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和平统一的积极因素与反制“台独”的紧迫任务
在“台独”分裂势力空前猖獗,赖清德顽固坚持“联美谋独”路线,导致台海风险持续高企的当前,探讨两岸和平统一似乎不合时宜。换言之,“台独”狂飙如此,和平是否奢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融合发展直至和平统一路径是否还能走通?
一方面,当前民进党赖清德当局的确正坚定走在迈向战争冲突的道路上。随着两岸认同持续断裂、敌对敌意日趋上升、经济社会连接逐渐松脱、美国引爆台海冲突的战略冲动起伏不定,乃至俄乌冲突爆发以来世界性战争冲突外溢蔓延,两岸和平统一的基础也出现动摇。民进党前所未有的连续执政特别是赖清德执迷不悟、投机取势的冒险主义战略,成为台湾海峡由和平发展之地蜕变为地球上最危险地方的最根本因素。美国无底线“以台制华”是外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当民进党投机冒险与美国“最后一搏”强烈共振的时候,台海形势便可能失控。也就是说,如果任始自蔡英文,加强至美国发起对华战略竞争,升级至赖清德的新型“台独”分裂进程,或谓之“塑造式台独”进程自由蔓延,形势最终可能发展到不可逆转、难以挽救的地步。
但是,另一方面应看到,反“台独”的力量也在发展,核心是祖国大陆实力地位上升,反“独”促统“工具箱”不断丰富,一系列“工具”连续出手;台湾社会在警觉,更多人看到了“联美谋独”路线的可怕后果,整体而言,以反“独”而促统形成不可阻挡之势。当前及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维系和促进两岸之间的良性互动因素仍然存在。这证明,尽管目前台湾海峡硝烟味日浓,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基础犹存,现在还没有理由放弃追求两岸和平统一的努力。
一是两岸人民仍有血肉关系。尽管“台独”分裂势力长期通过政治手段在台湾岛内全面推行“去中国化”和“渐进式台独”政策举措,试图从历史、文化、血缘、乃至认同认知层面彻底切割两岸,但迄今为止,这种切割远没有完成。台湾岛内民众特别是年轻世代群体的中国甚至中华国家认同的确在下降,但是仍有近6成认同中华民族,仍有15%以上抵得住长期洗礼而保持中国人身份认同,仍有5%至10%左右支持统一,仍有一波波愿意到祖国大陆实现人生梦想的年轻人,仍有更多第一次到祖国大陆便感到大上“台独”分子歪曲宣传之当的觉醒意识滋生。只要两岸人民的血肉联系在,两岸和平统一就有希望。时下,“台独”与统一在认同层面拉锯,但五千年中华文化、民族复兴的光明前景、自宋朝以来的两岸统一历史,是剪不断的。认同在,希望就在。
二是两岸社会仍有交流动力。这是有目共睹的。台湾人民希望了解祖国大陆,到祖国大陆旅游观光、探亲访友、就学就业、寻求合作、经商置业、生活养老、谋求个人发展,等等。藏于其后的是两岸认同所形成的亲近感、好奇感、依赖感在起作用,是祖国大陆一系列对台政策和举措在起作用。克服民进党赖清德当局的人为障碍、进一步开放两岸交流,是海峡两岸各个阶层群体、各行各业的共同呼声。一次次民调表明,开放两岸交流仍然是台湾主流民意。民进党当局用《反分裂国家法》《关于依法惩治“台独”顽固分子分裂国家、煽动分裂国家犯罪的意见》《反间谍法》恐吓、阻拦两岸交流不得人心,“台独”分裂分子、民进党赖清德当局的欺骗伎俩必然被台湾民众的交流热情和鲜活事实所粉碎。2024年以来,两岸交流进一步发展,频次、内容、形式、影响面不断扩增,展现了可喜前景。这是“台独”不乐见但有利于两岸和平的现象,是和平统一的利多。
三是两岸经济仍有合作需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两岸经济合作向前发展,两岸和平统一的社会基础就会发展。经济领域,台湾是与祖国大陆“脱钩断链”,还是相互扶持、继续分享祖国大陆发展红利,实质是经济规律与政治操纵的角力,背后是中国大陆与美国之间的战略博弈。经济规律要求两岸经济合作,民进党的“台独”分裂政治动机、美国的对华战略竞争则逆势而动,企图解构累积数十年的两岸经济合作基础。“脱钩断链”的“成效”不能说没有,近年台湾经济对祖国大陆经济依赖度在下降,从以往的约40%向30%以下下滑。但是,这种下滑是以台湾经济中长期利空为代价的,是经济力让步于战略力的结果,是违背经济发展规律的,是建立在世界经济必然倒退到冷战时代分裂格局错误判断基础之上的。世界经济既不会因美国一家之力一分为二,“台独”分子也没有能力让两岸经济彻底脱钩。实际上,维系两岸经济合作力量依然强大,台湾民众福祉更要求台湾当局按经济规律办事,不能仅靠台积电养活全岛。而且,台积电的优势迟早会被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力量蚕食、祖国大陆的发展赶超。本质上看,没有两岸经济合作,就没有台湾的世界经济地位。没有两岸关系联结,就没有美国对台湾的“哄抬”利用。这才是台湾经济的辩证法。归根结底,经济要发展,人民要福祉,社会要进步。只要这个方向不变,两岸经济合作必然止跌回升,正如搬离中国大陆的部分外资、台资碰壁以后回流一样。在经济力与战略力角力中,经济力最终会占据上风。
