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改革为何步履蹒跚
2024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失败以来,国民党一如往常开始了检讨与争论。党内将败选归因于“蓝白合”未成功、整体环境对国民党论述不利、南部县市得票率低等方面。国民党随后推出包括黄复兴党部改组、智库规模缩编、党部主委年轻化等相关举措,但这些措施似乎没有触及到政党发展核心问题。国民党的改革是一个结构调整问题,仅靠局部调整很难取得全面功效,这也是长期以来困扰国民党改革核心所在。
组织结构弱干强枝
台湾威权统治时期,国民党一党独大,其他政党相较于国民党基本没有竞争优势。台湾“民主化”以来,国民党组织结构经历了非常大的变动,调整变化的实质是国民党逐渐从革命型政党转变为选举型政党。虽然政党运转模式改变了,但国民党内部利益结构、政党文化、政党伦理大部分都保留了下来。形式与实质的冲突,影响到国民党组织动员、理念宣传、民意沟通、政策制定等各个方面。政党转型是一个长期且艰难的过程,国民党组织结构动员效率难以提升,无法充分发挥政治动员功能。
国民党组织结构目前呈现的最重要特征就是弱干强枝,中央对地方控制力不足。从地方层面看,地方派系积极转型,自主性增强,主要原因是国民党中央能够提供给地方的资源越来越少,地方派系自谋生路,逐渐扎根基层、融入基层,自主性越来越强,与地方融合程度也越来越高。以2024年4月云林县虎尾镇镇长与麦寮乡乡长补选为例,在不依赖中央资源下,云林张家全力辅选的林嘉弘拿下虎尾镇,而张家辅选的许志豪在麦寮乡虽然落败,但仍获得相当高票数。从中央层面看,党中央与地方派系的关系从“恩庇侍从”变为合作关系。长期以来国民党是一种“恩庇侍从”体制,地方派系依靠党中央支持扩展规模,党中央依赖地方派系推动选举动员。但随着国民党在野,地方自主性增强,双方关系发生根本性变化。再加上国民党地方党部主委由指派改为直选,区域党部几乎成为地方派系囊中之物,国民党中央只能寻求与其合作。长此以往,国民党可能会变成松散的联盟。
国民党组织结构另一个突出特征是中央组织涣散。首先是党主席越来越弱势。从连战到马英九,尚能在党内保持较高权威性,到了洪秀柱和朱立伦时期,党主席权威一再走弱。现任党主席朱立伦2021年以45.78%得票率当选,创下党主席直选以来最低纪录。国民党主席权威弱化,使党内团结成了问题。国民党2024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提名争议不断,就是党内不团结具体表现。另外,作为国民党最高决策机构,中常会地位也大不如前。从党主席到中常委,政治能量一个比一个低。相比过去重大政策都需要先由中常会通过,现在由党代表直选、党主席指定的中常委沦为“橡皮图章”。中常会权利地位弱化,导致中常委职位乏人问津。近期国民党中常委改选,出现了29个应选名额只有27名候选人的“缺额选举”。中常委参选人数不足额,显示国民党最高权力机构不具备实质权力,又要负担募款责任,自然吸引力有限。
国民党当前的燃眉之急是财政告急,组织运转难以维持。国民党失去执政地位后,原有的资源优势随之减弱,民进党当局趁势持续追杀国民党,追讨国民党“党产”。民进党不仅凭借立法机构多数优势强行通过“不当党产处理条例”,还成立了针对性极强的“不当党产处理委员会”,全面清算国民党“党产”。2016年,“不当党产处理委员会”认定“中央投资公司”和“欣裕台公司”为国民党附随组织,处分国民党将持有的全部股权转为公有。经过8年拉锯,2024年1月25日,台湾“最高行政法院”判决两家公司所有股权为“不当党产”,纳入“促进转型正义基金”。面对民进党持续追杀,国民党资金拮据、组织运转不畅,几度被逼入绝境。例如,2016年11月,面对“不当党产处理委员会”追讨党产,国民党无法维持现有规模,展开组织精简方案,裁撤党工近六成。2024年3月,朱立伦改组最具选举战斗力的黄复兴党部,其中也有经费问题的考量。黄复兴党部经费占国民党全年开支四分之一多,在现实的资金压力下,可能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组织上的调整与精简虽然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资金压力,但从长远看,无疑加剧了组织瓦解的风险。
