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2018年第六期  > 正文

美国部分“台籍”侨民群体的“台独”活动及其启示

日期:2019-01-27 15:47 来源:《统一论坛》杂志 作者:林中威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8月,蔡英文出访中美洲两度“过境”美国,与所谓“台美人”群体密切互动。在前往迎接蔡英文的团体中,“台独”色彩浓烈的“台湾会馆”和各类“台美人”协会也取代了尊奉孙中山为“国父”的“中华会馆”占据主导地位,显示台湾当局侨务政策重心重新向“台侨”转移的趋势。所谓“台裔”或“台美人”,是居住在美国,认同“台独”理念的少部分台湾地区侨民及其后裔的自称。尽管这一群体远未在来自台湾地区的侨民中占据主流,但其参与政治的兴趣却极其强烈。

  一、美国“台籍”侨民群体的产生和发展

  美国“台籍”侨民的产生是两岸长期隔绝的结果。受日据时期殖民地教育影响,战后初期到美国的台湾人与其他华侨群体语言不通,由此形成了相对独立的社群。此后,由于在国民党当局统治下的台湾,本省人职业发展受到限制,不得已选择赴美留学,以另寻出路。这使留学生群体成为在美台湾地区移民主体,也为美国“台籍”侨民在少数群体中人口素质和生活水平的相对优势奠定了基础(至今“台籍”侨民仍然是美国生活水平和教育程度较高群体之一)。而他们对岛内政治现实的不满,及其同国民党当局驻美人员的斗争,使他们有意无意地把反对国民党和反对“中国”相等同。在美国的台湾地区侨民常常以“台湾”的名义组织起来,跟国民党以“中华”为名义的各类侨民组织对抗,争夺代表台湾地区的权力。这些活动深刻地影响了部分“台籍”侨民的政治倾向,使其与在美国的“台独”分子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也让“台籍”侨民比其他华侨更早地参与到政治活动中去。20世纪70年代初,“世界台湾人争取独立联盟”(“台独联盟”WUFI)和“全美台湾同乡联合会”(Formosan Club of America)的成立,更标志着美国取代日本成为海外“台独”活动的中心。另一方面,在建立“台湾民族”认同政治图谋影响下,“台籍”侨民也较早开始模仿犹太人社区,重视延续自身所谓“台湾文化”。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在美国的“台籍”侨民就以宗教活动为纽带,陆续推出“台美青少年夏令营”“台湾人协进会”(“Taiwanese American Foundation”)等活动和组织,向“台侨”青少年传播“台湾认同”。同一时期,部分“台籍”侨民还为使美国人口统计局在1980年全美人口普查中加入与华裔并存的所谓“台裔”选项进行了请愿,为90年代美国国内一系列认可所谓“台裔”的政治活动埋下了伏笔。

  进入80年代,随着台湾岛内和国际局势的变化,国民党当局对境内外“台独”活动的压制开始松动,这助长了在美“台独”组织的气焰,公然主张“暴力反蒋、独立建国”的“台独联盟”等组织针对国民党当局的行动愈发激烈,甚至发生了黄文雄在美刺杀蒋经国的标志性事件。但物极必反,一系列暴力活动的发生,不仅使美国政府提高了对“台独”团体的警惕,导致加利福尼亚州司法部于80年代初将“台独联盟”定为“暴力恐怖集团”,也让不少“台籍”侨民正视参与相关活动的风险,开始反思其原有路线。在此背景下,“台籍”侨民群体与传统“台独”组织间出现了脱钩的趋势,相当一部分人开始学习走美式民主的道路,在手段上转而采用相对温和的手段促使国民党当局“民主化”,在关注议题上也由专注台湾政局向兼顾“台籍”侨民社区的现实诉求转变。而这一时期恰逢卡特政府推动“人权外交”,为“台籍”侨民团体借“推进台湾民主化”“保障台湾人权”等议题参与美国政治,进而影响岛内局势提供了条件。

  在此背景下,“台湾人公共事务协会”(FAPA)等对后世影响深远的组织得以成立。“台湾人公共事务协会”正式创办于1982年,其表面上旨在通过“草根外交”的方式服务“台籍”侨民政治诉求、促进台湾地区民主,实则是“台籍”侨民及其后代系统地参与美国政治的桥梁。因此“台湾人公共事务协会”很快开始对涉台的美国政策发声,并逐步拥有了不容忽视的政治影响力。除此之外,“台籍”侨民群体还利用其文化素质相对较高的优势,建立了“北美洲台湾人教授协会”(NATPA)和“北美洲台湾妇女会”(NATWA)、“北美洲台湾人医师协会”(NATMA)、“国际环境协会”(IEPA)等新型社团。这一由暴力对抗向和平参与的转化,顺应了民权运动的潮流,同时其工作内容也将对美国的台湾地区移民进行基层动员与游说美国政客相结合,符合美国国内政治运行的规则,因此逐渐为美国社会所接受。

