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2020年第一期  > 正文

清代台湾建省之历程

日期:2020-08-18 14:11 来源:《统一论坛》杂志 作者:赵松林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清乾隆二年(1737年),侍郎吴金提出台湾建省之议,在朝中并未引起太大反响并很快被否决。然而,这是史籍对台湾建省最早的记载,也是当时有识之士对台湾的思考。此后,这一议题被不断提出并以不同方式实践。嘉庆十一年(1806年),将军、总督、巡抚及水陆两提督巡查台湾;光绪元年(1875年),闽抚“冬春驻台,夏秋驻省”制确立,台湾建省再次提出及正式设省。这是清政府对台湾的认识过程,体现了台湾的重要性。

  一、礼部侍郎吴金首次提出台湾建省

  乾隆二年(1737年)四月十一日,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吴金奏请台湾地方添设巡抚。他在折中指出,首先,当时的台湾收复不久,虽置一府四县管理,但是其幅员辽阔,“南北万里,资其扼要,且山深地旷,尤易藏奸”。其次,之所以会出“奸民”叛变的现象,是因为“地方官平时既不能抚巡,临事又不能绥辑,一味欺隐废弛,酿成事故者惟文职为尤甚。盖各省州县官之积习,总以因循掩护为能,而其吏役幕宾亦皆以粉饰朦胧”,因而容易引起民变。另外,文武官员权力分配不等,并且“督抚远阻风涛,既无从深悉其事,欲据详办理而文武互异,轻重悬殊。批驳往远稽时日,必致贻误。巡察虽有稽查之任,无办理之权,其势不能节制。且题奏咨移皆由府县传递,不无沉搁阻挠,上下因循,及至酿成事故”。因此,针对“台郡为外洋门户,边海藩篱”的战略地位,他建议将台湾“另分一省,专设巡抚一员带兵部侍郎衔……于海防重地大有裨益”。吴金对于台湾建省的出发点,在于台湾的海防、台事及官吏等方面,目的是为了内防奸民、外防倭患,因此是值得肯定的。最终,清政府以建省易导致权力纷争,台湾为弹丸之地,改省与体制不符、于事无益等理由,驳回了吴金的提议。第一次建省之议,因而作罢。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四月初七日,清政府制定巡查台湾例,并且废除了之前御史巡台之例。上谕:“台湾孤悬海外,远隔重洋;民情刁悍,奸徒易于滋事。嗣后著该省将军、督、抚、提督分年轮值一人前渡台湾,实力稽查整顿。”嘉庆十一年(1806年)三月十四日,上谕:“所有台湾一镇远隔重洋,自本年为始,令将军、总督、巡抚水师陆路两提督轮往查阅营伍。”嘉庆十五年(1810年)五月二十九日,上谕:“至台湾窎处海外,诸务废弛。今方维甸到彼,就地方营伍力加整顿,酌改章程……嗣后福建总督、将军,每隔二年,着轮赴台湾巡查一次,用资弹压。”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督臣刘韵珂赴台巡阅,而此后将军、督抚皆未渡台;仅于同治六年(1867年)间,水师提督李成谋前往巡查一次。