四是两岸涉外仍有互助层面。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代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这是国际现实,二战后国际秩序的一部分,也是在国际层面推动祖国统一的国际法理基础。即便从台湾现有规定看,也理应尊重和维护这个国际现实。换言之,在维护这个国际现实上,两岸应当合作。同时,从台湾民众实际利益看,两岸更要合作。当前国际现实是,台湾当局根本保护不了台湾民众的海外利益,祖国大陆才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海内外中国人的强大、坚实后盾。这一点,在台湾社会也是共识,台湾游走海外的人士、出海的渔民等群体最有体会。当他们的利益乃至生命财产受到威胁时,首先想到的更多是中国大使馆、中国海警、中国海军。这次阿以冲突黎巴嫩撤侨,再次证明了这一点。“台湾国际空间”、台湾民众海外利益,理应依靠血浓于水的自己人,不能靠他人。海峡两岸涉外力量团结起来,台湾才有可长可久的更大国际空间。而只要更多人秉持这个认知,就有利于结束两岸在国际上的拉扯,把涉及国际空间问题上两岸关系分歧、对立、敌意的因素,化为增进两岸人民情感、团结和认同的因素,进而凝聚成推进祖国统一的动力因素。
五是两岸和平仍有维护愿望。这是海峡两岸最大公约数之一。尽管民进党当局持续对台湾民众进行“反中抗中”洗脑,但真正愿意“为台独而战”的民众比例仍然不高,2024年选举中被战争警醒的台湾年轻人用选票教训了民进党。这说明台湾民众在和平问题上始终是清醒的。只要有这个清醒,两岸和平就有希望。和平有希望,和平统一就有希望。
六是两岸军队仍有同频价值。尽管当前海峡两岸军队互为假想敌,但彼此并非是无条件的互为假想敌,而是有条件的互为假想敌,且敌我关系是可能切换而非不可逆转的。只要台军官兵不为“台独”而战、支持中国统一,两岸军队就不必也不会互相为敌;只要台湾军队有心在诸如南海、钓鱼岛等问题上维护中华民族共同利益,两岸军队还有合作空间。台湾军队就其传统、理念、部分价值趋向来说,是反对“台独”的。台湾所谓“中华民国国防法”规定台军服膺“宪法”。而台湾所谓“中华民国宪法”仍是“一中”的。而且,至少到邱国正为止,台湾当局防务部门负责人基本都能公开宣示不为“台独”而战的立场。现任顾立雄虽迄今未宣示这个传统立场,甚至欲除之而后快,但也不敢公开否定。2024年8月,赖清德对台军将军“不起立”自然而然的愤怒,也折射出民进党人骨子里对这支反“台独”军队的反感、猜忌和清洗的欲望。从民进党的理念、赖清德的“台独”立场及就任以来的涉军言行和顾立雄的手段来说,赖清德有打着“转型正义”的旗号,清洗这支军队,向“台独武装”方向改造这支军队,以实现陈水扁和蔡英文未能实现的执政目标的主观动机。不但包括组织人事上的清洗,也会包括思想理念的清洗和绿化。从赖清德上台前后的言行看,有关举措也在试探性推动之中。祖国大陆提出的“台独武装”概念,就是针对赖清德和民进党对台军的改造而来的。但是,摆在赖清德和民进党面前的传统理念、法制约束、官兵生死攸关利益、社会求和平的主流民意等一系列障碍,决定了赖清德能否达成其目的、达成到什么程度,是有变数的。陈水扁、蔡英文明了这个道理,所以对台军的改造投鼠忌器、瞻前顾后。8月赖清德在将军面前的“冲冠一怒”,也是用“霸气”的外表掩饰对统御这支军队信心不足的表现,反而暴露了其内心的脆弱。但是,他的“不幸”反而是台军官兵的万幸,有助维系两岸军队“都是中国军”这种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纽带。只要台湾这支军队坚持1924年6月16日创立以来在抵御外侮、振兴中华上的传统理念,就是给和平统一以切切实实的希望。
七是两岸有关文件和规定仍有一中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自不必多说。即便对岸的所谓“中华民国宪法”,其核心意涵也是一个中国和追求两岸统一。陈水扁主政末期,民进党人谢长廷提出以“宪法一中”作为突破两岸政治僵局、实现正式交流的政治基础,也是依据台湾这个规定的核心意涵。长期以来,民进党和“台独”分裂势力从“修法”、“释法”、判例等层面,处心积虑肢解、重塑这部“一中宪法”,但受内外条件制约,进展极其有限,撼动根基极难。撼动根基就会撼动整个台湾社会稳定的基础,该规定特有的“和平保护伞”功能又使得“台独”分子投鼠忌器。如两岸长期有“一字战争”之说,即台湾当局只要敢于将“中华民国宪法”第四条明文规定的“固有之疆域”改为“现有之疆域”,必然触犯《反分裂国家法》,祖国大陆必然动用非和平手段反“独”促统。而只要台湾有关规定的“一中”内核仍在,台湾社会承认一中并反对“台独”群体和政治势力仍存,两岸就有向和平统一方向前进的法理基础。目前看,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台湾宪制性规定规范的“一中”核心意涵有被化整为零淡化、肢解、搁置的可能,但归零的可能性不大。
