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要闻  > 正文

侨报记者甘南纪行——守望中国香巴拉

日期:2013-08-08 09:03 来源:美国侨报 作者:洪明宇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民生问题的首创之路——牧民定居

离开尕海湖,记者再次回到一望无际的桑科草原上。

桑科草原是甘南藏民世代生活的地方,也是甘南州的主要畜产品基地和天然牧场。草原平均海拔超过3000米,地势起伏缓和,宽广无垠,蓝天白云之下水草丰美,牛羊成群,一派田园风光。

沿着直通天际的公路前行,会看见旁边的草原里有一些新式建筑,这些都是当地政府与牧民共同集资修建的定居点。定居点的建设,逐渐改变了藏民此前风餐露宿、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

走进一处定居点牧民家中,记者发现除去院落,居住面积达到了近百平米。房主对房屋进行了现代化的装修和改造,屋内自来水、暖气等设施一应俱全,此外,户主还特地单辟出一个房间,用于供奉藏传佛教诸位菩萨。

随行的政府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像这样的一间屋子,造价大约在7万元人民币左右,只要牧民有意入住,政府就将负担其中的60%,牧民只需负责剩余的2万余元即可,至于建成之后屋内怎么装修,就看牧民自己喜好了。

屋子的男主人冬珠告诉记者,眼下正值放牧季节,家里的青壮年劳动力早已出门,骑摩托车去40公里开外的天然牧场放牧,并在那里安营扎寨,差不多一两个月才回来一次;而到冬季草场没有草的时候,一家人就会把家里的牛羊集中在一起,赶到政府圈定、分配给每家每户的公共牧场中去,以保证它们顺利越冬。

记者了解到,当地政府为冬珠所在牧民定居点圈定的冬季牧场共有5-600亩,按照400户牧民的标准进行平均分配,测算下来,冬珠一家七口人将至少分到9亩草地——这对平均拥有80头牛羊的牧民家庭来讲,已足以渡过寒冬。

此前,游牧在外的藏民吃不到新鲜的蔬菜,只能以牛羊肉为食,而随着定居点的落成,现在则餐餐有蔬菜。今天的藏族居民,生活稳定富足,更多的是对精神、文化的追求。

此外,每一处定居点的落成,都将配套建设统一规划的小学、医院、养老院等等,牧民都被纳入了最低生活保障、医疗保护、养老保险。采访中藏民对记者说,比起以前,现在的生活更幸福、稳定,也逐渐习惯了定居的生活方式。

记者手记:西方视角与藏地实际的现实碰撞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举办前后,是境内外“藏独”分裂势力从蠢蠢欲动到登堂入室的关键节点。

来自西方的声音宣扬称:在藏区大兴土木是对原生态的破坏;对藏教信众进行管理是对宗教信仰的迫害;对藏地进行多样性开发是经济掠夺……对此,笔者觉得,在这不长的一周之内的所见所闻,会让任何一个普通人(这里同样包括那些久居高堂之上,未经衣食之忧的金发碧眼),对自己或多或少的固有成见产生怀疑和动摇。

当上述人等真正来到藏地,就会发现自己不合时宜的天真,以及产生“饱汉不知饿汉饥”的惭愧。

旅途中,笔者印象深刻的是走进碌曲县一家享有盛誉的藏医院。据院长介绍,整个医院由政府出资建设,为保障当地藏民的医疗所需,所有的药品全部按成本价销售,不足由政府财政补贴。因此,为了降低成本并保证质量,大部分草药都是医院员工上山采摘,自己加工而来。

此外,当地一家明星企业——甘肃华羚酪蛋白股份有限公司利用生物技术,以牧民挤完奶后剩余的奶渣(曲拉)为原料,生产出一系列高附加值的牦牛乳酪蛋白系列产品,广泛用于工业、食品业、医药业等领域。十几年前,一斤曲拉仅能卖到几毛钱,现在价格已经达到一斤二十多元,进而成为藏区农牧户重要的经济收入来源。在相关行业带动下,当地农牧民收入大幅提升,成为当地经济产业的重要支柱。

散居在草原、年少的孩子需要一整天时间的颠簸才能来到稍大一点的镇上,如何能够让他们获得更多受教育和就业的机会;淳朴虔诚的信徒会把自己所有的积蓄倾囊捐助给寺庙,自己却忍饥挨饿;风餐露宿的牧民、原始放牧方式和沙漠化对草原造成的巨大破坏;极端分裂势力对普通藏民不断进行煽风点火……如果没有科学理性、强大有序的管理,缺乏倾向性的政策扶持,眼下碧草连天的藏区会变成什么样?

是是非非,眼见为实。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 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 |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 | 外交部 | 人民政协网 | 黄埔军校同学会 | 全国台联 | 中国侨联 | 台盟 | 新华网 | 人民网 | 中新网 | 中央电视台 |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 国际在线 | 中国台湾网 | 中国西藏信息中心 | 西藏文化网 | 西藏人权网 | 浙江统促会 | 

统一之声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