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2019年第四期  > 正文

从台湾竹枝词看妈祖信仰文化

日期:2019-08-22 08:44 来源:《统一论坛》杂志 作者:李蔓林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一、前言

  (一)竹枝词的起源与发展

  “竹枝”原是古代巴渝地区民间歌谣,宋代郭茂倩编撰的《乐府诗集》所录唐代《竹枝》前附序文曰:“《竹枝》本出于巴渝。唐贞元中,刘禹锡在湘,以俚歌鄙陋,乃依骚人《九歌》作《竹枝新辞》九章,教里中儿歌之。”由此可见,竹枝词发轫于巴渝,原是乡间传唱之俚歌,唐代刘禹锡因有感于“昔屈原居湘间,其民迎神,词多鄙陋,乃为作九歌,到于今荆楚歌舞之”,而作竹枝九篇,教人传唱,使得竹枝之体兴盛起来。竹枝词自唐朝兴起后,经历了宋朝的风潮渐弱,但元末杨维桢开西湖竹枝词之唱和,又掀起了一股新浪潮,竹枝词也遂逐渐形成歌咏地方风光、习俗的文类。清代因时代文化特色,出现大量连章、加自注的竹枝词,创作客观的笔调,使得竹枝词原本诙谐趣味的特殊风貌更与地方风土诗的采风观念及方志编纂的风气结下不解之缘。

  台湾竹枝词普遍认为始于清代郁永河。浙江仁和人郁永河于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二月奉派东渡,到台湾北投采硫磺,居台八个多月,足迹遍历台湾西岸、北部,撰写了《裨海纪游》《番境补遗》《海上纪略》等作品,并首次将竹枝词引入台湾,创作《台湾竹枝词》12首、《土蕃竹枝词》24首,尽量在描绘台湾土俗民情上下功夫,展现台湾特殊的风土民情。清代台湾竹枝词大量出现,与当时的政治制度与方志之学有很大关系,翁圣峰曾说:“清代台湾出现许多种采风作品,竹枝词也是其中的一种。为何在清代台湾出现大量采风作品?这与清代方志的编写更很大的关系,再者,方志编写的意识同样可以纳入整个清代特殊的社会文化来解释,而在清代台湾制度上的一些特有现象,也可以进一步为这种文化社会作诠释,借此并能看出酝酿清代台湾竹枝词的种种因素。”

  清代宦游人士到台湾后,发现了许多与中原地区不一样的风俗民情,为了快速且有效地将台湾风土特色传递到中原,也为了日后编修方志做参考,创作动机较高,且相较于传统诗,竹枝词的书写更加简单容易些,所以竹枝词这一通俗诗风逐渐盛行。在黄纯青《谈“竹枝”》中亦能得到验证:“我台山川之美丽,花木之奇异,气候之温和,闽粤民族之特风,生熟蕃人之异俗,与中原不同。故满清时代,自中土来台湾,都有感触海外特殊之等图,发为竹枝词如雍正中巡台御史夏之芳‘台阳百咏’是也。”

  但是,竹枝词发展到台湾,亦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台湾竹枝词所走的路向,从一起步——即自郁永河而后,便一直朝着‘不问腔调、不计格律’而亦步亦趋”。唯一的特色是“‘尽情’在讽咏‘土俗琐事’”。陈香在其选编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至1961年出现的台湾竹枝词的《台湾竹枝词选集》,代跋《竹枝词在台湾的流变》中就提到:“竹枝词在台湾的‘大角度’流变,也就是趋入‘乡土俚气极浓、浅显可诵’的正路。”因为台湾竹枝词内容上趋于“乡土俚气极浓”,吟咏风土人情、民俗习尚等,且形式上用字“浅显可诵”,寻常百姓都可以吟诵,流传更加广泛,也更为大众所接受。而且也正因为台湾竹枝词不只有诙谐趣味,还有地方风土诗及方志编撰的特殊风貌,具有极高的社会文化及史料价值。因此从竹枝词中,我们不仅能看到文人对当时乡土风情的详细记载以及浓厚情感,也能感受到台湾这方土地为竹枝词所注入新的生命力。

