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相关新闻  > 正文

厦门:两岸民间艺术“跨界创新”

日期:2018-10-30 09:18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作者: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两岸三个“阿搭嫂”在同一舞台上唱着客家戏、歌仔戏和高甲戏,精彩纷呈,笑点不断。10月26日,一场两岸合作的大戏《阿搭嫂》在福建省厦门市上演,为期5天的2018海峡两岸民间艺术节由此拉开序幕。

  有特别的亲切感

  闽南形容那种爱管闲事、好打不平却时常不被理解的人为“阿搭嫂”。《阿搭嫂》原是厦门市台湾艺术研究院院长曾学文创作的高甲戏剧本。此次两岸合作团队在原剧本的基础上,以“三下锅”的方式,把客家戏、歌仔戏、高甲戏三个剧种融合在一起,呼应本届艺术节“跨界与创新”的主题。

  台湾戏曲学院主任秘书、《阿搭嫂》艺术总监王学彦说,两岸的剧种在地域、语言、风格上虽然各有特色,但也有相近之处,《阿搭嫂》这台戏两岸的观众看了都会特别亲切。

  王学彦介绍,此次台湾戏曲学院来了60人的团队,除了两名主角由老师出演外,其余角色均由学生担纲,学生们边演边学,收获很大。他表示,此次合作对于两岸文化交流很有帮助,“传统的东西能够继承发扬并交融在一起”,希望这样的合作延续下去。

  传统文化添新意

  本次艺术节带来23场演出及交流活动,来自两岸近500名演员和专家学者参与了此次活动。

  艺术节总联络员彭军表示,近年来两岸青年将同源共有的传统文化进行了不同形式的创新,具有很强的互补性。本届艺术节特意安排他们分艺术门类同台交流,便于艺术家们相互启发借鉴,开拓思维。

  比如将在小白鹭艺术中心上演的两场演出:台湾一心戏剧团带来的歌仔戏新剧目《啾咪!爱咋》在剧情上创新化,尝试将法国式轻喜剧情节移入歌仔戏剧情。福建省芳华越剧团则尝试在曲艺融合方面进行创新,演出的《倩女幽魂》结合了越剧与杂技两种艺术形式。

  福建省文化厅副厅长林守钦在致辞中谈到,以海峡两岸艺术节为平台,两岸艺术家携手合作、协同创新,“将对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起到积极的意义。”

  走进社区寻共鸣

  海峡两岸民间艺术节由中华文化联谊会、厦门市人民政府、福建省文化厅联合主办,创办于2004年,深受两岸民众的欢迎和好评,是增进两岸同胞沟通、推动两岸合作发展的重要平台。

  本届艺术节还突出两岸融合发展。厦门市思明区沙坡尾居住着不少“老厦门”,随着近年来街区文创改造,吸引了不少台胞前来创业、生活。本届艺术节特意邀请大开剧团,将台湾社区文化创新研究成果“社区剧场工作坊”带到沙坡尾。《潮·巢》社区剧场工作坊则征集了社区中爱好传统戏曲文化的居民、台胞和青年学生,通过联合创排社区戏剧演出,共同挖掘本社区特色文化。(闵 喆)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 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 |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 | 外交部 | 人民政协网 | 黄埔军校同学会 | 全国台联 | 中国侨联 | 台盟 | 新华网 | 人民网 | 中新网 | 中央电视台 |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 国际在线 | 中国台湾网 | 中国西藏网 | 西藏文化网 | 西藏人权网 | 浙江统促会 | 

统一之声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