”、两岸僵局未解的当下,牢牢掌握两岸政治的话语权,自然就有了吸引年轻人的理由。

  (二)“扎根向下”是正确方向

  若要贴近青年、赢得青年认同,国民党自身必须先要“年轻化”。然而,真正的年轻化并不是单纯的“用壮育青”,而是彻底扭转老派思维。这一点,可以从民进党身上得到启示。民进党内的新世代多出身基层,从助理做起一路经选战历练选上县市议员、民意代表,靠的是选民认可而非长官厚爱。如2014年底“九合一”选举中的林佳龙、郑文灿、林右昌、林智坚等,都是在绿营艰困区深耕多年后翻转蓝天;又如2016年民意代表选举中,萧美琴在蓝营“铁票区”花莲县蹲守多年最终当选,得票率甚至远超蔡英文在当地得票率。反观国民党,所谓的重视青年仅停留于门面,没有带来政党文化的集体改变。一到选举就由党内高层指定人选,再结合当地派系打选战。年轻人不愿去艰困选区开疆辟土,选输后更少有人留下来深耕基层。因此,国民党必须改变年轻人只凭长官青睐就能获得发展机会的惯例,鼓励年轻人在基层长期布局经营,靠“战绩”说话,这样才可能赢得岛内青年的信任。

  (三)夺回新媒体话语权是重要手段

  在新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依靠脸书(Facebook)、推特(Twitter)、YouTube等网络媒介已然成为年轻人参与政治的重要途径。以脸书为例,其在台湾的使用率为65%,每月活跃用户数高达1500万人,居全球之冠,平均每天岛内都有1100万人登录脸书。相较于民进党积极招募青年在脸书及PTT 论坛以激烈言论等充当“舆论主攻手”、扩展“绿色网络能见度”,当前的国民党在引导青年网络舆论这一方面近乎完败。若要扭转青年认同危机的不利局面,国民党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积极经营新媒体等网络阵地、直击年轻人、重新夺回新媒体话语权。否则,目前岛内人口结构变化对其已十分不利,随着老一代“黄复兴党部”和“军公教”的凋零,国民党的东山再起之路只会难上加难。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日报英文版两岸频道 | 中国日报中文版两岸频道 | 湖南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广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贵州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江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浙江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中国政府网 | 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 |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 | 外交部 | 人民政协网 | 黄埔军校同学会 | 全国台联 | 中国侨联 | 台盟 | 新华网 | 人民网 | 中新网 | 中央电视台 | 

统一之声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