  二、闽抚“冬春驻台,夏秋驻省”制的确立

  同治十三年(1874年)的“牡丹社”事件,使清政府的治台政策发生重大转变。沈葆桢渡台后,审时度势地提出“开山抚番”,并在实践中建议巡抚驻台。十一月,沈葆桢上奏《请移驻巡抚折》指出,“夫以台地向称饶沃,久为他族所垂涎;今虽外患暂平,旁人仍眈眈相视;未雨绸缪之计,正在斯时。而山前、山后其当变革者、其当创建者,非十数年不能成功;而化番为民,尤非渐渍优柔,不能浑然无间”。因此,仅在台湾设置一府很难管辖全境政务。然而,想要别建一省,又苦于器局未成,并且闽台两地彼此相依,不能分而为二。他在给李鸿章的书信中写道,“滨海设防,内山抚番,筹费之难,人所共见。而吏治、营制、民风积重难返,虽有巨费,目前亦呼应不灵,转瞬又皆成弊窦。此非文字语言之所以能达也。闽疆民瘠,而吏亦瘠。故省门视台湾为调剂之区,文武捧檄而来者,非积累之员,则终南之径,而求其缺所以优之故,往往骇人听闻。究其所得,仅足以供应酬,于巨亏并无所补。道之于县厅,镇之于将备,能羁縻之使不大越范围,则善矣,无从彻底整顿。盖重洋阂隔,摸风捉影,疑谤易生,而镇、道两不相统,下各有所恃,上各有所诿。若照从前积习推行于内山,殊恐利未集而害已随之”。“宜仿江苏巡抚分驻苏州之例,移福建巡抚驻台,而后一举而数善备。”并且陈述了巡抚驻台“有事可以立断”“统属文武,权归一尊”“耳目能周,黜陟可以立定”等十二条利处。此折得到了清政府的积极响应,经过吏部与总理衙门议后,清廷最终同意将闽抚移驻台湾。

  然而,闽抚王凯泰对此提出异议,他认为,“福建幅员袤长二千余里,台湾一府孤悬海外,万无藩、臬两司随同移扎之理;而全省道、府、州、县署补各缺及钱粮刑案,例由巡抚主稿题奏。巡抚移台,事事关白,旷日持久,势既有所难行;若竟不舆闻,则巡抚并无同属之责,一切征调又将漠视”。除此之外,“台湾番境,崇山峻岭,人民稀少;台湾生番,官兵来则逃匿,官兵去则复出”。“其番地屯聚抵拒之处,不能尽用兵力搜剿;野性凶横,又非法度、教令所能骤化。是经略番地,非经经营十数年不为功。迨后垦辟土田、开挖煤矿,经费一出之官,而利不能不分给之百姓。台民五方杂处,强狠嗜利,是其本性;约束整齐,尤须经划。其收获地利,成效亦必须十余年之后。”针对如此复杂棘手的情形,“拟请先赴台履勘情形,会同妥筹”。光绪元年(1875年)五月,王凯泰东渡抵台,进行实地勘察后,他在《整饬台地营伍、吏治、士习、民风折》中提出闽抚冬春驻台、夏秋驻省,两地兼顾的方案。最终清政府于十月下旨:“至巡抚有全省地方之责,自难长川驻扎;王凯泰拟于冬春驻台、夏秋驻省,庶两地均可兼顾,即着照所请办理”。“若俟明岁冬间始行赴台,为日过久;着俟假满后,即将省署应办事宜赶紧料理,即行渡台,以资镇慑。”自此,闽抚冬春驻台、夏秋驻省制正式确立下来。

  闽抚“冬春驻台、夏秋驻省”制正式确立下来后,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李鸿章认为,“此后台省兼驻局面已定,但兼顾却甚为难,即使制军毫无私见,气脉已不联贯,况台防饷需甚巨,人心畛域易分,掣肘情形概可想见”。即便如此,他希望“惟抚番开山,一切善后,端绪宏大,责任非轻,必须执事与和、幼诸帅同心合谋,永杜觊觎”。李鸿章指出了闽抚巡台后,福建督抚的意见不合会影响到巡抚的执行力度,并且担忧台防的饷需会受到掣肘。但是,他依然希望王凯泰和沈葆桢能够同心合力,妥善布置台湾事宜。沈葆桢认为,虽然“补帆于往来兼顾,亦时势所不得不然。遇人不淑,谓之何哉”,但是,“台事得补帆接办,足以放心。但愿首席勿靳其饷,勿掣其肘耳”。对于清政府最终采取王凯泰的建议,沈葆桢表示积极赞成,并且对于其为人处世,亦给予肯定。