  同一时期,随着台湾地区经济的发展,岛内兴起了新一波赴美移民潮。在此趋势影响下,美国的台湾地区移民总体数量和经济实力都快速提高,其社会地位也随之上升,并形成了如“小台北”这样的台湾移民社区。同时,原有的“台籍”侨民群体在美国已经生活多年,逐步熟悉了美国社会的政治规则,因此也具有一定的政治影响。一些美国政客开始注意到这一相对活跃的政治群体,希望通过这一资源为自身谋取利益。1994年,在美国参议院外交委员会主席裴尔(Claiborne Pell)与众议院外交委员会主席柏曼(Howard Berman)等人推动下, 克林顿总统签署了103-415号法案,将“出生于台湾之美国人”的官方证件出生地由China更名为“Taiwan”。1999年,白宫和国会又分别宣布在每年5月设立“台美人传统周”(Taiwanese‐American Heritage Week),以“表扬其对美国社会的奉献”。

  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台籍”侨民群体开始在一些涉及中美关系、台海事务的议题上发挥影响力。随着1990年前后台湾岛内开放“党禁”,在李登辉的扶持下,美国的“台籍”侨民和岛内“台独”势力之间的联系由以前台湾向美国的单向流动,转为双向互动。一方面有不少拥有在美政治活动经验的“台籍”侨民回到岛内参与政治,部分人甚至进入陈水扁当局,直接为岛内“台独”势力服务。另一方面,留在美国的“台籍”侨民则登堂入室,成为岛内“台独”政客与美国政界沟通的桥梁和助力,一些美国国会议员为了博取选区内“台籍”侨民选票,也积极地与台湾当局相勾结,并推动各类反华提案。来自“台籍”侨民聚集的加利福尼亚州第39选区的著名“亲台”政客、众议院外交事务委员会主席艾迪罗伊斯(Ed Royce)就是其典型。

  二、新世纪以来“台籍”侨民对维护国家统一形成的挑战

  进入21世纪以来,“台籍”侨民的政治参与和影响力进一步加强,不仅对维护国家统一形成了多方挑战,还在一定程度上威胁到全体海外华侨华人的利益。首先,“台籍”侨民在美国政坛的影响力上升。一方面,部分“台籍”侨民成为了反华势力的同盟军。“台湾人公共事务协会”作为最知名的“台籍”侨民政治组织,长期致力于对美“草根外交”,向美国国会议员、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和普罗大众进行宣传与游说。当前这一团体在美国政坛已经有了不容忽视的影响力,被认为是以色列游说团体之外最为成功的政治游说团体之一。2017年,为使“台湾旅行法”获得通过,“台湾人公共事务协会”组织了“台湾倡议周”活动,发动超过100位“台美人”由全美各地赶到华盛顿,在一天之内拜访超过100位国会议员的办公室,以“身为台湾人的生命经验”争取这些政客的支持,并最终取得了近20位议员的联署。除了推动与台湾相关的反华法案之外,“台湾人公共事务协会”等组织还与美国境外“民运”“藏独”“东突”等团体建立密切联系,并在相关议题上相互合作。另一方面,部分“台籍”侨民政客也利用华裔和亚裔的支持,培养自身政界势力,继续扩大其对美国政治的参与。不仅刘云平已经成为联邦众议员,邱信福、潘君达当选加利福尼亚州众议员、江俊辉已尝试参选加利福尼亚州州长,连伍国庆、赵美心夫妇这样并非台湾人后代的华裔政客也出于拉拢“台籍”侨民政治考虑,与该群体和民进党当局保持了密切互动。

  其次,“台籍”侨民社团从未停止从观念上分化华裔的尝试。除“台湾人公共事务协会”于2016年早早开始针对2020年全美人口普查的宣传活动,继续其十年一度的在全美人口普查中将“台籍”侨民与华裔切割之尝试以外,“亚裔细分”立法浪潮的兴起,也离不开“台籍”侨民社团的鼓吹。刘云平在2006年担任加利福尼亚州众议员时就屡次提出“亚裔细分”相关法案,其当选联邦众议员后公然支持纽约市的SCA5法案,激起了美国各地华裔的愤慨。虽然刘云平的上述尝试屡遭失败,但加利福尼亚州和纽约市最终还是通过了建立在其提案基础之上,承认将“台籍”侨民从华裔中独立出来的相关法案,不仅以地方法规形式破坏了一个中国原则,更为将来别有用心的政客利用“亚裔细分”侵害华裔的各类权益开了危险的先例。

