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2020年第四期  > 正文

台湾地区高中历史教科书比较研究——以日据时期台湾殖民经济为例

日期:2020-08-27 09:57 来源:《统一论坛》杂志 作者:孟茹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日本在台湾地区的殖民统治始于1895年,长达50年。台湾地区高中历史教科书中有关日据时期殖民经济的表述,在国民党和民进党执政的不同时期有所差异,影响着台湾民众对日本及中国大陆的认知。

  日据时期台湾殖民经济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895—1904年)现代化基础建设;第二阶段(1905—1930年)农业改革和米糖经济;第三阶段(1931—1945年)战时体制的工业化建设。当前,祖国大陆学界对日据时期殖民经济研究成果丰硕,但多是从实证的角度,揭示殖民经济殖民性本质。如周翔鹤的《日据时期台湾工业化评析》,通过对比分析日本和台湾的国民经济构成,指出日据时期台湾经济是典型的殖民地经济;曾润梅的《日据时期台湾经济发展刍议》,驳斥了日据时期殖民经济促进台湾现代化的认识;王键的《“米糖相克”与总督府米糖统制——日据后期台湾殖民地农业之初探》,通过对日据时期台湾米糖产业发展,总督府处理米糖相克问题措施的分析,揭示了日据时期经济政策掠夺性的目的;于彤的《日本统治下的台湾金融业》,通过对日据时期货币制度的分析,指出金融业是日本榨取台湾经济的工具。笔者试图通过分析台湾地区高中历史教科书中有关日据时期殖民经济的表述,深化对台湾地区教育史、政治史、社会史的认识。

  一、日据时期殖民经济的表述差异

  “两蒋”时期台湾高中历史教科书未涉及日据殖民统治阶段,有关日据时期殖民经济的表述,只有小学阶段有所涉及。“在日本据台五十年中,实施的经济政策更是毒辣。他们使台湾的产业,集中于发展米、糖和樟脑的生产,一切工业制造品都依赖日本……”李登辉、陈水扁执政与马英九执政时期,台湾高中历史教科书的内容差异体现在对三大阶段的表述上。

  可以看出,高中历史教科书中殖民经济的表述,差异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有关现代化基础建设表述

  一是土地、林野调查。前后历史教科书都指出日本借此加强对台湾经济的控制,但88课纲、95课纲历史教科书更强调其积极性,认为是现代化建设的基础。二是货币金融改革,88课纲、95课纲历史教科书认为有助于日本资金流入台湾,促进台湾基础建设,101课纲历史教科书指出日本殖民者借助金融改革,将台湾对外贸易转移到日本,以便日本殖民掠夺。三是交通建设,前后历史教科书都指出有助于资源、人口的流动,同时101课纲历史教科书揭示其为便利殖民统治的本质。前后历史教科书都承认殖民经济的促进作用,但101课纲历史教科书还指出其殖民性特征。

  (二)有关农业改革和米糖经济的表述

  一是农业改革。88课纲、95课纲历史教科书极力赞扬日本对台湾农业发展的促进作用,使台湾有了“绿色革命”的经验;101课纲历史教科书指出总督府操控台湾农业生产,为本国经济服务的本质。二是米糖经济。前后历史教科书都指出以满足日本殖民需求为前提,日人垄断制糖业压榨台湾本土产业。值得注意的是,95课纲历史教科书大篇幅介绍米糖产业的现代性。整体看,88课纲、95课纲历史教科书侧重点仍以强调积极性为主,101课纲历史教科书以揭示殖民性为主。

  (三)有关工业化建设的表述

  为满足战争需求,日本在台湾进行南进基地化、工业化建设。一是南进基地化。前后历史教科书都指出南进基地化实质,是为日本侵略战争提供物力、人力支持。二是工业化政策。88课纲、95课纲历史教科书强调工业化政策对台湾重化工业发展的促进作用;101课纲历史教科书从物资统制、财政统制两方面揭示工业化建设殖民性本质,同时指出民生必需品配给制实行差别待遇,台湾民众受到压迫。