政党论述缺失与内聚力溃散
一个政党的凝聚力首先体现在政党论述上。国民党败退台湾后,将“反攻大陆”作为主要诉求,以此凝聚党员向心力。“反攻”无望后,国民党选择偏安一隅,受本土势力压迫,试图向“本土化”政策靠拢,于是论述逐渐变得模糊。国民党一方面要用“中华民国”装饰门面,另一方面又不敢扛起统一大旗。这种内部的矛盾性,导致国民党政党论述缺失与内聚力溃散。
一个有生命力的政党不仅要倾听民意,更重要的是要影响民意。国民党对民意的认知因果颠倒,一味迎合民众,而不是去影响民意。台湾进入“民主直选”以来,“民意”似乎成为决定政治结构重组的关键枢纽。国民党误以为放弃统一诉求,就可以争取到中间选民,于是调整以往追求“国家统一”核心诉求,2007年党章修正案删去“统一”,将“台湾”写入党章。马英九上任后为了获得更多支持,迎合泛绿选民,提出“不统不独不武”,结果不仅未获得绿营支持,反而失去了蓝营选民信任。国民党盲目迎合民意的结果就是论述不清晰,在政党定位上显得左支右绌。更何况民进党善于操弄民意,一直以“外来政权”攻击国民党,制造“本省人”与“外省人”的族群对立,同时利用执政地位在岛内大肆修改课纲,对台湾社会进行思想控制。很显然,国民党在“本土论述”方面不敌民进党,只能顺着民进党所塑造的“政治正确”来言说,邯郸学步,既没有在“本土论述”上争取到空间,还丢掉了统一论述的优势。久而久之,国民党的论述逐渐变得模糊不清,逐渐失去台湾社会的话语权。
国民党的两岸诉求充满矛盾,既反对“台独”,又不敢统一;既承认“九二共识”,又强调“一中各表”;既不愿展开两岸政治谈判,又想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红利。三十多年来,从李登辉提出“两国论”,到马英九强调“一中各表”,直至朱立伦声称“九二共识”是“没有共识的共识”,国民党的两岸论述逻辑不一。国民党缺乏清晰一致的两岸政策,在两岸问题上的立场也不够坚定。国民党在经济上想要祖国大陆的红利,在安全上又要依赖美国,在内部又没有办法消解民进党“本土化”论述带来的压力,最终导致论述的内在逻辑性矛盾重重。国民党没有有效回应时代对于两岸关系的诉求和期待,若政党理念进一步溃散,恐将走向日渐式微的结局。
国民党高层内部认知分裂,内聚力溃散。每当国民党选举失败,党内就会出现“修改党名”“检讨路线”等声音,间接反映出国民党内部认知并不统一。不仅有支持“九二共识”者,也有倾向于国民党走“本土化”路线的“本土派”,还有朱立伦等表态“亲美和中”的“亲美派”。一个国民党有多种不同样的主张,高层内部人心不齐,自然会导致缺乏凝聚力。2024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前,马英九发表言论,指出“在两岸关系的问题上,台湾必须相信大陆高层”。这一表述不仅被民进党恶言相向,还遭到国民党与之切割,侯友宜甚至公开表示“不认同马英九的观点”。与马英九切割无疑反映了国民党高层在两岸关系认知上的分歧,实质其实就是国民党既想要两岸和平,又不敢公开表达统一的矛盾。
国民党长期存在世代交替危机
世代交替危机是国民党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有“百年老店”之称的国民党内素有“大佬文化”,大佬长期主导国民党发展,同时又垄断资源分配,客观上挤压党内年轻一代上升空间。这种情况下,一方面年轻人不愿意加入国民党,另一方面国民党内青年选择出走,从而导致党内中青世代人才严重断层。此外,党组织缺乏活力,不仅很难吸引到年轻人才,也会影响年轻选民对国民党的认同。29岁以下年轻世代选民中,国民党的拥护者一直徘徊在10%低位。
