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杰出的爱国斗士
――纪念我所认识与景仰的程君复教授
纽约大学政治学系终身教授 熊玠
程君复教授有很多成就,接触面也很广。不同人士因不同场合或领域知晓他或慕其名,自然对他有不同的印象与认识。但我以为最能刻画君复兄的,莫过于称他为一位杰出的爱国斗士。这个封号可以解说(同时帮助我们了解)他为什么毕生奉献于保钓运动以及中国(两岸)统一大业之推动。孙中山先生所学的乃西医,但毕生奉献于推翻中国封建专制的现代革命,给炎黄子孙带来亚洲第一个共和国。“国民政府”尊称他为国父。程君复教授所学的是数学,在美国费城的天普大学任教,但他毕生参与为祖国保卫钓鱼岛的民间运动,为推动中国大陆与台湾和平统一之民族大业而努力奉献,卓越的成绩不可磨灭。他重病期间仍继续为统一活动舍身奉献,终致史家所谓“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的悲痛不幸。我认为以“杰出的爱国斗士”称呼表示对他的赞赏与崇敬极为恰当。由于大家对程君复逝世以来的长期怀念,我将前引诗句中的“常”改为“长”,来表达我们对他无尽的哀思与怀念。
爱国反帝情操根深蒂固
君复兄杰出爱国斗士的性格与表现,恐怕还和家世与庭训有密切关系。他出身名门,抗战期间随父母避难重庆。太夫人关心前线将士效命辛劳,常日夜准备诸如咸鸭蛋一类既轻便又富营养之劳军食品,运往前线以资犒赏之用。故除了其先君的庭训外,太夫人爱国不后他人之身教,在君复兄内心深处亦留下不可磨灭的爱国烙印。因而,当他看到日本侵占中国的钓鱼岛或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即联想到日本当年在中国表现的侵略本性,无形激动了他爱国之心,乃毫不犹豫地积极推动保钓运动,奋起抗议。再看到“台独”分子企图将沦落于日本50年方归还中国的宝岛分裂出去,他的爱国热血又在沸腾,是以乃有负起团结全球华侨华人反“独”促统重任之决心。这一切均来自君复兄根深蒂固的爱国反帝之精神和情操。由于他勇于负责、敢打头阵、有牺牲小我成全大我之决心,故运筹帷幄、策划领导之重任非他莫属。其负责推动全球华侨华人民间反“独”促统之角色,是无法代替的。
领导群伦反“独”促统
在君复兄不遗余力推动下,统一运动已由美国向外延伸,加之形势需要及其他因素共同作用,世界各地统促会纷纷产生,全球华侨华人反“独”促统大会在柏林、华盛顿、东京、悉尼、莫斯科、曼谷等地召开。在美国,也已与向来保守内向的传统侨社挂钩。故今日高举反“独”促统之大旗者,已超出当年华裔学生发动保钓运动的精英骨干。这些成绩得来不易,是长年如切如磋辛苦耕耘,再加其夫人蔡文珠女士任劳任怨之辅助,方能有成。
君复兄之领导作风,有一难能可贵的特点,他并不靠个人英雄方式单枪匹马经营,而是团结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有识之士作为智库。这样的集思广益,分析问题及处理事务才不至偏颇与失误,我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被他延揽入幕的。我虽然参与较晚,但除了他所率领在联合国与日本领事馆前以及一次在华盛顿举行的示威游行活动外,我几乎每役必与,因而得以较深切地了解他的为人,他的想法与作风,更因此而成莫逆之交。故君复兄逝世一年来,常令我思念而“长”有“泪满襟”之感叹,正是如此。
大声疾呼之余尚善为探寻学理依据
君复兄做事必深思熟虑,并探寻有无学理依据或隐藏之牵连,绝非如一般善搞活动之热心人士,往往仅靠一时血气冲动,一头栽进去还不知所做何为。譬如,他对保钓运动持续进行一事在认识上探索即是很好的一例。他深知一般中国人均认为中国比日本发现钓鱼岛早数百年,因此中国对之拥有的主权远优越于日本,故无须多和日本争执。另外,无论是海外、香港、台湾或祖国大陆的保钓运动,均是民间组织,究竟他们能为两岸起到什么作用?凡此均是他一度感觉困扰之问题。因他知道我教授国际法,故特对这些问题移樽就教。答案是:在牵涉两个或多个国家主权争执时,不能仅靠看谁首先发现该土地(岛屿)来决定,而需要看哪个国家对所争执之土地(岛屿)是否有确切行使治权(管辖权)之事实。此所以日本一定要在钓鱼岛设立灯塔,并企图建立经营之假象,以符合国际法之要求。如果一方(日本)能出示实际行使治权之事迹,而另一方(中国)并未做有效与持续的抗议,则久而久之由于“时效”原则,那继续行使治权的一方(日本)将获得在国际法上无法否定与推翻的有效主权。