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2019年第六期  > 正文

数字文化时代两岸携手推进深度融合

日期:2019-12-23 09:41 来源:《统一论坛》杂志 作者:杨仁飞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两岸同根同源,文化本为一体,但由于台湾岛内分裂势力不断推动“去中国化”文教政策,不断强化“台独意识形态”,致使台湾岛内有不少人对中国文化、对台湾文化有错误的认知。这种人为的扭曲,是导致两岸人民心灵隔阂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要重塑新时代两岸文化认同,强化国家认同,打破民进党筑起的人为高墙;要运用文化的力量,全面实施文化惠台、文化引台政策,聚同化异,促进两岸民众心灵契合,推进两岸深度融合。在数字文化大行其道的当下,传统文化搭乘技术的翅膀,以崭新的姿态服务国家文化战略,服务国家统一大业,这对重构与深化新时代两岸文化共同体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以文化认同为基石

  构建两岸命运共同体

  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两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种,中华文化是两岸同胞心灵的根脉和归属。人之相交,贵在知心。不管遭遇多少干扰阻碍,两岸同胞交流合作不能停、不能断、不能少。两岸同胞要共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其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两岸同胞要交流互鉴、对话包容,推己及人、将心比心,加深相互理解,增进互信认同。要秉持同胞情、同理心,以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化育后人,弘扬伟大民族精神。亲人之间,没有解不开的心结。久久为功,必定能达到两岸同胞心灵契合”。

  根据建构主义的分析,文化建构国家身份,身份认定决定国家利益取向继而影响国家行为,故在共同体建构中,文化在国家层面上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文化影响国家身份和利益认定。人与人相处的最高境界是心灵契合,不同社会群体融合的至臻境地是在分享、共有的基础上,真正达到血肉与共、同甘共苦,同呼吸、共命运的目标。在文化领域上,则要通过中华文化的再传承、中华文化的再输送,使两岸民众在地理上、心灵上、文化上真正成为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

   台湾扭曲国家、民族

  与文化认同情况日益严峻

  在过去二十多年中,由于岛内执政者的蓄谋或者无能,台湾不断走向“与大陆文化”脱钩的进程中,不懂自己文化根源的年轻一代在被“文化台独”洗脑中成长。台湾学者陈昭瑛于2016年指出,现在“认同”是一个太热门的问题,identity这个词可以译为“认同”,也可以译为“身份”,就是说你可能认为你自己不是汉人,可是别人一看你就是汉人,也许你认为必须反对自己的汉族根源,才能达到“台独”的目的。可是从原住民看,从外国人看,你就是汉人,你就是姓汉姓、讲汉语、用汉文,过汉人的习俗节庆,你还是一个汉人。另外,很多民意调查在煽动所谓认同,不断引导学生去思考“我如果是台湾人,我就不是中国人”,可以说问题的设计就带有误导的目的。陈昭瑛的一番话揭露了过去20多年台湾“去中国化”的教育如何以欺骗与颠倒黑白的方式影响年轻世代的国家认同、民族认同与文化认同。

  台湾政治人物长期的政治操弄,使得中华文化与闽南区域文化在台湾传承、发展受到极大冲击,连结两岸的历史传统与文化纽带被人为地扭曲、部分中断,危害至深。2012年成功大学成立的闽南文化研究中心,在2016年8月民进党上台后被改为多元文化中心,闽南文化研究遭到搁浅。2019年上半年台湾“文化基本法”通过,自此“中华文化降格为汉文化”,闽南文化被篡改为“台湾文化”,“闽南语”被扭曲为“台语”。2019年9月,在蔡英文当局操弄下,“中国史被列为亚洲史一部分、台湾民族起源为南岛语族、台湾地位‘未定论’”的“台独”高中历史教科书正式上路。蔡英文当局这一波政治操作目的是让台湾青少年不懂中国历史,不懂中国文化,隔绝对中国的认同。

  随着台湾进入选举白热化阶段,民进党将“抗中保台”作为选举主轴,蓄意冲击两岸关系底线,且随着美国强打“台湾牌”遏制中国大陆,两岸关系日益紧张。面对日益严峻的两岸形势,祖国大陆应坚定新时代文化自信,坚持人民发展观,坚持群众路线,依靠数以万计的社会团体与民众,厚植传统文化基础,善用文化聚同化异的力量,力促两岸人民心灵契合,为探索两岸和平统一提供文化力量与文化方案。