  三、闽抚巡台制的取消与旧制的恢复

  光绪元年(1875年)十月,王凯泰病逝。丁日昌接任福建巡抚,因而他是执行“冬春驻台,夏秋驻省”制第一位闽抚。光绪二年(1876年)冬,鉴于福建督抚意见不和、银两不济以及闽抚巡台半年的时间过短等弊端,丁日昌在渡台前上奏《省台远隔重洋难以兼顾片》。首先,台湾多瘴疠之地,人人皆视之为畏途,不愿前往述职。其次,巡抚渡台后,则闽省的公事文书必须一并递台,辗转往返,事倍功半,并且难免会出现胥吏舞弊、贻害百姓等现象。另外,如若遇到逆风或者雨雾天气,则耽误日久;轮船往来一次,煤炭及人工费用皆耗费甚巨。最后,台事本来应是督臣主政,然而沈葆桢巡台时与督臣意见不和,因而煞费苦心,提出巡抚移驻台湾兼办台务。王凯泰巡台时,亦事事呼应不灵等等。针对这些问题,丁日昌认为,现今台湾各事属于创始阶段,而闽抚仅驻台半年,于事无益。因此,“巡抚定于冬春驻台、夏秋驻省,又安能保夏秋之间生番不蠢动乎?外人不侵凌乎?”况且“台湾兵制向由内地分班调换,今以台事全属抚臣,则内外反成两橛血脉,岂能流通?台事之可忧者在外侮,非假以事权不能绸缪未雨;台利之可来者在矿务,非宽以时日不能收效将来”。于是,他建议“应专派重臣督办数年,略假便宜,于兵、饷二事不稍掣肘,卑专心致志,竭力经营,庶几有济”。除了提出要派重臣赴台,另外也透露出台湾的兵饷事宜的确存在掣肘现象。

  研读上述史料,丁日昌对于闽抚巡台一事,似乎持有一些抵制且消极的态度。然而,同时期的张佩纶在《扼要筹边宜规久远折》中给出了很好的解释。“近年因垦辟后山,奏准以巡抚半年驻台,本年复为抚臣丁日昌筹给经费,以示体恤:皇上所以重台湾者,至矣、尽矣。然臣以为巡抚半年驻台,可也;今日即行其议,不可也。用丁日昌办台湾,可也;不使之专办台湾,不可也。”“夫台湾当创始之时,不独建郡设堡、定税区田,处处均烦擘画;即人心风俗,亦随政教为转移。必得一沈毅任事之臣从容坐镇,虑远思深,始足以定久大之业。”对于丁日昌的建议,台湾应派重臣前往,他显然是赞同的。在张佩纶看来,“丁日昌非不可用之才;闻其与乡人言,亦引开垦后山为己任,有‘鞠躬尽瘁’之语。如思自副其言,即应请专驻台湾。丁日昌遇事明察,细不大捐;度其人必精力有余”。丁日昌巡台期间,不辞劳苦,病情加重。在任之时,多次奏请朝廷准予开缺养疴。张佩纶认为,闽抚巡台一事“今则仆仆终年,奔疲于道路、出入于风涛,而又潦雾不上、簿领纷纭,即属气体强壮之人,犹虑弗腾,况屡称笃病者乎”。综上所述,张佩纶对于丁日昌的建议和为人都是深表赞赏的,甚至有同情之意。对此,他还给出了自己的意见。“丁日昌如能力任台湾,即令专办台湾事务,另简大员抚闽。倘该抚臣志奋神衰,恐敦迫就道,羸弱之躯、重以瘴疠,或竟为王凯泰之续,人才可惜。则不如暂许养闲,留备任使。拟请旨将福建巡抚暂仍专驻会垣,别简聪强果断、练达忠纯而淡于荣利之大臣督办全台事务,俾久其任。”对于巡抚渡台经费,他建议以半年计,每月给银一千五百两作为办公之需。两江总督沈葆桢亦认为,“台湾之吏治营政,若不认真整顿,则目前之利薮,皆后日之乱阶。丁日昌所称事事创始,非仅住半年,即能办有头绪,诚非虚语”。并且评价丁日昌“遇事认真,不避嫌怨,讲求有用之学,务极精详,当能济此时艰,上纾宸顾”。然而,光绪三年(1877年)冬,丁日昌又上奏《请遵照旧章隔年轮赴台湾巡查片》称,“台中既已无事可办,臣与其株守台中,无益于台。何若仍住在省,整顿吏治。既于省事有益,兼筹饷需,遥制番情及矿垦各务,亦于台事有俾”。“恭查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定章,以督抚及水师陆路两提督,每年轮值一人前往台湾,而停止巡查御史之例。迨嘉庆十四年(1809年),钦奉上谕嗣后福建总督、将军每三年着轮赴台湾巡查一次。祖宗成宪,当时自有深意。以臣愚见,如遇台湾有紧要军务,臣立即驰往,断不稍有迟滞。倘遇无事之时,似不如遵照旧章隔年轮赴台湾巡查。庶省中巡抚应办之事,臣不致全行废弛;台中督、抚合办之事,亦不致督以省事为重,抚以台事为重。各执意见,互相推诿。”他提出要恢复督抚隔年轮赴巡查台湾的旧制。光绪四年(1878年)六月,总理衙门复议后认为,“自系实在情形。且该抚从前曾经奏明台事俟办有成效,徐议督、抚分驻之局;李鸿章覆奏折内亦有办有成效,再议督、抚轮住之局。现时台地应办各事渐已次第举办,该抚所称遵照旧章轮赴台湾巡查一节,应如所请办理。惟督、抚有统辖全省之权、整顿吏治之责,于一切筹防、筹饷诸务呼应较灵;应责成督、抚轮赴分驻,以一事权而资得力。如台湾遇紧要事件,自应立时驰往;即遇无事之际,亦不必拘定隔年一次,并毋庸限以每年冬春驻台、夏秋驻省之期。应令随时斟酌情形,轮流前往;不得临时互相推诿,亦不得日久视为具文”。因此,不久后,清政府同意了丁日昌的奏议。自此,福建巡抚冬春驻台、夏秋驻省制取消,恢复了督、抚隔年轮赴巡台旧制。丁日昌是第一位实行冬春驻台、夏秋驻省制的闽抚,亦是最后一位。

