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2018年第五期  > 正文

“31条惠台措施”加速推进两岸经济社会融合

日期:2019-01-27 15:26 来源:《统一论坛》杂志 作者:杨晶华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2月28日,国务院台办、国家发展改革委经商中央组织部等29部门,发布实施《关于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简称“31条惠台措施”),内容涵盖产业、财税、用地、金融、就业、教育、文化、医疗等多个领域,旨在为台资企业及在祖国大陆学习、创业、就业、生活的台湾同胞提供“同等待遇”。新措施展现了祖国大陆促进两岸经济文化融合的诚意与决心,随着全面铺开与系统落实,正面效应已初现端倪。

  一、“31条惠台措施”具体内容及重要意涵

  “31条惠台措施”具有历史性突破,主要具备开放力度大、所涉领域广、涉及部门多、落实效率快等特点,围绕企业层面与个人层面提供“同等待遇”政策支持。

  一是台企层面。放宽进入领域,如“中国制造2025”行动计划,高端制造、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等,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能源、交通、水利、环保、市政公用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等;提供相关政策支持及税收优惠,如高新企业减免15%企业所得税,采购祖国大陆设备全额退还增值税,优先用地,农机购置补贴,金融支持等。

  二是台胞层面。放宽专业人才从业限制,如开放职业资格考试,放宽从业资格,开放“千人计划”“万人计划”及各类基金项目;放宽影视业相关限制,如参与数量不受限制,引进数量不受限制,主创人员比例、祖国大陆元素、投资比例等不受限制,两岸电影合拍立项费用取消,审批时限缩短;增加学术参与路径,如建立图书进口绿色通道,两岸民间交流机构从业人员可申请基金项目。

  祖国大陆在此时刻大开大合地推动惠台政策,体现了新时代祖国大陆对台政策的重要战略调整,展现了维护台湾同胞利益的诚意与决心,凸显对台政策决策体系的高能与高效。

  第一,从战略维度契合“两岸一家亲,共圆中国梦”战略需求。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对台工作方面提出“两岸一家亲,共圆中国梦”重要思想,指出发展两岸关系应以为两岸同胞谋福祉为着眼点和落脚点,深化两岸利益融合,共创两岸互利双赢。十九大报告中,进一步提出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坚持“九二共识”,承诺愿意率先同台湾同胞分享祖国大陆发展机遇,将扩大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实现互利互惠,逐步为台湾同胞在祖国大陆学习、创业、就业、生活提供与祖国大陆同胞同等待遇,增进台湾同胞福祉。因此,惠台举措契合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战略,将对台工作纳入国家整体治理体系中,体现了对台工作的战略性、多元性,也体现了对台政策的系统性、连贯性、持续性。

  第二,从能力维度是祖国大陆有实力、有能力的体现。一方面,随着祖国大陆高速稳定的发展,国际影响力及两岸实力差距已今非昔比。祖国大陆既有能力也有意愿,充分照顾台湾同胞利益,助其搭乘祖国大陆高速发展快车,共享发展红利,为台湾同胞提供发挥相对优势的良好环境,助其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要拼图。同时有能力应对民进党当局阻遏惠台措施落实带来的政策断续性风险。另一方面从措施的决策与落实,显见祖国大陆对台决策体系的能力。其中牵头单位包括国台办与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商单位包括中共中央组织部、教育部等近30个党政群部门,传达部门包括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台办、发展改革委。具体惠台政策包括31项,所附列《向台湾居民开放的国家职业资格考试目录》共81项。决策运作体系庞大,所涉内容繁杂,但落实有序高效,体现了祖国大陆政府体系在对台工作上的高能性。

  第三,从有限性维度分阶段、分步骤逐步推动惠台政策,务实实现“同等待遇”,避免采取“一揽子”或“一插到底”的激进方式推进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因美、日等国际势力干预,“台独”势力运作,两岸制度差异等因素影响,台湾问题具有复杂性与独特性,两岸间存在尚未消弭的误解与曲解。因此在推动两岸经济社会融合过程中,应在一个中国原则底线思维下,考虑到领域、事项的差异性,事情的复杂性,也要考虑到国际因素的阻滞作用,以及民进党当局的反制作用,做好全面周延的考虑,未雨绸缪,控制好事态发展的节奏。因此,“31条惠台措施”是两岸经济社会融合重要推力之一,既有前所未有的开放性,也有按部就班的阶段性。两岸经济社会融合的路径是多元的,而“31条惠台措施”带有试验田作用,也尚属于“未及深水”层面,后续应还会有深化的相关举措。近日,祖国大陆推出台胞18码居住证,是“31条惠台措施”后又一项为台胞提供的“同等待遇”举措,使申领居住证的台胞可以享受“3项权利”:依法享受劳动就业、参加社会保险、依法缴存提取和使用住房公积金。“6项基本公共服务”:居住地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为其提供义务教育、基本公共就业服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公共文化体育服务、法律援助和其他法律服务等。“9项便利”:享受在居住地办理机动车登记、申领机动车驾驶证、报名参加职业资格考试、申请授予职业资格、办理生育服务登记以及在祖国大陆住宿旅馆,乘坐国内航班、火车等交通运输工具,办理银行、保险、证券和期货等金融服务,与祖国大陆居民同等待遇购物,购买公园及各类文体场馆门票,进行文化娱乐、商旅消费等。

