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2018年第五期  > 正文

台湾“新南向政策”对祖国大陆在东南亚利益的影响

日期:2019-01-27 15:09 来源:《统一论坛》杂志 作者:李超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新南向政策”是蔡英文上台以来台湾当局极力推动的经济政策,但是,它又不仅仅是一个民进党当局发展经济的策略。由西进转为南向,以东南亚取代祖国大陆,蔡英文鼓吹“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从多角度观察,“新南向政策”无疑是台湾当局用以摆脱台湾对祖国大陆经济依赖,减少两岸经贸、文化融合交流的“去中国化”策略。“新南向政策”甫一推出就面临岛内外诸多质疑,能否如蔡英文所愿取得所诩效果,需要打一个问号。

  一、“新南向政策”主要内容

  2015年9月22日,民进党主席、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参选人蔡英文在“民进党29周年党庆‘外交使节’酒会”上宣布,民进党当局将在未来推动“新南向政策”,并深化与东南亚及印度的关系。2016年5月,蔡英文在就职演讲中着重强调“经济结构转型”,表示要通过推动“新南向政策”,提升对外经济的格局及多元性,告别以往“过于依赖单一市场”的现象,增进与东盟、印度的“多元关系”。

  上台之后,蔡英文加速推动“新南向政策”的落实。2016年6月中旬,“新南向政策办公室”成立,由陈水扁时期外事部门负责人黄志芳执掌,随后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文件:一是“新南向政策”纲领,包含“经济共同体意识”“新南向人才培养”和“协商对话机制”等;二是“新南向政策”推动计划,从“经贸合作”“人才交流”“资源共享”与“区域连结”方面入手,聚焦医疗、文化、观光、科技和农业5大产业,并编列42亿元新台币作为预算帮助台商拓展市场;三是“新南向政策”服务指南,就政策、相关服务、区域市场、国家概况等方面给出参考意见。

  对外,台湾当局通过与东南亚、南亚各国,以及澳大利亚、新西兰政经界人士的非官方往来推进“新南向政策”,主要措施包括:一是与东南亚、南亚国家进行非官方对话,宣传推广台湾当局相关政策,积极寻求与有关国家签署经贸协议。二是发力观光产业,积极吸引东南亚地区游客。三是培养“新南向”人才,加深台湾与东南亚、南亚等地区文化交流,这是“新南向政策”相比以往单纯侧重于促进经贸往来的“南向政策”最引人注目的新特点。此外,台湾当局也积极寻求通过谈判加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等地区自由贸易协定,从而在区域经济一体化中扮演更积极的角色,为“新南向政策”助力。

  二、“新南向政策”难以成功的原因

  “新南向政策”并不是蔡英文的创举,在过去李登辉、陈水扁时期,为了配合他们的政治图谋,也曾先后推出“南向政策”,但最后均以失败而告终。蔡英文仅仅增加一些人文交流,扩大更多国家作为目标范围,难以体现一项政策的新颖之处。尽管蔡英文在2017年7月出席“世界台湾商会联合总会”及“亚洲台湾商会联合总会”活动时强调,“新南向政策”实施以来,台湾与新南向国家间的进出口贸易额成长超过10%,有许多国家主动洽询合作机会,赴台观光人数显著增加,短短一年展现多项成果等。但从实际成效来看,“新南向政策”想要实现台湾当局建立多元经济格局的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蔡英文想要摆脱台湾对祖国大陆依赖、拓宽台湾国际生存空间的图谋几乎不可能实现。

  (一)政治因素

  在当今世界政经很难分离的情况下,两个地方发展合作,首先需要有明确的伙伴关系作为后盾。然而,反观“新南向政策”目标国家,台湾与东南亚10国及印度、澳大利亚等国均无任何“外交”关系。相反,东南亚许多国家和地区则是中国大陆传统势力范围,他们是否愿意得罪中国大陆而去与台湾发展更紧密的经贸关系,需要打上一个问号。

  回顾蔡英文上台以来与东南亚国家的交往,见诸报端的是,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越南等国不顾台湾抗议,将台籍诈骗嫌犯遣返中国大陆;柬埔寨首相洪森重申,“禁止在柬埔寨境内升起‘中华民国国旗’,柬埔寨不会做出任何可能影响中国主权与独立的行为,未来台湾想在金边或柬埔寨境内其他地区设立办事处也不会被允许”;泰国两拒台湾地区前副领导人吕秀莲赴泰签证;越南在《中越联合公报》中重申,“坚定奉行一个中国政策,支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与中国统一大业,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台独’分裂活动”;菲律宾在杜特尔特担任总统后调整外交政策由美国转向中国……这些讯息,无一不使“新南向政策”的前景变得黯淡。台湾与越南、菲律宾等国还有所谓“领土”与“主权”冲突,台湾所称的“太平岛、南海九段线为‘中华民国’固有疆域”与越南、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国有利益冲突。“新南向政策”如果无法突破“外交关系”这一壁垒,很难逃脱“竹篮打水一场空”的结局。

