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理事风采  > 正文

丹青绘写艺术人生——徐庆平

日期:2012-06-11 14:28 来源:中国统促会网 作者: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徐庆平,中国现代美术大师徐悲鸿之子,1946年出生于北京,自幼随父学画。青年时代,他与父亲的众多朋友、学生交往切磋,聆受教益;后赴欧洲留学多年,获美术史博士学位,归国后任教中央美术学院。徐庆平现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民大学徐悲鸿艺术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徐悲鸿纪念馆副馆长,教育部全国高校艺术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务院特殊政府津贴专家。著有《光荣属于希腊》、《奔腾尺幅间》、《世界十大博物馆》 、《意大利文艺复兴美术》、《徐悲鸿年表》等,出版了《 徐庆平画集》;译著有《莫奈》、《卢浮宫美术馆》、《外国美术简史》、《现代绘画辞典》、《西方艺术史》等。徐庆平曾应邀赴加拿大、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举办个人画展,作品被欧、美、亚洲各国收藏家和收藏机构收藏。

  采访徐庆平,可以感受到他那朴实的言谈中透出的至情至性的艺术气质,而他柔和的面部轮廓,令人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恍然间,艺术大师在眼前重现。关于父亲,徐庆平的确有很多话可说。

  在徐庆平的印象中,父亲在生活上对自己近乎苛刻。徐悲鸿一生不穿绸衣,夏天总是一件蓝布长衫,冬天则是一领深色棉袍,皮鞋都是在东单地摊上买的旧鞋,家里吃的是大米与小米混蒸的“二米饭”。徐庆平说,父亲一辈子的钱就用在两个地方,帮助穷学生和买字画。徐悲鸿收藏了从古至今的名家字画1200多件,去世后,所有他的作品和收藏连同房子全部捐献给了国家。

  徐庆平4岁的时候开始在父亲的指导下学写字,每天写两页九宫格。“当时父亲到琉璃厂去给我和妹妹各买了一本《张猛龙碑集联》,并在字帖的扉页上写下‘拔山盖势之气,长河大海为辞’的字句。”徐悲鸿很忙,但每天都会抽出时间来批改儿子的作业,写得好的字旁边,他会用红色的毛笔画3个圈圈,写得不好的,徐庆平就要重新写。“后来我当了老师,才明白父亲是要从小培养我的审美习惯,他非常重视小孩的审美教育。”徐庆平说,父亲给他选的《张猛龙碑集联》,就是要从一开始就给他最有气魄的东西,培养他坚定的意志,“我觉得这对今天的孩子也特别有用。”

  在徐悲鸿的4个子女中,徐庆平是唯一继承父业的。徐悲鸿认为学美术是一件非常艰苦的事,并不想让自己的孩子学习绘画。徐庆平出生时,徐悲鸿仍持这一观点。徐悲鸿对妻子廖静文说:“对这个孩子溺爱一点,学理也好,学文也好,不要学习美术。”然而,徐庆平没有听从父亲的安排。

  大概是徐庆平生下来时就从父亲那里接受了绘画的细胞,他自幼就喜欢绘画。那时还不会拿笔的他,就喜欢围着父亲的画桌转悠。3岁时,徐庆平就跟着父亲学绘画,而且特别喜欢画马。1958年,12岁的徐庆平就因画马获得国际少年奖。“文化大革命”终结了徐庆平在中央美术学院附中的学业,他被下放到农村接受再教育,住在一户贫穷的农民家里。这家人连自己都没有房子住,哪有房子给徐庆平。徐庆平只好住在马棚里,与马为伴。借此机会,徐庆平细致、系统地观察马的生活习性,了解马的感情,熟悉马喜怒哀乐时的各种表现及神态,这为他进一步提升技艺提供了难得的经历和丰富的素材。这一时期的徐庆平几乎成了一个“马痴”。一天,徐悲鸿的一个学生到家中看望师母廖静文,发现墙上挂着几幅关于马的作品,然后对师母说:“徐先生的这幅画怎么没有签名,真是太可惜了。” 廖静文笑了笑,告诉这位学生:“这些都是庆平画的。”学生大为震惊,连声称赞:“这画大有先生之风,真乃虎父无犬子。”

  不过,徐庆平在艺术的道路上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艺术是创造而不是简单的模仿。如果只能模仿父亲的马,那至多是一个画匠,不能算一个真正的画家。为此,他常常深入内蒙古大草原,面对雄奇壮阔的马群,激动不已。徐庆平将父亲画的马与自己观察的马进行了细致的比较,发现父亲画的马多为孤马,表达的是自己在那个时代的无比悲愤而又充满希望的思想感情,而自己所处的时代与父亲所处的时代迥然有别,于是,一改父亲一般只画孤马的画风,多画群马,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有画家曾对徐悲鸿和徐庆平画的马做过这样的比较:“徐悲鸿画的马,是奔腾、奋起、愤怒的马;徐庆平生活在国家安定的环境之中,他画的马是一派祥和安宁气象。”