  二、“31条惠台措施”初步产生“西进潮”等正面效应

  “31条惠台措施”公布后,祖国大陆各省市、各部门紧锣密鼓筹划实施,加速落实。上海发布惠台55条措施,厦门发布惠台60条措施,重庆发布惠台58条措施,江西发布惠台60条措施,山东发布惠台56条措施,另外,浙江、广东、江苏等地都推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惠台措施,推动惠台政策全面铺开。从目前进展来看,惠台措施已经初步显现正面效果。

  一是从正面看已引发台湾民众的“西进”意愿,表明措施吸引力强劲。首先,已在祖国大陆的台湾同胞热烈欢迎“31条惠台措施”落地。自惠台措施公布后,在祖国大陆工作、学习的台商、台干、台生、台籍高校教师等,通过纸质、网络媒体及通讯工具等多种方式,表达了喜悦之情及对于尽快落实的期待。其次,台湾民众表现出“西进登陆”强烈意愿。据台湾网络媒体《东森新闻云》民调显示,受访网友中,72.2%认同这些措施,52.6%表示有赴祖国大陆发展意愿。台湾中华民族致公党委托趋势民意调查公司民调也显示,多数台湾民众认为“大陆惠台政策对台湾有利”,其中教育程度为专科的认同比例最高,达65.9%。《远见》杂志3月民调显示,台湾民众愿意到祖国大陆发展的比例为41.75%,比2月民调增加5个百分点。其中,发展潜力大并饱受经济低迷之苦的台湾青年表达出了更显著的意愿,比例达到59.6%。第三,已对台湾精英与台湾学生产生较强磁吸效应。据路透社报道,因中国大陆企业能够提供较之台湾地区企业更丰厚的薪水与福利,以及中国大陆芯片行业具有美好前景,今年迄今已有300多台湾地区高级工程师前往中国大陆芯片制造厂商。台湾当局与台企为扭转事态发展双管齐下祭出反制与激励措施,都难以抵挡祖国大陆对芯片工程师的强大吸引力。另外,据报道,台湾知名高中今年申请祖国大陆大学人数明显增加,比例较往年激增六七倍,且远超申请欧美国家高校人数。目前来看,惠台政策实施时间尚短,随着进一步铺开,其所产生的效应恐将倍增。

  二是从侧面看已引发台湾当局高度恐慌,表明措施影响力强劲。“31条惠台措施”一发布就引发台湾当局强烈反应。台湾当局及绿营势力主要从几个方面给予较负面反应。首先,黑化“31条惠台措施”动机。3月16日,台湾行政部门召开“壮大台湾,无畏挑战——‘对台 31 条措施’之因应策略”记者会,妄称“31 条惠台措施”“名为惠台,实则利中”,欲“从台湾引进技术、资本及人才,协助大陆解决其经济发展所遭遇的困难”,将给“台湾安全”和“民众基本权益”带来风险、造成冲击,因此将“严肃面对,务实因应”。绿营人士沿此基调纷纷发声唱衰“31条惠台措施”。其次,利用恫吓方式,通过公权力为“西进”群体制造障碍。台湾当局着重强调按照“两岸人民关系条例”和“机密保护法”相关规定,任何台湾民众申请和参加大陆重点项目的行为都违反台湾安全保密规定,如台湾人民不得担任大陆党政军机构成员,也不能参加相关奖项或活动;不得与党政军性质团体合作或参与党政军性质项目;现职公私立专任教师不得应聘赴大陆任教。第三,推出“留人”举措,反制“31条惠台措施”。台湾行政部门提出“八大强台策略”,包括四大方向与八大策略因应。四大方向为:优化就学就业强化留才揽才、维持台湾在全球供应链的优势、深化资本市场及强化文化影响产业;八大策略为:提升学研人才奖励、强化新创发展动能、强化员工奖酬工具、优化医事人员工作环境、加强保护营业秘密、强化产业创新升级、扩大股市动能及国际能见度与加强发展影视产业。台湾大陆事务主管部门还将成立长期性项目小组,以对祖国大陆对台政策进行持续追踪与研析。台湾当局“留人、揽人”举措多为“新瓶装旧酒”,对“31条惠台措施”能产生多大反制力还要看后续落实情况。但从“全面戒备”态势足可见惠台措施对台湾当局的冲击与震动非常显著,影响力较强劲。

