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2019年第三期  > 正文

两岸一家亲与两岸命运共同体——基于孙中山先生“天下为公”思想的视角

日期:2019-08-20 11:07 来源:《统一论坛》杂志 作者:周忠菲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一、 前言

  (一)“天下为公”与促进两岸经济融合

  今年是孙中山先生逝世94周年(诞辰153周年),改革开放已历40年。对于两岸关系来讲,今年是一个很重要的节点,台湾政局不稳,大选临近,两岸关系的发展比过去任何时期都更加引人关注。讨论孙中山“天下为公”思想与促进两岸融合的关系,有助于两岸经贸关系发展,有助于两岸融合,是探讨两岸统一重要途径。其中,依靠经济力量形成未来两岸共同行动的基础是一个重要方面,其基础立足于两岸经济融合发展理念。

  2013年,祖国大陆提出“两岸经济融合”政策理念,释放出扩大两岸经济合作的利好,是为祖国和平统一创造条件。此后,“两岸一家人”理念与“促进两岸经济合作”实现对接,两岸经济融合发展思想逐步确立。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与两岸和平统一目标,在政策上也有了体现。2016年11月,习近平在会见到访的中国国民党主席洪秀柱时提出六点意见,其中第三点专门论述祖国大陆继续“推进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政策导向,指出:“两岸开展经济合作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秉持互利双赢,促进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符合两岸同胞共同利益。”

  今天,中华民族处于实现伟大历史复兴的关键时刻。一方面,世界的不确定性增高,世界需要新的秩序架构,另一方面,中国国力增强,中国有能力为增加世界的稳定性、为人类的和平与发展做出更多贡献。中国取得的成就和中国对世界的认知,极大提升了中华民族的国际地位。

  6年前,中国国家领导人习近平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会议上首次提出“亚太命运共同体”。其后,又提出两岸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论述。今天,研究孙中山“天下为公”思想与“两岸一家亲”、“两岸经济融合”、两岸命运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系,是海峡两岸一次有益的探索。

  (二)孙中山“天下为公”思想

  孙中山“天下为公”思想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天下为公”思想即“大同”思想所体现的中华文化内涵;第二层次,“天下为公”思想所体现的文化自信,及其与两岸命运共同体的关系;第三层次, “天下为公”思想所体现的追求和谐的理念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系。

  其一,从中国近现代史看,基点是将孙中山作为一个革命者进行研究。海外学人与两岸学者在这方面已有大量论述。对孙中山作为传统中华文化的继承者,吸收中西文化的优秀政治人物,国内外也有许多论述。但从中华民族文化自信角度研究孙中山“天下为公”思想,论述其与两岸命运共同体概念之间关系的文章,还比较少见。

  其二,适应中国社会现实需求。1911年的辛亥革命,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大门。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始终坚持继承和发扬孙中山的革命精神。中国共产党把自己的奋斗事业,视为辛亥革命的继续和发展,国共也曾进行多次合作。1949年以后两岸处于分离状态,这是内战的延续。因此,国共两党可以通过政治谈判解决问题。基于此,2015年中国共产党总书记习近平在会见国民党主席朱立伦时,提出以“九二共识”为基础,实现两岸命运共同体的论述,提到两岸的结局应该是融合。

  2016年民进党执政后,2008年以来两岸关系和解、进步的局面受到冲击,“台独”分裂势力加快“去中国化”步伐,岛内民意对两岸命运共同体的期待被演变为“冷对抗”。但两岸经贸关系继续发展,两岸民间往来并未中断,民生思想在两岸间处处得到运用。从两岸社会的现实需求看,探讨孙中山“天下为公”思想,就是探索两岸一家亲、两岸命运共同体,探讨实现国家统一方式的学以致用。

  其三,讨论“天下为公”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之间的关系,就是讨论孙中山思想体现的对中华文化的延伸与传承,也是讨论世界发生激烈变化的今天两岸与世界的融合。孙中山“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大同”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结晶,也是全球化背景下两岸共同发挥世界影响的途径。2017和2018年,习近平在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演讲和日内瓦演讲中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其后,“在分化的世界中打造共同命运”成为联合国关注的主题。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目标正式写入中国共产党十九大报告。

  “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是中国对国际社会发展模式的贡献,也会成为两岸人民对国际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贡献。比如,将辛亥革命的爱国主义精神与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结合,就是两岸之间需要探讨的一个迫切问题,有待在两岸关系的实践中去解决。

