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2019年第一期  > 正文

台湾“九合一”选举的影响

日期:2019-02-20 08:41 来源:《统一论坛》杂志 作者:刘凌斌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台湾地区“九合一”地方公职人员选举,在蔡英文政绩欠佳造成“民心思变”的大环境,与韩国瑜掀起的“韩流效应”冲击下,“完全执政”仅两年多的民进党遭遇空前惨败,因党产被清算而深陷发展困境的国民党则取得超出预期的大胜。这场选举反映出台湾社情民意出现某些值得关注的新动向,选举结果对未来岛内政党政治格局与两岸关系走向将产生重要影响。

  一、国民党迅速“东山再起”,未来发展喜忧参半

  “九合一”选举国民党一举拿下包括3个“直辖市”在内的15个县市执政权,掌握全台湾超过三分之二县市执政权,实现地方蓝绿执政版图“翻转”,表明其仍是台湾政坛一支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但未来国民党发展走向有喜有忧。

  首先,国民党绝处逢生,士气大振。国民党史上首次不依靠党产获得关键性选举胜利,并取得地方县市执政绝对优势,形成比2014年民进党在地方选举中大胜后优势更大的“地方包围中央”局面。总得票数方面,国民党拿下610万票,得票率48.79%,由2014年大输民进党83万多票逆转为大赢对手120万票,比2014年“九合一”选举多得111万票,比2016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多得229万票,极大提振了士气,为其打好2020年大选争夺战奠定坚实基础。

  其次,选后国民党政治权力结构面临大洗牌,派系斗争随之而来。岛内对当前国民党派系争夺历来有“三个太阳”之说,同时深蓝与本土蓝的路线之争历来也是影响党内团结一大障碍。党主席吴敦义操盘辅选有功,使得逆境中的国民党借这次胜利迅速“东山再起”,本可累积挑战2020年大位的资本,但在选前失言(攻击陈菊的“母猪说”)损及形象,加上其“孤鸟”个性不对中间选民和年轻人胃口,很可能使其最终与出征2020年的党内提名失之交臂。卸任新北市市长的朱立伦,则因其子弟兵侯友宜和小舅子高思博在此次选举中的上佳表现而成为一大赢家,日前抢先表态参加2020年大选,似乎已在党内代表蓝营征战2020年的卡位战中占得先机。卸任后的马英九动作频频,从成立基金会到卖力为候选人辅选,再到高调纪念两岸领导人会面三周年,并抛出“新三不”试水温,加上其民望反而有所回升,虽然未必最终会参选2020,但鉴于其在党内的影响力,马英九的态度或许会对国民党征战2020年的布局产生关键影响。

  第三,选后的国民党难免开启新一轮世代交替进程。“一人救全党”的韩国瑜被视为泛蓝“共主”,其与侯友宜、卢秀燕等中生代的政治影响力将超过国民党中央,党的决策机制可能不得不相应调整,将形成“强地方、弱中央,大佬幕后操盘”党内权力格局。未来国民党若能借助这股顺应民意的“韩流”旋风,打破党内旧酱缸文化,避免党内大佬宫斗戏码重演,改造党务,培养更多年轻世代接班,推出高人气的“非典型候选人”,最大限度争取“超越蓝绿”的选民支持,则极有希望赢得2020年大选,重返执政。

  二、民进党执政受到重挫,2020年保住政权困难重重

  在遭遇“九合一”失败重挫之后,民进党士气陷入低迷,台湾政党政治“钟摆效应”再度出现的可能性提高,民进党在2020年大选中保住执政权难度将大大增加,其民意代表席次大幅减少是必然趋势。

  首先,岛内选民用选票教训民进党。民进党两年多施政即在此次选举中遭到重大失败,这表明蔡英文当局无论是对内强推各项改革,还是对外的“联美抗陆”战略都是不得人心的,“讨厌民进党”成为“全民最大党”,使得台湾民众选择用选票教训民进党。民进党执政县市由原有的13个大幅减少至6个,数量缩水超过一半,总得票数萎缩到489万票,比2014年“九合一”选举减少93万票,比2016大选时大幅减少200万票,执政版图大幅压缩。

