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2018年第一期  > 正文

两岸关系研究领域的新拓展—— 评王英津《冲突与合作:海洋主权争端中的两岸关系》

日期:2018-03-20 14:14 来源:《统一论坛》杂志 作者:杨晶华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王英津教授,带领博士团队历时三年多时间完成的一部新著《冲突与合作:海洋主权争端中的两岸关系》,由九州出版社于2017年5月出版,这是王英津在中国人民大学亚洲研究中心立项课题《两岸在东海和南海问题上的合作研究:空间、限度和路径》的结项成果。

  众所周知,重视海洋、经略海洋,成为海洋大国和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当下中国与周边国家的海洋主权争端有许多,主要是东海钓鱼岛主权争端和南海岛礁主权争端。近年来,东海、南海风云诡谲,形势颇为严峻。在东海海域,日本企图通过“购岛”方式改变钓鱼岛主权的归属;在南海海域,菲律宾单方面将南海议题提交国际海洋法庭仲裁,美日也以更积极的态度介入南海问题。海洋主权争端日益凸显,基于两岸关系问题与海洋争端问题的战略相关性考虑,两岸不仅需要面对海洋主权的其他声索方,还需要在此框架下处理好两岸关系,协调好两岸之间的冲突,以推动两岸关系向前发展。两岸关系问题的特殊性增加了海洋问题的复杂性。半个多世纪以来,两岸均为南海主权争端的声索方,均声称拥有南海主权,双方在南海争端中既有相互呼应的一面,也有冲突的一面。在中华民族走向海洋的过程中,面对短期内无法解决的南海主权争端,两岸该如何处理彼此的关系,着实为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课题。

  架构与内容

  针对中国与周边国家海洋主权争端问题的加剧,本书首先系统全面地归纳了两岸海洋合作问题的研究路径,用以分析两岸海洋合作问题,探讨合作空间的有无或大小,然后分别在东海与南海问题上,深入探讨了两岸冲突与合作的可能性。

  在东海问题的研究中,本书以《美日安保条约》为主要研究对象,从政治战略、法律规范和军事安全等三个层面来探讨阻碍两岸东海合作的因素,并以“台日渔业协议”为研究样本,展现两岸在深度合作议题上的现实困境。考虑到日本在东海主权争端中的重要性及日台关系的历史特殊性,本书还着重探析了日本新海洋战略中涉台政策的变化、影响及应对,并针对中国大陆制定的有力对策——划设东海防空识别区,重点解析台湾的反应及两岸在此问题上的冲突与合作,并由此分析了南海防空识别区划设的复杂性。

  在南海问题上,本书首先从岛内的视角,结合台湾的特殊政治体制,通过比较分析的方法研究了国、民两党执政期间南海政策的“同”与“异”,并立足现实,深入分析蔡英文当局南海政策的“清晰”与“模糊”之处,准确把握其南海政策的收缩性与延展性。其次,从国际视角,重点分析了影响台湾当局南海政策弹性的国际因素即美国因素的影响。美国将南海问题视为牵制中国的重要着力点之一。在缺少正当理由介入的背景下,美国选择了在背后支持东盟国家的方式。而作为重要利益攸关方的东盟,在南海利益、区域主导权及国际影响力的驱动下,乐于接受美国等国际力量的支持,通过诸多方式在南海主权争端问题上对中国大陆施加压力。第三,从中国大陆如何应对的角度,通过对南海U型线问题与国际判决实践的深入研究,剖析了两岸在南海主权争端中合作的必要性与急迫性,以及合作的空间与路径,从法理和中国国家利益角度,否定了南海周边四国“五国五方”动议与台湾“五国六方”动议的可行性,洞察其为南海周边国家以“合纵连横”“借力打力”方式为中国铺设的政治陷阱。最后,本书对于两岸在南海合作上的重点问题进行深度研究与探讨,包括:深度阐释蔡英文当局的南海政策与两岸合作的限度,澄清认知误区;在两岸关系发展态势的视角下,审慎看待南海问题对两岸关系的积极作用,评估南海问题可能“引爆”两岸关系的几个关键点;提出两岸南海合作的可能走向与思路;并从中观、微观,尤其技术操作层面预判,在两岸政治关系定位问题未得到解决的时空背景下,两岸合作共同捍卫南海主权的可能性很小;而对于台湾要求参与南海争端协商的诉求,本书也通过沙盘推演式的利弊分析后,提出务实的对策建议。

  侧重与特色

  两岸在东海、南海主权争端中的冲突与合作,既是国际法问题更是政治问题,并且涉及议题很广泛。本书从历史性、现实性、前瞻性等几个视角,综合运用国际法、政治学、国际关系等学科理论知识,庖丁解牛式地层层解析了一系列重要问题:两岸在海洋事务中存在哪些冲突,原因是什么及如何化解,两岸在哪些领域能够合作,合作的方式等,为两岸在海洋争端中的合作提出了较深层次的解决路径。总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重要特色:

  第一,理论性强,兼具政策性。海洋争端问题与两岸问题均属于国家核心利益问题,既需要即时舆情研究,也需要中长期政策与理论研究。如果仅停留在狭义的政策研究层面,就事论事,会使对策建议没有“根基”,缺乏深度,而仅在理论层面推演,缺乏现实结合,也会使研究“不接地气”。本书既非纯粹的理论研究,也未流于政策研究层面,而是将两者结合起来,既高屋建瓴又切中肯綮,是一种更具“生命力”的理论研究,应对策略提出的背后,有很深的理论思考做支撑,并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第二,五“维”一体贯穿全书。作者在将问题层层展开的过程中,采取了五种科学思维方式:其一,战略思维。作者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以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维护共同海洋权益为着眼点,以国际视角、全局视角进行深入的前瞻性研究,制定了两岸在海洋主权争端中的冲突化解机制。其二,历史思维。作者不仅梳理了相关问题的来龙去脉,便于读者更好了解问题的症结,跟上作者的研究节奏,还重点突出了历史研究对于海洋争端问题解决的重要性。海洋争端问题由来已久,要在国际法层面证明海洋主权所属,更需要通过历史研究寻找史证。其三,辩证思维。作者能够抓住问题关键,洞察问题发展态势,较详细地研究了在海洋主权争端中影响两岸合作难度多个变量的走向,如美、日的介入力度,台湾当局南海政策的走向,两岸关系发展态势等。其四,底线思维。鉴于台湾问题的特殊性,作者在处理海洋主权争端中的两岸关系问题时,始终坚持一个中国原则,防范“台湾主体性”被强化的风险。其五,创新思维。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局出发,作者在坚守底线思维的同时,以创新思维寻求最大合作空间和路径。

  第三,论述周严、公允客观。本书在研究过程中搭建了相对系统,完整、全面的研究框架,几乎涵盖大部分重要自变量,并且环环相扣推演出所有可能出现的情况,对其进行针对性强、侧重重点难点的研究,从而形成一套涵盖多个层面的立体式研究体系,逻辑严密,用语严谨,行文流畅。周严的研究体系也利于规避主观因素对研究的影响,使研究更加客观、公正、务实,增强应对政策的可行性与动态适应性。另外,基于多年从事台湾问题研究的经验,作者能够精准把握中国大陆的政策方针,台湾的政治生态,海洋主权争端与台湾问题背后的美日因素,并能够敏锐洞察各方势力的战略企图与政治目的,通过比较研究方法,深刻透析问题本质,力求准确评估两岸海洋合作的空间与难度,“量身打造”应对方案。

  第四,层次分明、重点突出。政治层面分析与国际法层面分析结合均衡,既没有过于偏重政治层面分析,使得研究大而化之,也没有过于侧重国际法层面分析,使得研究脱离两岸关系的独特性及亚太局势的政治性。另外,海洋主权争端问题与两岸问题均属于重要现实问题,在制定应对方案时,将应对方案按照危机处理层面、中长期政策层面、理论探索层面划分,或按照宏观层面、中观层面、微观层面、及技术操作层面等划分,层次清晰,战术意义与战略意义相结合。

  价值与贡献

  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开辟了两岸关系研究的一个新视角、新领域。长期以来,海洋主权争端问题在两岸关系研究中属于“边缘性”议题,两岸关系在海洋主权争端问题研究中也是一个被忽视的议题。就目前研究成果看,尽管国内外学界已经围绕该课题的若干层面开展过一些相关研究,但成果只是散见于东海和南海主权争端、两岸海洋事务合作、中美在南海的博弈等研究文献之中,并未形成集中、系统、全面的研究。本书是目前图书市场上唯一专门研究海洋主权争端中两岸关系的著作,其创新性和现实意义不言而喻。

  本书旨在客观分析、评估两岸关系在东海、南海问题上冲突与合作的可能性,并提出一套符合当前亚太局势发展新情势,同时又符合两岸关系实际的研判,具体、可操作的政策建议。本书较为系统、全面地对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一系列创新观点。

  第一,以两岸在东海防空识别区的研究经验,前瞻性研究未来南海防空识别区的划设。鉴于南海主权争端与东海主权争端的相似性,本书认为未来中国也将划设南海防空识别区。但基于南海主权争端问题共性与个性的研究,评估得出南海防空识别区问题将比东海防空识别区问题的复杂性将更高,对两岸关系的挑战与考验也更大,产生冲突的可能性也更大,并对可能出现的障碍及如何应对,进行了前瞻性研究。