  二、“两岸一家亲”与两岸为世界多做贡献

  中国实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西方的资本主义体制之间是存在差异的。中国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主张在发展道路上,求同存异,和而不同。但怎么说服西方世界接受中国或者两岸有识之士提出的振兴中华的伟大目标,接受中国提出的两岸经济融合、两岸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目前还是一项非常困难的任务。从孙中山“天下为公”思想进行论述,是一个恰当的视角。

  (一)从两岸视角研究孙中山

  从两岸一家亲、两岸命运共同体视角看,对孙中山思想进行研究,有助于中国国家现代化进程的研究。

  孙中山是具有东西文化背景、有良心的、优秀的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他身体力行,在国家积贫、积弱、军阀混战、民族生存维艰情况下,致力于反对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欺辱和侵略。孙中山以振兴中华为目标,主张“革命的目的为了建设”,为此他提出“三民主义”,提出博爱、平等、“天下为公”等思想,主张实现《礼运·大同篇》提出的世界大同。他写了《建国大纲》《建国方略》等涉及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著作,提出在中国兴办实业的设想。

  在中国的发展道路方面,孙中山并不排斥共产主义思想。他主张中国革命以列宁的俄国为师,联俄容共,扶助工农。在阐述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主张时,他曾明确指出:民生主义就是共产主义。这说明,今天我们主张的两岸经济融合,与孙中山提出的民生主义思想是一致的。

  (二)两岸为世界多做贡献

  5000多年来,中华民族在自己的发展历程中为人类作出了伟大贡献。未来,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也必将为人类和平与发展崇高事业做出新的更大贡献。两岸中国人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两岸的统一也将在此伟大的过程中得以实现。孙中山一生致力于争取中华民族在世界上之自由平等地位,同时,他终身追求实现世界大同,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终极目标。他革命的一生,体现出对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高度自信。

  孙中山具有强烈的民族振兴意识,有高度的中华文化自信。他在遗嘱中写道: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到此目的,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主张中国的社会政治治理模式,应该“天下为公”。

  通过对孙中山思想与“两岸一家亲”的讨论,可丰富中国关于国家治理,以及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理论,同时,探索在参与全球经济的实践中,两岸以命运相同为理念,携手各国人民,实现两岸以及人类共同繁荣。

  三、“天下为公”思想与中华文化自信

  (一)治国理念更注重国学

  孙中山是中西学说的结合者之一,体现在政治上、经济建设上对美国模式的借鉴。孙中山主张的“三民主义”,即源自美国林肯总统的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中文翻译为民有、民治、民享,也就是民族、民权、民生三大概念,这是构成“三民主义”的基本原则。他提出的实业论是对西方国家工业现代化实践经验的借鉴。同时,他提出中国革命以列宁领导的俄国为师,主张联俄联共、扶助工农,包括主张民生主义就是共产主义。

  文化上,孙中山从对时代的基本认识出发,主张中西文化有机结合,认为这是中华文明和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他主张在中华文化基础上吸收西方学说,其治国理念更注重国学。例如,“天下为公”的理念就建立在中国先贤思想的哲学基础之上,强调贤人政治,追求大同社会,强调领导人应以“天下为公”作为行事准则,领导者的责任是“人民所做不到的,我们要替他们去做;人民没有权利的,我们要替他们去争取”。

  (二)“国家之本,在于人民”治国方略

  孙中山重民生的思想主要来自对《礼运·大同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大同”思想的继承,主张实行“国家之本,在于人民”治国方略。主张“民生为社会进化的重心”。用现代的观点看,即倡导“人民决定国家命运”“国家解决民生”,强调民生的重要性。

  孙中山熟悉中西文化,他的思想轨迹以及治国理念中,有不少对中西文化的兼顾并用。在那个中华民族面临疾风暴雨考验的时代,孙中山展现的思想情怀应该说是对“中国传统国学治国方略”的重视。需要强调,孙中山提出“天下为公”思想不是简单的“半部论语治天下”,而是希望借“天下为公”政治理想的表达,引申到探讨国家服务于人民,探讨如何建立以民生为核心的社会治理模式方面。孙中山许多演说往往开篇就说明,他的思想源自文王周公以降的道统,强调中国传统社会治理模式中“民可载舟,也可覆舟”的治国之道。