  四、袁保恒提出台湾别建一省

  沈葆桢巡台时期,针对台湾善后事宜,他认为“此后台省兼驻局面已定,但兼顾却甚为难,即使制军毫无私见,气脉已不联贯,况台防饷需甚巨,人心畛域易分,掣肘情形概可想见”。因此,“欲别建一省,又苦器局之未成;而闽省向需台米接济、台饷向由省城转输,彼此相依,不能离而为二”。可见,无论是台省兼驻,还是台湾建省,最主要的支持则是饷银。由于沈葆桢巡台时着手开发台湾,其中开山抚番的费用甚于防倭,所以建省之议亦暂缓。光绪二年(1876年)二月,刑部尚书袁保恒上书,奏请将福建巡抚改为台湾巡抚。袁保恒在折中指出,“只福建之台湾,地虽僻处海澨,而物产丰富;加以民、番逼处,区划尤难。非专驻大臣、镇以重兵,举其地民风、吏治、营制、乡团事事实力整顿,洽以德意、孚以威信,未易为功。若以福建巡抚每岁驻台半载,恐闽中全省之政务,道里悬隔,而转就抛荒;台湾甫定之规模,去住无常,而终为具文,甚非计之得也”。因此,他建议仿直隶、四川、甘肃各省改福建巡抚为台湾巡抚,长川驻扎台湾。然而,北洋大臣李鸿章却对此提出异议。“袁保恒请改福建巡抚为台湾巡抚,虽事有专属,而台地、兵事、饷源实与省城呼应一气,分而为二,则缓急难恃,台防必将坐困,亦非计之得者。”在李鸿章看来,台湾还需要继续依赖闽省,尤其饷源。而台湾一旦建省,闽台一分为二,则台湾实难维持下去。