  从台湾地区前后不同时期的高中历史教科书对日据时期殖民经济的表述不难看出,虽然都指出殖民经济的双重性,但侧重点不同,88课纲、95课纲历史教科书强调近代性,101课纲历史教科书强调殖民性。

  二、日据时期殖民经济的本质特征

  日本长达50年对台湾的殖民统治,在台湾推行殖民地经济政策。

  (一)现代化基础建设的本质特征

  从基础建设的三方面看,其一,土地清丈、林野调查政策。1898年,总督府以“清查台湾平地土地的地目,明确所有权关系”为名,在台湾进行长达6年的土地清算。以没有产权证明为由,将台农长期开垦的田地收为官有,使“台湾耕地面积由367000甲增至634000甲,土地税收从86万日元增至299万日元”,80%土地成为“官有地”。总督府大肆掠夺台农利益,为日人提供资本原始积累。1895年,颁布《林野取缔规则》指出,“凡地契及其他可资证明其所有权的山林原野,悉为官有”,将“94%的林野划为官有”。1910年开始的5年林野调查中,“97万甲林野,916775甲被收为官有,民有林野仅剩56961甲”,最终70%林野地被总督府掌控。日本殖民者借助土地、林野调查,获取大量地产、林产,严重破坏了台湾社会经济结构,压榨台湾民众利益,满足日本殖民统治者利益;压迫了台人生活,增加了总督府收入。其二,货币金融改革政策。总督府实行经济管制,挤压台湾本土资本企业,使其难以与日本资本竞争,台湾的银行“吸收台胞存款,以低利贷予日人,台湾同胞向他处借款,所付利息比日人高二倍至五倍”,致使台湾本土资本企业面临财政困难终破产,台人为维持生计只能成为日本廉价的劳动力。1911年颁布《台湾施行货币法》规定统一日台币制,“避免影响日台贸易不能圆滑进行,妨碍日本商工业者对台湾的投资”,将台湾完全纳入日本经济圈,在对外关系方面形成“对日依附化”,台湾正式成为日本殖民经济附庸地。其三,交通建设政策。台湾铁路运输战前以输送民用物资为主,战后以输送军需物资为主,本质都是为日本殖民统治服务。日本占领台海航运权,操控日台贸易往来,加速对台湾经济掠夺。日据时期台湾现代化基础建设,实质是为日人掠夺台湾经济服务的,是典型的殖民地经济政策。土地林野清算大肆掠夺台人资产,增加总督府收入;货币金融改革将台湾正式变为日本殖民经济的附庸地;日人掌控台湾的铁路、航运权,以操控日台贸易。88课纲、95课纲历史教科书强调其近代性,淡化殖民性,违背历史史实。101课纲历史教科书以揭示其殖民性为主,有助于民众正确价值观的培养。