八是国际社会对中国统一前景仍有共同看法。中国统一是必然的,是难以阻挡的。这样的认知已经成为国际常识的一部分。即便美国的“以台制华”战略,也是建立在中国必然统一这个常识基础之上的,这也是其“代理人战争”的思维逻辑源头。某些国家目前阻挠中国统一是一回事,但当中国统一的时刻来临的时候是否、能否、敢否阻统则是另一回事了,端看届时的国际环境条件。统一是国际潮流、人类文明进步的方向,中国和平统一不但有利于海峡两岸,也有利于地区和世界和平、人类文明进步。这便意味着任何国家的涉台政策底线必然是建立在中国统一这个终极结局基础上的。换言之,当今国际环境的底色实际上是有利于中国统一的,而非“台独”分裂分子所臆造的“国际挺台”想象。当中国统一水到渠成的时候,绝大多数国家会支持或默认中国统一,至少会面对现实。
九是两岸命运关系仍有高于美台关系的基础。美台命运共同体还是两岸命运共同体?这是台湾必须清醒判断和理性认知的问题。认知这个问题,要回顾历史,着眼全局,在发展中看问题。不能为一时一事一方的浮云遮望眼。冷战年代,两岸军事对峙,台湾当局依美图存。但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台湾最终还是摆脱不了被美国抛弃的命运。唯有海峡两岸,才始终不离不弃。无论地缘上、认同上还是现实利益上,两岸命运共同体高于一切外部势力的“挺台护台”关系。目前,美国“以台制华”“挺台助独”动机,实质如当年“联华制苏”一样,是权宜之计,并非可长可久、可以信赖、能够依赖。海峡两岸近在咫尺,美台距离远隔重洋;海峡两岸同属中华民族,自古一体,美国等西方国家“非我族类”;海峡两岸休戚相关,美国“以台制华”别有用心;价值观联盟是美国的战略手段而非目的,在美国国家利益面前不堪一击;以色列对美国的绑架条件并非台湾可以拥有,乌克兰可以利用美国与其所在的欧洲国家之间的利害关系操纵挺乌,台湾可仿效利用的似乎只有日本,而中国大陆雄视下的日本能给台湾的量能根本不能与“老欧洲”“新欧洲”给乌克兰的相提并论。两岸命运共同体关系是不以某些政治势力和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道理如此简单,关键要实事求是,不能自以为是、自我麻痹、自我膨胀。
十是祖国大陆仍然坚持和平统一基本政策。这是祖国大陆1955年开始确立并推动谈判,改革开放后以新的路径实施,进入新时代进一步发展完善的。这是建立在民族自信、制度自信、发展自信基础上的,是坚定不移的。2019年1月2日,习近平在《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座谈会强调并提出两岸民主协商“一国两制”台湾方案等一系列新主张。2022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再次强调,“我们坚持以最大诚意、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说明“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从来就不是权宜之计,从来都是真诚的,从来都不会轻言放弃。如果祖国大陆放弃和平统一政策,台海局势和台湾岛内绝不是现在这种状况。强扭的瓜不甜,祖国大陆从来没有强扭的对台政策,只有雷霆的反“台独”、反干涉行动。
只要和平统一基本政策在,和平就有希望。维系这个政策的基本面,需要海峡两岸共同努力!展望未来,但愿目前的风高浪急只是台海复归和平稳定并实现两岸和平统一黎明前的黑暗。中美关系正处于战略博弈期,但战略博弈终究会实现再平衡,这种再平衡绝不会以“台独”分裂势力的意志为指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历史必然,两岸和世界格局必然发生有利于统一的积极变化。
行文至此,不是说当前台海形势不严峻,而是很严峻,而且今后一段时期的演进方向可能更严峻,这种严峻性势必对推进祖国统一的手段与进程产生重大影响。和平统一因素的存在并不意味着祖国大陆会无限期等待。关键是两岸能够遏制住“台独”,有效制止“台独”分子借助美国对华战略竞争推进“台独”的战略误判和战略冲动,坚决粉碎“台独”,确保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大局、融合发展新局不被颠覆。因此,当前形势下,反“台独”、反干涉是当务之急,才能实现和平统一的美好愿景。(郑剑,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讲座教授、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学习研究委员会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