  (三)“天下为公”思想与中华文化自信

  孙中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喊出“振兴中华”的人,较之前面叙述的,对西学如美国政治模式和俄国革命思想的吸纳,他表达的政治理想首先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伟大复兴的精神,他主张的实业精神,是对西方工业革命成果在中国运用的憧憬。所以说“天下为公”的民生思想,是孙中山思想中中华文化自信的高度体现。

  自古而今,无论中外,人民简称就是民。“三民主义”主张的民有、民享,其意义就是人民要有依靠,有尊严,有未来。“天下为公”以民生为目标的社会治理模式,即民治,强调的就是处理好人民与国家这对最基础的逻辑关系。强调政府必须经常以民意依归作为治理国政依据。而在治理国家方面取得的政治、经济成果,应公平地为全民所享,是为民享。“天下为公”理念体现出的是中华文化的自信。在那个武力横行的时代,“天下为公”思想的提出可谓高屋建瓴,体现出中国包容性发展的治国理念。这是非常了不起的境界。

  四、“天下为公”思想与两岸命运共同体

  (一)“建设为革命之唯一目的”

  孙中山指出,“建设为革命之唯一目的”。强调经济建设与革命的关系,强调革命是为经济建设服务。这也是3000多年前中国古代先贤的社会主张。“大同”思想是这种精神的充分表达。因此,“天下为公”可以成为两岸的共同理念。两岸也有共同的责任和义务,在实现孙中山社会与政治主张的过程中,实现经济融合,携手共进建构两岸命运共同体。

  在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方面,孙中山主张的民享并不是绝对平均,而是强调“在出发点上的平等”。这是孙中山治国思想对西方理念的应用,如他关于西方价值观自由、平等、博爱关系的论证。用今天的话表述,“在出发点上的平等”,可以引申到对小康社会的追求,对弱势群体的照顾等。当然,这方面如果要进行严格论证,还需要做进一步研究和补充。

  (二)两岸应追求经济融合,实现和谐的共同文化价值观

  对小康社会的追求,消除社会不公平现象等,始终是祖国大陆坚持的方向,是社会主义道路的主要精神。实践中,在具体执行层面,这已经成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策。今天,祖国大陆在发展中虽然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坚持改革开放,以发展经济为优先,强调建立一个公平、公正的社会,这一点始终未变。从“天下为公”角度看,两岸在政治上、在社会治理的理念上,仍然有许多共通之处,并非绝对对立。两岸有条件追求经济融合,追求和谐的共同文化价值观。

  从祖国大陆看,在取得民族独立、发展新民主主义、保障民主权利、迈向民族振兴等方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孙中山开创的革命事业,对孙中山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从台湾看,两岸关系稳定发展,两岸经贸关系增强,有利于两岸经济融合。以追求和谐的共同文化价值观为基础,完全可以实现两岸关系和谐发展。在实现两岸命运共同体目标方面,两岸人民应该具有这样的文化自信。

  (三)“两岸一家亲”与反“台独”并行不悖

  自2005年以来,祖国大陆在两岸关系上提出两岸骨肉相连、两岸命运共同体等理念,强调两岸同胞的前途命运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密不可分,强调两岸同属一个民族和国家。在中国文化观念中“家”的概念,就是指“先有国、后有家”,一家人的思维逻辑,也就是同为一个国家的思维逻辑。这是众所周知的道理。共同的血脉,共同的文化,共同的连结,决定两岸虽然隔着一道海峡,但不会改变“两岸一家亲”的事实。“两岸一家亲”概念中,也包含坚决反对“台独”分裂势力。尤其是分裂势力在台湾十分猖獗的今天,强调这一点尤其重要。

  孙中山始终坚定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旗帜鲜明地反对一切分裂国家、分裂民族的言论和行为。他说:“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这一点已牢牢地印在我国的历史意识之中,正是这种意识才使我们能作为一个国家而被保存下来。”强调“‘统一’是中国全体国民的希望。能够统一,全国人民便享福;不能统一,便要受害”。

  我们今天纪念孙中山,感悟辛亥革命开启的民族复兴之门,要领悟到孙中山是从“国家必须统一”这一历史意识出发,提出“三民主义”,主张“天下为公”。孙中山的一生与中华民族振兴息息相关,他的革命实践充满对中华文化的自信。所以说,辛亥革命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是民族自立,是民族复兴。继承孙中山思想的任务之一,就是反对“台独”分裂主义。