  (二)人文因素

  台湾与祖国大陆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通,两岸同胞同文同种,自两岸“三通”以来,制约台商投资祖国大陆、两岸之间经济合作的交通因素已不复存在,而且祖国大陆庞大的人口数量为台商合作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反观“新南向”国家,东盟10国加上印度等虽然也有着相当的人口,但是这些国家的宗教信仰不同,风俗习惯各异。印度以信仰印度教为主,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马来西亚、文莱以信仰伊斯兰教为主,泰国、老挝、柬埔寨、越南等以信仰佛教为主。不同国家之间、同一国家的不同地区之间,常常因为宗教信仰发生武装冲突,“新南向”面临严峻的安全风险。语言方面,除新加坡、印度、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家通用英语外,其他国家均有自己的语言。这些都是台商经营发展不可忽视的成本。

  东南亚国家与台湾并无同胞情谊,也无“邦交”关系。以2013年5月菲律宾公务船射杀台湾渔民事件为例,当时的阿基诺三世政府曾以一个中国政策为由,拒绝向台湾道歉。因此,与中国大陆相比,东南亚国家难以提供政策方面的优惠,更不可能出现台商投资区、创业园等。台商很难愿意舍弃祖国大陆无可比拟的红利,转而向东南亚寻求机会。

  (三)基础设施与法律、制度因素

  东南亚及印度等地区是全球瞩目的新兴经济市场,印度甚至从2015年开始超越中国,成为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经济体,虽然拥有广阔的发展潜力,但是这些地区目前仍然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落后,铁路、公路通车里程少,运力严重不足。航运方面,机场密度较低,空管设施及技术、机场及相关配套设施等建设水平较为滞后,安全系数不高。海运方面,东南亚地区虽然拥有广阔的海岸线资源,天然深水港却比较少,港口货物吞吐量比较低,许多港口建设刚刚起步,海运与其他运力衔接也亟需改善。交通物流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东南亚地区功能配套条件的不足,也增加了台商投资成本。

  台商在东南亚投资建厂不是短期行为,要想获得利润,需要长期经营。然而东南亚国家政局并不稳定,政府运营缺乏效率并且腐败丛生,执政党与反对派之间、政府与军方之间、不同国家的边境地区,时常爆发冲突。政治力量的更替意味着政策的变革,台商在一个不能持续的政策下经营面临巨大风险。

  由于法律制度不完善,东南亚某些国家常出现以意识形态治国的现象,台湾遭遇当地政府刁难的事件频发。2016年7月,台塑在越南投资3400亿元新台币、越南最大外资投资项目的河静钢铁厂,经过10年规划和兴建,就在正式点火前夕,被越南政府要求“补税”7 千万美元,并以“排污不当导致大量鱼群死亡、破坏环境”等理由重罚5亿美元。台塑集团总裁王文渊与副总裁王瑞华前往越南处理此事时甚至遭到“扣人施压”。由于缺乏完善透明的法律维护权益,台塑只能“哑巴吃黄连”吞下罚单。对于此事件,台湾当局缺乏保护台商的能力,不仅束手无策,还力图淡化事件影响,企图“掩耳盗铃”,继续推进“新南向政策”。试想,台塑尚且如此,其他企业怎能放心跟随蔡英文“南向”起舞?

  (四)“一带一路”倡议的影响

  “一带一路”倡议是旨在“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的国际发展战略。4年来,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支持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联合国大会、联合国安理会等重要决议也纳入“一带一路”建设内容。2017年5月在北京举行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29个国家的元首、政府首脑与会,130多个国家和70多个国际组织1500多名代表参会,覆盖五大洲各大区域。而东南亚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具有重要战略位置和发展前景。几乎所有东南亚国家都愿意积极参与到“一带一路”倡议中来,分得区域协作发展一杯羹。并且,“一带一路”不仅仅停留在理念,中国主导的丝路基金、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为“一带一路”项目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中国支援的瓜达尔港建设、中泰铁路建设等都已如火如荼开工。在资金、项目的联合推动下,东南亚国家需要从发展的中国汲取动力。