  三、多视角解析产生正面效应的影响要素

  “31条惠台措施”一经出台不仅引发两岸热议,也收到立竿见影的正面效应,为继续推动两岸经济社会融合起到了很好示范作用,其顺利开展与落实背后受到很多重要因素影响。

  第一,从政策决策视角,其提出是基于两岸长期交流发展的历史经验总结而来,是对台政策的递进发展。一方面,两岸经济社会融合与两岸交流是并立而行的两种发展路径,因推动时间日久,两岸交流目前发展得更为成熟与深入化,形成了一定范式,建立了一定的发展机制,但两岸经济社会融合除了配合整体战略要求外,是基于两岸经济、社会交流发生“瓶颈”,受到阻滞或较难深入境况下提出的,有利于在一定程度上破除两岸交流“瓶颈”问题,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对台政策一种递进发展,是一种反思再调整的进步,而惠台措施作为推动两岸经济社会融合重要抓手之一,自然是对台政策递进发展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另一方面,由于民进党当局坚持“台独”路线,推动“文化台独”,调整课纲,塑造“台独”史观,并进行“去中国化”操作,引导民意向“台独”方向发展,“求同化异”难度较大,过去的对台政策更多地在一个中国原则底线思维下,达到“求同存异”效应,在“求同”同时力求“化异”,而此次两岸经济社会融合相关举措更强调“聚同化异”,并能够在“化异”上找到行之有效的着力点,也是对台政策递进发展一种重要表现。提供“同等待遇”,先从形式上、制度上实现“化异”,再逐渐化除“心灵上的隔阂”,以实现“心灵契合”。

  第二,从两岸关系视角,有助于减弱台湾当局政治倾向对交流、融合的消极影响。马英九执政时期,两岸交流在大合作、大发展之后,出现了较难深入的“瓶颈”。而蔡英文执政后,由于拒不承认“九二共识”,并坚持推动“渐进台独”路线,两岸交流陷入僵化状态,再次出现不健康发展态势。两岸之间差距增大是对以往对台政策出现调整的必要性。一是两岸实力差距日趋悬殊,从而导致坚持“台独”路线的民进党当局在两岸交流上更趋戒备,更趋保守;二是两岸战略格局的天壤之别,导致合作难度日益增大,政策效应难以发挥。因为祖国大陆意在打造两岸合作共赢机制,而台湾当局却是在操作零和对立。祖国大陆立足为两岸共谋福祉,而台湾当局仅着眼于狭隘的政治利益。因此,此次对台政策调整着力点之一就是调整惠台方式,由将“惠”大多通过台湾当局或是政党下放给台湾民众的间接方式,转变为不假手于第三方下放给台湾民众的直接方式;惠台场所调整,由侧重岛内转而侧重岛内的同时更侧重祖国大陆场域,形成以祖国大陆为主导的惠台方式,体现了对台政策调整的主导性、创新性、突破性。同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弱台湾当局政策倾向对两岸关系发展影响力,减弱两岸交流、融合随岛内政局变动,执政政党交替,领导人更迭等产生的动荡性,从而增强相对稳定性,确保政策连续性。毕竟祖国大陆从根本上注重和保护的是台湾民众利益,与台湾民众直接沟通、交流避免更多曲解与误导。

  第三,从两岸民心视角,惠台措施满足了两岸民众“利”与“心”双重需求。一方面,从祖国大陆民众立场看,要求实现统一的民意支持一直居高不下,另外,“31条惠台措施”可以高效率、无争议落实,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祖国大陆民众对于向台湾民众释放善意,提供“同等待遇”,与其共享发展红利并不存在异议。同时,台湾精英也能够为祖国大陆高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提供一定助力。另一方面,从台湾民众立场,台湾地区经济不振状况所导致的“低薪资、高失业、高房价”困境,已使其难以承受,尤其台湾青年感受更深,台湾当局“台独”思维执政加剧了民生困顿。而祖国大陆发展的硬实力与软实力都能够提供更好发展平台,更丰厚薪资与待遇,更适宜就学、就业、创业环境,满足了“利”的追求。同时,民进党当局在新时代发展背景下,依然无法逃脱旧有“台独”思维囵圄,习惯将政党斗争、执政不力及两岸竞合均建构为统“独”矛盾,制造两岸对立,造成两岸关系动荡,政斗强化,公权力机构效率低下,决策失利,已引发台湾民众不满,甚至憎恶。因此,祖国大陆从共赢角度出发,以保护台胞权益为目的的政策,势必迎合台湾民众渴望摆脱政党恶斗困境的意愿,增强互信。

  总之,“31条惠台措施”践行了习近平总书记根据两岸关系新形势新特点提出的对台工作新理念、新思路、新战略,契合整体战略布局,强调了两岸“物”的交流,更突出两岸“情”的沟通,凸显了对台决策体系与对台政策的与时俱进,推动了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日报英文版两岸频道 | 中国日报中文版两岸频道 | 湖南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广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贵州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江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浙江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中国政府网 | 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 |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 | 外交部 | 人民政协网 | 黄埔军校同学会 | 全国台联 | 中国侨联 | 台盟 | 新华网 | 人民网 | 中新网 | 中央电视台 | 

统一之声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