  其次,蔡英文党内地位遭遇空前挑战。短短两年多,民进党从“完全执政”到空前惨败,身兼台湾地区领导人和党主席的蔡英文自然要负最大责任。尽管蔡英文迅速辞去党主席为败选负责,但选后必然面对党内检讨声浪和各派系“逼宫”,惨败使其声望将继续下滑,将大大降低其代表民进党竞选连任的正当性。

  第三,选后民进党内人事变动值得关注。民进党主席改选和2020年大选提名之争是党内各派系角力重点。在政治实力与日俱增且成为各方最大公约数的郑文灿选择明哲保身,不愿接下党主席这个烫手山芋,其他党内大佬或有实力的中生代因各种原因纷纷避战情况下,郑文灿、林智坚、翁章梁、黄伟哲、潘孟安、林佳龙和陈其迈等民进党中生代却出人意料地共同推举行政部门秘书长卓荣泰参选民进党主席。“谢系”出身的卓荣泰,行政历练完整,历任台北市议员、台湾立法机构民意代表、行政部门发言人、行政部门秘书长、台湾当局领导人办公室副秘书长、台湾当局领导人办公室代理秘书长和民进党秘书长等职,熟稔“府”“院”党运作,被民进党中生代推崇为“大师兄”。由于卓荣泰个性圆融谦和,身段柔软,与党内各派系都维持良好关系,是各派系都能接受的党主席人选。卓荣泰的主要任务是扮演好“救火队长”角色,协调党内各派系利益,做好2020年台湾地区领导人和民意代表选举党内提名工作。由于蔡英文民心尽失,想要赢得党内提名竞选连任难度大增,已获得党内最大派系“新潮流系”和深绿“独”派势力支持的赖清德,或将成为代表民进党出战2020大选最佳人选。但也不排除最终民进党内中生代和各派系出于各自政治利益考量做出妥协,在明知胜选难度极大情况下继续推出蔡英文竞选,形同“弃守2020,再战2024”的可能性。

  三、“第三势力”有一定成长,其政治理念获得更多民众认同

  表面上,“第三势力”仅凭借柯文哲成功连任台北市市长而艰难保住1席县市长,但选举中种种迹象表明,“超越蓝绿”的政治力量仍在岛内政治舞台上有较大成长。

  首先,柯文哲效应仍在继续。与民进党分道扬镳的“第三势力”候选人柯文哲在“蓝绿夹杀”中仍然获得58万票,以微弱优势连任成功,表明其执政得到中间选民(包括浅蓝、浅绿和政治立场不鲜明的年轻人)认可,但并不亮眼的政绩与险胜的尴尬局面将使得柯文哲参选台湾地区领导人变得困难重重。但如果蓝绿阵营最终仍然由传统政治人物(如吴敦义、蔡英文)出征2020,那么柯文哲仍有可能出来搅局,导致选情呈现“三足鼎立”局面,精彩可期。

  其次,无党籍力量明显壮大。尽管广义上的“第三势力”候选人获得的县市长席次从4年前的3席减少为1席,但其在县市长选举中得票数达150万票,得票率11%;同时在县市议员选举中,“第三势力”候选人赢得280席(其中无党籍及未经政党推荐234席,“时代力量”16席),超过民进党拿到的238席,表明“第三势力”在岛内基层仍有较为深厚的群众基础。

  第三,“超越蓝绿”的政治理念获得更多岛内民众认同。此次赢得胜利的一些蓝营县市长候选人,包括韩国瑜、侯友宜在内,在竞选过程中大都尽可能淡化政党色彩,尽力刻意回避党内大佬前来站台,主打“拼经济”选战主轴,避免操作“蓝绿对决”与意识形态之争,以防因政党色彩影响选情,最终以较大优势获胜,再加上施政“不分蓝绿”的郑文灿高票连任桃园市市长,在一定程度上或可表明越来越多的岛内民众对蓝绿恶斗深恶痛绝,也反映出“第三势力”标榜的“超越蓝绿”政治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这或许能成为未来岛内“第三势力”继续发展壮大的民意基础。