  (二)农业改革和米糖经济的本质特征

  为满足日本对米糖需求,总督府在台湾大力发展米糖产业,作为台湾两大支柱性产业,日本殖民者垄断糖业以掌控巨额利润,进行稻米技术改良以满足日本本土粮食需求。其一,制糖工业。为满足日本国内糖业的需求,日本资本垄断台湾制糖业,总督府排斥台湾本土资本的糖厂发展。“1935年,日资糖厂占台湾砂糖生产总能力的96.6%”“1937年,日本五大制糖会社完全掌控了台湾制糖业,占台湾制糖业的3/4”。砂糖产量几乎全部销往日本,台湾成为日本的糖库。日本从制糖业中获取巨额利润,日本资本决定蔗糖收购价格,以极为低廉的价格强制性收购台农蔗糖,日本殖民统治前期,日资糖产业“获取利润为3亿日元,为投资金额的10倍”,蔗农沦为日本制糖业的奴隶,制糖业收入几乎被日人垄断,而为日资糖产业提供蔗糖原料的台农,每斤蔗糖的收入“从1921年11.6钱降至1927年5.9钱,到1937年仅有3.2钱,1937年糖产总值2.02亿元,而蔗农所获仅为5500万元”。日资糖产业在台湾地区的发展,是日本对台湾地区殖民统治的典型侵略反映。其二,米业生产。为解决日本国内粮食不足问题,日本殖民政府在台湾地区推动米粮增产计划,台湾经济结构走向米糖复合型阶段。1922年,研发出适合日本人口感的蓬莱米。为增加蓬莱米产量,大力兴修水利工程,设立农事试验场。据统计,蓬莱米出口日本市场的比重逐年增加,“1926年仅占总出口量的40.55%,1932年达到66.20%,到1938年直线上升到84.32%”,台湾成为日本的农库。虽大量稻米输往日本,但由于总督府的压榨,台人并未从中获利,甚至以番薯或树薯度日。其三,米糖相克。由于米业快速发展,制约了制糖业发展,多家制糖企业倒闭。日本殖民者为攫取米糖产业利润最大化,修建水利工程强制推行三年轮作制,提高糖业产量,台农被迫种植价格低廉的蔗糖,加重台农负担。日据时期台湾农业改革和米糖经济的发展,以掠夺台湾经济满足日本殖民统治为主,是典型的殖民性经济政策。日本殖民者全面垄断台湾米糖产业,造成台湾本土资本衰退甚至破产。日本殖民者专制统治和资本家的双重盘剥,使台农处境艰难生活困苦,严重戕害了台湾社会生活。米糖产业初级产品几乎全部销往日本,又从日本进口工业产品,台湾对日本的依附性大大增强,完全变成日本的殖民掠夺地,具有典型的殖民贸易性质。虽然客观上对台湾近代化发展有一定作用,但这只是日本殖民掠夺的副产品,并非是日本殖民者主观意愿。虽然不同课纲指导下的历史教科书都指出殖民经济双重性特征,但88课纲、95课纲历史教科书更强调农业改革的积极性,淡化将台湾变为日本农业殖民地本质。101课纲历史教科书以强调殖民性为主。

  (三)工业化政策的本质

  为适应战时体制需要,1936年,武官小林跻造出任台湾总督,总督府推出“皇民化、工业化、南进基地化”3大治台政策,将台湾纳入战争体制轨道,压榨台湾地区廉价能源和劳动力,为日本侵略战争服务。其一,南进基地化政策。日本侵略战争爆发后,为适应军事战争需要,殖民政府将台湾视为战争后勤基地,由“农业台湾、工业日本”的农业发展政策,调整为“日本为主、台湾为辅”的工业发展政策,将台湾确立为日本殖民统治南进基地,米糖原料基地转移到成本更低廉的东南亚地区。其二,工业化政策。殖民政府将台湾列入物资动员计划,实行严格的经济统制政策,为日本侵略战争提供物资服务。一是物资统制。压缩台湾民众需求,利用台湾廉价电力、搜刮的钢铁材料,进行军事工业化建设;强征米谷以供战争所需,总督府颁布《台湾米谷移出管理令》,严格操控米谷流通权,台民深受压迫;其后又实行《台湾米谷应急措施令》,要求台人除自用米谷外,其余全部上交。“总督府则以低于市场23%至25%的价格”强制收购台人米谷,运送日本本土以满足日人需求,对台湾民众进一步压榨。除此之外,日据时期台湾租税高达收入的20%左右,台湾民众生活处于经济崩溃边缘。二是财政统制。总督府实行“金报国运动”“储蓄报国运动”等政策,以征收战争税、发行战时国债形式,大肆搜刮台人资金,“1939年到1944年,总督府从台湾农民身上搜刮到3.4亿元”。残酷的压榨、剥削带给台湾民众沉重的灾难。战争后期军事工业遭严重破坏,日本通过搜刮资金物资堆积起来的军事工业,在战争中建立,也在战争中毁灭,大多工厂遭严重损坏难以修复。战时体制下的工业化政策,给台湾社会带来的灾难远远大于建设。