在台海的特殊情况下,两岸当局均未能积极出面有效对抗日本政府对钓鱼岛觊觎与“偷垒”行动(李登辉甚至说钓鱼岛是日本的)。但退而求其次,如若民间有不断对日本抗议的举动(包括发表声明、示威抗议、甚至租雇船只觅径登陆等),均足以表达中国并没有默许日本对钓鱼岛主权主张之正当性,就不造成“时效”的依据。对这个答案,君复兄牢记在心。故每逢日本右翼在钓鱼岛问题上有任何举动和发言,他均必立刻召集记者招待会,并汇集智囊团到场发表声明以示驳斥。这样的举动,正是要达到国际法的要求:不让中国未及时采取行动被日本及全世界解释为默认。我个人即曾参加他所召集的记者会无数次。外界不识之士也许还以为是程君复多事,甚或爱出风头。其实他的做法是有学理依据的。每次记者会为求给记者方便,通常都是午餐时间在餐馆举行。累计起来,所费不赀。每次也均是君复兄独掏腰包。他认为这是为爱国所出的些微代价,心甘情愿。令人佩服。同样,我觉得他对法理依据之留意与照顾,也值得我们赞赏。
对孙中山情有独钟
孙中山先生在鼓吹革命时,常被人揶揄为“孙大炮”,诬蔑他除了一张嘴之外,别无实质。可是我们均知,如果仔细研究三民主义、建国方略、建国大纲,可以发现他对中国的问题与中西的比较,有一套完整而成熟的看法。对于中国推翻帝制之后的国家重建措施,有一套完备的计划。我提出此点,有两重意思。第一,程君复教授高呼保钓与反“独”促统时,亦有人对他作类似的揶揄。第二,在真正认识程君复教授后,才会发现他对很多问题有很深的了解与看法。这不只是反映他身边智囊之贡献,还有他自己精心摸索与深思之功。一个例子,即他对中山先生有独到之研究与认识。2004年3月7日,在费城由全美安良工商会联合各社团举办纪念孙中山先生逝世79周年大会,特请程君复教授莅临,并以“伟大的民族英雄孙中山先生”为题致词。在短短一篇演讲稿中,他将中山先生伟大之处有条有理阐述至尽。他所陈述中山先生之生平与表扬其创造民国之丰功伟绩,也许在别人口中也可以听到,但君复兄之演讲与别人不同之处,乃在他特别强调中山先生留给国人的还有“他的思想与智慧”。
君复兄指出:“孙中山先生结合了中西文化与文明,创造了现代的政治、经济与文化,更重要的是现代化的民族与博爱精神。我们可以从他的一些题词了解他精神之伟大与人格之典范。”以下是几个例子: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知难行易;广慈博爱;有道德始有国家,有道德始有世界;精益求精;国魂不死,等等。一般人注意到中山先生在其《民族主义》一篇中讲解的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而君复兄能从中山先生习惯给人的题词中找到他更多有关道德与修养之准则。更为可贵的是,君复兄在演讲中将中山先生的统一思想与目前我们面临的海峡两岸统一之憧憬联系在一起,意即我们纪念中山先生应当记住他的格言:唯有国家领土完整,才能谈得上民族的尊严。引申即“反‘独’促统、振兴中华”。
有朝两岸一统日 国祭无忘告君复
孙中山先生的革命虽然成功推翻了清王朝,使中国从此摆脱了历史传下来的专制桎梏,但民初的中国仍然有南北割据。1924年年底,为求中国之统一,中山先生扶病到北京,发表“入京宣言”及对欢迎民众的书面谈话后不久,即因病情恶化急送协和医院。翌年(1925年)3月12日,未能亲睹中国统一的一代伟人盍然与世长辞。今日的中国虽然没有中山先生时代的南北割据,但台湾与祖国大陆的鸿沟依然存在。中山先生时代南北虽然割据,但并没有人闹独立搞分裂。可是,今日台海两岸对立之下,却面临“台独”威胁。故反“独”促统之大业更为迫切,亦更艰苦。此所以程君复教授隐瞒其身罹不治之症10年,仍若无其事地在海外各处推动反“独”促统之神圣任务。因自知时日无多,故试以一日当十日用之。2005年至北京就医甫返,适逢台湾某原住民团体到联合国请愿,君复兄拖了尚待修养之病躯,由费城赶到纽约策划各方接待赞助该团之工作,伤损过度,遂至不起。送进医院时,已回生乏术。去时,仍以未能眼见中国统一为憾。
宋陆放翁临终时,因叹未能眼见国家再次统一,故留诗作为遗嘱。诗曰:“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以君复兄盼望两岸统一之殷,我们不妨套用陆放翁诗句:“努力虽非不能行,未见统一只是恨。有朝两岸同圆日,国祭无忘告老程。”敬以此作为对杰出爱国斗士程君复先生之永怀纪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