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进党当局推行“台独史观”的主要动向与危害
近年来,主张“台独”的民进党当局在岛内通过各种手段广泛传播“台独史观”,企图通过篡改历史事实、构建“台湾独立”的历史叙事,误导台湾民众特别是青少年的历史认知,削弱岛内的中华民族认同。这不仅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构成严重威胁,还加深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误解。
“台独史观”传播新动向
民进党当局通过“去中国化”教育手段,深化“台湾国家认同”,以及操纵媒体和文化产业,“台独史观”在台湾社会传播呈现新的发展态势,影响力已超出历史教育领域,逐渐渗透至社会各个层面。
动向一,“台独”势力在教育领域不断塑造“台独”观念。
其一,胡编乱改历史教科书内容。“台独”势力通过修订台湾中小学历史教科书,凸显所谓“台湾本土历史”和“台湾独立性”。首先,淡化中华民族历史背景。教科书严重忽视中华文明辉煌成就和中华民族统一性。中国历史内容逐步减少,尤其是涉及中华传统文化、中华文明发展史以及两岸历史联系部分显著缩减。其次,强化台湾“本土”叙事。新版教科书夸大台湾与东亚、东南亚关系,试图割裂台湾与祖国大陆的历史纽带,将台湾描绘为一个独立的文化和历史实体。例如,强调台湾史前文化“独特性”,宣扬台湾“原住民”与东南亚文化联系,以此淡化台湾与中华文化渊源。第三,重新定义历史时间轴。在“台独”势力推动下,台湾教科书将台湾历史划分为“台湾史”和“中国史”,将中国历史视为“外国史”一部分,并减少了有关两岸统一的历史记载。
其二,通过学校教育渗透意识形态。“台独”势力将学校教育视为塑造认同重要手段。首先,针对青少年的教材叙事,强化“台湾独立性”与“中国外来性”观念。其次,通过调整教育政策进行系统渗透。例如,台湾当局要求学校减少中国历史课程时间分配,增加台湾“本土”历史比重。第三,“台独”势力强调的“台湾认同”贯穿于教学各个环节,历史课不仅传授历史知识,还成为身份认同构建过程。在这样的氛围中,历史课堂逐渐成为“台独”势力实施思想渗透“前沿阵地”。
其三,通过文化活动和课外教材强化“去中国化”意识。除了课堂教学,“台独”势力还积极在校园内外组织各种文化活动,并编写“去中国化”的课外教材,深入影响台湾青少年历史认知。例如,开展以“台湾本土文化”为主题校内外活动,宣传台湾“独立”文化特征,通过展览、讲座、乡土文化体验等形式将“台湾主体性”观念潜移默化传递给学生。此外,课外阅读材料和文化读物也广泛渗透“台独史观”,其内容往往淡化台湾与祖国大陆的历史联系,突出“本土化”“独立性”。课外活动和读物作为正式课程的延伸,进一步强化了青少年“去中国化”意识,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逐渐接受“台独”观念。
动向二,“台独”势力尝试通过教育、文化和国际活动等多种手段塑造台湾“独立国家”身份,搞“台独”认同社会建构。
其一,强调台湾“独立的历史与文化”。一是重新定义台湾历史。在“台独史观”推动下,台湾历史逐渐被描述为独立发展、与祖国大陆无关的历史。“台独”势力通过夸大台湾“本土”历史“独特性”和“独立性”,意图塑造台湾作为一个“独立”政治体的“正当性”。二是割裂台湾与祖国大陆的历史联系。历史叙事中,“台独”势力逐渐弱化甚至忽视台湾与祖国大陆在文化、血缘、经济等方面的历史联系。三是文化独立性叙述。文化领域,“台独”势力通过强调台湾“本土文化”,将台湾文化与中华文化割裂开来。特别通过强调台湾“原住民”文化、民间信仰以及吸收的日本文化,淡化台湾文化作为中华文化一部分的事实。
其二,强化台湾与国际社会关系的叙事。一是塑造台湾作为“国际社会一员”的假象。“台独”势力通过对外关系和国际活动,试图在全球范围内建立台湾作为“独立国家”的形象。二是强化台湾与美国、日本关系的历史叙述。“台独”势力特别强调台湾与美国、日本在历史上的互动,以此构建台湾与其他国家的紧密联系。三是推动历史叙事中国际合法性诉求。“台独”势力通过参与国际组织和与国际非政府组织合作,在全球范围内推广“台湾国家认同”概念。
