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相关新闻  > 正文

民国范:辛亥革命席卷后的社会潮流

日期:2013-10-10 09:06 来源:东方网 作者:分享到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革命党人大力借助移风易俗来推动革命,新风潮席卷一时,“自由尽是新风尚”――禁缠足、禁鸦片、禁赌博,改称谓,废跪拜,禁止贩卖人口,倡女权,易服饰,倡导自由婚姻等等,成为一股时代性的社会潮流。

  回望一个世纪前被辛亥革命席卷之后,然封建残存的中国社会,人们不免思索:一场大革命,曾对当时的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又将哪些宝贵的文化财富留给了现代中国人?

  【辛亥风云 公历】

  孙中山当选临时大总统后,很快提出改用公历的提案,得以通过。当时中国实行农历,同时以皇帝年号为纪年方式。南京临时政府将其废除,并规定使用公历,希望以此去除封建帝制的残余,与国际接轨。但临时政府改纪元不彻底,废除了皇帝纪元,却采用了民国纪元。1912年为民国元年,还是需要换算公元。

  【辛亥风云 不跪】

  1912年8月,政府公布新礼制:男子礼以脱帽鞠躬,庆典、婚礼、丧礼、聘问等用脱帽三鞠躬,公宴及寻常庆吊、交际宴会用脱帽一鞠躬,寻常相见,用脱帽礼。女子礼用鞠躬但不脱帽。寻常相见,用一鞠躬。内务部、教育部在答复各省祭孔的礼仪时,提出改行三鞠躬,祭服用便服。这样平等、进步的礼节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

  【辛亥风云 剪发】

  革命从“头”做起,清末革命党兴,辫子成为革命党人反清的革命目标之一,武昌首义后,独立各省很快形成一股剪辫子热潮,一条辫子的去留,成了革命的象征和弃旧从新的标志。而时髦的短发,也成了那时潮男潮女的“流行符号”。

  【辛亥风云 洋装】

  辛亥革命前后,西装和中山装常被视为革命党人的标志,当时人称“革命巨子,多由海外归来,草冠革履,呢服羽衣,已成惯常,互相效仿,以为非此不能厕身新人物之列”。民国之后,穿衣的“洋化”不独政界如此,社会各阶层都掀起了“洋装热”,从上层人物扩散到一般民众。

  【辛亥风云 男女同校】

  民国女子求学现象已为大多数民众接受,男女同校的呼声日渐高涨,蔡元培就此指出:“改良男女的关系必须有一个养成良好习惯的地方。我以为最好的是学校,外国的小学与大学没有不是男女同校的;美国的中学也是大多数男女同校。”辛亥革命9年后,男女同校才真正开始实行。

  【辛亥风云 女人上班】

  1916年,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共有24万近代女工,集中在手工业等轻工业企业当中,而少数女子在教会医院、学校、剧团等供职,女子登台演戏也是在辛亥革命后。1914年1月17日的天津《大公报》上,有“风闻当时的浙江省会警察为‘风化’起见,拟令城内外女子营业商店不论何种名目,一律取消。”但民国后社会发展的大势,决定了女子走上社会,从事适当职业已不可扭转。

  【辛亥风云 自由恋爱】

  1917年6月8日,北京的《晨钟报》登一则社会新闻称:“鲁省某报广告栏内登一奇怪之广告,令人观之殊堪发笑――北京高等女学毕业生十七岁招亲广告:凡有年龄相当、身家清洁、欲娶妻妾者,请至趵突泉内宝文斋书画店面面议可也,每日自上午十时至下午二时,过时不候云云。”

  婚姻自主之新风并非革命一成功便成为全国之新风,民国之初,自由恋爱也还只是局限在发达地区和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国人中间,又要经过好多年,自由恋爱之风才能吹遍华夏大地。

  【辛亥风云 离婚】

  离婚成为问题,确切地说,是到民国才有的事。从前只有“休妻”和“弃妇”之说。辛亥革命催枯拉朽,社会新风显山露水:在自由、民主、人性的旗帜下,中国男女终于有了平等的离婚权利。从1911年颁布《大清民律草案亲属编》,到1930年南京政府颁布《民法典亲属篇》,中国婚姻家庭立法完成了由传统封建婚姻家庭制度到近代婚姻家庭立法的转型。

  【辛亥风云 文明戏】

  1907年,中国留日学生李叔同、曾孝谷等人组成的“春柳社”,在日本东京上演《茶花女》和《黑奴吁天录》,李叔同饰演剧中的女主角马格丽特,演出获得了意外的成功。演出全部采用口语对话,没有朗诵,没有加唱,还设有独白、旁白。这也被看作是中国话剧史的开端,当时被称为“新剧”。辛亥革命前后,先进中国人倡导新文化以满足人们对新事物的追求。在革命浪潮的推动下,文明戏更是发展迅猛。

  【辛亥风云 炒股】

  炒股,民国初年就有了。证券交易对中国人来说是舶来品。清末,西人在中国设办证券交易所,很快引起了中国有识之士的注意,梁启超曾首倡交易有价证券,但没有得到晚清政府的支持。1914年,上海华商股票商业公会成立,初具证券交易所规模。之后,上海工商界人士奔走呼号,1920年7月1日,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开业,从此有了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的中国股民。

  【辛亥风云 现代之声】

  沈心工的《男儿第一志气高》、《黄河》,李叔同的《送别》……这些西洋风味浓郁的现代音乐之声被称为“学堂乐歌”,宣扬富国强兵、抵御外侮的民族精神,唤起广大民众的爱国热情。它们为中国现代音乐开启民智的百年历程,奏响了雄浑的序曲。1912年民国政府建立后,明令规定乐歌为中小学校的必修课,唱歌成为当时社会生活中的新风尚。后来,音乐界便将这时期的学校歌曲统称为“学堂乐歌”。

  【辛亥风云 红十字】

  辛亥革命爆发,新成立的中国红十字会立即派医疗队奔赴武汉、南京前线,仅在武昌战役中就救治伤员数千人,掩埋尸体8000余具。从“二次革命”到护国战争,从护法战争到从军阀混战,各地分会救死扶伤,恪尽天职。中国红十字会于1912年加入了日内瓦国际红十字会,获得国际社会正式认可。

  【辛亥风云 电车】

  民国初年,中国城市交通工具经过了由轿子到人力车、再到电车的变革。一时间,民国的街景是一道道人力车与电车交织的风景线。电车分有轨和无轨两种。中国的有轨电车是20世纪初从欧洲传入的。1905年,上海市有了电车,成立了电车公司,有轨电车在上海出现时,曾轰动一时。电车所经之处,都是看热闹的人群。

 点击更多新闻进入新闻中心 两岸新闻 台湾新闻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 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 |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 | 外交部 | 人民政协网 | 黄埔军校同学会 | 全国台联 | 中国侨联 | 台盟 | 新华网 | 人民网 | 中新网 | 中央电视台 |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 国际在线 | 中国台湾网 | 中国西藏信息中心 | 西藏文化网 | 西藏人权网 | 浙江统促会 | 

统一之声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