  (二)妈祖信仰文化

  民间信仰指民众在庙宇、行业团体内部崇奉各种神明,形成人神之间的刚硬关系,遵循这种“神道”的教化原则,民众需遵守一定的规矩、禁忌等,因此形成各种信仰习俗。台湾的民间信仰,有从福建、广东等地移植过来的,也有在地形成、发展的,但均呈现融合儒、道、佛三教思想与信仰的性质,广泛流传于民间日常生活与年节庆典中。台湾民间信仰中的神灵世界虽然复杂,但大体上可区分为天界、神明界、幽冥界,共同构成民间信仰中的“三界观念”。天界为天上众神所居;神明界即人间,亦有许多神灵居此以护佑众生;幽冥界为一般熟知的阴间或地府,即佛、道教所谓的“地狱”,为众鬼以及管理鬼魂的冥王所居。

妈祖绕境

  其中妈祖是台湾民间信仰中最具代表性的神祇,也最受关注。妈祖,原名林默,祖籍福建莆田县湄洲屿,生于北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至满月时仍不哭不嚷,一声不响,故取名“默”,人称“默娘”。林默自幼聪惠,得观音菩萨点化成为神女,为乡民治病、救灾、收鬼、除怪、保护航海。宋太宗雍熙四年(987年)九九重阳之日,为救海难而死,年方28岁,终身未婚。妈祖在宋元以来曾被朝廷尊封为“天妃”“天后”,民间则尊称其为“天上圣母”“天后娘娘”,亲切的还会称“妈祖婆”“姑婆”等。台湾妈祖庙随处可见,人们说三分之二台湾人都信仰妈祖。而每年春季庞大的进香热潮,牵动全台各地,固有“三月疯妈祖”之称。而这进香活动中最负盛名的是“大甲镇澜宫天上圣母绕境进香活动”,依照传统举行献敬礼仪,分别有筊筶、竖旗、祈安、上轿、起驾、驻驾、祈福、祝寿、回驾、安座等十个主要典礼,每一项典礼都按照既定程序、地点及时间虔诚行礼,被誉为“世界三大宗教活动”之一。200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妈祖信仰”列入“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19年大甲镇澜宫妈祖绕境活动历时9天8夜,逾10万信众徒步300多公里追随。

  二、竹枝词中的妈祖信仰文化

  对竹枝词中有关妈祖信仰文化内容进行梳理分析,发现绕境进香是不少诗人创作的主题,进香活动的热闹场面,人们的虔诚祈祷等,都是诗作描写的对象。此外还有日常的祈祷拜拜,几乎把妈祖奉为全能神,不管是战争、平乱、除瘟疫、治病、救灾,还是婚姻、生育等,都会向妈祖祈求庇护。这使得妈祖信仰活动跨越了性别,但是格外受到女性信众青睐。而在台湾人日常生活中扮演如此重要角色的妈祖信仰文化活动,更成为形成及展现台湾民间风俗的重要时机。

  (一)热闹非凡的进香盛况

  在有关妈祖信仰文化活动的台湾竹枝词中,有不少作品是描写进香盛况的,特别是关于笨港(今北港)进香的。据悉,笨港进香的历史可追溯到清代,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老大妈会成立,即是以进香为目的所组成的轿班会。清道光、咸丰年间笨港进香风潮兴起,虽在日治时期由于时局不安定而短暂歇止,但此后纵贯铁路的开通,大幅缩短了往笨港进香的时间与距离,再加上当时寺庙采用灵活的经营手法,使得笨港妈祖除了供四处信徒迎请之外,更透过《日日新报》等报纸的报导,曝光度更为大增,使得日治时期的进香热潮更是攀上高峰,进香旅行成为当时善男信女普遍的出游首选。如庄嵩的《笨港进香竹枝词》四首,就详细描写了信众进香的虔诚之态和盛大场面:

  神轝追随百里程,心香一瓣表虔诚。愿求寿富兼多子,无病无灾过此生。

  祥烟一路自霏霏,箫鼓声中闹夕晖。三月村庄人似织,家家齐到进香归。

  一炷香焚苦乞灵,总希富贵与延龄。剧怜虔祷痴儿女,我恐喃喃神厌听。

  傥来富贵本难求,万祷千祈也合休。我愿婆心警尘世,莫生贪念少愆尤。

  庄嵩(1880─1938),字伊若,号太岳,彰化鹿港人。据悉,彰化南瑶宫的笨港进香团是台湾大型徒步进香团之鼻祖,于清朝兴起,最早见于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周玺《彰化县志》:“天后圣母庙,在邑治南门外尾窑,乾隆中士民公建,岁往笨港进香,男女塞道,屡着灵应。”