  文化交流合作在两岸经济社会

  融合中的作用举足轻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化两岸融合发展,夯实和平统一基础。华侨大学陈克明教授研究认为,融合不是单纯的自然现象,融合顾名思义就是融为一体,交融而合。两岸融合是一个复杂有机超大系统的融合,不可能以物理方式进行。两岸融合不是简单的链接,要解决排异现象。两岸经济社会融合是国家统一战略的发展完善,是为了两岸的共同的长远发展。学者艾松如认为,文化的融合是根本的融合,文化的认同是核心的认同,只有促进文化融合、增进文化认同,方能达成两岸同胞心灵契合。

  笔者认为,在两岸融合中,经济社会有具体量化的指标,而文化上的融合(文化共同体)一部分可以用数据统计出来,而更多的文化建树、文化效果难以用直接的数字进行评估与衡量。它只有在经过漫长的教育、教化的岁月洗礼之后,那些沉淀下来的、对民众有着持久的影响的物质与非物质财富,才构成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文化资产与文明。两岸文化本身粘合性强,当下因为政治干预而被人为弱化,相信这只是短期、暂时的现象,应该重视“文化育人、文化反‘独’”的特殊作用,推动文化惠台工程。通过强有力的手段,让中华文化自身所蕴藏的强大融合力引领两岸全方位融合。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两岸民众最大共识,中华文化是两岸社会最大交集,文化将是跨越心灵海峡、达成心灵契合的最佳使者。两岸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彼此分隔和各自发展,已经形成政治体制、经济制度、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巨大差异,唯因两岸文化渊源相同,所以仍有极大整合机会,可是一旦产生文化冲突,彼此文化距离渐行渐远,再来凝聚民族认同、聚合国家认同势必困难重重。两岸人民要努力巩固文化之同,如教育界要在两岸教科书中寻找近代闽台爱国知识分子许地山作品“落花生”的“同”。要培育中道有力、正直无私地弘扬中华文化与推动两岸文化共同体的文化中介人,要争取台湾教育机构、教师群体、知识精英与文化传播机构参与两岸文化文流、合作与共同体建设。要推动中华文化下沉,深入民间,深入人民心中,通过促进社区基层民间互动,以丰富的文化元素引领两岸文化时尚,推动两岸认同文化融合全面深化。

  数字文化时代两岸文化机构

  与文化人的角色与作为

  8月3日,“数字文化产业迈入新时代——数字文化成果发布会”上,中国首份数字文化产业报告披露,2017年相关产值约为2.85万亿到3.26万亿,预计2020年产值将达到8万亿。

  文化创意产业是古老又新兴的产业,是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得益彰的产业。长期以来,两岸文化创意产业致力守护中华文化、致力弘扬中华文化,不断创造有思想内涵、有精神价值的优秀文化产品,成为连结两岸民众的重要桥梁。在数字文化大行其道的时代,传统文化搭载技术的翅膀,以崭新的姿态服务国家文化战略,重塑新时代两岸文化认同与国家民族认同,为促进两岸民众心灵契合,为推进两岸融合提供文化方案。今后两岸文创产业要取长补短,谋求共同发展,这不仅为企业找到活路,也为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实现民众心灵沟通提供更丰富的营养与文化能量。

  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文以化之,文以铸之”“交流互鉴、对话包容、推己及人”等等指示精神,为推动两岸融合发展、探索“一国两制”台湾方案提供了全面的路线图。应该团结台湾人民,共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共同发展新时代先进文化,通过持久的努力,达到两岸同胞心灵契合,让文化在国家统一大业中发挥独特的作用。笔者认为,两岸文化交流、合作、交融乃至新时代文化共同体的重新启航的一个重要作用,是要聚同化异,解决两岸发展中的经济、社会、文化差异问题。另一个作用,是用文化抚平两岸创伤,逐项、共同处理近代以来对两岸人民有重大影响力的事件,还历史真相,共筑两岸和平的基石。要树立文化自信、民族自信与发展道路自信,正如十九大报告结尾时所说,“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站立在九百六十多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吮吸着五千多年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十三亿多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无比广阔的时代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日报英文版两岸频道 | 中国日报中文版两岸频道 | 湖南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广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贵州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江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浙江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中国政府网 | 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 |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 | 外交部 | 人民政协网 | 黄埔军校同学会 | 全国台联 | 中国侨联 | 台盟 | 新华网 | 人民网 | 中新网 | 中央电视台 | 

统一之声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