其三,通过社会教育和公众活动强化“台湾国家认同”。“台独”势力在校园之外积极推动公众活动和社会教育,以巩固台湾的“独立”身份意识。例如,一些展览和纪念活动特意突出台湾特定历史时期的“独立性”与“独特性”,淡化与祖国大陆的联系,构建台湾“国家认同”。活动包括举办纪念台湾特定历史事件公众活动、宣传“本土认同”社教课程、博物馆展览、文化节庆和影视节目等,向公众传播“台湾独立”的历史观。
动向三,“台独”势力利用媒体和文化平台,系统性传播“台独”历史观,潜移默化改变台湾社会认知与历史观,操纵媒体和文化领域强化“台独”叙事。
其一,通过媒体和文化产品传播“台独”历史观。一是影视作品的叙事塑造。近年来,“台独”势力通过电影、电视剧等大众文化产品,不断强化台湾作为“独立国家”的叙事。例如,在影视作品中刻意塑造“台湾是一个独立国家”的意识形态,通过人物对白、情节安排等手段传递“台独”思想。二是文学作品的隐晦宣导。在台湾文坛,“台独”势力通过资助和推广特定作家和作品传播“台独”历史观。通常以台湾历史和文化为题材,强调台湾“独特性”和“独立性”,并刻意淡化或抹去与祖国大陆的历史联系。三是纪录片和历史类节目。“台独”势力还利用纪录片和历史题材节目重新诠释台湾历史,将其塑造成一个与祖国大陆分离的“台独”历史进程。
其二,利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扩大“台独”历史观传播。一是社交媒体舆论操控。脸书(Facebook)、Instagram、推特(Twitter)等平台成为“台独史观”重要传播阵地。“台独”支持者在媒体平台发布改编的历史信息,渲染台湾“独立性”。二是网络视频平台内容创作。油管(YouTube)等平台的短视频和访谈节目,通过轻松娱乐的方式传播“台独史观”,特别针对年轻群体,借情感和视觉刺激引导观众接受片面的历史叙述。三是在线论坛和社区讨论。“台独”势力还活跃在在线论坛和网络社区,发布针对性强的历史叙述,强调台湾的“国家地位”和“历史独立”。在讨论中,他们选择性挑选历史事件,忽视或曲解那些证明台湾是中国一部分的历史事实。
其三,通过文艺活动和文化交流深化“台独”叙事。“台独”势力通常以“台湾本土文化”为主题,宣扬台湾“独特历史”和“独立文化”,并刻意淡化台湾与祖国大陆的历史联系。例如,在艺术展览中突出台湾与东南亚、日本文化联系,淡化中华文化影响;在话剧或音乐作品中加入“台湾独立”元素,通过情感共鸣和艺术感染力将“台独”观念潜移默化传递给观众。此外,部分“台独”势力还通过海外文化交流项目,将“台独”叙事带到国际舞台,试图通过跨文化互动塑造台湾“独立国家”形象。文艺活动和文化交流潜移默化中进一步强化了台湾社会“台独”意识,加深了台湾民众对“台独”身份的认同。
“台独史观”的危害
“台独史观”违背历史研究的客观性与科学性,给两岸关系发展和祖国和平统一带来复杂的消极影响。批判和纠正“台独史观”,既是维护历史真实性必要举措,也是推动两岸和平统一必然要求。
“台独史观”歪曲历史事实,割裂中华民族整体性。“台独史观”通过有选择地解读和扭曲历史事实,试图塑造“台湾独立”历史叙事。
一是断章取义的历史叙事。“台独史观”倾向于挑选台湾历史中的某些时期,尤其是日本殖民统治时期和战后台湾与祖国大陆的分离发展,凸显“台湾与祖国大陆的分裂历史”。例如,经常强调台湾在日据时期的“现代化进程”,却忽略了这一时期是日本对台湾实施殖民压迫。同时,通过片面解读1949年后台湾与祖国大陆的分离,刻意淡化台湾长期以来作为中国一部分的历史事实,割裂台湾与祖国大陆的历史连贯性。
二是忽略两岸历史文化连贯性。叙述台湾历史时,“台独”势力有意忽略台湾与祖国大陆历史文化的紧密联系。事实上,自古以来,台湾与祖国大陆在政治、经济、文化上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隋唐时期,中华王朝就对台湾地区有记载、有交流,明清时期更是通过迁徙和治理,将台湾纳入中央政权管辖。台湾的移民构成和文化传统也与祖国大陆一脉相承。然而,“台独史观”刻意无视这些历史事实,割裂两岸历史文化连贯性,制造出“台湾与大陆有着不同历史发展路线”的虚假印象。
