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相关新闻  > 正文

国民党为什么那么容易分裂?

日期:2016-01-26 10:26 来源:环球网 作者: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1927年4月18日,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典礼。前排自左至右依次为:蒋介石、萧佛成、邓泽如、吴稚晖、伍朝枢、胡汉民、王宠惠。

  国民党“派系林立”内斗严重历来为人熟知,影视剧中常有再现。蒋介石败退孤岛后,尽管他治下的“党国”没有再发生另立中央的事件,但国民党内部的分裂史却始终未曾终止,并在“两蒋时代”结束后愈演愈烈。如当下台湾地区的亲民党、新党等政党皆是从原国民党中脱胎而来。

  自“换柱”以来,不少外媒报道发出了国民党“分裂危机化”“分裂将亡党”等论调。纵观历史,对国民党这家百年老店而言,分裂早已是常态。国民政府从1925年建立到1948年改组这短短23年间,发生过4次大分裂,随时都有反对派另立中央,两个国民政府对峙的现象司空见惯。 

  孙文逝世产生权力真空

  中国国民党自1919年由中华革命党改组成立以来,其组织与党员成分就相当复杂,尤其在孙中山宣布实行三大政策后,党内左、中、右派系日益明显。孙中山刚一逝世,党内右派团体就首次公然反对孙中山的三大政策。此时广东的局面正如《中国国民党史》所载:“孙中山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逐渐在党内形成绝对权威,然而,孙中山忽视了对接班人的培养,尽管他拥有不少卓越的助手。因此,绝对权威的忽然丧失,国民党内便出现了权力真空,一时很难找出一位深孚众望的领袖。”

  孙中山北上前让胡汉民出任代理大元帅之职,但胡在党内的影响力远不及孙中山,孙在世时,他可以理所当然的以助手身份暂时控制局面,孙中山一旦逝世,胡汉民在党内的地位马上受到挑战。胡汉民自己非常清楚这个关系,所以在孙中山病危时他就对廖仲恺等人说:“大元帅职权,兄弟实不当再行代理,最好能将大元帅府根本改组为政府,并采用委员制,使本党同志,能有共同负责的机会。”

  胡汉民改组政府的提议得到众人认同,但不久后即传来孙中山逝世消息,国逢大丧,改组之事也被谭延闿以“大局未定,不便立即进行”为由搁置了。不久后,黄埔党军在第一次东征和平定杨、刘之役中取得胜利,广州革命策源地得到巩固,此事又再一次被提上议程。1925年6月14日,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做出将大元帅府改组为国民政府的决定,改组后的政府实行委员合议制。同时规定“政府的方针必须由国民党政治委员会做出决定后再以政府名义执行”。也就是国民政府“以党治国”的原则。在组织形式上,胡汉民在公布的改组方案中为国民政府规定了中央、省、市三级机构。中央一级的机构具体有“设国民政府,掌握全国政务;设军事委员会,掌握全国军务;设监察部,监察政府各级机关官吏之行动及考核款务;设惩吏院,惩罚贪污不法及不服从政府命令的官吏”。

  1925年7月1日,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的开府典礼在广州第三公园举行,宣告正式成立。参加第一次会议的国民政府委员共有16人,会议推举汪精卫、许崇智、谭延闿、胡汉民、林森为常务委员。国民政府主席由汪精卫担任,此外特任胡汉民为外交部部长、许崇智为军事部部长、廖仲恺为财政部部长、徐谦为大理院长兼司法行政事务。同时聘任来自苏联的鲍罗廷为国民政府高等顾问。7月3日,国民政府成立了最高军事领导机关——军事委员会。军委会于8月26日决议,废除以省命名的粤、湘、滇等军事番号,并将之前的党军、建国军等番号一律改编为国民革命军。 

  宁汉对峙:国民政府第一次大裂变

  广州国民政府的成立并不能根本解决国民党内日益分化严重的问题。即使是黄埔军校中,也有以共产党员与国民党左派学员组成的“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与国民党右派学员组成的“孙文主义学会”两个相互对立的学生团体。仅在政府改组一个月后,国民党左派代表廖仲恺被刺身亡。此前,以左派面貌出现的汪精卫、蒋介石也都被列为暗杀对象,蒋介石更是两次险遭刺杀。

  “廖案”打破了后孙中山时代国民党内汪、廖、胡三足鼎立的局面,不久后胡汉民因涉嫌“廖案”被迫出洋,国民党左右派各失一首,反而造成蒋介石的迅速崛起。1925年11月23日,邹鲁、谢持等右派元老组成“西山会议派”另立中央。1926年初,蒋介石将谢持与邹鲁永远开除党籍,其余人等则分别处以书面警告和“促其猛省,不可再误”的训令,党内的第一次分裂危机算是暂时平息了。但仅仅过了两个月,广州又发生了疑云丛丛的“中山舰事件”,尽管事态没有扩大,但整个长洲岛上已是风声鹤唳,国民党内(当时的共产党员也在国民党中)的意识形态之争已向着不可调和的方向发展,而这种矛盾终于在之后的北伐烽火中爆发,造成宁汉两府对立的大裂变。