  日据时期的工业化政策,以战争需求为前提,将台湾变成为日本侵略战争提供人力、物力的南进化基地;残酷压榨台湾民众,大力发展军需工业,经济结构发展失衡。虽然客观上带动台湾经济开发与建设,但日人掌控经济命脉,台人受到严重压榨,且战争后期工业遭严重破坏,难以修复。88课纲、95课纲历史教科书强调战时经济政策的积极性,淡化侵略性本质特征,违背史实。101课纲历史教科书揭示殖民经济掠夺性的本质,利于民众正确认识这段历史的复杂性。

  日据时期殖民经济政策,虽然客观上促进了台湾经济发展,但不过是殖民侵略副产品,殖民经济的侵略性本质是无法改变的。从殖民经济3大阶段看,一是现代化基础建设,本质是为日本加紧掠夺台湾经济服务的;二是农业改革米糖经济政策,将台湾变为日本的糖库、米厂,压榨台农获取巨额利润;三是战时体制的工业化政策,以满足日本侵略战争需求为前提,对台湾的破坏远大于建设。殖民地经济是日本帝国主义经济大架构重要组成部分,是日本的原料来源地、资本投资地和商品倾销场所。日本帝国经济的“工业日本,农业台湾”政策,是其对台湾殖民经济的基本定位,台湾是日本的粮库和糖库。所以说,日据时期殖民经济的侵略性殖民性是其本质特征,历史教科书应以揭示其本质为基本原则。

  台湾地区高中历史教科书借助日本形象的塑造,影响民众对中国大陆的认知,影响民众国家认同观的塑造。101课纲历史教科书,以揭示日本殖民统治的侵略性殖民性本质为主,符合历史史实,符合一个中国基本原则。88课纲、95课纲历史教科书,以美化日本殖民统治对台湾现代化建设作用为主,淡化日本殖民统治的殖民性、掠夺性本质特征,为殖民统治寻求借口与合法性,企图借助美化日本形象,“厚植台湾人对日本的‘亲情’意识,造成台湾人民对于中国大陆的隔阂与误解,最终把这种意识转‘嫁接’为‘台独’理念”,完成“皇民化意识”到“台独意识”的转变。同时承认日本殖民统治对台湾经济的掠夺、对台湾民众的迫害,是为了避免台湾民众陷入“皇民化意识”。“台独”势力企图借助历史教科书对日本殖民统治的表述,在“中国主体意识”与“自我皇民化意识”之间,完成“台湾主体意识”建构,虚构“台湾身份认同”,人为制造“台湾意识”的自我身份认同,最终目的是割裂台湾与祖国大陆的关系,制造台湾民众国家认同观的混乱,借助培养台湾民众的主体认同观,实现台湾独立的政治目的。

  教育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塑造民众的认同观。历史教科书编写要坚持正确的史实,选取全面的史料。当前,台湾地区历史教科书“去中国化”问题在两岸和平统一议题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偏离作用,解决台湾地区历史教科书意识形态存在的问题刻不容缓。应正视日据时期殖民统治的复杂性,真实客观还原日据时期台湾殖民经济史实,揭示殖民经济的掠夺性、侵略性本质特征。台湾地区历史教科书中美化日本殖民经济、歪曲历史史实的行为,应该谴责批判。应修正历史教科书中美化殖民经济的内容,发挥历史教科书培养民族认同观的正确引导作用,只有这样,才能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早日实现两岸和平统一。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日报英文版两岸频道 | 中国日报中文版两岸频道 | 湖南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广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贵州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江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浙江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中国政府网 | 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 |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 | 外交部 | 人民政协网 | 黄埔军校同学会 | 全国台联 | 中国侨联 | 台盟 | 新华网 | 人民网 | 中新网 | 中央电视台 | 

统一之声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