  庄嵩四首竹枝词便是详细描写了妈祖进香活动。进香路上,香火袅袅不断,箫鼓声声不歇,信众跟随着进香队伍绕行百里,香客在妈祖面前求寿求富又求子,形象生动地展现了进香盛况。

  写到进香盛况的还有萧水秀(自号醉啸,台北人,居双溪)的《双溪迎妈祖竹枝词》十首之一和八:

  豪竹哀丝陆续催,迎风飘荡绣旗开。青狮阵探郎君唱,香客随神自后来。

  音乐双方夜赛场,铜锣悬在最高梁。鼓声歇后弦声急,曲韵悠悠唱二簧。

  两首竹枝词把妈祖进香队伍旗海飘扬、锣鼓喧天的热闹场景展现得淋漓尽致。妈祖所到之处,人山人海,家家夹道设案,牲醴一家赛一家,下面几首竹枝词反映了这样的景况:

  庄嵩《台中竹枝词》五首之五:

  求名求寿复求财,一路香灯滚滚来。共说今朝天后诞,家家牲醴赛神回。

  许南英(1855-1917,台南安平县人)《台湾竹枝词》十首之三:

  春晚罗衫适体轻,买舟廿日渡安平。旌旗簇拥天妃过,茶果香花夹道迎。

  赖惠川(1887-1962,本名尚益,别署“闷红老人”,嘉义人),《闷红墨屑》(收录其竹枝词842首):

  恭迎妈祖向铜锣,直向云霄厝里过。争杀白鸡作牲醴,家家等待拜姑婆。(云霄厝人拜妈祖必用白鸡,称神为姑婆。)

  不管是庄嵩的“家家牲醴赛神回”,还是许南英的“茶果香花夹道迎”,又或者是赖惠川的“家家等待拜姑婆”,都把妈祖绕境沿途地方和人家的热情奥援表露无遗。从地方和民众对于妈祖信仰的热情与参与,可见妈祖信仰在台湾的流行与接受之广。

  (二)虔诚祈愿的日常拜拜

  妈祖原属海神信仰,能救难护航、助战平乱,是人们航海的守护神,这在丘逢甲(1864-1912,字仙根)的竹枝词中便有体现:

  诗泉拜后阵云屯,夜半潮高鹿耳门。如此江山偏舍去,半年芳草怨王孙。

  首句“拜后”便是拜妈祖,据说施琅攻占澎湖时在船上设香案向妈祖祈祝,得到了妈祖的助战,最后顺利收复台湾。台湾四面环海,而且早期交通以船舶为主,海上行走最重要的是要得到海神的保护,因此妈祖的保佑就特别受到人们的信赖了。但是,在台湾人眼中,妈祖并不仅仅是海神那么简单。

  由民间传说可知,妈祖未婚且在28岁时便由玉帝迎接飞升,因此中国大陆所塑造的妈祖形象,大多是年轻貌美的20多岁未婚女子。然而,在台湾,即使各个妈祖庙稍有差异,但妈祖大致上都是以体态丰盈、亲切和蔼的慈母形象呈现。妈祖并不是高高在上、神圣不可侵犯的神,而是如家中母亲般温柔、慈爱,因此当信徒每有私密之心事,诸如交友、恋爱、婚姻等,不宜向其他神明祈求,就会转向妈祖求助。梁启超(1873-1929,广东新会人,1911年受林献堂邀请旅台)的竹枝词便把女子祈祷不受相思之苦的心思表露出来:

  郎槌大鼓妾打罗,稽首天西妈祖婆。今生够受相思苦,乞取他生无折磨。

  首句写的是女子与情人敲锣打鼓,欢乐无比,但转而向妈祖祈祝,希望妈祖庇佑来生不再受相思之苦折磨,今生已经受够折磨,可见妈祖信仰早就不只是停留在航海守护上。有恋爱婚姻,当然也就有生育之事。虽然台湾民间执掌生育之神原为注生娘娘、临水夫人,但因妈祖同为女神之便,女性信徒无论求子、怀孕、生产都会向妈祖祈求。庄嵩的《鹿港竹枝词》之二便传达女子向妈祖祷求希望生男儿的心愿:

  中秋掷茭龙山寺,元夜抽签旧祖宫。手执瓣香灯下窜,各将佳梦卜维熊。

  “佳梦卜维熊”出自《诗·小雅·斯干》,“吉梦为何?维熊维罴……维熊维罴,男子之祥”。古人认为梦见熊是生男孩的预兆,故以梦熊之喜为生男孩的贺词。这首竹枝词前两句写的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拜拜祈愿,后两句写善男信女们在元宵花灯下四处拜拜祈福,都纷纷祈祷妈祖庇佑家中添丁。可见妈祖就如同台湾人共同的母亲,承担子女苦难,也倾听信徒心事,每当人们遭受挫折、困顿之际,就会向“母亲之神”妈祖祈求庇佑,就像孩子求助母亲,妈祖所象征的母亲意象,使信徒对她产生依赖性、安全感,相信这也是妈祖信仰在台湾民间蓬勃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信仰而生的风俗人情

  妈祖信仰在台湾各地蓬勃发展,便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形成各种生活习俗,或促使人们在参与相关活动中得以加强彼此的联系,增进彼此的沟通交流,或因参加活动而诱发其他生活现象,等等。例如进香仪式如火如荼进行,需要动员庞大的人力、财力与物力,“一般人也喜欢参加进香,左邻右舍、呼朋引伴前往参加更是乐趣无穷,既是神圣之旅,也是观光之旅,又是社交之旅,以进香成为台湾民间重要的宗教仪式”。如萧水秀《双溪迎妈祖竹枝词》十首之十:

  一行五六远方宾,赛祭观余顺访亲。累得主人忙款待,酒钱加费两三缗。

  一群跟随妈祖绕境进香的远方客人,活动之余顺便访问亲戚友人,主人连忙加费酒钱买酒招待。平日或许都由于忙各自生活没有时机联系来往,现在借着跟随妈祖绕境的机会,顺便拜访亲友。同样,乡里邻居也能在相关信仰文化活动中得到更加密切的交流来往,庄嵩竹枝词便写出了地方士绅借由妈祖回銮机会宴饮乡里:

  旧宫圣母轿班团,新自湄洲谒祖还。请得金身正二妈,角头传燕祝平安。

  这是一首描写妈祖出巡晋谒湄洲元祖,回銮各庄头摆宴庆功,传呼善男信女拜妈祖,并祈求妈祖庇佑人人平安的竹枝词。前两句写的是湄州妈祖与鹿港妈祖的关联,后两句则是写地方士绅结合自己的财力举办宴席,宴饮众人,这不仅能拓展自己的社经地位,更能借着对于信仰的贡献,让乡里更繁荣。这也是现今台湾社会存在着诸多庙宇兴旺与地方观光发展的例证。

  在诸多描写信众热情进香作品中,还有个有趣的现象,即在民风相对保守且交通不便的年代,不少男女借由进香活动交流,女香客更是梳妆打扮一番再出门。丘逢甲的两首竹枝词描绘了相关场景:

  唱罢迎神又送神,港南港北草如茵。谁家马上佳公子,不看神仙祇看人。

  相约明朝好进香,翻新花样到衣裳。低梳两髻花双插,要斗时新上海妆。

  第一首描写的是妈祖信仰的迎神赛会中,年轻少年借由机会骑马观看前来进香的女子。“不看神仙祇看人”可以说是把男子专注观看女子的形象生动刻画出来了。而第二首写的是女子和友人约好明天一起去进香,便早早想好明天出门的穿着打扮,势必要展现自己最好的妆容,能与最时尚的上海妆相媲美。

  1885年,丘逢甲曾渡海至福建福州参加乡试,1889年(清光绪十五年)春又赴京参加会试,中进士,钦点工部虞衡司主事,但他却无意仕途,辞归台湾。上海历来被称为“时尚之都”,1870年代中期,上海租界市场兴起,促使一部分拥有消费权的女性,在穿戴方面尝试突破传统约束,趋洋好异,“上海妆”也便成为当时时髦和洋气的象征。而女性香客进香由来以久,日治时期台湾《日日新报》记载:“北港妈祖参诣者,年年皆五十万至七十万之多……近来上中流社会中,尤以妇人参拜者为甚,则今昔异趣可知矣。”从报道中可知,女性香客参加进香活动,在日治时期通行扩大,被认为是一种异于往昔的时代新风情。而从以上作品中也可以得知,妈祖信仰的迎神赛会不仅是各寺观宫庙及其信民联谊的机会,也是仕女出游、少年观看佳丽的好时机。

