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行政区划  > 正文

基本自然特征

日期:2012-10-31 13:51 来源:《中国西藏基本情况丛书—西藏地理》 作者: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自上新世末至今大约300~400万年内,青藏地区大面积大幅度地抬升至现在的高度,经历了由低海拔热带、亚热带环境向高寒环境发展的剧烈演变,除受到全球性冰期与间冰期气候冷暖波动的影响外,海拔高度剧增对自然地理环境所产生的变化也起着主导的作用。

  地势高亢、历史年轻

  青藏高原的形成与地球上最近一次强烈的、大规模的地壳变动——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密切相关,表现为大幅度的近代上升,平原海拔超过4000米,且有许多超过雪线、海拔6000~8000米的山峰,是世界上最年轻的高原。在中国西高东低的地势总轮廓中有三级阶梯,高原是最高一级地势阶梯,是亚洲许多大河的发源地,由此向东逐级下降,最后经由中国东部低地及浅海大陆架没入太平洋海盆。

  大体上,在整个地质历史过程中,西藏自治区从北向南逐步海退成陆,北面的昆仑山最早,随后为中部的喀喇昆仑山—唐古拉山和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南部藏南谷地和喜马拉雅山区最晚。

  第四纪以来,新构造运动强烈,高原南部及东南部是频繁的地震区,又是强大的地热带,抬升运动一直延续至今。在高原边缘普遍存在着地势抬升、河流深切的地形,河流纵剖面有几个显著的陡坎,地貌学上叫裂点,是由于河流侵蚀强度变化所形成的。还存在谷中谷的形态,也就是河谷中间套着河谷,这是由于河流多次下切作用所造成的。其它如寒旱化趋势增强、湖泊消退、水系变迁、高原内部夷平、高原外部突然陡切,海拔降低以及土壤剖面分化简单、矿物风化程度浅等都显示出高原自然地理过程的年轻性。

  太阳辐射强、气温低、日较差大

  空气稀薄、大气干洁的西藏自治区,太阳总辐射高达5400~7900MJ/米2·年,比同纬低海拔地区高50%~100%不等。但高海拔所导致的相对低温和寒冷是突出的。高原面上最冷月平均气温低达-10~-15℃,与中国温带地区大体相当。暖季,中国东部夏季风盛行,最热月平均气温大多在20-30℃之间,且南北差异不大,惟独西藏自治区成为全国最凉的地区,7月平均气温竟与南岭以南的1月平均气温相当,比同纬低地降低15~20℃。与同纬低地相比,高原上气温日较差大一倍左右,具有一般山地与高山的特色。因受强烈大陆性气候的影响,气温年较差也不小,或与中国同纬低地接近,表明它与热带高山有根本不同的温度特点。

  冰雪与寒冻风化作用普遍

  西藏自治区是世界上中低纬度地区最大的冰川作用中心,现代冰川发育,占全国冰川面积的五分之四以上。冻土广泛发育,其中多年冻土连续分布,厚达80~120米,成为中低纬巨大的冻土岛。因此,从冰川冻土发育的角度看,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认为西藏自治区的腹地至今没有脱离冰期。西藏自治区的冻土分为季节冻土、隔年冻土和多年冻土等不同的类型。黑阿公路以北至唐古拉山南坡的藏北高原,为多年冻土区,黑阿公路以南至年平均气温-2.0℃~-6℃等温线之间为隔年冻土和岛状冻土,-2.0℃等温线以南,除个别高山外,多为季节冻土。冻士分布给工程建设和交通运输造成很大的危害。

  强烈的太阳直接辐射使西藏自治区地表和近地面空气白昼强烈增温,但夜间冷却迅速,一年内有较长时间出现正负温度的交替变化。因而,冰缘融冻作用及寒冻风化作用普遍,在西藏自治区土壤和微地形的形成过程中有重要意义。

  动植物地理和生态适应现象

  高原上动植物区系分属于不同的系统,即历史古老的喜暖湿成分占据东南部,而较年轻的耐寒旱种类则分布于高原内部。喜马拉雅山是南北分布上的明显屏障,而横断山脉的纵向谷地则便于南北交流,且垂直分带明显,类型繁多,是世界高山植物区系极丰富的区域,又是第四纪冰期中动植物的天然避难所,保存了许多第三纪以前的孑遗种类,成为现代不少种类的分布中心 如植物中的杜鹃属、动物中的噪鹛等。

  因强烈隆起,高原内部寒旱化增强,具有高原特有的动植物成分。如植物中的垫状驼绒藜、紫花针茅、小嵩草等。动物中的藏羚是高原上惟一的特化属,牦牛则是第四纪冰期中冰缘环境下发展起来的种类。从构成自然景观外貌的植被来说,高原上广泛分布着高寒灌丛草甸、高寒草原、高寒荒漠以及高寒座垫植被等类型,动物则相应为高地森林草原——草甸草原——寒漠动物类群,它们都显示出高原的特性。

  垂直变化普遍并与水平地带紧密结合

林芝色季拉山的原始森林
林芝色季拉山的原始森林

  西藏自治区不仅边缘高山环绕、高差悬殊,而且内部也广布许多山脉,起伏不小。因此垂直自然带普遍发育,可以归纳为季风性系统与大陆性系统两类性质不同的带谱。另一方面,范围巨大的高原受大地势结构和大气环流特点的制约,形成了自东南向西北由暖湿至寒旱的水平分异梯度,表现为从森林——草甸——草原——荒漠的地带性变化。这种区域差异又和垂直带变化紧密结合,显示出高原的独特性,形成若干各具特色的自然地理区。高原内部以高寒草甸、草原和荒漠为主体的高原垂直带呈现水平地带变化则具有强烈的大陆性高原的特色,在本质上异于低海拔相应的自然地带。可以认为高原自然地带是欧亚大陆东部相应水平地带在巨大高程上的变体,由地势和海拔引起的水热条件的不同是变异的主导因素。

  人口密度小,人为因素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较弱。

  受自然条件的限制,西藏自治区人口稀少,平均每平方千米不过2.18人,相当于全国平均人口密度的1/60。在历史时期内,西藏自治区自然的发展演变过程中,人为因素的作用和影响不仅不能与中国东部季风区相比,而且也远较中国西北干旱区微弱。有些地方还保留着天然的原始状况,特别是在内部腹地,往往人迹罕至,因而自然地域分异规律等可以从天然植被类型特征得到清楚的反映。西藏自治区是中国开发程度较低的区域,自然资源的利用仍处于初期阶段,土地利用方面以畜牧业为主,农林业次之。但是在近代由于经济开发、交通改善,人为因素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也逐渐在增强。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 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 |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 | 外交部 | 人民政协网 | 黄埔军校同学会 | 全国台联 | 中国侨联 | 台盟 | 新华网 | 人民网 | 中新网 | 中央电视台 |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 中国台湾网 | 中国西藏信息中心 | 西藏文化网 | 西藏人权网 | 浙江统促会 | 

统一之声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