  反观台湾的“新南向政策”,更像是决策者规划的宏观愿景,而对于如何到达这一方向,如何吸引企业、人才的加入,资金和政策怎样配套,却缺乏明确的支持。经费方面,就连蔡英文所属的民进党人士都质疑“新南向”的42亿元新台币预算却想要从18个国家的医疗、文化、观光、科技、农业等产业铺展,犹如一粒盐巴投入海水里面。机制层面,“新南向”想要成功,关键要与东南亚国家发起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相衔接,然而在协议的谈判中,中国大陆显然处于至关重要的地位。“新南向”想要绕过中国大陆取得成功,几乎不可能实现。同时,台湾还要面临经济结构与其相似的韩国“欧亚协议”计划的竞争。蔡英文“南向之路”,困难重重。

  三、“新南向政策”对祖国大陆在东南亚利益的影响

  (一)警惕蔡英文借“新南向”开辟“台独”的东南亚空间

  “新南向政策”不单纯是蔡英文实施的经济政策,它是民进党执政后基于其政治目的而谋划的一项摆脱台湾对祖国大陆经济依赖、实现台湾“去中国化”并追求最终“台独”的一项政治计谋。正如民进党国际部主任黄志芳所述,“新南向政策”不是以经贸数字为目标的政策,是以人为核心概念。人文、教育,这正与蔡英文上台后所实施的“文化台独”策略一脉相承。在“新南向”总计42亿元新台币预算中,蔡英文将一半以上用于教育研究,其用意可见一斑。在具体举措中,台湾当局设立多项奖学金,吸引更多东南亚学生赴台留学研修,并把留台工作的不合理法令障碍降到最低,这与民进党对陆生的态度、立场、政策形成巨大反差。同时,台湾当局在岛内多所大学开设东南亚语言和产业课程,增设针对岛内学子的“南向公费留学奖学金”,鼓励台湾青年赴东南亚及南亚地区研习交流、创新创业。旅游观光方面,台湾当局通过放宽签证等举措,吸引更多东南亚旅客赴台。

  民进党当局想要通过教育、旅游、医疗等方面的投资、合作,增进台湾与东南亚国家的双边交流,培育台湾在东南亚民众当中的情感认同,进而为“台独”在东南亚寻找市场。况且,东南亚有许多华侨华人,随着老一代华侨华人逐渐老去,对祖国大陆的感情能否在新一代华侨华人身上得到继承,仍然存在很多可能性。一旦“新南向政策”在东南亚侨胞身上产生效果,这会对中国大陆政策主张在海外同胞的支持方面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必须警惕蔡英文“戒急用忍”的“渐进式台独”策略在国际上演。

  (二)警惕台湾当局在“新南向”推动过程中产生的“主权”退让

  蔡英文推动“新南向”,非常不利的一点在于台湾与东南亚国家在南海存在着所谓“主权”方面的争议。

  中国人民在南海的活动已有2000多年历史,最早发现、命名和开发利用南海诸岛及相关海域,并持续、有效行使主权和管辖。中国对南海诸岛的主权和在南海的相关权益,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确立的,得到国际社会广泛承认,具有充分的历史和法理依据。然而,南海周边国家菲律宾、越南等国,枉顾这一事实,多次非法侵占南沙、西沙部分岛屿,并妄称中国对南海大片海域的主权主张违反《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应该被判无效。由于东南亚国家的一个中国政策,越南、菲律宾与中国的“主权争议”自然适用于台湾。

  先来回顾一下台湾当局对于“南海仲裁”的态度。蔡英文上台后,配合美日亚太战略,极力充当美国重返亚太战略的“伙伴”角色。对于美、日势力一手操控的“南海仲裁”不予评论,对于与中国大陆有着相同主张的南海九段线(台湾称十一段线),台湾当局更绝口不提。在南海局势千钧一发之际,台湾甚至以“防台风”为由撤回驻守太平岛的舰艇。岛内有传言指出,只要“南海仲裁”不提太平岛,民进党执政当局将默认仲裁结果。然而,美日在自身利益面前,根本无暇顾及台湾。判决结果出炉,太平岛“降格为礁”。此一结果引起台湾社会强烈不满,岛内爆发新一轮批评蔡英文亲美日的政策。蔡英文当局迫于压力,只好表态对于仲裁结果绝不接受,并且声称坚持1949年U型线的主张。