  第二,提出对南海岛礁加以区分的方式,探讨两岸合作维护中国南海主权的路径。以往的研究多采取“黑匣子”研究方式,不加区分地将南海岛礁作为统一整体进行研究。这种研究方式过于重视南海岛礁的共性,而忽视其个性。由于南海岛礁的实际控制权,各方的主权声索现状,以及各方落实主权声索的行动能力这三个影响因素并不相同,从而两岸在不同南海岛礁上的合作难度和空间也不相同。因此,本书提出的区分研究方法,更具现实意义。

  第三,从两岸关系的“独特性”角度,结合研究国际裁判实践,寻求两岸共同维护南海权益的空间与路径。本书从国际裁判视角重新审视两岸南海主权证据证明力的强弱,主要提出四方面证据尤为重要,包括:南海诸岛的发现、先占与历史性文献的采纳;中国在南海的主权行为;南海地图即U型线地图;关涉南海主权的关键日期。从而进一步强调两岸合作完善南海主权证据链是非常必要的,并由此探讨了两岸可能实现合作的路线图。

  第四,剖析了南海周边国家“五国五方”倡议及台湾“五国六方”倡议。本书从国际视角与两岸视角,结合国际法层面与政治层面分析,否决了南海周边国家“五国五方”倡议及台湾“五国六方”倡议的可行性,建议政府应坚持主张由南海主权争端直接当事国进行谈判和协商。南海争端主权涉及多方,可采取“多方双边机制”逐一解决。“五国六方”倡议更不可取,暗含“台湾主体性”被强化风险,不利于维护一个中国原则。在解决台湾参与南海争端协商问题上,本书深入分析了排斥台湾参与南海争端协商的根据及利弊,赞同一些祖国大陆学者主张涉及台湾“国际空间”问题须审慎处理的态度,但从大局高度与创新思维角度,大胆提出应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以更开放的姿态,在一个中国框架下,以适当身份,通过适当方式让台湾适度参与南海争端处理,并提出应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先内后外原则、先事务后政务原则、维持现状原则”等四项基本原则,是一种有底线的创新思维。这种思维本身就极具新意。

  第五,结合两岸关系发展态势,分析冲突与合作发生的领域,预估在各领域发生的可能性。冲突与合作对于海洋主权争端中的两岸关系来说,既是两种极端的态势描述,也可以在同一时空背景下共存。如书中所述,从冲突角度看,两岸在经济性、功能性、事务性领域发生冲突的可能远远小于政治性、主权性领域。反之,从合作角度看,两岸在经济性、功能性、事务性领域合作的可能性大于政治性、主权性领域。

  第六,本书将两岸在捍卫南海权益问题上的合作分为官方合作和民间合作两种形式,又将官方合作分为共表式合作和各表式合作两种形式。共表式合作即面对面合作,是指两岸双方基于一个中国原则共同表述并以共同行为来捍卫南海权益。这种合作方式的前提条件是两岸政治关系定位问题得到解决。各表式合作即背对背式合作,是指在两岸双方存在“一中共识”,但台湾仍坚持“一中各表”的情况下,两岸各自以己方政权的名义捍卫南海权益。前提条件是两岸均承认一个中国。就这两种合作所需前提条件来看,目前官方合作并不具有可行性。

  另外,在最后提出通过南海合作盘活两岸关系的新思考,认为祖国大陆是将蔡英文的南海政策作为其是否从事“台独”的重要观察指标之一,并辨析了蔡英文当局延续马英九当局的南海政策与承认“九二共识”的关系,即两者有关联,但并不能等同。倘若蔡英文当局调整南海政策,延续马英九当局的南海政策,虽不等于承认“九二共识”,但势必会为两岸关系的改善和发展注入能量。

  结语

  台湾问题和南海主权争端问题都是事关中国核心利益的重大问题,也是美、日等国牵制中国的重要战略筹码,二者既并行又交叉。在海洋主权争端中两岸如何相处,是一个迟早要面对的问题,只是时候未到而已。本书的相关探讨及结论,为我们未来处理海洋主权争端中的两岸关系奠定了先期基础。本书兼具理论性与现实性、综合性与专业性的特点,不仅拓展了两岸关系研究的领域,也补强了海洋主权争端问题的研究。

  另外,本书采取了跨学科、多层次、多视角的研究方法,也为今后研究台湾政治、两岸关系、对外关系、亚太局势等领域问题提供重要的借鉴思路,并能够满足政府、学界、大众等不同部门或群体的阅读需求,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日报英文版两岸频道 | 中国日报中文版两岸频道 | 湖南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广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贵州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江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浙江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中国政府网 | 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 |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 | 外交部 | 人民政协网 | 黄埔军校同学会 | 全国台联 | 中国侨联 | 台盟 | 新华网 | 人民网 | 中新网 | 中央电视台 | 

统一之声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