  1926年7月,蒋介石发表北伐总动员令,宣告北伐战争正式打响。北伐军一路势如破竹,几个月就打垮了吴佩孚率领的北洋军,并于当年10月攻占武汉三镇。10月16日,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及各省区联席会议正式讨论迁都事宜。11月8日,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决定迁中央党部和国民政府到武汉。当年年底广州国民政府停止工作,武汉国民政府于1927年2月21日正式办公。

  就在国民政府已决定迁都武汉时,蒋介石却在1927年1月3日召开会议,提出国民政府应迁往南昌,他的理由是“现在张作霖已经宣称自己是国家的首领,并准备和国民革命军打仗。河南局势变得非常危险,湖北的部队是靠不住的,所以武汉处于严重的威胁之下,同时浙江也已经发生了战事,在已经巩固了的南昌领导作战是较好的”。会后,他发出通电,“现因政治与军事发展便利起见,中央党部及国民政府暂住南昌”。

  蒋介石将国民政府强留在南昌的通电引起党内很多人的不满,即使是对武汉政府素无好感的李宗仁也说“南昌,断没有成为临时首都的资格”,他认为蒋介石反对迁都武汉的理由是驻汉部队非蒋的嫡系,不便于他控制中央。汉方对迁都南昌之事的反对态度更是坚决如铁,完全不理会蒋介石造成的“中央”已在南昌办公的“事实”,坚决要求在赣中央委员、国民政府委员赴汉办公。由于当时孙传芳势力尚未肃清,江西局势也不稳定,蒋介石只好屈服于武汉政府。

  这种屈服是暂时的,因为手握军权的蒋介石早已实际脱离汉方的掌控,待北伐军攻克上海后,他马上于4月12日发动了血腥“清党”,即“四一二政变”。“清党”的第一矛头指向了共产党员,同时,诸多国民党左派以及左倾人士也被殃及,仅在“清党通电”发布的两三天内,上海就有1000多名共产党员被捕,300多人被杀害,白色恐怖笼罩淞沪。从国民党本身的角度来说,这次政变“固然打击了它的对手中国共产党,但与此同时,国民党本身也因此失去了大批精英”,并造成许多浑水摸鱼之辈混入国民党,这些人使党内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发生大幅度下降。白崇禧后来也沉痛地说:“此次清党后,即发生许多以党营私之假革命党 使民众对本党已渐失信仰。”

  对于国民党而言,“四一二政变”造成的另一个影响就是蒋介石与武汉国民政府公开决裂。4月17日,蒋介石在南京召集会议,决定在南京组建政府,胡汉民、张静江、伍朝枢、蒋介石等为国民政府委员;胡汉民为国民政府主席。4月18日,南京国民政府举行庆祝典礼,宣告成立,并于同日开始办公。此时,北京的北洋政府犹在,南方的国民党阵营中却出现了两个国民政府,史称“宁汉分裂”。这次两府对峙也成为国民政府成立以来最大的一次分裂。

  就在南京国民政府成立的前一天,以汪精卫为首的武汉国民政府以国民党中央的名义发布坚决的“讨蒋”命令:“蒋中正屠杀民众,摧残党部,甘心反动,罪恶昭彰,已经中央执行委员会议决,开除党籍,免去本兼各职。着全体将士及革命民众团体拿解中央,按反革命罪条例惩治。”

  湖北、湖南、江西等地的工会兴起轰轰烈烈的“讨蒋”风潮,武汉大街小巷更是贴满了“打倒蒋介石”“镇压反革命”等标语。宁汉分裂导致北伐暂时停止,武汉国民政府内部有两种声音,一是东征讨蒋,一是继续北伐,最后北伐派占了上风,武汉政府于4月19日举行第二次北伐的誓师典礼。与此同时,5月21日在长沙发生的“马日事变”也表明了武汉的汪精卫逐渐转向反共,加上冯玉祥等军事实力派强烈要求分共,汪精卫最终发动“七一五政变”,武汉国民政府宣布分共。解决了共产党的问题后,宁汉双方在各路实力派的斡旋下开始和谈,汉方对政府合并开出的条件就是蒋介石必须下野。8月13日,蒋介石在上海发表下野宣言,并辞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一职。

  合并的条件皆已成熟,此时在上海另立中央党部的“西山会议派”也加入会谈。三方博弈的最终结果是武汉国民政府的“正统”地位也被否定,汪精卫于9月13日通电下野。宁、汉、沪三方的国民党中央在9月16日宣布在南京成立国民党中央特别委员会,国民政府重归统一,史称“宁汉合流”。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 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 |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 | 外交部 | 人民政协网 | 黄埔军校同学会 | 全国台联 | 中国侨联 | 台盟 | 新华网 | 人民网 | 中新网 | 中央电视台 |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 国际在线 | 中国台湾网 | 中国西藏网 | 西藏文化网 | 西藏人权网 | 浙江统促会 | 

统一之声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