  第三,“台籍”侨民团体与岛内“台独”势力勾结有所加深。在美“台籍”侨民最重要的年度聚会之一——“美东台湾人夏令会”已成为“台独”政党争取海外选票重要场合。2017年,主办方邀请民进党和“时代力量”等“重量级”代表前往,为2018年“九合一”选举造势。2018年同一活动中,绿营政党更是全部到齐,除台湾当局侨务主管部门副负责人高建智和民意代表蔡易余之外,还有社民党苗博雅、“时代力量”林彦甫等人参加,推动台湾正名运动的日本人永山英树和“喜乐岛联盟”发起人郭倍宏也前往活动,其中郭倍宏更是获得了“台美人”群体追捧。2016年,特朗普同蔡英文通话后,也有以“台湾人公共事务协会”为首的多个“台美人组织”在《华盛顿时报》刊文,称赞特朗普的“友台”举措。近年来,蔡英文历次出访“过境”美国时,都得到了各类“台美人”社团热烈欢迎。

  台湾当局也正在试图利用这一局势,将“台籍”侨民群体作为其发展对美经贸与政治关系的桥梁。出于意识形态因素和“台独”的现实需求,民进党和岛内其他“台独”势力一贯强调区分华侨与“台侨”,将后者作为其侨务工作的重点。蔡英文执政后,更是极为重视对美国“台籍”侨民的工作。在8月“同庆之旅”“过境”美国期间,蔡英文在洛杉矶与“台籍”侨民团体密集互动,不仅创下台湾地区领导人首次进入台湾侨务部门驻美机构的记录,还举办了规模达1200人的“侨胞晚宴”,并在“洛杉矶侨务中心”和“第二届台美人电影节”两度与“台侨”青年座谈,宣讲台湾当局的执政“成果”及其对“台籍”侨民的优惠政策与期望。座谈中,蔡英文承诺将通过侨务部门,在美加两地12个“侨务中心”建设专门窗口,联结台湾当局各个“部会”,鼓励“台侨”青年到台湾投资、就业和创业,希望“强化年轻一代与台湾的联结”,声称通过就职后的一系列改革,“给年轻人开出了回家的路,欢迎大家一起来修路”。她提及近两年美国科技大厂赴台投资,就离不开“台美人”扮演牵线和促成的角色,这一人群的“专业、经验及背后的人脉,都是现在台湾最需要的,也希望能替台湾寻找机会”,鼓励“台籍”侨民群体:“台美关系的进展,仰赖许多‘台美’乡亲出力。从产业到“外交”,‘台美人’不能只做旁观者或拉拉队,‘台美人’可以为台湾做很多事情。台湾的生存和发展,也不能没有‘台美人’的力量,都是壮大台湾的一分子。”

  未来“台籍”侨民团体还将在推动美台勾结、协助台湾当局加入国际组织、分化华裔等方面有所动作。“北美台湾人教授协会”等“台籍”侨民社团已积极参加“推动台湾加入联合国”活动。会长周信结表示,要透过科技透过文化透过经济,跟“有同样价值观的国家”,如美国、欧盟、日本更深入地结合,并“唤起台湾人民自觉”获取“入联”的资格。目前,台湾当局外事主管部门和驻美代表机构,与“台湾人公共事务协会”的关系更为密切。与此同时,随着2018年美国中期选举逐步白热化,民主共和两党都将“台籍”侨民视为南加利福尼亚州重要的选举资源,“台籍”侨民对美国国内政治的影响力还将进一步提升。这为将来“亚裔细分”相关举措在美国联邦层级的继续展开打下了基础。尤其是2020年全美人口普查已近在眼前,这很可能成为美国“台籍”侨民新一轮活动的重点。