  五、台湾正式建省及巡抚的设立

  光绪九年(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法军于光绪十年(1884年)先后占领了基隆和澎湖,对台湾海域进行军事封锁,隔绝了祖国大陆与台湾的往来,法军控制基隆达九个月之久,从而以此作为勒索的抵押品。虽然最终实际结果是清王朝赢得了战争,但是清政府不得不对法国进行政治上的妥协。此事亦深深刺激了当时的清政府及朝中部分官员,他们对台湾也有更加清晰的认识,肯定台湾在海防战略位置上的重要性。光绪十一年(1885年)六月十八日,左宗棠上奏《台防紧要请移福建巡抚驻台震慑折》指出,“第思目今之事势,以海防为要图;而闽省之筹防,以台湾为重地。该处虽设有镇、道,而一切政事,皆有禀承于督抚。重洋悬隔,文报往来,平时且不免耽迟,有事则更虞梗塞。如前此法夷之变,海道不通,诸多阻隔,其已事也”。首先,他认为台湾对于福建的防卫非常重要,此处虽由督抚管辖,但是闽台两地远隔重洋,往来不便,之前的中法战争就是例子。其次,“台湾虽系岛屿,绵亘亦一千余里。旧制设官之地,只滨海三分之一。每年收榷关税,较之广西、贵州等省,有盈无绌。倘抚番之政果能切实推行,自然之利不为因循废弃,居然海外一大都会也。且以形势言,孤注大洋,为七省门户,关系全局,甚非浅显。其中若讲求军事,整顿吏治,培养风气,疏浚利源,在在均关紧要。非有重臣以专驻,则办理必有棘手之处”。台湾虽小,但为七省之锁钥,东南之屏障,并且关税已经超多广西、贵州等省。无论是军事、吏治、风气,还是水利,都十分关键。另外,他还结合其他大臣的意见,给出了自己的见解,也给出了结论。在他看来,“合观前后奏折,各督抚大臣谋虑虽同,未免各存意见。盖王凯泰因该地瘴疠实行,心怀畏却,故沈循其意,而改为分驻之议;而丁日昌所议重臣督办,均非久远之图;皆不如袁保恒事外之观,识议较为切当”。因此,他认为应该如袁保恒所请,将福建巡抚改为台湾巡抚,实行闽台分治,这样“所有台湾应办事宜,概归该抚一手经理,庶事有专责,于台防善后大有裨益”。除此之外,对于建省的善后,左宗棠还给出了一些有实际意义的建议。关于台湾所产大米,依旧与内地客商源源运济,不足为虑。关于协饷问题,应当划定数目,由内地限期接济。在委用官员方面,援引江苏旧例,官员抚闽,根据缺额,掣签分发。学政事宜,则由巡抚兼管。重大案件,由台湾道就近办理。至于其他政务,应一如从前,毋庸变更。左宗棠的奏折对于台湾建省有一个很全面的规划,因而在朝中引起热议,并且得到许多重臣支持。朝廷于九月初五日奉慈禧太后懿旨:“台湾为南洋门户,关系紧要,自应因时变通,以资控制。著将福建巡抚改为台湾巡抚,长川驻扎。福建巡抚事即著闽浙总督兼管,所有一切改设事宜,该督详细筹议,奏明办理。”自此,台湾成为中国新建之一省。