  尽管台湾当局迫于压力表态对于南海“主权”的态度,但蔡英文奉行的“拉美抗中”策略也一贯清楚。台湾对于南海“主权”的主张与美国的态度明显相左。自蔡英文上台后,岛内不时传出其将要放弃太平岛或租借太平岛供美国人使用的传言。随着“新南向政策”出台,岛内有绿营学者曾指出,如果台湾跟大陆站在一起拼命维护南海岛礁主权,过度的举动会引发东南亚国家的不安,这对于未来“新南向政策”有非常消极的影响。因此,为了发展与越南、菲律宾等国关系,不排除台湾当局在U型线及南沙、西沙诸岛做出“主权”让步,拿“家产”换取对方筹码的情形。一旦如此,就等于提供美菲攻击和削弱中国大陆“九段线”主张的借口,对于维护南海主权产生不利影响。又比如中印边境对峙事件,台湾绿营媒体在报道时,通篇引用对方说法,从对方角度阐释如何遏制中国大陆。至于引发冲突的原因,则引用印度军方人士的说法,称是中国大陆军方越境进入印度,导致冲突。对于这种赤裸裸的“反中”行为,绿营的喉舌可以如此明目张胆,而作为“台独”势力共主的民进党当局,怎能排除持相似态度的嫌疑?必须防止台湾当局为实现其政治目的,与印度和东南亚等国形成连线,损害国家主权的行为。

  (三)警惕两岸“烽火外交”进入经济领域

  东南亚与印度劳动力和原材料充足,生产成本低廉,拥有着尚未开发的人口红利,特别是随着东盟一体化的推进,近些年,东南亚与印度已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明星。欧美、中日韩等国纷纷将发展的目光瞄向此一区域。特别是中国大陆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将东南亚、南亚设为重要的节点。而蔡英文当局刚一上任,就极力推进“以人为本”,人文、教育、产业全面铺开,旨在建立东南亚-台湾经济共同体的“新南向政策”。虽然“新南向”在号召力、措施计划、配套资金等方面远不能与“一带一路”倡议相匹敌,但仍然要防备民进党当局奉行“烽火外交”,将同祖国大陆的恶意竞争扩展到经济领域。

  由于历史和地理位置的原因,台湾作为中国的一部分与东盟有着悠久的交往历史。上世纪50年代起,台湾开始对东南亚投资,到80、90年代,“亚洲四小龙之首”的台湾曾一度稳坐东盟部分国家最大外资来源地。但随着祖国大陆改革开放的深入,祖国大陆提供的优惠政策以及巨大的成本优势、市场潜力吸引了大批台资转往祖国大陆发展。再加上两次“南向政策”台商在东南亚国家金融危机中损失惨重,台资快速撤离东盟等国。而另一方面,随着中国大陆综合实力的快速提升,越来越多的中国大陆资本也涌向东南亚,中国大陆已成为东盟重要的外资来源地和最大的贸易伙伴。一升一降之间,台湾在东南亚投资金额与贸易比例骤降。但即使如此,还是有为数不少的第一代投资移民留在当地发展,取得不错的经济成果,也为后续有意前往的台商奠定一定的基础。此外,东南亚也是台湾外籍劳工的主要来源,目前有近49万名东南亚外籍劳工在台湾工作,而在台湾大专校院就读的侨生亦达8000多名,加上在台湾的新住民及其子女约有70万人,这些无疑也是台湾开展“新南向政策”的有利条件。台湾发展相对成熟的产业,恰好在东盟、南亚地区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两者在经济上存在一定的互补性,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

  并且,中国大陆的“一带一路”倡议并未得到东盟、南亚所有国家的响应,部分国家为吸引外资,会在大国间“玩平衡”。由于政治及历史原因,印度对“一带一路”倡议始终持有敌意。在“一带一路”高峰论坛上,印度成为沿线唯一缺席的大国。印度担心,中国凭借“一带一路”倡议,会将影响力触及自己在印度洋的传统势力范围;另外,中巴经济走廊穿越印巴争议的克什米尔地区。因此,印度转而与日本推出一个从亚太到非洲的“自由走廊”基建计划,来平衡中国的影响力。印度对抗中国意图明显,不排除印度与台湾当局互相勾结,“自由走廊”计划与“新南向政策”联合抵御“一带一路”倡议的情形。

  四、结语

  虽然台湾当局一再声称“新南向政策”不针对大陆,不是谁替代谁的问题。但所有的脉络都已证明,“新南向政策”不仅是一项经济计划,它是蔡英文融合“渐进台独”“隐性台独”企图的政治伎俩。在世界公认的一个中国政策框架下,任何企图台湾脱离祖国大陆、谋求“台独”国际空间的阴谋都不会取得成功。必须谨慎对待“台独”政客的“新南向”企图,未雨绸缪,制定因应措施,保护祖国大陆在东南亚、南亚地区的各项利益不受影响。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日报英文版两岸频道 | 中国日报中文版两岸频道 | 湖南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广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贵州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江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浙江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中国政府网 | 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 |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 | 外交部 | 人民政协网 | 黄埔军校同学会 | 全国台联 | 中国侨联 | 台盟 | 新华网 | 人民网 | 中新网 | 中央电视台 | 

统一之声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