  关于艺术教育,徐庆平主张应坚决杜绝功利。1999年,中国人民大学复建艺术学院,并命名为“徐悲鸿艺术学院”,聘请徐庆平任院长。徐悲鸿艺术学院招生得到很多家长的青睐,招生录取比例曾达到50:1。作为全国高等院校连年扩招带来的纯艺术价值逐渐被忽视、实用艺术的观念被强化,这让徐庆平有点无奈。“媒体追问过现在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但艺术专业真的不适合用传统的就业标准去衡量。在国外,一个艺术专业毕业生如果自己开办一个画室或签约画廊,能够养活自己,就算是成功的。有一种说法是教育产业化,但我看教育是无利润可言的,利用教育赚钱是失败的。艺术教育的最终目标是提升整个民族的素质,我父亲说过一句话:欲穷造化之奇,或探人生究竟,别有会心,便产杰作。意思是艺术创作要贴近自然,深入生活,以心造境,以情感人,抛弃一切功利性的东西。”

  关于中国的审美教育,有一件事虽然过去了很多年,但依然让徐庆平难以忘怀。1981年,他第一次走进法国卢浮宫参观,给他极大震撼的除了那里的几十万件艺术珍品,还有就是在卢浮宫第一展室的各国建筑模型前,一群七八岁的孩子正在聚精会神地听老师提问:“希腊、罗马的建筑美与哥特式的建筑美有什么不同?”他感慨:“西方国家如此重视对孩子从小进行审美教育,孩子们不光要了解自己国家的艺术,还要学习其他民族的艺术。与西方相比,我们的审美教育太落后了!” 徐庆平认为,艺术教育在民族复兴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人们总是讲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推动社会的发展,而艺术科学也是不能偏废的。艺术的核心是审美,一个懂得审美的民族是伟大的。“中华民族在古代很懂得审美,到了清代,一个懂得审美的民族因循守旧,走向衰微。”他说,“正是在中国走向现代的过程中,以父亲为代表的一代画家在艺术上继承中国优秀文化传统和借鉴西方先进技法,为建立科学的美术教育体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父亲美术教育思想的基础上,徐庆平提出了“大美学”的概念,并将这一理论概括为“三个结合”:音乐与美术的结合,纯艺术与实用艺术的结合,专业艺术与公共艺术的结合。在徐悲鸿艺术学院,美术专业的学生要学音乐,而音乐专业的学生同样要上美术课。研究美术理论出身的徐庆平引用父亲的话说:“看一张画能看到流眼泪的不多,但很多音乐一听就会使人流眼泪。”在对人的精神境界的影响方面,音乐与美术的结合将产生积极效应。此外,纯美术与专业美术相结合的理念,使该学院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从一开始就着眼于社会需求。除了传统艺术教育中的音乐与美术外,学院还创办了平面设计、多媒体设计和景观设计等专业。在教学中,设计专业的学生都必须学习大量纯美术的技巧,徐庆平认为,学设计专业的学生,一定要有好的手绘基础。纯美术是设计专业的核心和基础。

  徐悲鸿艺术学院成立以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廖静文曾在建院五周年庆典上,对首届毕业生作品展给予过这样的评价:“你们的作品不比徐悲鸿先生指导的学生的毕业作品逊色,你们没有悖离中国人民大学的希望和荣誉。”

  徐庆平与父亲一样,心系祖国和人民。一直以来,他热心社会公益事业,致力于慈善事业的发展。作为中国统促会理事,他关注两岸关系发展,心系祖国统一大业,一直为海峡两岸文化艺术交流的发展努力着。他认为,书画艺术是两岸同胞共同继承的宝贵财富,海峡两岸在书画艺术上一脉相承,书画艺术对于推动两岸同胞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作为这个时代从事书画艺术、艺术教育工作的人,要肩负起应有的历史使命,为了中华民族的统一和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

  祝愿徐庆平先生的艺术生涯和教育事业越来越好!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 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 |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 | 外交部 | 人民政协网 | 黄埔军校同学会 | 全国台联 | 中国侨联 | 台盟 | 新华网 | 人民网 | 中新网 | 中央电视台 |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 中国台湾网 | 中国西藏信息中心 | 西藏文化网 | 西藏人权网 | 浙江统促会 | 

统一之声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