  (四)两岸命运共同体

  孙中山先生说:“发奋为雄,无敌于天下。”今天,一个广大人民当家作主、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人民生活总体小康、国际地位和影响与日俱增的强大社会主义中国,在地区和世界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孙中山先生振兴中华的美好愿景正在变成现实。

  今天,孙中山“天下为公”理念,对中华文化的高度自信,在实现祖国完全统一,体现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方面,具有巨大的价值。中国各民族的命运,从来都是紧密相连,密不可分。民族强盛,同胞之福,民族弱乱,同胞之祸。两岸命运共同体就是共同担当民族大义,把民族命运牢牢掌握在两岸中国人手中,共同创造所有中国人的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就是从两岸同胞是血脉相连的骨肉兄弟这一认知出发,两岸是割舍不断的命运共同体。

  (五)人类命运共同体

  祖国大陆提出的“两岸一家亲”以及两岸命运共同体理念,体现祖国大陆对两岸共同发展的信心。但要看到,由于“台独”势力的干扰,目前构建两岸命运共同体在台湾社会还没有形成主流,台湾人民也还没有全面接受“一国两制”。其中一个焦点,在于台湾人民认为大陆坚持的社会主义制度,并非是“三民主义”追求的目标。

  强调继承孙中山“天下为公”思想及其中华文化自信,就是要将实现两岸命运共同体的目标,延伸到中国在世界上“各方面可以尽更多的力量”。在历史洪流面前,中国人民具有充足的自信。中国人不仅关心自己的国家,也以关心天下为己任。两岸中国人要以中华文化为自信,“要有这么一个雄心壮志”。

  60年前,毛泽东在纪念孙中山诞辰90周年时指出:“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30年前,邓小平在谈到中国改革开放时说:“国家总的力量大了,可以为人类做更多的事情。”近年来,以中国国力上升为依托,中国共产党更加强调弘扬辛亥革命爱国主义精神,实现近代以来中国志士仁人追求的,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理想,提出了中国要为世界多做贡献,要努力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与“两个百年”的观点。

  习近平也多次在国际上提出,要推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要推动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表达了中国人民不仅希望自己发展得好,也希望各国都发展得好,希望各国人民都能拥有幸福安宁生活的愿望。即:中国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中国将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共同创造人类和平与发展的美好未来。

  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理念所蕴含的“合作”“共赢”“普惠”思想,不仅是国际普遍认同的理念,也与中国传统“大同”思想所主张的和谐理念相一致。两岸将自身命运和前途与世界命运和前途紧密联系在一起,是两岸实现统一的路径选择之一,也是“天下为公”思想和世界大同思想具体结合的体现。“两岸一家亲”,两岸共同参与这一伟大事业,是两岸之幸。

  五、结论

  落其实思其树,饮其流怀其源。孙中山思想的形成,“天下为公”治国方略,是中国文化传统和中华文化自信的体现。中国共产党是孙中山思想的继承者,实现民族振兴,构建两岸命运共同体,对此目标共同追求的过程,将为两岸统一奠定基础,两岸也将为全球发展做出贡献。

  进入21世纪,中国已经具备了实现国家统一的基本条件。但也要看到,现实中,台湾存在多党派、多团体、个人政治主张不一,“台独”分裂势力猖獗。在制度建设方面两岸的深度融合问题还没有解决,这些因素的存在,构成了实现祖国统一的障碍。两岸同胞以及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以孙中山“天下为公”思想为引领,携起手来,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为实现祖国统一,为两岸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现共同努力奋斗,是下阶段两岸人民的共同目标。孙中山先生振兴中华、实现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之林的抱负,“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理念展现的中华文化自信,鼓励一代又一代中华民族的志士仁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实现两个百年目标,前赴后继,自强不息。这是我们在孙中山先生逝世94周年之际,缅怀孙中山“天下为公”思想的要义之所在。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日报英文版两岸频道 | 中国日报中文版两岸频道 | 湖南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广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贵州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江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浙江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中国政府网 | 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 |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 | 外交部 | 人民政协网 | 黄埔军校同学会 | 全国台联 | 中国侨联 | 台盟 | 新华网 | 人民网 | 中新网 | 中央电视台 | 

统一之声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