  台湾建省后,刘铭传因抗法保台有功而成为首任台湾巡抚,得以宝岛封疆。然而,他却向朝廷上奏《台湾暂难改省折》。首先,台湾“惟沿海八县之地,番居其六,民居其四,重洋远隔,依傍一空。猝有难端,全恃闽疆为根本,声气联络,痛痒相关,以助孤危之境”。在地理位置上,闽台虽一海之隔,但是如遇法兵侵略这样的战事,则全要依靠闽省的支持。其次,“若改设台湾巡抚,与闽省划界分疆,即督臣顾全大局,一视同仁,司道以下,畛域分明,势必不相关顾。即以饷论,以后仍须闽省照常接济,方能养兵办防”。建省初期,则饷需断不可缺,并且须处处仰仗闽省的接济。最后,“必先渐抚生番,清除内患,扩疆招垦,广布耕民,方足自成一省”。他在奏请暂缓建省的同时,还给出了一些实质性意见。“台湾重地,经醇亲王等统筹全局,冀保海疆,自应派大员驻扎,似可仿照江宁、江苏规制,添设藩司一员。巡抚以台湾为行台,一切规模,无须更动,全台兵政吏治由巡抚主持,内地由总督兼管。如此分而不分,不合而合,一俟全番归化,再行改省,以重严疆,既可宽次数年,从容筹办,目下又可节省巨款,腾出资财,抚番设防,先其所急。”由此可见,刘铭传从实际出发,希望巡抚主持全台兵政吏治,另增设藩司主持台湾吏治刑名等要务。光绪十一年(1885年)十二月,清政府示,“将福建巡抚改为台湾巡抚,刘铭传所请从缓改设巡抚,著毋庸置疑……台湾虽设行省,必须与福建联成一气,如甘肃新疆之制,庶可内外相维”。为了会商建省事宜,闽浙总督杨昌濬于光绪十二年(1886年)二月渡台,刘铭传亦于四月赴闽,详细面商。五月初七日,刘铭传上奏《陈请销假到闽会商分省协款情形折》,指出时下台湾正在大力整顿海防,开山抚番,招民开垦,百废待兴,因此经费支绌万分。“惟台湾孤悬海外,现在各库罗掘一空,议者谓需稍有存储,以备缓急。”因此,他建议福建每年能够协济台湾饷银四十四万两,并按季拨给,得到了清廷批复。随后,刘铭传会同杨昌濬上奏《遵议台湾建省事宜折》,再次强调“台湾惟南洋门户,七省藩篱,奉旨改设巡抚,外资控制,内杜觊觎,实为保固海疆至计。惟沿海仅数县之地,其余番地尚未归化,气局未成,海外孤悬,与新疆情势迥异,闽台本为一省,今虽分疆划界,仍须唇齿相依,方可以资臂助,诚应遵旨,内外相维,不分畛域,乃能相与有成”。经过悉心筹划,闽海关每年照旧协银二十万两,闽省各库,每年协济台湾二十四万两白银,另外,粤海、江海、浙海、九江、江汉五关,每年亦济银三十六万两,共计八十万两,以五年为期限,如此,就解决了建省最为关键的饷源问题。除此之外,折中还列出十六条事宜,其中第一条即提出将台湾巡抚改为福建台湾巡抚,这样“凡司道以下各官考核大计,闽省由总督主政,台湾由巡抚主政,照旧会衔。巡抚一切赏罚之权,仍巡抚自主,庶可联成一气,内外相维,不致明分畛域”。因而总督与巡抚各司其职,免于互相掣肘之弊端。光绪十三年(1887年)正月二十一日,刘铭传正式启用福建台湾巡抚关防,着手进行设防、练兵、清赋、抚番四大主要施政方针。

  从首次提出台湾建省至台湾正式自成一省,历经一百多年,中国的局势、格局等方面发生了重要变化。从疏于管理至守台治台,当时的国人对于台湾的认识、认知亦在发生重大改变。台湾建省后,刘铭传成为首任台湾巡抚,大刀阔斧加快台湾近代化建设,使台湾成为当时的典范。台湾建省这一举措,强化了清政府对台湾的主权,巩固了对台的治权,为有效管理台湾打下坚实基础。总之,台湾能够自成一省,是清政府对台政策的重大转变,也是加强台湾防务建设重要内容之一。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日报英文版两岸频道 | 中国日报中文版两岸频道 | 湖南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广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贵州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江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浙江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中国政府网 | 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 |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 | 外交部 | 人民政协网 | 黄埔军校同学会 | 全国台联 | 中国侨联 | 台盟 | 新华网 | 人民网 | 中新网 | 中央电视台 | 

统一之声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