  以上三个面向只是笔者在阅读过程中依据个人的主观分析而划定的,台湾竹枝词关于妈祖信仰的描写还涉及其他很多方面的内容,如赖惠川在《闷红墨屑》有两首竹枝词便是描写妈祖和王爷之间的民间传说故事:

  三牲酒醴十分丰,大道公生拜祝同。记取明朝三月半,须防妈祖轻狂风。(注:俗称三月半为大道公生日,妈祖必请狂风吹落其纱帽。)

  三月年年二十三,淋漓大雨岂空谈。洗残妈祖胭脂粉,大道爷公愿始甘。(注:俗谓三月二十三日为妈祖生日,大道公必以大雨洗其胭脂粉,以报三月半之风。)

  赖惠川用非常轻松愉快的语气,描写传说故事中妈祖和王爷两人犹如孩童般嬉戏的互动,让人感受到妈祖和王爷不再是高高在上、神圣无比的神,而是和普罗大众一样,有七情六欲,更拉近了妈祖、王爷等神祇与民众之间的距离。

  三、竹枝词中所反映的文人对进香活动的评价

  笔者搜集整理的竹枝词中,直接描写妈祖信仰文化活动的有30多首,词作者对妈祖信仰或者对进香活动持怎样的评价态度呢?

  (一)正面肯定的

  毋庸置疑,大部分有关妈祖信仰的竹枝词作品,对妈祖信仰及其进香活动抱持肯定态度,萧水秀的《双溪迎妈祖竹枝词》十首之六是其中的典型:

  妈祖舆来报数番,焚香翁媪立中门。但祈大小齐开运,答谢明年越宰豚。

  作品强调了“祈福还愿”的虔诚心理,“答谢明年越宰豚”传达的就是如若祈的大小福有所成,明年必定会宰豚回报答谢。宰豚祭祀是平常百姓能够提供的最高礼遇了,可见信众的祈福虔诚之深厚。相关竹枝词比比皆是,士绅阶级、文人墨客几乎都是以此为理解妈祖信仰及其进香活动的基调。

  传统儒家文化重视祭祀仪式,强调以信仰的力量教化大众,效果比刑罚来得更加有效。在妈祖信仰中,神道设教、化育大众的举止是源远流长的,清道光、 咸丰年间赴台任官的徐宗干,在其所著的《斯未信斋杂录》中,以官员的角度记录下台南奉迎笨港妈祖绕境的景况:

  偶微服夜巡,自宵达旦,用朱书“我护善良,进香须做好人,求我不能饶你恶”云云简明告谕,并大书“贩运洋土、船破人亡”八字于殿前,乘其怵惕之心以道之。神道设教,或可格其一二耳。

  从徐宗干的记载中,可以明确看到在妈祖祭典时书写的劝世标语。这些标语清楚地传达劝人为善,否则将遭神谴的思想,意图透过信仰的力量,戒勉信众扬善避恶。关于神道设教的效力,在刘家谋(1814-1853,字仲为,福建侯官人,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任台湾府学训导)的竹枝词中亦有具体记录:

  曾门溪畔少行人,草地常愁劫夺频。何似春风香脚好,去来无恙总依神。(自注:曾文溪为台、嘉二邑交界处。“文”亦作“门”,方音“文”如“门”也。近溪多匪人,渡者苦之。乡村曰“草地”。进香北港天后宫者,不下数千人,谓之“香脚”,往来盗不敢劫,谓劫者,輙遭神谴。)

  刘家谋与徐宗干一样,于清道光、咸丰年间在台湾任官,他指出曾文溪畔行人很少,因为沿途的匪人很多、劫掠频繁,但是在妈祖进香的时期,往来的盗者会因畏惧妈祖神威,而不敢对北港的进香客下手,所以来往的行人“来无恙总依神”。民众不惧匪徒虔诚进香,匪徒因顾虑“触犯神威”而不敢轻举妄动,可见妈祖信仰所带来的影响威吓作用非同一般。