  第四,“非典型”政治人物迅速崛起。作为“非典型”政治人物的杰出代表,以“卖菜郎”自称的韩国瑜出身草根,个性鲜明,口才好,反应快,为人“阿莎力”(意思为爽快,干脆,有决断力),言出必行,以往政治生涯的大起大落又造就了其亲民、接地气的特质,与传统国民党政客和陈其迈等逐渐“国民党化”的民进党人形成鲜明对比,其个人特质与行事风格更符合南部民众(尤其是农渔民)胃口,不仅赢得基层民众喜爱,也得到年轻人狂热支持。韩国瑜仅仅“空降”高雄一年多,就运用灵活多变的选举策略,琅琅上口的竞选口号,“金句迭出”的选举语言打动民众,民调支持率一路攀升,成功打造出席卷全台的“韩流”,以较大优势“翻转高雄”。韩国瑜的强势崛起将冲击柯文哲的“政治明星”光环,其政治生涯能否更上一层楼有待观察,但“韩流”带动的政治人气,却是岛内政治变局重要推动力量,其模式经验也将在2020年大选乃至此后的选举中被复制。长远来看,“非典型”政治人物的崛起及其获得的民意支持或将成为未来“第三势力”发展壮大的重要契机。

  四、选举结果将对两岸关系总体形势产生正面影响

  毋庸置疑,“九合一”选举是对蔡英文当局执政的一次“期中考”,最终出现“国进民退”、蓝绿阵营地方执政版图翻转,其指标意义在于主流民意用选票表达了对执政党施政的不满。尽管这场地方层面的选举主要聚焦经济民生议题,而非统“独”立场、两岸关系等高阶政治议题,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蔡英文当局执政以来拒不承认“九二共识”,顽固推行以“维持现状”为包装的“柔性台独”政策,导致两岸关系陷入僵局,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受阻,祖国大陆游客锐减,台湾农产品滞销,严重影响岛内民生经济,引发旅游观光业者、农渔民不满,这也被认为是民进党在长期执政的高雄市、云林县等南部县市被翻盘重要原因。选战最后关头,民进党频频操作统“独”议题、大肆“抹红”对手却未能如以往一样奏效,公开支持“九二共识”的韩国瑜最终在原本被视为绿营大本营的高雄市高票胜选,至少可以从一个侧面表明,相当一部分民众用选票表示对民进党两岸路线不满,期待民进党能够缓和两岸关系,也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期待与支持。从这个意义上说,“九合一”选举结果将对两岸关系总体形势产生一定正面影响,将迫使民进党当局对其两岸政策作出相应调整,对进一步扩大两岸民间交流合作有积极意义。

  持平而论,2020年之前的两岸关系能否突破僵局,取决于在一年多剩余任期内蔡英文当局两岸政策的调整。综合各种因素研判,蔡英文当局两岸政策在延续既有“维持现状”路线基础上微调是最可能的选择。究其原因,一方面,由于岛内“拒统趋独”民意并未根本转变,加上受到党内斗争与“独”派势力牵制,蔡英文的“理念型台独”以及中美关系趋紧的国际环境等因素制约,民进党不可能放弃“台独”立场,也不会在两岸政策上彻底改弦更张。况且此次选战过程中民进党对祖国大陆的恶意攻击,也大大压缩了选后缓和两岸关系的空间。另一方面,在此次选战最后关头,民进党老调重弹,再次大肆炒作“反中”议题却未能改变惨败的选举结果,表明民进党这一套选举策略已被越来越多选民看破手脚。从选举风向看,2020年大选民进党若再向“激进台独”路线靠拢很可能更快流失选票,唯有向中间靠拢,争取更多中间选民支持,才有机会在2020年放手一搏,绝处逢生。从岛内主流民意看,“维持现状”仍是蓝绿最大公约数,因此民进党当局继续打着“维持现状”的幌子延续“渐进式台独”路线仍是最可能选项,也是最符合其政党利益的选择。但迫于此次选举展现出来的要求扩大两岸交流合作,分享更多两岸和平红利的强大民意压力,民进党当局很可能在不改变其“台独”立场的前提下,按照“政经分离”原则对两岸政策进行策略性调整,营造向祖国大陆释放善意的舆论氛围,如放宽陆客自由行申请条件,放松对祖国大陆人士赴台交流管制,也不敢明目张胆地阻挡两岸民间交流与两岸城市交流,甚至顺水推舟,借力使力,利用蓝营执政县市与祖国大陆经济合作“外溢”效应,默许绿营执政县市“暗度陈仓”,刺激经济增长,以缓解执政压力,也不排除在选举时刻意将两岸城市交流带来的经济效益标榜为自己的政绩,以骗取选民支持。