国民党世代交替第一个危机是政党认同。就政党形象来说,国民党论述陈旧且缺乏有魅力的领袖,对年轻人的吸引力降低。国民党政党理念模糊不清,丧失了岛内社会思潮发展过程中的话语权。外加绿营媒体不断以“主体性”论述、“本土”和统“独”等议题煽动民意,岛内“台独”“反中”声浪高涨,压缩了国民党的论述空间。而且很多年轻人关注的议题,例如同性婚姻、劳工权利等,国民党经常站在年轻世代主流意见对立面。此外,政党领袖展现出的个人品质作为加强政党形象的魅力性资源,对拉动年轻世代支持度发挥着重要作用。2016年选举蔡英文获得“首投族”压倒性支持,2024年选举大量年轻人选票流入柯文哲阵营。国民党自马英九以后,除韩国瑜稍强一些之外,缺乏有能力且有魅力的领袖角色,年轻世代对国民党的印象普遍是“老气横秋”。
发展机会方面,国民党内部上升通道狭窄,党内青年出头无望。国民党曾一度人才济济,但由于政党文化包袱以及论资排辈作风束缚,党内渐渐出现了人才断层危机。与民进党青年人才能够迅速在党内找到舞台不同,国民党大佬长期主导党内发展走向,年轻一代普遍感觉缺乏上升空间。少数能在较短时间内进入国民党高层的年轻世代,多是拥有深厚背景的“官二代”或“富二代”,压缩了大部分青年人才的上升渠道,固化了年轻世代对国民党的负面印象。
国民党青年工作组织性较差,无法发挥“同侪效应”也是出现世代交替危机重要原因。近年来,特别是在“太阳花学运”之后,国民党开始注重推动青年工作,但由于缺乏中下层青年组织建制和系统性人才培养机制,国民党的青年工作效果有限。例如,2006年马英九成立国民党青年团,将青年团设为独立的“一级单位”。党内对青年团拥有独立经费以及较大的决策权感到不满,于是朱立伦将青年团“降级”到“国家发展研究院”之下,使国民党的青年政策与整个决策系统“步调一致”。青年团吸引青年成效不佳,导致国民党在选举中不断流失年轻选票。相比之下,民进党在建构组织控制青年群体方面着力尤深,高校是民进党影响青年群体重要据点。民进党通过成立外围组织、组织各种训练营等方式不断扩大在学校的影响力,利用“同侪效应”吸引“亲绿”年轻群体。不仅如此,同侪之间“讨厌国民党”的意识会潜移默化影响更多年轻人。甚至有台湾地区大学生表示,在同侪间讲自己支持国民党会被取笑。
争取年轻人支持,是政党发展壮大基础。国民党既没有明晰政党理念,也没有团结的政治氛围,更重要的是建立不起吸引青年的组织,是国民党世代危机的本质原因。以目前支持结构看,坚决支持国民党的“铁票”群体将会逐渐凋零,如果吸引不到年轻世代选民,国民党恐怕会走向泡沫化和边缘化。
国民党改革如何破局
国民党在细枝末节上的改革已经于事无补,必须触及根本问题才能消除国民党发展的痼疾,如何明晰理念进而重获民众认同才是未来发展的出路,否则在民进党全面实施“去中国化”背景下,在台湾地区民粹式选举氛围里,国民党可能较长时期沦为在野党。
政党生存最关键基石是理念。国民党现在面临的首要问题是明晰理念、重聚人心,两岸关系的诉求便是国民党明晰理念的机会。台湾民意如流水,国民党在与民意互动过程中,需要坚定理念,不能跟随民意随波逐流。国民党在处理两岸关系上有自己的优势,可以展现自身在两岸关系中的重要性。优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为台湾民众福祉做谋划,另一方面是为两岸关系发展找出路。在民进党当局推动“台独”导致两岸关系紧张情况下,国民党在两岸交流上的特殊作用得到发挥,显然有利于争取民意支持。
中心理念明确后,政党发展核心是组织和人才问题。国民党组织改革面临弱干强枝、内部裂痕加剧障碍,因此,国民党需要建立内聚力强的组织体系,从中央到地方,各个层级都能在政党理念指导下,协调一致推进工作。组织建立后,政党发展还需要有足够人才支撑。人才是围绕理念组织起来的,而不是所谓的利益。国民党作为一个大党,人才基础不差,及时调整还是有一定优势的。近年来,台湾关心社会议题、参与政治活动年轻人越来越多,倾听年轻世代声音是改革路程上重要一环。通过培养和选拔人才,尤其是年轻世代人才,国民党才能走出同温层,改变内部老化思维,逐渐把年轻人找回来,把中间选民找回来。(申艺,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