  (二)负面批判的

  若将正面肯定的意见视为当时台湾士绅阶层对妈祖进香的主流声音,则仍有部分作品对此采取批判的态度,成为一片喝彩声中的异质存在。这在傅锡祺(1872-1946,字复澄,号鹤亭、大樗,台中潭子人)的《台中竹枝词》十二之六可以明显看到:

  蚁聚蜂屯半线间,结成北港进香班。媚神俑是何人作?甘掷多金买野蛮。

  词的前两句描写的就是“三月疯妈祖”盛况,人们在妈祖绕境之前,如同蚂蚁蜜蜂一样聚集在彰化地区,来自各地的信徒们自动结成进香队伍,准备参与绕境仪式。但是后面两句画风一转,因为参与绕境的信徒来自各地,不分男女老少,各个阶层的人士也都有,于是有些团体为了竞逐其势力,便不惜一掷千金,不仅是雕塑豪华的神像,更为谁来主导这一活动而引发争执事件。绕境进香本来是为信仰而祝祷祈福的仪式,但却成为某些地方角头势力的竞争评比场合。信仰活动变质,令刘家谋唏嘘不已。

  妈祖绕境进香活动中,除了点燃香火、焚烧纸钱等随处可见的行为以外,还有进香队伍行进过程中,锣鼓喧闹的表演以及沿途设案祭祀或供路人充饥的食物等,涉及各方面花费或产生其他方面消极影响。萧水秀《双溪迎妈祖竹枝词》十首中有一首是对妈祖信仰的肯定支持态度,但对妈祖信仰文化活动持有批判态度的却有三首(二、四、五):

  点心各户派临时,给与迎神好疗饥。食罢怪他山内客,不该碗箸乱纷披。

  踏跷有技莫夸工,危险须防失足中。何不易妆诗意阁,使人观感好移风。

  妈祖诸神合并迎,大家联络费能轻。敬神不在多开费,只要心存一点诚。

  第一首写的是在妈祖进香沿途各家各户都会为进香队伍准备点心派发,以备他们充饥补充能量体力。但这些香客们吃完食物后却把碗筷到处乱放,相关垃圾也到处扔,严重影响主人待客心情,垃圾乱扔也破坏生态环境。第二首写的是进香队伍中的踩高跷表演,踩高跷是一种非常危险的表演,难度系数很高,表演者必须谨慎防止跌倒受伤。同时由于该表演具危险性,观众虽然会惊叹表演者的高超技巧,但观看中也会心惊胆颤,担心害怕表演者会发生意外受伤。踏跷表演是所有阵头中危险性较高的一种,需要有很好的平衡感和技巧。因此萧水秀认为不如把踩高跷这种表演改妆扮成诗意的艺阁表演,让人的观感更好,也能够有效地改变这种不好的风气。第三首则是传达“敬神不在多开费,只要心存一点诚”。台湾民间神明众多,如果诸神都要分别举行迎神赛会,那么大家就会有一笔不小的开销,“妈祖诸神合并迎”能够减轻大家开销,并在后面再次强调,对神的虔敬重点不在于在花费的多少,只有保持一颗虔诚之心即可。

  妈祖信仰风俗由来已久,对台湾社会影响也根深蒂固,但是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台湾的传统文人开始逐渐理解、吸纳新的思潮思想,也开始反思传统,甚至批判旧观念习俗,提出更适合新时代的做法建议。

  四、结语

  竹枝词最重要的内容或主题之一是历朝历代社会风貌,尤其是底层普通百姓生活近乎真实的写照,其反映的地方风土民情也是研究各地民俗的重要参考资料。当代著名学者丁家桐先生曾评价说:“熟读一个地方的竹枝词,实在可以抵得上读一部地方志。”台湾竹枝词所记载内容丰富多彩,从中不仅可以看出各地风俗的特色,而且可以看出各地社会文化的积久沉淀,是一笔难得的、宝贵的文化遗产。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日报英文版两岸频道 | 中国日报中文版两岸频道 | 湖南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广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贵州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江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浙江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中国政府网 | 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 |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 | 外交部 | 人民政协网 | 黄埔军校同学会 | 全国台联 | 中国侨联 | 台盟 | 新华网 | 人民网 | 中新网 | 中央电视台 | 

统一之声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