  再从两岸民间交流合作层面看,此次国民党取得15席县市长,祖国大陆未来对台实施精准政策更有空间,与国民党执政县市交流合作前景可期。未来祖国大陆应本着“两岸一家亲”,继续推进两岸经贸合作,在坚持在“九二共识”基础上,突破民进党政策限制,提升惠台政策精准度,通过扩大城市交流,加强基层交流,建立农渔产品运销机制,深化农业合作,规划赴台深度游线路(面向蓝营执政县市,推出“半自由行”观光路线)等方式,加强与蓝营县市合作交流。要及时评估“差别性”惠台措施效果,运用技术手段规避“差别性”惠台措施“溢出”效应,尽可能避免6个绿营执政县市“搭便车”行为,不断巩固与扩大岛内反“独”促统民意基础。

  五、2020年大选之前两岸关系仍将面临严峻挑战

  尽管如此,由于民进党仍然掌握台湾执政权,在其顽固坚持“台独”立场状况下,台海局势仍然复杂严峻,随着2020年台湾大选启动,台湾政局将更加错综复杂,“台独”势力又将蠢蠢欲动,两岸关系仍将面临严峻挑战。

  一是形形色色“台独”活动不会停止。为夯实“台独”社会基础和民意基础,民进党当局在岛内推行“去中国化”步伐可能不会停止,但手段会更加隐蔽,更加具有迷惑性,更加注重在社会生活层面着力。2017年台湾修订“公投法”大幅降低“公投”门槛,形同突破“台独公投”制度桎梏,“台独”势力挑起形形色色的“台独公投”,不断挑衅祖国大陆底线。与“九合一”选举一起举行的“东京奥运正名公投”虽以失败收场,但有效同意票数达到476万票,占投票权人总数24.11%,十分接近投票权人总数四分之一门槛,这表明支持“台独正名”在岛内仍然拥有不容小觑的民意基础。2020年大选来临,“喜乐岛联盟”等政治势力将加紧策划“台独公投”,无论最终是否通过,都将造成煽动统“独”对立,挑衅两岸关系的严重后果,两岸关系风险必然增高。

  二是两岸在涉外领域的交锋仍会继续。民进党当局千方百计谋求台湾国际参与的做法不会停止,必然进一步引发两岸在国际上的对抗,“台独”势力也不排除在国际场合制造事端,炒作国际场合某些事关两岸政治定位的突发事件,控诉“大陆打压台湾”,煽动民意对抗祖国大陆,升高两岸对抗的紧张局势,这在大选最后关头仍可能影响部分民众投票倾向。

  三是美国大打“台湾牌”升级。尤其是2018年以来,特朗普政府先后出台“2019年国防授权法案”“台湾旅行法”,一味对台军售,挑起与中国大陆贸易战,不惜亲自为台湾“外交”站台发声,向台湾当局发出错误讯号,成为影响两岸关系发展最大外部因素。民进党当局错判形势,甘当美国“反中”的“马前卒”,国民党同样“亲美”,想要重返执政仍要寻求美国支持,美国势力可能更用心、用力介入台湾2020年大选,打“台湾牌”力度加大,势必对两岸关系产生负面影响。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日报英文版两岸频道 | 中国日报中文版两岸频道 | 湖南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广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贵州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江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浙江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中国政府网 | 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 |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 | 外交部 | 人民政协网 | 黄埔军校同学会 | 全国台联 | 中国侨联 | 台盟 | 新华网 | 人民网 | 中新网 | 中央电视台 | 

统一之声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