三是削弱中华民族历史认同感。“台独史观”通过歪曲和片面解读历史,试图营造台湾“独特的历史”和“独立的文化”,淡化两岸共同历史文化根基,不仅破坏了中华民族历史整体性,也削弱了台湾民众特别是年轻一代民族认同感。
“台独史观”误导台湾青少年,危及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台独”势力通过教育渗透和历史篡改误导台湾青少年历史认知和民族认同,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带来严峻挑战。
一是历史教育中的意识形态渗透。教材中削弱了中国历史内容,淡化了两岸共同历史文化背景,突出台湾“独特性”和“独立性”。“台独”教育逐渐削弱了青少年对中华文化的认知,使他们渐渐远离中华民族认同。对历史事实的篡改和误导不仅影响了台湾青少年认知结构,还加剧了台湾社会“去中国化”趋势。
二是削弱台湾青少年民族认同感。“台独史观”通过系统性历史改写,使台湾年轻一代逐渐对祖国大陆产生疏离感。他们对两岸历史的认知仅限于片面的“台湾独立叙事”,逐渐丧失对中华民族整体历史文化的认同。错误的历史观直接削弱了台湾青少年对两岸和平统一的认同,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埋下隐患。随着青少年成长为社会主流力量,历史认知偏差将对两岸关系稳定构成长期威胁。
三是阻碍两岸和平统一进程。“台独史观”不仅在台湾社会内部制造了“台湾独立”的虚假认知,还严重阻碍了两岸和平统一进程。由于青少年从小接受“去中国化”教育,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对两岸关系缺乏全面、真实理解。随着他们成为台湾社会中坚力量,社会整体对两岸和平统一的支持可能会进一步削弱。“台独史观”的传播直接影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使两岸统一更加复杂而艰难。
“台独史观”违背历史研究的客观性与科学性。“台独史观”抛弃了历史研究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对台湾社会的学术公正性和历史认知造成了深远影响。
一是解读历史的政治化倾向。“台独史观”核心在于解读历史完全服务于政治目的。历史本应是基于事实和证据的研究,而“台独”势力却以政治导向为出发,将台湾历史某些片段作为政治工具进行解读。通过选择性引用和解释历史事件,试图证明台湾“独立性”和与祖国大陆的“区别”,完全抛弃了历史研究的科学标准。
二是违反学术伦理,构建虚假历史叙事。“台独史观”操作手法不仅违反了历史学学术伦理,还人为制造了一个虚假历史叙事,抹去台湾自古以来与祖国大陆紧密联系的证据。这种有意的历史修改行为,是出于政治目的的历史操控,违背了历史研究应有的严谨性和客观性。
三是削弱历史研究独立性,影响学术环境客观公正性。“台独”势力通过资金支持、政策倾斜等手段,影响台湾学术研究导向,形成特定历史观垄断性话语权。许多学术项目和研究资源被引导至符合“台独史观”的领域,使学术界在历史研究中逐渐失去独立性和多样性,也使得真正基于事实的历史研究逐渐被边缘化,进而深化了台湾社会对两岸关系的错误认知。
综上,“台独史观”通过系统性篡改历史事实和推行“去中国化”教育,逐步削弱了台湾社会对中华民族的历史认同,尤其在青少年群体中产生了深远影响,对中华民族团结与认同带来严峻挑战。必须秉持历史的客观性和科学性,揭露并批判“台独史观”对历史的歪曲与误导,引导台湾民众特别年轻一代,正确认识两岸共同历史文化根基。唯有维护真实历史叙事,才能促进两岸关系和平稳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实保障。(陈改君,河南省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