  三、“台籍”侨民政治参与的特点与局限

  首先,拥有明确的核心团体,并积极争取其他族裔支持。当前“台籍”侨民的文化理念和历史认知中存在着许多与历史事实相背离的内容,本应是一个缺乏凝聚力的概念。然而美国“台籍”侨民借助反对国民党当局、宗教纽带、建设各类会馆和坚持不懈地向年青一代传播“族群文化”,维持住了群体和社区的凝聚力,并以此为基础,向当地政客要求政治权益,从而保持了在美国政治版图上的存在感。目前,“台美公民协会”(TACL)、“台美精英协会”(TAP)等组织还举办了一系列让“台籍”侨民第二代、第三代“认识台湾”活动,以继续维持这一核心族群的认同。与此同时,“台籍”侨民也非常注意争取其他群体的支持,不仅其政客时常利用华裔的身份,争取华裔支持,还非常注意与亚裔和太平洋岛民等少数族裔的合作。当前“台籍”侨民群体正在将自身与“亚太裔”(API)概念捆绑,由此巩固其在族裔政治中的话语权。特别是在推动“亚裔细分法”的过程中,“台籍”侨民群体利用美国族裔政治大环境,将“菲律宾裔”“巴基斯坦裔”“孟加拉裔”等11个种族拉入同一战壕,打着“维护少数族裔共同利益”的旗号博取他们的支持,并最终使由菲律宾裔参议员Rob Bonta提出的提案得以通过,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其次,参与政治活动的主动性较强,重视扩大对美国国内政治的影响力。所谓“台裔”是海外“台独”势力创造的概念,这一概念诞生伊始就与“台独”组织有较为密切的联系,因此具有了较为强烈的政治热情。正因为如此,其很早就开始了参与美国政治的历程,如成立“台湾人公共事务协会”等政治参与组织;扶持“台美人”第二代、第三代以实习、游说和辅选等手段进入政界;积极为支持台湾当局和“台独”活动的政客拉票;将参与美国政治的“台侨”青年作为社群的模范加以宣传等。其中,“台美公民协会”主导的“暑期政务实习计划”已历经26年,希望借选派“台侨”青年前往国会议员办公室实习,培训“台美人”子弟参与美国公共事务。2018年蔡英文“过境”美国期间,陪同的洛杉矶“台湾会馆”董事长田诒鸿在接受采访时,仍在鼓励更多“台美人”参与美国政治,并声称要成立“台湾青年海外发展协会”协助新移民参与“外交”工作。正是经历了这一长期的积累,“台籍”侨民群体才能最终成为美国特色的族裔政治中不容忽视的环节。

  第三,善于把握焦点议题,迎合美国主流政客需求。“台籍”侨民在美国政治影响力的几次突破,无不借助了美国国内政治主流议题变化的东风。卡特时期的“人权外交”,为“台籍”侨民群体借抨击国民党政权威权统治,博取了美国政坛的同情;克林顿时期中美关系的波动,使台湾问题重新成为热点,又为所谓“台裔”成为美国政界承认的概念提供了机会;奥巴马时期民主党推动下的“族裔政治”,则最终使“台籍”侨民群体得以成为美国国内一支不容忽视的政治力量。

  尽管当前“台籍”侨民对美国国内政治的影响已经较为深刻,对蔡英文当局的对美工作和“台独”活动都发挥了一些辅助作用。但整体而言,美国“台籍”侨民群体的存续,及其与蔡英文当局的合作也面临一些困境。一是所谓“台裔”终究是自欺欺人的伪概念,其所谓“独立”的语言、文化和历史都与全体华侨华人的历史经历密不可分,强行切割只能是痴人说梦。正因为如此,当蔡英文出席“台美人电影节”相关活动,被问及“什么是台美文化的认同和价值”时,也只能张口结舌,最终顾左右而言他。二是随着中国大陆实力的增强,越来越多年轻一代“台籍”侨民希望与中国大陆及其侨民建立更健康的关系。此次蔡英文“过境”期间会见的“台侨”青年,就当面对其坦言希望改善与中国大陆侨民的关系,并加强与后者的商务合作。也有研究显示,随着两岸侨民在美交往的增加,不少“台籍”侨民二、三代已经开始倾向于重归华裔认同。三是尽管民进党当局声称要密切与“台籍”侨民的联系,但从蔡英文与“台美人”青年交流中可以看出,其既对这一群体缺乏深入了解,也未有明确政策规划。随着美国“台籍”侨民第二代、第三代逐步淡化其原有族群色彩,岛内“台独”势力要继续获得这一群体支持,难度也将越来越大。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日报英文版两岸频道 | 中国日报中文版两岸频道 | 湖南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广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贵州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江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浙江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中国政府网 | 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 |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 | 外交部 | 人民政协网 | 黄埔军校同学会 | 全国台联 | 中国侨联 | 台盟 | 新华网 | 人民网 | 中新网 | 中央电视台 | 

统一之声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